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
扳指,又称“搬指”“班指”“梆指”或“决”,因早期是用皮革制作的,所以字形从“韦”,成为“”,是古代人们套于右手大拇指辅助张弓射箭和防擦伤的一种工具。
扳指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到了清代才被大家所熟知。它的形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留存传世的扳指形状主要有筒形、坡形、扳机形和韘形四种类型, 有文扳指、武扳指、巧色扳指、圆雕扳指等多种种类,其制作材质十分丰富, 既有木头、皮革、 兽骨一类低档材质制品,又有鹿角, 犀牛角、玉石、翡翠 、金、银等高档材质制品,其中玉质扳指数量最多。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演化,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的变化、射箭狩猎活动的减少,以及玉礼制观念的逐渐渗透, 后来的扳指的实用性被削弱,装饰性却越来越凸显出来,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玩物和装饰,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历史沿革
扳指,古时候称“韘”(she),早期的“韘”是用皮革制作的,所以字形从“韦”,《说文解字》中便有提及,本是古代射箭时戴在拇指上扣弦和防擦伤的工具,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射程,同时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属于武器型玉器。
扳指最初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世,此时的扳指主要还是实用扳指。中国最早的玉韘发现于商代的妇好墓,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演化,玉韘的形制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商代的玉韘有走弦的槽、拴绳的眼,是拉弓射箭的实用器。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外缘下角跨出一个带尖钩的玉韘, 斜坡状,带纹饰,就像稍宽点的戒指,更为精美;战汉时代,玉韘出现了片状形制,很多还镂龙雕凤,十分精美。大都也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这个时候的玉韘已经不能承受拉弓射箭 的强大扣力,而完全演变为一种佩件。因其中空部呈鸡心形,也有人称之为“鸡心佩”,东汉以后,这种鸡心佩逐渐消失;宋代时,仿古之风十分盛行,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玉韘,其形制更是多种多样,有片状的, 也有矮筒状的;
明清时,玉韘则完全异化为观赏之物,在王公贵胄中十分流行。 清代统治者在入关前,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因此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武装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初时因重实用,大小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戴。入关以后,举天下以奉养八旗,待遇优厚,八旗风气日渐奢靡,这种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玩物和装饰, 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特别是随着和田玉的大量采挖,以及琢玉工具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他们争相以贵重玉材制作,相互攀比炫 耀。最终,形成了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蒙各旗子弟,以及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虽 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把玩玉的风气。
清代时,扳指作为男子的主要佩饰之一,既有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满族最早的扳指是用鹿的骨头制成的,随后渐渐才有了金银玉石等材质的扳指;在扳指纹饰上,清代时期的技艺可谓登峰造极,其上往往雕琢有各种浮雕纹饰,如有雕琢独猎图、丹凤朝阳、山水画的,还有雕琢各种诗文、吉祥字样的,尤其是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扳指,更是精美异常。
种类
文扳指
它是一种以文字为装饰的扳指,由于受到帝王青睐,流行一时。由于扳指大小厚薄论,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档铸诗句威花纹。所以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以武力夺取江山的满族贵族都十分喜爱,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文武双修,这种扳指上的雕刻的辅助纹样多是当时流行的蝙蝠、样云等常见的、离意年年益寿的福文化题材。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满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而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
武扳指
它是一种素面扳指,武扳指相较于文扳指,其表面装饰很少,显见雕刻等装饰,多表现材料的自然肌理,虽没有文扳指的精工细作,但较之文扳指却多一分质朴自然之味,常见的材料有翡翠、玛瑙、象牙等。
巧色扳指
这类扳指不似前两类,多采取巧色雕刻的手法,如红费雕龙、绿地刻水、有白地雕马、绿色草地等手法,将玉雕的手法运用其中,能够很好的借鉴材料本身的特点,在当时也十分受人们青睐。
圆雕扳指
这类扳指上雕刻的动物,多采取圆雕的手法,在方寸之间将动物立体的雕刻在扳指之上,装饰意味强、写实手法精道。通常做为贵族把玩的器物,无实用意义。
形制构造
扳指形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商周时期,出土的玉扳指形状呈坡形,有弦槽和眼孔,是拉弓射箭时佩戴的实用护具;汉代时,出现了一种带柄状凸翼的玉韘,专门用于扣住弓弦,分减手指承受的拉力;宋代时,仿制了汉代的扳指,形式开始多样,多出片状扳指和矮桶状扳指等;清代时扳指便由实用器逐渐转变为象征满族男子身份地位的首饰,不过满族人认为扳指上面承载着他们的尚武精神,最早满族人的佩戴扳指,是用鹿骨制成的圆柱形扳指;留存传世的扳指形状主要四种,筒形(满族式)、坡形(战国式)、扳机形(朝鲜式)和韘形(装饰品)。
筒形扳指
满族式筒形扳指,是清代满族及其附属民族使用的撒放器具,形状呈圆筒形,材质非常的多样,既有木头、皮革,又有金属、玉等。清初由于战事稍多,且出于勾弦稳定和保护手指的作用,扳指制作的选材多比较粗糙。到了清代中期,社会安定,王公贵族的生活骄奢淫逸,扳指成为炫富和身份的象征,各种高档材料的扳指层出不穷。比如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年)巡游山东省时沿途收到大臣“恭进”的扳指中就包括掐丝珐琅扳指、象牙扳指等。
坡形扳指
战国式坡形扳指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妇好墓中发现的坡形扳指表面呈淡绿色,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不少地方有淡褐色沁斑,一侧高2.7厘米,另一侧比它这侧高1.1厘米, 形状看起来像半截壶嘴,中空,这样就能让拇指套入;曾侯乙墓的坡形扳指已经与当今的坡形扳指没什么大的区别了;在之前朝鲜半岛也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传统弓箭、扳指等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坡形扳指主要用于的是软弓,它的弓力不大,适合于女性射手。
扳机形扳指
朝鲜式扳机形扳指,跟其他扳指区别较大,形状也不一样,一直存在于朝鲜半岛。它是戴在拇指的扳指,虽然这种扳指形状与其他扳指有区别,但是撒放手型与其他扳指撒放大致相同,这种扳指最大的特点就是垂直于拇指的扳机代替了拇指,其它手指直接扣押在扳机上,弓与手彻底的分离。韩国运用这种扳机式扳指与坡形扳指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同,无特殊区别。而扳机形扳指主要是用于强弓,也就是说磅数比较大的弓,因此,这种扳指适合用于男性射手,而且它的射力均匀,易拉满弓,但是准确度较低,敏感度稍微差一些。
韘形
装饰品韘形扳指成型于汉代,已经失去了撒放的功能成为装饰品,这一时期的扳指非常的好看,呈片状,带有凤鸟纹、龙纹、卷云纹等纹饰。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韘形佩在两汉时也有一定变化西汉早期的韘形佩是由战国时期的韘向佩的过渡,其中韘本体所占的比例很大;武扳指,实际上是指军事上所用扳指,常用驼鹿角、虎骨等制作,也有玉质的。武扳指的表面装饰较少,多为素面,更注重材质的普遍性、耐用性和实用性。
制作工艺
材质
清代扳指的材质十分丰富, 既有木头、皮革、 兽骨一类低档材质制品,又有鹿角, 犀牛角、玉石、翡翠 、玛瑙 、珊瑚、 茶晶、墨晶、水晶、玻璃、金、银等高档材质制品,其中玉质扳指数量最多。
工艺
清代扳指的加工、制作工艺亦不断发展, 其扳指上的的制作技艺上有抛光、镶嵌、雕刻等工艺,其中雕刻又包括浅浮雕、 高浮 雕 、透雕等,均制作精细,工艺精湛;玉器抛光技术的大幅提高,不仅使玉扳指表面柔和饱满的光泽得到最佳的体现 , 而且加强了玉的温润质感;平凸 、隐起、镂空等高难度的琢制工艺在玉扳指上十分常见;装饰性也有所增强,装饰纹样也不断丰富 , 染织 、 金银等其它工艺 中常见 装饰在扳指上几乎都有所见 ;同时 装饰题材不断丰富, 有龙、蟒、 凤、麒麟 、丹顶鹤、牡丹、 莲花、云纹、福、禄、寿、喜等能反映时代气息的当为各类具有吉祥寓意的纹饰 ,在各类扳指上均较为常见 。其它工艺门类上的装饰纹样也被移植在这时期各种材质的扳指上 , 如人物、动物、花卉、文字、回纹等纹样。
古代等级划分
皇帝的御用扳指
此类扳指多用名贵材料所制,无论工艺、纹饰,均极尽雕琢。乾嘉时御用扳指多用玉石,另有玛瑙、珊瑚、水晶、象牙、珐琅、花斑石、金、木等多种材质。晚清时因慈禧对翡翠的推崇,亦有部分为翡翠所制。 爱新觉罗·弘历的御用扳指有固定的式样,包括膛口的大小、壁的厚 薄、具体形状等,是为乾隆量身定做的。乾隆非常关注御用扳指的制作,每一步骤都要亲自过问,提出自己具体的意见,让工匠参照执行。正因为如此,乾隆的御用玉扳指基本都是由宫中如意馆的玉工承做,这样更便于乾隆在极其细微之处都能够参与指导。 御用扳指上面,经常有御题诗、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 浓厚人文气象的雕刻。这类扳指儿是当时技艺最高工匠的倾心之作,也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气质爱好、文化理想和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
御赐扳指
此类扳指对于各地高级官员、附属国进贡或宫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赏赐给高官、宠臣、皇室宗亲,比如爱新觉罗·弘历曾经就把此类扳指儿赏赐给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战役中得胜回朝的将领。
宗室用扳指
此类扳指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定做而成,其上往往会刻 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亲王赏赐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扳指儿,也属此等之列。清代等级森严,即便是亲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题诗刻画,其工艺和材质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价值自然略逊御赐扳指一筹。
其他扳指
帝王宗亲酷爱扳指,文武百官亦争相效仿,受此影响,富商巨贾,乡绅百姓也以佩戴扳指为好。扳指所用质料,满汉贵族大臣首 推翡翠、玛瑙、珊瑚、象牙等物,其次为金质镶嵌宝珠玉石者;普通人则为白玉、金银或瓷质为多,而尤以银质者为最普通。
文化内涵
射礼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们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是中原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受到射礼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佩戴韘就象征着自己会这一门技艺,并引以为傲,但实际上并不会去学习射箭,只是把佩戴韘当成一个符号,这也是韘由最初的实用型物品转为了装饰型物品的一个原因。而满族统领天下之后,韘的形态由扁平的玉佩样式又变回筒形,“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满族人入关后,大量贵族子弟不 再习武,却仍然配戴扳指,由于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 角、发展为犀牛角、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电气石等名贵滑润的原料。扳指虽然体量较小,但在佩饰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上所承载的多种文化意蕴,不仅能揭示出时代的特征,还体现出当时工艺的时代风貌,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 。
价值意义
社会价值
中国最早的玉韘发现于商代的妇好墓,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演化,玉韘的形制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随着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的变化,射箭狩猎活动的减少,以及玉礼制观念的逐渐渗透, 后来的玉韘变得更加装饰化,实用性越来越削弱,而装饰性却越来越凸显出来,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玩物和装饰,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特别是随着和田玉的大量采挖,以及琢玉工具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他们争相以贵重玉材制作,相互攀比炫耀。最终,形成了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蒙各旗子弟,以及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把玩玉的风气。
艺术价值
清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集大成的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审美风尚,于清代帝王及上层社会的喜爱与推崇,扳指不仅成为男子的普通配饰, 还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为清代各阶层竞相追捧。清代扳指在制作工艺、 材质以及造型、 装饰等方面,既体现出当时卓越的工艺水平,也可窥见满汉交融之审美趋向。在扳指纹饰上,清代时期的技艺可谓登峰造极,其上往往雕琢有各种浮雕纹饰,如有雕琢独猎图、丹凤朝阳、山水画的,还有雕琢各种诗文、吉祥字样的,尤其是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扳指,更是精美异常。当然清代的扳指多种多样,并非寥寥数语可以概括的,从清乾隆、爱新觉罗·颙琰以来,由于太平盛世、国袭民安,扳指实用性逐渐丧失,而以装饰为主,愈发精益求精,质料十分讲究,虽然不符合实用性。但是在清代好繁琐装饰的背景下,扳指却又算得上是质朴的,特别是武扳指,借鉴明式家具的特点,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美感是十分值得我们今天在设计中进行借鉴的。
民间传说
传说在清初,顺治帝率领众臣到遵化市一带狩猎,捕获了大量猎物。顺治纵马扬 鞭登上了高山,极目向南望,金星山如锦屏翠 帐,林涛如涌,绿波荡漾;朝北看,昌瑞山重峦叠嶂,景物秀美,如同仙境。顺治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一边向苍天默默地祈祷,一边轻轻取下佩戴在大拇指上的白玉扳指,小心翼翼地扔下了山坡,然后向众臣宣诏:“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的寿宫,所落之处为佳穴,即可启工。”随从在草丛中发现了玉,并且立桩做了标记。于是,清东陵中的第一座陵寝—— 清孝陵就在这里落成。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 说,却说明了顺治帝对玉扳指的珍爱。
医疗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扳指的佩戴可以刺激手指上的多个穴位,达到明目、润肺、止痛等奇效。在我们的拇指上有三个能够改善眼睛及眼周一切症状的穴位,它们是明眼穴、凤眼穴和大骨空穴 戴上扳指以后,扳指的外缘恰好对准了这三个穴位,只要每天旋转几分钟,就可以达到缓解疲劳和明目的作用。扳指戴在拇指上,拇指走肺经,佩戴着便可以通过旋转扳指来疏通肺经。扳指刻面光滑,按压穴位时能够保证力度均匀,用扳指按压合谷穴被认为是古代皇帝抑制头疼的有效方法。由此可见,古人把玩扳指不仅为了美观好看,还有激励古人勤勉不忘祖训,调节视力、抑制疼痛等养生功效,充分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与精神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