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玉扳指

玉扳指

扳指在中国古代叫蝶(音射),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字的解释是:“蝶,决也所以构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即蝶是射手射箭时套在右手拇指上,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

考古发现的蝶以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蝶为最早,这件玉蝶呈深绿色,略带褐斑,其形状若柱中空可套入成年人的拇指。上端前高后低,成一斜面形,下端平齐,正面雕兽面纹,兽目下有两个可穿细绳的小孔,背面下部有一条凹槽,可纳入弓弦,其上可见弦索磨痕,是一件实用之物。另外,在河南三门峡市发掘的西周时期的魏国墓中也出土了至少6枚玉蝶,形制和妇好墓的玉蝶基本相同。

蝶的功能后来逐渐出现分化,有了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不同,长期以来一直两者并存。但随着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蝶的实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强。这种趋势在清代满族贵族阶层中尤为明显。

拉弓时都要佩带蝶以保护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人拥有,渐而成为传统。由于其目的是实用,蝶都选韧涩材质制作,大小因人而异,以便套带。同时,蝶也逐渐被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的“扳指”一词所取代,在相关的文献记载中,扳指有时也写作“搬指”或“班指”。

扳指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但皆喜佩戴。其质地亦由原来的皮革、犀牛角、驼骨等扩大至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等名贵材料。

简介

据介绍,故宫现存包括玉质、木质、金质等各个种类的扳指多达几百个,单是玉扳指就有上百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就发现有扳指的存在了,最初可能有皮质等一些较软材料制成的扳指,好一点的才会使用材质更为坚硬的。

随着年代的变更以及逐渐演化,玉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譬如商代的玉扳指还有拉弓护指的功能,不仅较后来的扳指更长,而且其上有槽痕;到了战国就开始变短;汉朝的扳指出现玉片形状,类似于玉佩,带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这个时候的扳指已经不能承受拉弓那么大的力量了;宋代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扳指,其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时至清朝,扳指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沿向前凸,因为其材质更加圆润、光滑,所以更加难以用来射箭,而成为一种装饰、身份以及流行趋势的象征。

渊源

扳指与戒指,虽非九鼎大吕,但就其渊源与文化微妙论,则颇值得涵泳玩味。

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或“梆指”。为满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状饰物。考其源,出于实用而始制此物。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 由“一个劲儿”(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甚至“三十个劲儿”。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故昔年 之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其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

本是辅助习武的扳指,由于满汉两族广大男士的欣羡与效颦,竟使之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

其质地亦由原来的犀牛角、驼骨发展为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电气石等名贵滑润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然就其质量而言,优者与劣者相较,骤观之并不相上下,而骨子里竟判若霄壤。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满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戒指又名“约指”,俗称“镏子”。清代兴盛时期,旗家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其式祥甚多,以阳春面戒指(即无花者)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圆筒式,或作面部(即指盖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铸字者,如“福寿绵长”或单个的“福”字或“寿”字。

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团结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铸有“二人平心”之字样,夫妻间亦有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地无二者。

按戒指之意义,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镌有“戒烟”、“戒酒”、“戒色”之字样。及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凡劝人戒烟戒酒戒色者,聚资为之镌一戒指赠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镌有自己的姓名,此风历久不混。

形状

古代玉扳指是由“”演变而来的。《说文解词》云:“韘,射决也,所以拘弦。”可知韘是一种专供射箭拘弦时以保护手指的器具。商代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一件玉韘,圆筒状,一端平齐,一端为斜口,一侧面有一凹槽。汉朝时玉韘已变成了韘形的鸡心佩,到了清代玉韘又演变成圆筒状、无凹槽的扳指

种类

白玉县

青白玉

青玉

碧玉

金镶玉竹

文物实例

【收藏地】: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特征】:白玉,温润光洁,体呈圆筒状,素面。内外壁均打磨细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