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五马山

五马山

余姚陆埠以东的五马山,北与姚江北岸的龙山、凤凰山一江之隔,南连群峰,是巍巍四明山脉中的一段风景。远眺五马山岗,恰似五马奔腾,山因此得名。五马山下,有“三山护平原,一江临其中”之说。

概况

聂氏宗祠跟就坐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上。当然,在村民的眼里,五马山只是“面前山”而已。村以祠堂得名,祠堂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为李自立之孙李仁仲所建,曰“敦本堂”。

人文历史

据《慈溪李氏宗谱》(以下称《宗谱》)记载,13世纪,李光的曾孙李自立因避战乱自五夫来到慈溪市石台乡五马山下,一眼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据《宋史·李光传》,李光,字泰发,为李世民16世孙。南渡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力主抗战,与秦桧发生冲突,遭打击报复,一再贬,远徙海南省。李光是南宋的四大名臣之一,他历官三朝,刚正不阿,屡建功勋,因此卒谥庄简。

自李自立定居五马山下后的几百年里,除聂氏宗祠跟外,随着子孙繁衍,周边又陆续有了九四房、黄浦桥、俨七房、老八房、朝东屋、香樟木下、大门头等自然村,因这一带自古属于慈溪市石台乡十九都,因此泛称为“十九都李家”。当年,赵昀敕赞李氏家族“衣冠朝像,科第传家,簪缨继世,忠孝和友,子孙永传”。十九都李家继承了李光耕读传家的传统,700多年来,卢贤拔辈出。据《宗谱》记载,仅明清两代就出了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281人之多,其中不乏举人进士。从此,五马山下成了人文渊薮的地方。

李氏宗祠历经四度大修,民国初年,22世孙、时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的李思浩再次发起重建。据《宗谱》记载,聂氏宗祠坐北朝南,与五马山遥相呼应。它南有照壁、藻池,头门外有石狮、旗杆。以头门为中轴线,依次为仪门、中厅、后堂,其中仪门、中厅均有两厢。围墙外东西两弄的两侧,前面为建筑,分别是聚义轩和招待室,后面是菜园。祠堂占地八亩,规模宏伟,气势磅礴。

在“破四旧”的年代里,祠堂遭到毁灭性破坏,李姓祖先的神像、牌位付之一炬,牌匾被搬走改作床板、门板。诸多建筑先后被用于学校、大会堂、轧米厂、生产队仓库和拖拉机房,以后又陆续被改建、拆造。今天,只有仪门的残壁还在,现作为老年活动室的南墙,两扇大门之上的门额,“木本水源”四字还十分清晰。

乐善好施是五马山下的传统习俗,如今村里还留有“人皆仰之”、“普济苍生”等古匾,其中的故事要追溯到13世纪一座与李氏有关的古庙。古庙称郭姥庙,有前后殿各五间,两殿之间以廊屋相连,形制特别,现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相传有郭氏者,在宋元间轻财好施,为乡里所倚赖数十年。至有以姥称之者,久之遂逸其名。元延二年,李建庙以祀之,颜其额曰郭姥,且以名渡焉。明崇祯十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卿李一鹏重修。国朝光绪四年又修。”李一鹏为敦本堂信六房子孙,天启五年(1625)丑乙科进士

聂氏宗祠跟出过一位叫李水炎的好人。1967年5月至9月间,正是“文革”最乱的时期,余姚实行军管,李水炎当了四个月的余姚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为老百姓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封山育林、抗洪排涝、救火救灾,哪里艰苦、哪里有困难,李水炎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哪家不幸发生火灾,他抱出唯一的棉被,自己破麻袋破蓑衣当被;哪家断炊了,他就将自己的口粮送过去,自己却以食用野菜度日。当地百姓至今仍在怀念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