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蚊幼虫
摇蚊属双翅目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其幼虫不仅是许多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还是水体营养类型、环境监测和水质评价的指示生物,同时对污水自净有一定作用。
因此摇蚊幼虫种类的鉴别对水产养殖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湖沼学理论的研究都很重要。
简介
摇蚊为双翅目(Diptra)摇蚊科(Chironmidae)昆虫, 在全球已知分布约有400属, 其数量巨大, 常是淡水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昆虫, 几乎遍及所有的淡水环境。摇蚊分属昆虫双翅目摇蚊科,由于身体内含有血红蛋白而成红色。摇蚊的生活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有的两年只有一个世代,有的一年却有七个世代,但大多数每年有两个世代,第一个在春季(5~6月),第二个在夏季(8~9月)。摇蚊的卵产于水面,卵块内有300~700个卵。幼虫:摇蚊幼虫圆柱形蠕虫状,身体细长,全长2-30mm。由头壳和12个体节组成,前3个体节为胸节,后9个体节为腹节。各体节粗细相近,外形无甚差别。体色淡,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初孵的摇蚊幼虫具趋光性,经过3~6天浮游生活后,转入底栖生活,利用藻类、腐屑、细沙、淤泥、唾液腺所分泌丝状物筑巢,多数种类筑成两头开口的管型巢。随着幼虫转入底栖,幼虫由趋光性改为背光性。幼虫经四次蜕皮后进入蛹阶段,每蜕皮1次,体色加深,从淡红色、鲜红色、深红色至变成黑褐色的蛹。幼虫的食性,除了环足摇蚊属Cricotopus中某些专吃植物的种类外,其余种类可分肉食性与杂食性两大类。肉食性种类以甲壳亚门、寡毛类和其他摇蚊幼虫为食。而杂食性则以细菌、藻类、水生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幼虫的摄食方式有:粘食、滤食、沉食、采食和捕食几种摇蚊幼虫又名血虫,在各类水体中都有广泛的分布,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50%~90%,是多种经济水生动物如鲤、鲫、鲮、鲟、青鱼、黄鳝、泥鳅、万蟹楼大闸蟹、鳖、龟等的优良天然饵料。
世界上已知的摇蚊科昆虫约有5000种,与常见的蚊子比较相似,但主要的不同在于触角上密生细毛,就像羽毛一样。另一个不同是,它的嘴(口针)已退化,不具吸食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它不会咬人。红虫还有一个本领,它可以在相对缺氧的环境中生活。因为它体内拥有血红素,这也是为什么它呈血红色。
摇蚊幼虫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它在各类水体中都有广泛的分布,而且数量较大,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50% ~90%。红虫是水体中重要的食物链中的一环,是多种经济水生动物如多种鱼、虾、蟹、鳖、龟等的优良天然饵料。摇蚊幼虫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41% ~62% ,脂肪占2%~8%。
生物学特性
卵
摇蚊的卵块多产在接近水面的阴暗而且潮湿的附着物上,包括水沟沟壁、池塘的塘壁、水草的茎部、还有水面上漂浮的树枝木板边缘。总得来说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摇蚊产卵只将卵袋的柄状部粘附在距离水面上几毫米处,而卵块部分可以在水中漂浮,随水流而浮动。卵块刚产出时只有3 mm左右,遇水则会膨胀,长度可以达到约12-18 mm。本次采集的卵袋如图1所示,长的为14 mm,短的为9 mm,为胶质圆柱状块体,块内约有300-650个卵粒,平均含有500个卵粒左右,卵粒按照螺旋形呈规则排列。而且,卵块内所含的卵粒数不随季节而有所差异。己经孵化出幼虫的卵袋用肉眼即可辨别出来,特点为卵粒呈现一片模糊状,也不再能观察到呈规则排列的卵粒。
幼虫
幼虫的形态为圆筒形蠕虫状,高龄幼虫大小体长不等,在2-60 mm之间,大多数幼虫体长在10-16 mm左右,有的幼虫非常短小,比如棒脉摇蚊(Corynoneura )幼虫体长只有3 mm左右,有的幼虫体长较长,例如羽摇蚊幼虫体长可以达到30mm左右。摇蚊身体由头、胸、腹部三个部分组成。头部横切面大多为圆形,背面观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其头长(上唇前中骨片的前缘到冠突后缘的间距)与头宽(背面观时的最大宽度)几乎相等或者长为宽的数倍不等。许多微小且复杂的重要器官,例如上唇、内唇、颁、前颁、眼点、触角、上颚、下颚等,均集中在头部。胸部具有3个体节,腹部具有9个体节。但是,也有例外,在直突摇蚊亚科中,棒脉摇蚊属幼虫和特氏摇蚊属幼虫胸部的第2节与第3节是愈合的,所以体节仅有12节;在摇蚊亚科中,切诺摇蚊属(Chernovskiia )幼虫和乌烈摇蚊属(Olecryptotendipes)幼虫具有次生体节,胸部具有6节,腹部具有14节,所以体节由20节组成。胸部第一体节具有一对前原足,用来收集有机化合物碎片,细小的淤泥或者砂砾进行筑巢。腹部最后一节一般称作尾节,摇蚊族的一些种类,在第7腹节具有一对侧腹管,较短,分布在左右两侧,第g腹节具有2对腹管,较长,也分布在身体左右两侧。腹管是幼虫用来排泄的器官,它的数目和长度因种而异。
龄期
摇蚊幼虫普遍具有4龄,除了极少数种类。整个幼虫阶段会发生3次蜕皮,刚孵化出膜的幼虫称为一龄幼虫,随后进行一次蜕皮,称为二龄幼虫,以此类推,一直到四龄幼虫。一般一、二龄经历时间很短,三、四龄时间稍长,四龄时间最长。而摇蚊的一、二龄幼虫发育时间较短,其骨质化器官不发达,也就是说随着生长天数的增加,这些器官的尺寸和骨质化程度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一过程一直发育到三龄幼虫才会趋于稳定。因此,幼虫种类鉴定时采用三龄以上幼虫作为鉴定材料,形态特征才是可靠的。在天津市和广州市,专门养殖红虫的农民,采收的红虫也是三龄和四龄的高龄幼虫,开发为商品,供给市场上的观赏鱼食用。摇蚊亚科、寡脉摇蚊亚科、寡角摇蚊亚科以及直突摇蚊亚科的大部分种类的幼虫均具有筑巢的生活习性,刚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一龄幼虫就具有建巢的本领,随着生长天数的增加,幼虫身体也会逐渐增大,巢穴也会随之增大而增长。
摇蚊幼虫多数为红色,但也有白色(棒脉摇蚊亚科的棒脉摇蚊)、草绿色(粗腹摇蚊亚科的喀氏粗腹摇蚊)、黄绿色(直突摇蚊亚科的污秽刀突摇蚊)、黄色(摇蚊亚科的伤残长跄摇蚊)、浅褐色(摇蚊亚科的簇状长跄摇蚊)、粉红色(粗腹摇蚊亚科的肥胖菱跄摇蚊)、黄白色(直突摇蚊亚科的卵园直突摇蚊)、蓝绿色(直突摇蚊亚科的三束刚毛突摇蚊)。摇蚊幼虫体色为红色是因为其体内含有一种色素叫做血红素,可以牢固的结合氧分子,跟其他的非红色的幼虫相比,红色摇蚊幼虫更耐低氧,而且好多种类的幼虫生有侧腹管或腹管,具有呼吸的作用,能耐受更低的氧。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为白色透明状,不具有色素,而且遇到筑巢基质就会很快筑巢。随着生长发育,色素越来越明显,幼虫体色也由白色透明到浅红色,鲜红色,深红色而发生变化。
蛹
四龄幼虫发育到后期,快要化蛹的时候,胸节膨大融合,体长明显缩短,在头部顶端会出现白色羽毛状的呼吸器官,称为呼吸角(Thoracic respiratory,呼吸角也有呈角状、棒状、丝状或者叶状等形状,其形状变化随亚科不同而不同。蛹的生殖腺很发达,雄性一般体短瘦小,雌性一般体长宽大,根据这点,可以从肉眼来判断雌雄。
接近羽化的蛹会从水底淤泥钻出,呈波浪状游向水面,身体不停摆动,好像要挣脱什么束缚似的。在所看到的的文章书籍中,没有发现有关蛹是否趋光的记录。本人曾在夜晚用LED手电筒直射水面,大约1-2分钟看到有即将羽化的蛹从池底和距离光源不远处游向最强光处,,然后游动几下静止,即可看到背面向上的成虫从蛹皮中钻出来,此过程历时3-_Ss时间,从蛹皮中钻出来的成虫停在原处几秒钟然后飞走,而且还发现,几乎所有从蛹皮中钻出来的成虫均为雌性。原因还不清楚。不过至少可以得知,雌蛹对光照具有趋光性,雄蛹对光照是否有趋光性还不能确定。蛹羽化后蜕的皮会留在水面,如果在一个夏季鱼池中,成千上万只美国白灯蛾即可在一个下午完成化蛹、羽化,第二天早上便可以看到池塘边有密密麻麻乌黑一片的漂浮物,即是蛹羽化有蜕的皮。
成虫
摇蚊蛹羽化为成虫后,成虫一般会飞离水面,然后在合适的地点停歇一段时间,等待体内精子和卵子发育成熟。待体内精子卵子成熟之后,摇蚊会飞离原地,寻找成群的发育成熟摇蚊在距离地面0.5m-10m的高度形成蚊柱,进行婚飞和交配。交配之后的雌性摇蚊会飞离蚊柱,飞向潮湿阴暗的水面附近停歇一段时间后开始产卵。产卵后的摇蚊很快便会死亡。
作用
由于主要以水底有机化合物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因而在加速水体物质循环中的有机物矿化作用和消除有机物污染方面具有显着作用。摇蚊科昆虫又因种类丰富,个体众多,不同种类对水域生境要求不同,从而成为监测水体环境和污染状况的优良指示生物,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摇蚊幼虫又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与养渔业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少数植食性种类的幼虫可以对水生经济作物造成侵害。
形态特征
摇蚊幼虫由头部和13个体节组成,前3节为胸部,其余为腹部。幼虫第一胸节腹前方和腹部末节端部各有一对有趾钩的原足,分别称为前原足和后原足。两后原足之间,有2~3对肛鳃。幼虫的呼吸系统为闭合式无气门型,通过体壁(及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种群分布
稻田摇蚊在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稻田中为害很大,往往需要进行防治。我国稻田中发生的摇蚊种类丰富,且发生数量巨大。
生存方式
污水及死水可滋生大量的幼虫。这在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14章有论述)。
摇蚊成虫几乎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夜间有强向光性,灯下常见。羽化后常有婚飞习性,雄成虫成大群在清晨或黄昏群飞,雌虫被吸引入群后即行交配,常在数秒钟内完成。雌虫一生一般只产一次卵,直接产于水面,或将胶质卵带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数日至数周不等,但多数种类卵期很短。幼虫期占据整个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为4~5月。
在水产养殖中,摇蚊幼虫具有许多优点:大小适宜,适口性好;营养全面;不会污染水体,而且残存的摇蚊幼虫不会对养殖对象产生危害,由于摄取水体中的有机碎屑,还能净化水质。因此,大量培养摇蚊幼虫来培育经济水生动物的幼体具有重要意义。
多数摇蚊幼虫取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在淤泥或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由于缺少鱼虾等天敌,它们可以大量繁殖(有些摇蚊的幼虫甚至有繁殖能力,这在达尔文" 物种起源"14 章有论述)。在北方,通常一年发生2 代,4-5 月和9-10月可见摇蚊,黄昏时摇蚊在一起成群飞舞,雌雄进行婚配。有时数量之大,看上去似黑烟。
养殖方式
养殖池建设
养殖池用砖块浆砌而成,池底用水泥沙浆抹平。池子大小因地制宜,面积为50平方米~300平方米,但益小不益大。池形为长方形,池高40厘米。排水口设在池底靠近排水渠的一边,排水管用直径为10厘米的聚氯乙稀管制成。排水口可垂直插一直径相同的PVC管,用以调节水位,使每个养殖池水位控制自如。每1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设化粪池1个,面积50平方米—80平方米,深60厘米。
养殖前准备
底泥以池塘淤泥最佳,壤土次之,不宜使用砂质土,泥土粒径\u003c80目。底泥厚度5厘米~8厘米,铺设均匀。水深为12厘米~15厘米。每100平方米施用经发酵的猪粪等有机150千克。在施用有机肥后,用1ppm漂白粉带水消毒。
日常管理
根据天气和气温情况调节水位,气温≥35℃,\u003c10℃时,水位保持在15厘米~20厘米,\u003c35℃,≥10℃时,水位保持在12厘米—15厘米。
当养殖池的摇蚊幼虫采捞高峰期过后,要补充一定量的经发酵的有机肥,数量为每100平方米施用50千克。
病害防治
养殖过程中,摇蚊幼虫生长情况良好,没有发现病害,但是任何生物体都会有病害发生,随着摇蚊幼虫集约化养殖的实施,病害也将增多,并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和摄食对象的安全。日前在据有关资料介绍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对摇蚊幼虫有害。日前在养殖过程中亦有病害现象发现,还没有具体措施进行防治,建议在每次加入粪肥的同时用1ppm漂白粉带水消毒,进行预防。
采收
使用工具
a、捞子:用60目尼龙网片制成,从底泥中捞取摇蚊幼虫,并初步漂洗用。b、小捞勺:为80目—100目不锈钢勺子,用于捞取经捞子初步漂洗的摇蚊幼虫。c、水桶:为普通塑料水桶,用于装摇 蚊幼虫
采收时间:根据摇蚊幼虫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为初次采收时间为施入底肥的15天后,或为添加粪肥后的4天—5天,当摇蚊幼虫个体长到最大,还未羽化前进行采收最佳。每个养殖池在其摇蚊幼虫高峰期可连续采收3天—5天。
方法
2人—4人一组,以3人一组最佳,全池采捕。采捕时2人—3人用捞子捞取底泥并进行初步漂洗,另一人在边上用小捞勺将初步漂洗出来的摇蚊幼虫捞出,装入水桶。
漂洗
将泥桶装满清水,采收的摇蚊幼虫放入网捞(80目~100目),并静置于泥桶中,让摇蚊幼虫从网捞中自行爬入泥桶,静置3分钟~5分钟,将网捞及网捞的摇蚊幼虫取出,放入另一装满清水泥桶中继续静置3分钟~5分钟,这样3次~4次,直至再摇蚊幼虫基本从网捞中爬出为止。爬入泥桶的摇蚊幼虫根据杂质多少情况继续漂洗直至没有杂质为止。
冷藏
将漂洗过的摇蚊幼虫经10ppm高锰酸钾浸泡消毒10-15分钟后,再用清水漂洗干净,装入保鲜袋中冷藏保鲜,冷藏温度18 0C,保存时间半年。
本次试验共建造水泥池56口,最小的池r在80m,最大360m,总而积9128m-由于上半午建池,养殖时间从8月29日开始计算到11月25日至。工作人员分成A,B两组进行养殖管理和采收,每组7人A组采收摇蚊幼虫716kg, B组采收摇蚊幼虫639吨,两组共采收1355kg。9、10两月为产量高峰,这与摇蚊幼虫的生长规律是相适应的,而且根据有关资料在5、6月份也是摇蚊幼虫的生长高峰期。
价值
摇蚊幼虫营养丰富,虫体含干物质为1.4%;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为41%~62%,脂肪为2%~8%,热量为4卡/克。
早在1951年,苏联就建有专门的培育背摇蚊幼虫的“工厂”。在我国水产大发展的今天,大量培育摇蚊幼虫作为一些名特优水产品幼体的生物活饵料,一定会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