法云寺
沂南法云寺,始建于宋代。为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和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法云寺时所立。庙宇中轴线前为南大门,北为玉皇殿,前偏西为奶奶殿,再前为准提殿,玉皇殿东为佛爷殿,西为禅堂。
简介
寺院坐北朝南两个大门,占地4亩,房屋14间,均用砖瓦建造。庙宇中轴线前为南大门,北为玉皇殿,前偏西为奶奶殿,再前为准提殿,玉皇殿东为佛爷殿,西为禅堂,禅堂与玉皇殿间有一水井,玉皇殿前曾有一棵银杏树,粗大而空心,可容纳数人在树洞内游玩,后因年久树枯被砍伐。大门前西面有僧林,林中有两座石砌墓塔,分别高9层和11层,东面的大门外有多通石碑,现仅存两通,分别为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和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法云寺时所立。明嘉靖九年《重修法云寺记》碑为县级保护文物,通高3.55米,下为赑屃碑座,头东尾西,长1.87米,宽0.95米,高0.55米,中为碑身,高2.25米,宽0.92米,厚0.27米;上边为碑帽,高0.75米,宽1.15米,厚0.27米,两面皆是二龙戏珠浮雕。中间有“重修法云寺记”六字,碑身正面为明嘉靖九年重修法云寺碑文,其内容主要有三:一是说明佛教的兴起已很久远,该寺庙兴建时间也很久了;二是叙述了僧人佛泰的资历和建庙的经过及功绩;三是叙述了重修法云寺的原因及时间。背面为宗派图和施主姓名,现碑身已有裂缝向南倾斜15度左右,有些字迹已漫患不清。清咸丰元年《重修法云寺记》碑高1.80米,宽0.80米,厚0.20米。大岱石碑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法云寺记
佛之兴也,其来尚矣;寺之建也,其来旧矣。既尚而言,谓之重言;既旧而修,谓之重修。重言不足道,重修斯可记矣。谨按今之故事,由僧性朗以继文锋,由文锋以成庆,由成庆而下,若成亮、若佛晓佛达以至佛泰,后先相继百有余年。若斯寺也,仅以苟完。但继以日火,仍以兵,再以风雨,新而复旧,完者复缺,不如以重修,举遂于荒唐矣。宁不继以重修之举乎?重修而不记之于石前,人之绩泯于无形,而后世之人几于无征,无征不信民弗从。寺若挥矣,佛若泯矣,呜呼,其可乎?!所以必其重修。
嘉靖四年,有会川乡颜温里僧,曰佛泰。往师京师,守持戒法,给以度牒,还归本寺。思先师故事,益为承,用加修补。若夫钟鼓楼台未备也,于今备之;圆览金容未饰也,于今饰之;香积诸佛小殿缺者,于今为之完固;蛟龙碑石未刻,于今为之文章。若工师匠石土木之具,资食之重,非佛泰之所能。若是也,乃众人攻之,一人成之。一人之心有会诸佛之心,诸佛之心有以默化乎千万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会诸一人之心,非佛泰修德何以能至此哉?所谓善继先师之志,善述先师之事,而克成厥勋,而感通乎上下也。故工师来之,土木攻之,所以不日成之。前后左右上下四旁均齐方正矣。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足以弘百世而具瞻一方也。使愚夫愚妇变愚为明,化恶为美。人之去恶而向善者,为非佛之德也,非佛泰之力也。谓之佛之德泰之力,信不诬也。余姓周讳字汝用号苦,治易经,舍金陵故都遨游齐鲁,适斯文耆友,邬邑赵举代住持泰上人请余记,余不揣敢述,所白以书之,用垂后世。后之主斯寺者,尚当以先师为鉴,庶几为不堕云。
时纪:嘉靖九年岁在庚寅夏四月辛巳初八日丁卯
南颜温庄张,主持比丘僧佛泰建。
痒生:牛宪、尹、王宠、惠九龄。
耆老:王玹
义官:张镧、陈弼、王辅、郑鸾
本社里老:杨名、王文、邢、王佑
本庄募缘人:祝洪
把总:赵干
木匠:孙端、赵
石匠:王成、赵杰
窑匠:万达、边兴
铁匠:张珣、张钰
妆塑匠:万专、梁杰、万梅、朱晓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