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曾昭燏

曾昭燏

曾昭(1909年1月27日-1964年12月22日),出生于湖南湘乡(今双峰县)荷叶乡万宜堂,是曾国藩家族成员,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南京大学),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南京博物院原院长,终身致力于推进和发展中国的考古事业和文物保护事业。

曾昭燏先后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研究员。并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治淮文物工作队队长、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省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昭燏曾编著《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博物馆》《以彭山陶俑中所见汉服饰》《云南苍洱考古报告》《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南唐二陵》等重要论著报告,对中国博物馆学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1964年12月22日,曾昭燏在江苏南京逝世,终年55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9年1月27日,曾昭燏出生于湖南湘乡荷叶乡万宜堂的一个官宦世家。

教育经历

曾昭燏6岁时在老家富厚堂曾氏私塾启蒙。

1923年,曾昭燏进入长沙艺芳中学。该校是辛亥革命后1917年创办的新型学校。首任校长是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

1929年,曾昭燏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先在国文系学习,后转外文系,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得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胡小石教授的器重和培养。居住在胡教授家中,又专攻文学和书法,使她成为精通辞赋、诗词的诗人和擅长书法的书法家。随后,曾昭燏又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深造,至1933年毕业,并在金大附中任高三语文教师。

1935年,曾昭燏赴英国学习考古,获得硕士学位。其间,她遍游各地博物馆,并在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馆实习一年。同时,悉心搜集散失在英国的中国铜器资料,写成了《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论文和《博物馆》专著。

1937年,曾昭燏的《中国铜器铭文和花纹》毕业论文深受英国学者的赞扬,被授予伦敦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并聘她留校担任助教。

工作经历

考古发掘

1938年,曾昭燏辞去伦敦大学助教职位回到中国,经当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的傅斯年建议和推荐,到昆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担任专门设计委员,和同仁们奔波于川滇一带从事考古研究及征集、调查、发掘等工作。

她参加了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境内的龙泉遗址、马龙遗址、白云甲遗址等考古发掘,获得大量文物资料。这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运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的田野考古活动。

1940年6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四川李庄镇。曾昭燏与吴金鼎等人主持了四川彭山县东汉崖墓的发掘工作,著论文《以彭山陶俑中所见汉服饰》,并考察川康民族,撰写考察报告约百万字。1941年2月,曾昭燏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总干事。1942年,曾昭燏与吴金鼎合编《云南苍洱考古报告》,成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昭燏随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返南京,参加了战时文物清理委员会、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和伪文物统一分配委员会的工作。她是联合国博物馆协会9个中国会员之一。

反对文物“迁台”

1948年底,随着国民政府大量人员、物资搬迁台湾,一些人策划将中央博物院的珍贵文物装运过去。曾昭燏当即致函筹备处负责人表示反对。1949年4月,她联名徐森玉吴有训陶孟和等人,再次上书国民党当局呼吁制止。在他们的坚持下,三批运到台湾的852箱文物又运回大陆。

投身文博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文博事业,这一时期被称为她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在她的亲自主持和领导下,南京博物院学者于1949年开展南京附近六朝陵墓石刻调查,开展太平天国某王府壁画调查。

中央博物院于1950年正式改为南京博物院,曾昭燏于9月被任命为副院长,同时兼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0月,她主持发掘南唐二陵(李昪李璟),为研究南唐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出版的《南唐二陵》考古报告是一部研究南唐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1953年1月,曾昭燏任华东文化部组织的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长。1954年,华东文物工作队在山东沂南县发掘一座大型汉画像石墓,她主持组织了编写组,主编《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1956年1月,曾昭燏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博物院女院长。她重视博物馆的陈列管理功能,从1949年到1960年间,共主持策划了十多次展览与陈列;从1950至1960年间,她新征集古书画38000余件,其中包括宋元精品和明清以来“吴门画派”“扬州八怪”“金陵八家”“海上画派”的许多力作,丰富了南京博物院的收藏。

1961年,曾昭燏主持设计的“江苏历史陈列”正式开放。次年10月,曾昭燏主持挑选院藏一级文物,并编写刊印《南京博物院一级藏品简目》,开始建立一级藏品档案。

同时,她还经常深入江苏及邻省考古工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尹焕章先生共同提出《试论湖熟文化》和《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等重要课题,为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商周时代江南土著文化,做了前人未做的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此外,她在自身工作繁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生物系开设《考古学通论》和《秦汉考古》专题课,并指导毕业生撰写论文,为中国培养文博人才做出贡献。

人物逝世

1964年3月,曾昭燏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同年12月22日,她登上江苏南京灵谷寺,纵身一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55岁。

社会任职

曾昭燏曾先后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研究员。并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治淮文物工作队队长、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省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作品

个人生活

终身未婚

曾昭燏青年时期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上的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时期。她意识到,妇女要有和男子一样的社会平等地位,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不能依附于男子。曾昭燏认为,不少女子结婚后整天忙于家务,埋没了她们的聪明才智。为了自己向往的事业,她决心不结婚,与妹妹一起过着独身生活,终身未婚。

勤俭节约

曾昭燏历来所有的稿费,不是用在公务招待中,就是为多子女员工的孩子缴学费。每逢节日,她还常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慰问一些困难员工。曾昭燏的生活节俭,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衣服都是以前一些旧的。给亲朋寄信,她用的是反过来的旧信封,但1951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她却带头捐出了所有的积蓄。

不玩古董

曾昭燏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后,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院规:凡是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绝对不准私人收藏古董。曾昭燏立下的这一规定已为国家文物局采用,列为文博工作人员的守则之一。曾昭燏自己身体力行:她不玩古董,还把自己收藏使用的清同治年间的瓷茶具捐给了国家。

社会关系

曾昭燏的曾祖父曾国潢曾国藩的弟弟,她的祖父叫曾介石,父名曾广祚(又名泳周),母亲陈秀英,有兄妹七人,她排行第三,她的恩师是胡小石

人物贡献

曾昭燏终身致力于推进和发展中国的考古事业和文物保护事业,对中国博物馆学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她早年著的《博物馆》一书和她撰写的《博物院藏品的征集、保管工作》《南京博物院十二年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等文,都成为了中国博物馆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教材。在曾昭燏的领导下,南京博物院考古人的足迹几乎踏遍淮河两岸、华东各地,调查和发掘了一批重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丰富了南京博物院的收藏。

人物纪念

2009年是曾昭燏的百年诞辰,11月26日下午,南京博物院举办“文博大家曾昭燏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曾昭燏生前同事、曾氏后人、文博界的专家学者30余人共同追忆缅怀曾昭燏。南京博物院将她的文章整理成集。其中一份曾昭燏在解放后所写的“汇报材料”是首次公开。

参考资料

曾昭燏.南京博物院.2024-02-18

第一位女博物院院长——曾昭燏.中国妇女网.2024-02-18

中国考古学先驱曾昭燏终身未嫁 献身考古事业——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2-18

杨天 ‖ 抗战炮火中的“南渡北归”.方志四川-今日头条.2024-02-18

著名女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南京大学校友网.2024-02-18

曾昭燏:奠基中国文博事业的传奇人物.美术观察-今日头条.2024-02-18

灵谷景区.中山陵园管理局 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2024-02-18

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增补本).豆瓣读书.2024-02-18

南唐二陵发掘报告.豆瓣读书.2024-02-18

曾昭承.福建人杂志社2018.2024-02-18

曾昭抡的“内”“外”有别.新湖南.2024-02-18

曾昭燏.Geni.2024-02-18

国学大师胡小石.东南大学.2024-02-18

众忆曾昭燏:终身未嫁跳塔身亡 反对运文物至台湾.中国新闻网.202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