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节文字
音节文字(Syllabary)是表音文字的一种,以音节为单位的文字,一般一个音节对应一个字符。音节文字中的符号被称为syllabogram,通常由一个辅音(可有可无)加上一个后置的元音组成,如CV或V的组合。在某些音节文字系统中,也存在CVC组合和代表CV发音的字符。代表性的有日语的假名。像假名一样并非音素的组合,各音节有独自形状的音节文字,在世界上也是相当稀少的。
辨析
元音区别
两个音节如果有相同的声母,元音附标文字将有相同的基字,通过不同的附标表示音节内有不同的韵母;而音节文字则无相同符号。比如音节[ka]、[ki],日文片假名写作カ、キ两个截然不同的字符,所以算音节文字,而印地语写作क、कि,都有共同的基字क,所以算元音附标文字。
音素区别
谚文将表示音素的字母按音节组合起来写成一个方块字,但其实它并不属于学术定义上的音节文字,而和拉丁字母一样属于全音素文字,只不过它的字母排列不是线形拼写,而是依照音节块形拼写而已。比如音节[ka]、[ki]、[ko],朝鲜语拼写成가、기、고。虽然三个音节都拼写成三个方块字,但是其实三字分别由字母ㄱ[k]和ㅏ[a]、ㄱ[k]和ㅣ[i]、ㄱ[k]和ㅗ[o]拼写而成,而不像片假名写成三个无关的字符カキコ。
字符区别
在广义上汉字、喃字也可以被称作音节文字,因为它们本身亦为一个字符有一个音节,不过其数量庞大,同一个音节往往对应多个字符。比如音节[ma]对应于汉字马、码、蚂等多个字符,每个字符都有自己的含义,而[ma]的片假名只对应一个无含义的字符マ。所以汉字、喃字等单音节表意字符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音节文字。
使用音节文字的语言
音节文字被用于多种语言的书写系统中。除了上述的日语假名、彝文、女书、线形文字A和B、切罗基语音节表和加拿大原住民音节表外,还有以下使用音节文字的语言:
未破译的线形文字A可能使用音节文字。汉语、苏美尔语、阿卡德语、玛雅象形文字等虽然是基于语素文字(logogram)的,但也大量使用音节文字,因此它们有时被称为“意音文字”(logosyllabic)。
文字系统的比较
英语(以及其他很多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允许复杂的音节组合,使得列出英语的音节文字来比较麻烦。在英语中,一个纯粹的音节文字可能要求对应每个音节都有单独的符号。比如人们可能需要用单独的符号来分别表示bag、beg、big、bog、bug;bad、bed、bid、bod、bud、book、bay、bead、bide、bode、boom、鸟纲、boyd、bow等等。很少有这样的纯粹的系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