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阿芒
苏阿芒(1936.11—1990.9),男,原籍安徽省黄山区(今黄山区)广阳乡(今属安徽石台)人,本名苏承宗,因发表作品多以苏阿芒为名,故以苏阿芒一名蜚声海内外。中学毕业后曾任天津机床厂夜校英文教师,1957年加入世界语协会,历任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馆员,国际世界语《世界文学》特约撰稿人,国际世界读者青年联合会中央委员,“文革”中1968年蒙冤入狱,1979年平反后任百花出版社编辑。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人物生平
苏阿芒同志原名苏承宗,石台县人,1936年11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天津市市世界语协会名誉会长、著名世界语诗人、百花文艺出版社外文编辑1941年至1953年,在北京、天津等地上学;高中毕业后,从1954年至1966年,先后在有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英语教员、翻译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错误地打成“现行反革命”,于1968年4月被捕入狱;在狱中,身心遭受了严重摧残;1979年1月,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苏阿芒同志无罪,撤销原判,予以平反释放。1979年3月,经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批准,天津市人事局办理录用,苏阿芒同志被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任外文编辑。但因苏阿芒同志冤狱近11年之久,在出狱前即已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1986年9月经组织调查核实,确定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残。以后,苏阿芒同志的身体每况愈下,虽经组织上多方求医,但长期治疗无效,1990年9月23日2时50分在天津逝世,终年54岁。
苏阿芒同志从少年时就酷爱文学和外语。13岁学写中文诗。1954年高中毕业后,连续三年未考上大学。从此他怀着让世界了解中国和让中国了解世界的崇高理想,以惊人的毅力自学外语,先后掌握了世界语、意大利、英、德、法等多种文字。19岁起用外文写诗。1956年至1968年初,他的《我爱你,中华》、《在詹天佑铜像旁》、《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近三百首抒情诗、叙事诗,在世界50个国家用二十多种文字刊载。他曾自费七次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用诗或其他文学形式,将祖国的山河名胜、风土人情、文物遗迹、民间传说,介绍到国外,把屈原、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伟大诗人及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诗人的著名诗篇译成世界语,在国外发表。1957年,他加入了国际世界语协会。此后,他历任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馆员、国际世界语文学季刊《世界文化》特约撰稿人、国际世界语青年联合会中央委员等职。1965年荣获日本《大本教世界语杂志》举办的赛诗会荣誉奖,后将全部奖金献给了国际世界语协会亚非基金会。1968年无辜被捕入狱后,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学习和创作。1979年平反出狱,于同年8月在北京参加了全国世界语工作者座谈会。接着先后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天津市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先后被聘为淮南初级世界语函授学校和辽宁世界语函授学校名誉校长、贵阳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名誉顾问。1979年在意大利出版了用意大利语创作的诗集《来自中国的诗》(上、下两册);1982年用世界语创作出版了诗集《春日的悲歌》;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用中文创作的诗集《迟开的素馨花》。许多报刊介绍了他自学成材的事迹,而苏阿芒同志始终认为,一切荣誉的取得都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并一再表示不辜负党的希望,加倍努力,继续前进。
苏阿芒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孜孜以求,永不满足;即使在身体瘫痪的情况下,仍与病魔进行顽强斗争,坚持文学创作,并为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不懈的努力。
苏阿芒同志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在文学道路上锲而不舍,顽强进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苏阿芒——中国的外语奇才,他掌握了20多种外国语和世界语,并且广泛地向外国介绍中国的文化,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看到这里,你们一定会想,他一定是出身赫赫有名的书香门第,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父母吧?你们错了,苏阿芒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他的父母因为没有什么文化,常常回答不出他提出的问题。他凭的仅仅是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和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之心。星期天,就跑到图书馆`阅览室里,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他被名著里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常常忘记了回家。他想:要是外国的小朋友也能看到这些有趣的故事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发狠要学好外语。一位外文书店的营业员叔叔告诉他学习外语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事,他开始由浅入深的学习起来。
苏阿芒学习外语简直着了魔:他坐着读,走着读,端着饭碗也在读,甚至做梦都在说外语。有一天,他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读单词,他读得那么认真,那么入神,一不留神撞到一棵大树上,额头上马上鼓起一个大“包子”。他抬起头看了看那棵树,又摸了摸自己的头,继续念着单词往前走。他有一位邻居,是一位侨居天津市的意大利老人,他就拜老人为师,学会了意大利语。
中学时,苏阿芒的爸爸突然患病去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失去了一个强力的支撑,更显拮据了。但是,妈妈为了让孩子完成学业,把悲痛压在心底,没日没夜的工作,支持苏阿芒读完了中学。而苏阿芒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到中学毕业时,他已经掌握了汉、英、德、俄、意、西班牙、世界语七国(种)语言。但是由于看书过多,眼睛过于疲劳,造成了眼底出血。眼病治好后,苏阿芒用几年的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学会了挪威、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葡萄牙、丹麦等21个国家文字。在国外18种刊物上发表了翻译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神话故事。
奥地利名城维也纳的世界语博物馆内树起了苏阿芒的铜像,国际世界语协会吸收他为会员,国际世界语博物馆聘请他当了馆员,国际世界语青年组织推选他当了中央委员。
人物故事
绝代才华赤子心
顾 恒
在维也纳的世界语博物馆里,矗立着一尊中国青年的半身铜像:他腰杆挺直,极目远望;铜像刚制好时,他还不满30岁,但已被许多有名望的外国作家所瞩目,并称其为“我们文坛地平线上在东方闪烁着的一颗新星”。
这颗新星就是苏阿芒。
苏阿芒,(1936.11—1990.9),黄山区广阳乡(因修陈村水库——太平湖,已沦入湖底)人,本名苏承宗,阿芒是他的笔名。他是一位自学成材的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他的成功是文学领域的一个奇迹。他出生于1936年,幼年承父母寓居天津市,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他在上小学时就很喜欢读书。母亲给他点零钱,他从不买零食吃,而是积累起来去买书。他读过的书,也都保存得整整齐齐。从许多书籍中知道祖国是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便立志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为此,他特别努力学习外语。
1954年,苏阿芒中学毕业,他满怀热情地报考大学西语系,结果是连续3年参加高考均名落孙山。原因是他的父亲在旧法院当过两年的书记员而难过政审关被取消录取资格。在那“唯成分论”的年代,大学之门对苏阿芒是可望不可进的。母亲望着儿子塌陷的眼窝,真不知说什么好。他担心儿子病倒,担心他一蹶不振。
可是苏阿芒在痛苦地思索之后。他决心选定了一条自学的道路。上中学时,他就对文学和外语产生了特殊的兴趣,英语、俄语都学得很好。现在,为了自修外语他给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天很早就起床,晚上学到深夜。北方的冬天,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他勤奋学习,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寒冷,炉子灭了,他也不再去管它。他在继续提高英语和俄语水平的基础上,又自学了德用和法语。这时的苏阿芒家境更加清贫,他无钱买书,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对外文书籍一本一本地“啃”,没有老师,他就找机会同“老外”对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苏阿芒结识了一对意大利侨民夫妇。他就主动找上门去。请他们教授意大利语。这对夫妇被他热情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收下了他这个学生。苏阿芒聪明强记,加上勤学苦练,从语言、语法到修辞写作,很快就掌握了意大利语。1957年,他用意大利文写的评论文章,在意大利《第七日》刊物上发表了。这件事,使他很兴奋地意识到:外语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工具,没上大学也可以为祖国服务。于是,他通过查找字典,或者把几个国家或语种的字典、词典互相对照学习的办法,自学了世界语和其它十几个国家的语言。
从此,他开始用20多种文字写作,先后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发表过作品。他先后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瑞典语、捷克语、葡萄牙语、丹麦语、挪威语、世界等21种语言,并用20多种外文创作、翻译了大量作品。他的《我爱你,中华》、《在詹天佑铜像前》、《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300多首抒情诗、叙事诗,在世界50多个国家用二十多种文字刊载。他以诗歌的形式向世界人民介绍聂耳、屈原、杜甫、詹天佑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和各地的名胜古迹,翻译我国的民间故事和寓言。他的世界语作品在国外引人注目,被称为“年轻的天才的中国世界语诗人。”
他的学习毅力十分惊人。经常忘了理发,头发长得几乎披肩,吃饭、走路、做事常常自言自语背外浯单词。他对外语如醉如痴,有人说他是“神经病”,而他不顾别人的嘲笑讥讽,走自己的路。由于太苦太累,用眼过度,眼底血管破裂了,眼前一片模糊。经过治疗,病情刚见好转,他又起早贪黑地学习、写作,眼底血管又破裂了。这样反复了好几年,医生严厉地警告他:你如果再用眼过度,将永远变成瞎子!但他又怎能停止勤奋地学习呢?
1957年,苏阿芒被吸收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1965年被日本邀请参加赛诗会,获得国际优等奖,并将全部奖金献给了国际世界语协会亚非基金会。1966年,他被选为全世界世界语者青年组织中央委员,担任着国际世界语协会驻华代表、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国际世界语博物馆馆员,国际世界语文学季刊《世界文化》特约撰稿人等职。
在是非颠倒的文革10年动乱中,苏阿芒投寄国外的那么多信、稿,自然都成了“里通外国”的罪证。抄家、批斗之后,他被关进监狱,判刑15年。在身陷囹之中,他仍然让母亲给他订一份世界语版的《中国报导》杂志和意大利文版的《新团结》报。他向管教人员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允许他看外文书。有的犯人讽刺他:“都落到这份儿上,还学这玩艺,到梦里去当翻译吧!”可他却在一首诗里写道;“诗歌永不屈服,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没有纸,也没有笔,只有无比的愤怒!”在整整10年零4个月的监狱生活中,诗人用他敏捷的思想构思了四五十首诗歌,而这些作品都—一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1978年,中共天津市委通过调查认定,苏阿芒的问题纯属冤案, 1979年1月19日,苏阿芒予以彻底平反。 4月29日,《光明日报》用第三版整版篇幅介绍他的事迹,引起轰动,一夜之间,阿芒成为全国知名的新闻人物。各种社会活动、采访、接见、开会、讲话使他应接不暇,这颗曾被乌云遮没的世界语文坛上的新星,又重见天日了。国内外无数人为他的命运好转而高兴。澳大利亚驻华使馆致电慰问,英国女诗人布尔东寄来钱币,意大利汉学家阿德里亚诺·马德洛博士亲自前来探望。8月27日至31日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世界语工作座谈会,接着先后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天津市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成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后被安排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
由于刻苦勤奋,苏阿芒成绩显著,1979年,意大利出版了用意大利语创作的诗集《来自中国的诗》(上、下两册);1982年用世界语出版了诗集《夏日的悲歌》;198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用中文创作的诗集《迟开的素馨花》。
苏阿芒的成功,得到了国内外文学界的肯定,他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诸多报刊介绍了他自学成材的事迹以激励后辈学人,他的名字“苏阿芒”三个字家喻户晓。
苏阿芒少小离家,一生坎坷,经过刻苦勤奋的自学,成就显著,名扬海内外,1984年,他带病回故里,这里的乡亲父老让他格外感到亲切。他赋诗云:饱尝生活苦果的人,
最知道蜜的甘甜。
历尽沧桑的人,
最体会党给的温暖。
诗人最爱把故乡咏颂,
我爱安徽的土地。
是它给了我最初的生命,
是它哺育我长大成人。
1988年以后,苏阿芒身体瘫痪,病情日渐恶化,先后丧失了行走、说话、写字、打字的能力。
1990年9月,有绝代才华的诗人在天津市撒手西去,这年他只有54岁,正是人生的金秋,本该结出累累硕果的季节。
按照他生前的愿望,他的骨灰安葬在故乡:石台县(广阳乡后属石台县)城东向北三公里拐至缘坑口的一片向西的斜坡上,让这位自学成材的世界语及多语种诗人苏阿芒长眠于此。
《我爱你,中华》
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
它们常常引起我的幻想
埃及古老的金字塔
俄罗斯神秘的自由夜
塞纳河畔迷人的黄昏
和挪威午夜的太阳
但是我最爱的却只有你哟
美丽的中华!
世界语者
苏阿芒(1936-1990)安徽人。世界语名字Armand Su. 高中毕业后于1956年开始自学世界语。曾翻译过一部分中国古代诗歌,并用世界语创作过许多抒情诗,出版的诗集有《春日悲歌》、《苏阿芒诗集》。在意大利威尼斯出版了他的意大利语诗集《来自中国的诗》。曾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任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当选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名誉理事,天津市世界语协会理事,淮南函授学校名誉校长,安徽《世界语者》杂志顾问。
后世纪念
国际世界语协会为纪念这位天才诗人,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世界语博物馆为他塑了座半身铜像。
人物评价
阿芒是个集毁誉于一身的人。而且,对他的毁誉,对比强烈,无以复加。
恨之者欲其死,百般诋毁不算,还要逮捕下狱,脚镣手铐,刑上加刑,管制之严,有如犯人中的犯人。终至瘫痪,卧床不起,英年早逝。
爱之者欲其生。喝采欢呼,近乎顶礼膜拜,国外尤热。五十几个国家,二十多种文字,为他发稿、出书、献诗、颁奖,推崇之高,有如诗人中的诗人。维也纳世界语博物馆并建有他的塑像。阿芒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外语奇才诗人苏阿芒.池州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2022-01-19
才华绝代赤子心.绿网中国世界语论坛.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