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梭鲈

梭鲈

梭鲈(英文名:pike-perch,拉丁学名:Sander lucioperca),绿背龟鮻小狗鱼(新疆俗称)、十道黑、牙鱼,为鲈形目鲈科梭鲈属淡水肉食性的凶猛鱼类。原分布于欧洲的咸海黑海里海以及波罗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被誉为欧洲的“水中王子”。经移植驯化,已遍布整个欧洲、中亚、部分西亚地区以及中国部分地区。

梭鲈口端位略倾斜,上下颌、犁骨与腭骨均具齿,体被栉鳞,颊部无鳞或仅上部具鳞。背侧灰绿色,成鱼具12~13条褐色横斑。背鳍具黑色纵斑。梭鲈喜生活在水质清新和水体透明度、溶氧量高,并具有微流水的环境中,要求水体pH值在7.4-8.2之间。梭鲈为冷水性鱼类,其适温范围为0-33℃,最佳生长温度为12-18℃,在自然水域中梭鲈多以小杂鱼、虾为食,其摄食的种类与其生活的环境和饵料鱼的体形及规格有关。

梭鲈体肥肉厚、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有“淡水鱼王”之称。中国新疆于1960年从俄罗斯引进梭鲈。1993年以来,梭鲈已先后被移植到山东省、湖北、北京、天津市等多个省(区)市。2023年8月1日,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起草制定的《梭鲈》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本标准的实施,对促进该鱼种质资源保护的规范化、增养殖业的标准化和科学化,以及渔业行政管理及检测部门对梭鲈种质开展监督和检测,维护渔业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形态特征

梭鲈体形长,稍侧扁;头小,吻尖;眼较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坦;口前位,稍斜;上颌骨后缘伸过眼后缘,上下颌、犁骨与胯骨有牙,上下颌和颚骨有大犬牙;鳃孔大,侧位,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呈块状,顶端有小刺;体被栉鳞,颊部无鳞或仅上部有小鳞;侧线达尾鳍,侧位且稍高;有两个背鳍,第1背鳍上缘圆形。第3-6棘鳍最长;第2背鳍第1-2鳍条最长;臀鳍较短,始于第2背鳍中部下方,第1鳍条最长;胸鳍椭圆形,侧位,稍低;腹鳍胸位;尾鳍分叉。背侧呈灰绿色,成鱼有12一13条褐色横斑;腹侧呈淡白色;背鳍呈黄色有黑色纵斑;胸鳍与臀鳍呈淡黄白色,尾鳍常有小暗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梭鲈原分布于欧洲咸海黑海里海波罗的海水系的河流、湖泊及等盐线在7%-9%范围的海区。经移植驯化,已遍布整个欧洲、中亚和部分西亚地区,已成为欧洲很多国家的养殖对象。中国新疆最早于1960年从俄罗斯引进梭鲈至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水系及额尔齐斯河水系,1985年发现梭鲈已由中俄界湖兴凯湖进入黑龙江省流域。1993年以来,梭鲈已先后被移植到山东省、湖北、北京、天津市等多个省市。

栖息环境

在自然环境中,梭鲈多栖息于淡水水域或海水中的淡化水域,喜欢在水质清新、透明度高,且有微流水,溶氧量较高的地方生活,溶解氧不低于5mg/L。为中下层鱼类,生存温度为0-31℃,水中pH以7.4-8.2为佳。

生活习性

食性特点

梭鲈为肉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以小型野杂鱼为食。因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所摄食的饵料鱼种类及规格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可吞食占自身体长20%-30%的低背型饵料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能较好地摄食人工饲料。此鱼鱼苗阶段的开口饲料以萼花臂尾轮虫节肢动物门的无节幼体等为主,也可摄食人工投喂的蛋黄颗粒;随着个体的长大,其饵料生物构成有一定变化,而逐步转向摄食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当个体体长长到2.5-3厘米时便可摄食小鱼苗;处于饥饿状态下的梭鲈鱼苗可吞食占自身体长约2/3大小的鱼苗。在土池培育梭鲈仔鱼中,用有机肥肥水培育轮虫作开口饵料,效果很好。梭鲈稚鱼期以枝角目桡脚类为食,幼鱼期的饵料为摇蚊幼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鱼。成鱼主要以小鱼、虾等为食。

活动特点

梭鲈属中下层鱼类,多在较深的水层平稳地活动,稍有惊扰即迅速潜入水底。此外,梭鲈还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惯,一般傍晚后出来觅食。

生长繁殖

自然繁殖

梭鲈的性成熟年龄雌性为3-5龄,雄性为2-4龄。梭鲈为一次性产卵鱼类,开始产卵的最低水温为7-8℃,其最适产卵水温在12-14℃,繁殖水温为8-14℃。尾重1-2kg的雌性亲鱼怀卵量为8万-12万粒,尾重3.5-4.5kg的雌亲鱼怀卵量为40万-60万粒,相对怀卵量每千克为8-15万粒。繁殖季节为每年的4-6月,自然水域中雄性亲鱼选择有树木须根、藻类植物的地方,用鳍和身体将将树根、禾本科杂草砾石等物集中,围成直径相当于体长2倍的产卵巢,然后将雌鱼赶进鱼巢进行发情、产卵、受精卵,产卵后雌鱼离去,雄鱼护巢,并用鳍条不断地扇动形成水流,以保持鱼巢清洁和增加溶氧,赶走接近鱼巢的敌害,一直守护到产出鱼苗。刚孵出的鱼苗体长3.5-4.5mm。身体细弱透明,尾部长于躯干。体长达3.5cm时,身体全部披鳞片,出现梭鲈成鱼特有的典型黑色条斑。

人工繁殖

亲鱼的选择与培育

作为人工繁殖用的亲鱼既可捕捞自然水域的性成熟个体,也可进行人工培育。无沦何仲来源的亲鱼均要求其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在1.5公斤以上,年龄3—5龄。

选择好的亲鱼要事先经过强化培育,以便获得优质的精、卵,从而培育出优质苗种。亲鱼培育池一般选择环境幽静而无干扰的地方建设;并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排注方便。亲鱼培育池的面积以1500-2000平方米/个为宜,水深2米左右。

亲鱼培育的放养密度控制在每公顷水面放养体重1.5公斤的个体1200尾;同时搭配放养鲤、鲢、鱅鱼等20%-30%,以充分利用水体和调节水质。饵料可采用适口的鲜活鱼,并应经常保持池塘内有充足的饵料,防止处于饥饿状态的鱼相互残杀。

此外也可以利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进行网箱培育亲鱼。所选择的水域应水质清新,无污染,环境安静,并有微流水条件。网箱的规格为3米X 2米X1米,或4米X 2米X1米;网目为3厘米。每个网箱放亲鱼10尾左右。在培育过程中要经常检查网箱有无破损,随时投喂适口而充足的饵料。

无论是池塘培育还是网箱培育亲鱼,都应使所放养的亲鱼大小一致,不要大小差异过大。放养时间春节后不久,水温上升到10℃左右开始,在临近繁殖前20-30天内加强培育,以促进其性腺的发育成熟。

催产

梭鲈的亲鱼即使在繁殖季节也没有类似“家鱼”珠星之类的副性征,因此,其雌雄的分辨比较困难,只能通过观察腹部的膨胀程度、体色的微小差异及挖卵来判断。通常在繁殖季节,雌性亲鱼的腹部膨胀,呈淡黄色,生殖孔红肿并外突;雄性个体的腹部不膨胀.呈淡蓝色或灰暗色,成熟好的个体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从生殖孔中流出。

作为催产用的亲鱼雌雄性比以1:1-2为好。催产剂可使用户促绒毛膜性腺激素类似物(LRH-A),一次性腹部注射即可。梭鲈的产卵水温为12-16℃,催产效应时间为24-36小时。一般产卵时间为黎明前,间断性产出,产卵过程可持续1-2小时。卵为粘性,直径1.2-1.3毫米,内有一至数个透明油球。

孵化

因为梭鲈的亲鱼是在催产后自然产卵,因此,应在其催产前于产卵池内投放好鱼巢。所投放的鱼巢数量要大于亲鱼组数的10%。一般鱼巢使用棕榈片或破旧网片制做。若将产卵池兼做孵化池,可于亲鱼产卵后由亲鱼护卵,待鱼苗孵出后再移出亲鱼另外培育。若设有单独使用的孵化池,可将附卵的鱼巢移入孵化池孵化和进行鱼苗培育;但应注意,移动鱼巢时,移动前后的池水条件不能差异过大,尤其是水温温差不能超过2℃,并避免阳光直射鱼巢。孵化的水温应控制在12-16℃之间;在此温度下,一般3-4天即可出苗。若在20℃以上水温条件下孵化,则很容易出现胚胎畸形。

生长特点

梭鲈的生长与自身体质、水温,水质以及饵料等因子密切相关。若生活的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水体溶氧水平高以及饵料生物种类适宜而数量充足时,其生长速度就快;反之则生长速度就慢。刚破膜的鱼苗体长3.1-3.8毫米;经4-5天后,其体长可长到4.5-5.8毫米;20-30天后,体长可长到9.6-20.7毫米;40-50天后,体长达15-30毫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若饵料质量好而又充足时,当午苗可长到100-200克;2龄鱼可达500-1000克,此时即可作为商品鱼上市。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梭鲈肌肉厚实.味道鲜美,口感好。其含肉率高,人体必需的磷、钙等微量元素和肌肉蛋白质含量较高。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的质和量也较高,其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鸡蛋蛋白质标准相当,明显高于WHO/FAO标准。

经济价值

梭鲈不仅生长快,而且肉质细嫩。肌间刺少。营养价值高,广受欧洲各国人民的喜爱。经广泛移植已成为欧洲和西亚国家淡水增养殖对象。哈萨克斯坦已将其移植到18个湖泊和水库中,成为这些水域的主要捕捞鱼类之一。德国富营养化的湖泊中放养梭鲈,有效地控制了低价鱼类的种群数量。中国的自然水域中仅新疆的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等水系有分布。由于1989年开凿了大型“引额济海”渠道,不仅提高和保证了乌伦古湖的水位,而且使乌伦古湖成为梭鲈的主要栖息场所,资源量增加,产量达10吨,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梭鲈在山东省河北省广东省等地有少量苗种场孵化。广东省主要在顺德区有少量养殖。优质鱼种数量每年控制在50万尾以下,成鱼出塘价格稳定在38-45元/500g之间,1000g以上规格的成鱼价格可达50元/500g以上。梭鲈在广东年总产量有30万-35万千克。只供周边地区的高档酒店、结婚喜宴等消费。众多境内外批发商和食客对此鱼非常赞赏,但产量无法供应市场需求。此鱼若能批量供应市场,打开港澳、北京、上海市等市场,估计价格会在60元/500g以上,而此鱼的养殖成本不超过16元/500g,利润空间极大。

生态风险

梭鲈能够捕食土著种类,造成土著种类衰竭。

行业标准

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第664号公告,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郑先虎等人起草制定的《梭鲈》行业标准(SC/T1170-2023)批准发布,该标准自2023年8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确立了梭鲈的学名与分类,规定了梭鲈种质鉴定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生长与繁殖、细胞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特性,描述了相应的检测方法,给出了判定规则,使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保证梭鲈种质的优良性状,防止种质退化,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亲鱼和苗种,为开展野生梭鲈种质资源复壮、增殖和保护提供支撑。

本标准的实施,对促进该鱼种质资源保护的规范化、增养殖业的标准化和科学化,以及渔业行政管理及检测部门对梭鲈种质开展监督和检测,维护渔业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研究现状

1992年中国新疆福海县水产局的科技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张开翔研究员的指导下,人工繁殖梭鲈获得成功,并将鱼苗推广到北京、天津市武汉市和威海等地试养。北京已在池塘中培育出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现成为池塘养殖中的新品种。

王广军等通过在梭鲈饲料中添加核苷酸,研究其对梭鲈生长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0.5g/kg的核苷酸饲养梭鲈60天,效果非常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生长加快,鱼体规格整齐,体重增长差异显著(P<0.05),饲料转化率也显著提高。陈佳毅等比较了5种不同脂肪(能量)蛋白比的配合饲料对初始平均体重(7.75±1.17)g的梭鲈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不同脂肪蛋白比的饲料,以脂肪蛋白比为45.94kJ/g试验组的生长速度最快。

黄金善等对梭鲈的胚胎发育及仔鱼发育过程和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并采用RPMI1640全培养基对梭鲈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经空气干燥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梭鲈染色体数目为48条,包括2条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2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24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对和随体。

参考资料

Sander lucioperca .COL.2024-07-25

Eurasian Pikeperch.IUCN.2024-07-25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惊现欧洲“水中王子”——梭鲈.汉寿县人民政府.2024-03-06

Sander lucioperca.Fish Base.2024-07-25

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当“淡水鱼王”梭鲈邂逅沙坡头.银川新闻网.2024-03-07

黑龙江所制定的《梭鲈》行业标准发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