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巴士底歌剧院
法国巴黎巴士底歌剧院(opera de Paris Bastile)它以具有九倍于主舞台的巨大舞台闻名于世,又与埃非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蓬皮杜中心等一起组成巴黎的标志。
建筑介绍
巴士底歌剧院是巴黎的第二个大歌剧院,也是欧洲最大的歌剧院之一,这是密特朗任内的建筑大作。当初的建筑要求并不是历史纪念物或是巨型宫殿,而是一座实用且平民化的艺文观赏场所,并且建在自古有名的巴士底平民阶层区,这都有其象征的意义。
原址介于里昂路(Rue de 里昂)与夏朗唐路(Rue de Charenton)之间的万森旧车站,1985年在前法国总统密特郎(Francois Mitterrand)的主张下拆除,让出这片广大土地由建筑师卡洛斯欧特(Carlos Ott)设计,在这极富历史意义的巴士底广场(Place de la Bastille)上,建造一所属于大众通俗的新型歌剧院,并特地选在法国国庆200周年,也就是1989年7月14日当天正式开幕。这个由卡洛斯欧特(Carlos Ott)设计的新歌剧院新潮而不失庄重,地上8层地下层,外表由镜子般的玻璃屏幕所构成,大理石柱廊是深黑灰色的。
为了与古典的巴黎加尼耶歌剧院(L'歌剧 de 巴黎Palais Garnier)区分并意味其取代作用,除了造型上突显的现代几何圆柱形之外,以金属及大型透明窗户合成的外观则有连接里外空间的作用,剧院大厅可容纳2,700位观众,而多重功能性的舞台设施是它傲人之处。不过起初它的命运亦难逃像其他前卫建筑物所遭受到的评击,都是要等到最后完工起用数年之后,得到人们实质的印证,大家才不得不赞叹它的壮丽美观与实用价值。
从前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曾经从罗马将贝聿铭乔凡尼·贝尼尼召至巴黎,替自己扩建卢浮宫。那位当时已经年迈的大师,禁不住夸口道:“是个小工程师的话,就请不必找我了。”
贝尼尼大言炎炎,最后落得一场空欢喜,给法国人排挤走了。但这句话,不失为有识之言,法国政府的首脑,帝制时期的也好,共和时期的也好,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儿喜欢大兴土木的“路易十四情结”。不管是拿破仑·波拿巴第三,还是乔治·蓬皮杜,他们身后,都留下了足以纪念自己执政时代的宏大建筑物。
而近年来,有一座新兴的建筑,就建在原来巴士底狱的旧址上,它耗费了纳税人天文数字般的金钱,引发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几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它就是巴黎巴士底歌剧院(Opera de 巴黎 Bastille)。巴士底歌剧院,是已故的法国社会党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任内的产物。它耗资达4 亿多美元,在全欧洲的剧院里,号称装备最完善。密特朗在1981年入主爱丽舍宫,为了要庆祝法国大革命200 周年,他提出了一揽子大型建筑项目,其范围,从卢浮宫开始,沿着香丽舍大街形成一条5 英里长的轴线巴黎底歌剧院是其中的九大工程之一。
这九大工程,引起的是非颇多,但后来渐渐也能得到法国人的认可。像位于起点处的卢浮宫地下入口扩建工程,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玻璃金字塔”,由华裔贝聿铭贝聿铭所设计。在当初,它的成功就很来之不易,然而现在却最受欢迎,已是举世闻名的建筑佳作。
文化
大概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从夏尔·戴高乐到德斯坦,哪一位也没敢像密特朗这样放手花钱,而法国的政坛,原本就动荡多事,这一下子,可让密特朗的政治对手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把柄。所以从1981 年巴士底歌剧院破土动工之日起,就被人形容成是政治家的古罗马露天竞技场,舆论的笑柄,行政工作的泥潭和浪费纳税人金钱的一头“白象”。据说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它却能惹得人人怨气冲天。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是密特朗的老对手了。他在台上当总理的时候,一直有奇怪的传闻,说政府有意想把歌剧院改成一座游泳池。如此耸人听闻的题目,巴黎的报纸照例不会放过。有个专栏作家提供的解决办法就令人啼笑皆非——干脆还把它改成巴士底监狱算了。
剧院建筑计划伊始,政府就开宗明义,标榜要建一座现代化、大众化的歌剧院,而不是以加尼埃风格的皇室豪奢派头为贵。现代化固然无可非议,但歌剧院这种建筑,历来是最富贵族气息,于今竟要和大众化的概念达成妥协,倒是一件创举,难免要引得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加尼埃替拿破仑三世建造的巴黎歌剧院,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奢华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与这座由加拿大建筑师奥托设计的巴士底歌剧院相比,反差确实极为鲜明奥托的设计,以传统的城市空间体系为依据,在建筑材料上,则注重用石料、金属和玻璃来构成建筑物外部形象,可说是传统与现代兼顾。最值得称道的,是剧院的内部设施,不愧有欧洲第一之称。舞台的进深有246 英尺,比那些深渊般的奥托·瓦格纳式舞台有过之而无不及。靠着各种精巧完备的机械装置,更换布景几乎可在瞬间完成。一台布置完毕的场景,能够原封不动地从舞台上搬到排练剧场。
歌剧院另有一个移动伸缩自如的可变式歌剧表演中心,它的高度、座椅数和舞台前部装置,全可以靠液压机械装置任意改动。这样一来,无论是举行小型的独奏会、独唱会、室内乐音乐会,还是有大型交响乐队参加的演出,都能应付自如,观众的座位,可以从600 席一直加到1300 席。剧院还拥有面积4500 平方米的排练大厅,以及一应齐全的各式小演奏厅、展览厅、图书馆、餐厅和书店等等附属设施。至于歌剧院的观赏大厅,则受非议颇多,尤其主厅的楼座,是一种螺旋式的倾斜状,看起来危险万分,座位太窄,台阶又嫌小,所以有人打趣说,法国歌剧的爱好者,最好有羚羊般灵巧的身手,否则很有可能跌伤腿脚。剧院的设计者加拿大建筑师奥托,原本藉藉无名,他能从全球700 余个竞争方案中脱颖而出,令很多人出乎意料。就有那么一个颇怀恶意的说法在私下流传:说是按评选规矩,评审团在裁定作品时,照例不知道作者的名字,而众所周知,密特朗总统偏爱美国建筑师梅耶的设计,于是评审团煞费苦心,挑了一个最像梅耶风格的作品,结果开出来一看,中者是不相干的加拿大人卡洛斯·奥托。这个传闻,查无实据、事出有因,大概总因为奥托的参赛作品,有近似梅耶风格之处吧。
巴士底歌剧院大体完工,是在1989 年,也就在这年2 月,执掌剧院乐团的青年天才指挥家巴伦博伊姆,给剧院炒了鱿鱼。这次事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按美国《时代》杂志的评论,巴伦博伊姆“表面上是跳槽到大洋对岸,接管了芝加哥交响乐团,成为乔治·索尔蒂爵士的继承人,坐上了美国指挥界的头把交椅,但明眼人不难看出,他裤子后面还印着巴士底后台老板的鞋印呢”!的确,巴伦博伊姆才华横溢,如今正在大红大紫之际,他又是一向有名的聪明、会做人,最能讨乐团的欢心和拥戴,要是连他都伺候不好巴士底歌剧院的话,其他人还用想吗?当时整个巴黎都在翘首以待,看谁会傻到有勇气来坐这个位子,结果又出人意料,中选者是韩裔青年指挥家郑明勋。
郑明勋何许人也?此前他不过是个小有名气的钢琴家,指挥方面,至多在原西德一小城领导过一个广播交响乐团,而他为人所知,多半因为他是著名女小提琴家郑京和的弟弟。然而就是这位名头不响,事前不被人看好的郑明勋,却率领歌剧院创下了辉煌成绩,在他执掌之下,乐团不仅演出水平突飞猛进,而且灌制发行了一系列优秀的唱片,深得舆论界的好评。但是郑明勋与院方的合作,却搞得很不愉快,甚至一度愤而辞职。巴黎人素性诙谐幽默,于是就编出一则笑话,说是有人问:“巴士底歌剧院和初航就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有什么区别?”回答是:“泰坦尼克号还有一个乐队。”尽管调查显示,在法国人参加的公共文化活动中,歌剧被认同的程度最低,但是,或许可以认为,使巴黎成为世界歌剧的首都,是包括密特朗在内的许多法国人的心愿。在法国文化史、政治史上,这也是一个不断浮现的主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参看拿破仑三世兴建的巴黎歌剧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