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世界语

世界语

世界语(Esperanto,又称“希望语”)是波兰眼科医生拉扎鲁·柴门霍夫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发明创立的一种人造语言,旨在消除人类交往的语言沟通障碍,实现全人类平等、无障碍地沟通。

世界语共二十八个字母,其中五个元音辅音二十三个,其书写形式采用国际间最流行的拉丁字母。世界语读音和拼写一致,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单词重音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世界语的词汇选择基于罗曼语族日耳曼语族中最具共性的词根,由于世界语广泛运用了转化、复合、派生等构词手段,其词缀都能自由构词。世界语的语法也是在印欧语系语法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其基本文规只有16条,较之其他民族语相对简单。

拉扎鲁·柴门霍夫出生于波兰东部的一个小镇,这里杂居着各种民族,由于语言不通,加之沙皇政府的挑拨,各民族间时常发生流血冲突。年幼的柴门霍夫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萌生了创造一种中立的语言以消除语言分歧的念头。中学时期,他已经掌握了多门语言,在对不同语言的语法形式进行简化后,他得出了一份完整文法,完成了新语言的初步方案。经过不断的完善和修改,1887年7月26日,柴门霍夫出版了《国际语第一书》,公布了其新语言方案,即世界语。

世界语共有28个字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22个),再加上6个带变音符号的字母,其中有二十三个辅音,五个元音。世界语读音和拼写一致,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单词重音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其词汇选择基于罗曼语族日耳曼语族中最有共性的词根,并广泛运用了转化、复合、派生等构词手段,词缀都能自由构词。世界语的语法是在印欧语系语法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其基本文规只有16条。世界语吸收了印欧语言的共同性的合理因素,且其构词法和语法规则都较为简单,这些优点使它比任何一种民族语都易于学习。所以先学会世界语,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其他印欧语言。

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纷纷建立世界语社团,出版世界语普及读本和刊物,世界语运动成为一种世界性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语作为桥梁语言,帮助了救援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国际宣传的作用。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世界语协会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并将其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级咨询单位。目前,世界语国际组织、世界语协会遍地开花,世界语国际通讯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约有两千多万人在使用或学习这种语言。此外,世界语已经被应用于政治、经济、文教、出版、交通、邮电、广播、旅游等各个领域,并得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支持。

使用主体

21世纪以来,随着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发密切,世界语作为桥梁语言的作用也愈发重要,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辅助语。目前,全球有150多个国家、两千多万人都在使用或学习这种语言,将近一百万人将世界语作为第一母语,其中包括欧洲亚洲、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名称由来

1887年7月26日,拉扎鲁·柴门霍夫以“Doktoro Esperanto(希望者博士)”的笔名出版了《国际语第一书》,并在其中公布了他的新语言方案。后来,人们便将这种新语言称为“Esperanto(希望)”,即希望通过这一语言方案能够消除人们之间的语言隔阂,实现民族间的平等和睦。20世纪初,Esperanto传入中国时,有人曾把它音译为“爱斯不难读”语,也有叫“万国新语”的。后来借用了日语的意译名称“世界语”,并一直沿用至今。

形成历史

起源

拉扎鲁·柴门霍夫(1859年12月15日-1917年4月14日)出生于波兰东部的一个小镇,这里杂居着俄罗斯人、波兰人、日耳曼人和犹太人。十九世纪下半叶,彼时波兰仍处于俄罗斯的统治下,沙皇政府为了巩固统治,时常制造民族矛盾,各族之间经常发生斗争和冲突。柴门霍夫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误解和歧视的根本源头在于语言不通,只要消除语言上的分歧,那么各民族之间就会相亲相爱、友好相处。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理想,柴门霍夫开始致力于创造一种中立的、不属于现存任何民族的国际辅助语。

到中学时期,拉扎鲁·柴门霍夫已经学会了德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英语等语言。他从学过的各种语言中看出来,语法形式的多样性是盲目的历史产物,对于语言来说并不是必须的。他对各种语言中的单词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具共性的词根进行构词。中学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得出一份新语言的全部文法和一个小词典。1878年,他终于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完成了这种新语言的初步方案,并将其命名为“Lingve Uniwersala”。但他的行为受到社会的无情嘲笑和非难,甚至被斥责为“狂妄”。父亲迫于舆论压力,将他的研究手稿都烧掉了。拉扎鲁·柴门霍夫没有气馁。大学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继续研究新语言方案,并不断完善它。

发展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1887年7月26日,柴门霍夫以“希望者博士(Doktoro Esperanto)”的笔名,自费出版了《国际语第一书》(UNUALl-BRO),正式公布了世界语方案,这一天也成为世界语的正式诞生日。次年,柴门霍夫又发表声明,放弃发明权,愿意将世界语交给群众,让它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此后,他继续日间行医,夜间致力于世界语的译著和通讯工作,他把自己的财产都献给了世界语的发展和推广。

1889年9月,拉扎鲁·柴门霍夫创办了世界语的第一个机关报《世界语者》(La Esperantisto)。《世界语者》为研究世界语研究提供了相关材料,并不断刊登世界语的发展情形。同年,莫斯科成立了“世界语社”。不久,许多俄罗斯城市纷纷成立世界语团体。到1891年,世界语的文献得到了迅速发展,除了各种读本和宣传册,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也都被译成世界语,如亚历山大·普希金的《风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兄妹》。这一时期,世界语者的传统也就此形成:世界语书籍需采用绿色而绘有星形的封面,而五角星也被作为世界语者的徽志。

传播

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1900年以后,世界语在法国非常迅速地扩展起来。法国数学家布尔莱争取到了法国旅行社的支持,为世界语组织了系统的宣传,并同哈契特出版公司合作,印刷了五十万份世界语普及读本寄发给全世界各书店。此后两年,欧美各国纷纷创立了世界语团体和世界语杂志:奥莱希考夫在保加利亚主编了《周游者》(Rondiranto)、楼麦尔大尉在比利时出版了《钟》(Sonorilo)、布尔修伊斯在荷兰创立了《荷兰先锋》(Holanda Pioniro)。在南美的巴西和智利,一些团体也纷纷成立。1902年,英国创立了第一个世界语学社。次年一月,伦敦世界俱乐部成立。同年,雷纳尔在瑞士创立了世界语学社和《瑞士希望》(Svisa Espero)。短短两年间,世界语运动已经变成了一种世界性运动。

组织和会议的召开成立

1905年,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法国布伦召开,会上通过了《世界语主义宣言》,并开创了每年召开一次国际世界语大会的传统。1906年以后,世界语在日本开始发展起来,并有了相关的课本、词典和杂志。不久,美洲也有很多世界语学社和团体相继建立。1908年4月,“国际世界语协会”(Univesala Esperanto Asocio)成立,它将世界语作为唯一正式语言,并为全世界的世界语者建立起一个坚强的纽带。此后,世界语在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传播。

一战以后的发展

一战期间,医院收容了大批不同国籍的士兵,因语言不通,为治疗造成了不少困难。当时出版的《红十字世界语指南》一书,对救护工作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一战结束后,国际会议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的语言障碍使世界语成为了一种迫切的需要。1920年,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的世界语事业获得迅速发展,苏联政府也在提倡和教授世界语。在1922年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语世界大会上,制定通过了《赫尔辛基协定》,开创了国际世界语协会历史的新篇章。此后,世界语在中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战以后的发展

二战期间,世界语作为桥梁语言,起到了国际宣传工具的作用。二战后,国际世界语协会在1946年发出呼吁,要求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重视世界语的作用,并为此发起了一个签名运动。1951年,国际世界语协会将汇集成册的签名递交给联合国。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拉圭召开大会,正式把国际世界语协会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级咨询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非常重视世界语的发展,并多次肯定国际世界语协会在发展世界语事业中的突出贡献。

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发展与中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也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中国世界语运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20世纪初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长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繁荣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至现在)。

20世纪初,无政府主义者将世界语引进中原地区,并大力进行宣传、推广。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通令全国师范学校开设世界语选修课,第一次在中国把世界语引入正规教育。五四运动期间,《新青年》杂志对世界语进行了关注和宣传,这一时期,全国有23个城市先后开展了世界语活动,鲁迅、刘师复、瞿秋白等进步人士也积极倡导世界语。

20世纪30年代,受国际工人阶级利用世界语进行阶级斗争的影响,胡愈之、陈世德等人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两年后,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成立,并创办会刊《世界》(La Mondo)。《世界》将全国的世界语者紧密联合,对中国世界语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在郭沫若的主持下,叶籁士等人创办了《中国报导》,利用其在国际上宣传抗战。除了大量世界语出版物的创办,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世界语教材和词典。在革命圣地延安市和部分敌后根据地,世界语运动也相当活跃,许多世界语授课班纷纷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人民中国报道》(EI Popola Cinio)创刊,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与此同时,各地的世界语者也积极展开世界语运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用世界语播出节目,天津市《新生晚报》开辟了世界语专栏《新世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世界语学会、成都世界语者协会和重庆世界语者协会相继成立,广州中山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举办世界语讲习班,还有很多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大量世界语版图书。1963年,全国第一次世界语工作座谈会召开,同时教育部下令在高校开设世界语课。随着“文革”的到来,胡愈之等世界语者受到了迫害,世界语工作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革”中的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这种形式为世界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有利的空间,中国世界语运动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81年12月,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在北京成立,进一步推广了世界语。此外,各省会以及其他200多个大中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语组织。次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正式成立,在推动和促进中国和国际世界语运动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二十世纪,中国国际电台的世界语广播内容越来越丰富,受到了各国世界语者的好评。此外,中国世界语网站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除国家办的中国网的世界语网络版和《中国报道》网络版,以及中国国际电台世界语广播网络版,各地协会办的省级网站和杂志类网站也不在少数。2004年7月,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世界语运动迎来新的热潮。

现状

21世纪以来,世界语国际组织、世界语协会遍地开花,世界语国际通讯网络遍布全球各地,全球150多个国家都有世界语者,约有两千多万人在使用或学习这种语言,各国定期出版的世界语刊物逾千种。此外,世界语已经被应用于政治、经济、文教、出版、交通、邮电、广播、旅游等各个领域,并得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支持。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发密切,语言的障碍也更加突出,世界语自然担当了消除语言障碍的角色,成为了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辅助语。

语言特点

字母和语音

世界语共有28个字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22个),再加上6个带变音符号的字母(Ĉ、Ĝ、Ĥ、Ĵ、Ŝ、Ŭ),其中有二十三个辅音,五个元音: a[a]/e[e]/i[i]/o[o]/u[u]。世界语读音和拼写一致,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没有元音弱化、辅音清化或浊化等现象,每一个字母的音值始终不变,也没有不发音的字母,单词重音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

词汇

拉扎鲁·柴门霍夫在创造世界语时,在词汇选择基于罗曼语族日耳曼语族中最有共性的词根。当两种语族使用的同一词根出现不同的形式或完全不同的词根以表达统一概念时,他就从中选取比较容易的形式。由于世界语广泛运用了转化、复合、派生等构词手段,其词缀都能自由构词。例如前缀mal,意为“相反”,granda是“大”,malgranda就是“小”;ami代表“爱”,malami的意思就是“恨”。1887年《国际语第一书》中公布的世界语方案,共确定了900多个词素,其中百分之六十来自拉丁语族,百分之三十来自日耳曼语族,百分之十来自斯拉夫语族。1894年,拉扎鲁·柴门霍夫出版了第一本世界语字典《Universala Vortaro》,其中囊括的词根数量更大。只要有必要,使用者可以从他语言中“借”来词根,并由不同的词根结合成新词,这是符合世界语规则的。例如,suno是“太阳”,floro是“花”,sunfloro就是“太阳花”(向日葵);tri是“三”,dek是“十”,ok是“八”,tridek ok就是“三十八”。不过一般是借用国际通行的词根,其派生词也是依照世界语的规则而来。因习语、俚语太多会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故世界语中习语和俚语并不多。

语法

世界语的语法是在印欧语系语法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的,其基本文规只有16条。

以上信息的参考资料源于

语言特点

世界语是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吸收了印欧语言的共同性的合理因素,并将这些语言加以简化和规范化,因此世界语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世界语的构词法和语法规则都较为简单,其大大减少了基本词汇量,减轻了人们记忆单词的负担,使人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可以举一反三。世界语的这些优点,使它比任何一种民族语都易于学习,所以先学会世界语,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其他印欧语。

语言保护

使用现状

目前,世界语国际组织、世界语协会遍地开花,世界语国际通讯网络遍布全球各地,约有两千多万人在使用或学习这种语言。此外,世界语已经被应用于政治、经济、文教、出版、交通、邮电、广播、旅游等各个领域,并得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支持。其中,以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宗教团体有:雍仲本波佛教(YongzhongBonpo)、韩国圆佛教(Ŭonbulismo)、日本大本教(Oomoto)等;以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际性组织有圣马力诺国际科学院、国际文化艺术联合会、国际雍仲本教联合会等。

保护措施

成立组织

到目前为止,世界语国际性的组织已有百余个,其中有些作为团体会员已加入国际世界语协会

其他措施

1942年4月,国际世界语协会和瑞士无线电和电机学会在日内瓦联合举办了一次广播技术大会。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赞成用世界语进行国际性广播,要求各国广播电台至少每周播送一次世界语节目,并建议它们举办世界语广播讲座。

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拉圭召开大会,正式把国际世界语协会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级咨询单位。会议决议案中提到:“注意到世界语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各国人民交往方面所获得的成就,认为这些是符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宗旨和理想的。”

1979年8月,在瑞士卢塞恩举行的第六十四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许多代表呼吁各国际组织,把世界语列为工作语言之一。

影响意义

世界语是人们用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工具,也是各国间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各国世界语者利用世界语出版书刊杂志,进行国际通信,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文化科学交流。世界语是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的工具。世界语者历来主张民族间互助互爱,反对霸权强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国家的世界语者利用世界语出版刊物,开展国际通讯,交流反法西斯主义斗争的情况和经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世界语是一种中立性语言,它不排斥、也不企图取代任何一种民族语。世界语的存在使各国人民之间的国际交往变得更加容易,而使用它对任何民族都不构成歧视,因此随着国际交往的发展,世界语对人类的作用和价值将更加显现出来。

语言文化

世界语旗帜

世界语旗帜的特点是,绿底,左上角的白方块中有一颗绿色五角星,于1892年由瑞典人B. G. Jonson设计。绿星旗最早是法国滨海布洛涅世界语俱乐部的旗帜,1905年在布洛涅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会上代表们批准此旗作为世界语标志。有时人们也会在星星里加一个字母E。基督徒有时会在星星上面加上一个白十字架。左派人士会把绿底改为红色。

文学

世界语文学不仅能够进行文学和艺术的交流,而且还能进行艺术和文学的创作。在公布《世界语第一书》后,拉扎鲁·柴门霍夫又用世界语发表了《希望》(La Espero)、《路》(La Vojo)等诗篇。此外,格拉鲍夫斯基用世界语创作了诗篇《黎明》(Tagigo);波兰记者莱奥·贝尔蒙发表了世界语诗歌集《世界语之声》(Sonoj Esperantaj);中国作家叶君健用世界语创作了短篇小说《岁暮》《被遗忘的人》;瑞士的世界语者埃德蒙·普里瓦博士用世界语创作了《穿透寂静》(TraSilento),《柴门霍夫传》(Vivo de Zamenhef)等。

除了用世界语进行文学创作,拉扎鲁·柴门霍夫还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他先后翻译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如:法国查尔斯·狄更斯的《生活的战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德国席勒的《强盗》等。此后,大量的译者将世界各种语言的文学名著被翻译成世界语出版,如:俄罗斯席里亚耶夫翻译了《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匈牙利卡尔曼·卡洛柴翻译了《两只瓢虫》《人的悲剧》;苏格兰威廉·奥尔德翻译了《鲸鱼牙》《唐•璜》;冰岛诗人拉格那尔翻译了《僵星》《古老的冰岛之声》。世界语以其灵活性和可塑性完全满足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

广播

1922年,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广播电台和英国伦敦广播电台首先进行了世界语广播的尝试。随后,莫斯科、、蒙特利尔日内瓦巴黎等地广播电台都开始用世界语播音。1942年4月,国际世界语协会和瑞士无线电和电机学会在日内瓦联合举办了一次广播技术大会。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赞成用世界语进行国际性广播,要求各国广播电台至少每周播送一次世界语节目,并建议它们举办世界语广播讲座。

亚洲地区也曾进行过世界语广播。1945年,《越南之声》电台曾办过世界语节目。1959年以后,朝鲜的平壤电台也播送过世界语节目。1964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播送世界语节目。广播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中国的历史风情、中国世界语运动恶消息和国际世界语运动的动态,受到了各国世界语者的欢迎。

艺术

世界语在电影和音乐中也有应用。1940年查理·卓别林的电影《大独裁者》中有处犹太区商店标识就是用世界语书写的。1964年的电影《窒息》(Angoroj)和1985年的恐怖片《噩梦》(Incubus)便是完全用世界语拍摄。在英国喜剧《红矮星号》前几集中,里面就有角色在学习世界语。流行的VIDEO游戏Final Fantasy XI中的歌曲《石忆》是用世界语写的。

宗教

目前,雍仲本波佛教(YongzhongBonpo)、韩国圆佛教(Ŭonbulismo)、日本大本教(Oomoto)等宗教团体均将世界语作为官方语言。

相关评价

中国外交家、学者顾维钧评价:“现在我们要想免除国际间不幸的现象,增进国际间的睦谊和促进世界和平起见,不能不赞成世界语,不能不推广世界语。若能将世界语用为国际间官话,非特减少许多误会,还可消除许多不幸的事呢!”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价:“世界语在欧洲所有初级学校里进行教授,是有必要的。没有它,真正的和持久的国际和平是不会有的。为了使各国人民能互相了解,首先要使他们能相互听取意见。世界语给那些百年来于自己民族语言的聋子以听觉。”

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价:“对国际联络这一问题,借助国际语达到国际性的相互了解,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不言而喻的事。世界语是国际语理想的最好解决方法。”

波兰哲学家科塔尔宾斯基评价:“世界语更接近民族语是无可怀疑的。它甚至不能植入‘人工语’之列,因为它是用民族语的成分构成的,而活的语言是它的模型。它是我知道的最合理的语言。”

参考资料

世界语在中国.界面新闻.2023-07-17

全国世界语者会聚胡愈之家乡共话使命.新华社.2023-07-17

朝气蓬勃世界语.腾讯网.2023-07-17

世界语 下.喜马拉雅.2023-10-18

大独裁者.360影视.2023-09-27

Angoroj(1964).豆瓣.2023-09-27

Incubus(1985).豆瓣.2023-09-27

红矮星号 第一季.豆瓣.2023-09-27

最终幻想6 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VI.豆瓣.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