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钟健

杨钟健

杨钟健(1897.06.01-1979.01.15),字克强,陕西华州(今渭南市华州区)人,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23年(民国十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民国十六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4月,杨钟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钟健一生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和中、新生代地层研究,成就卓著,生前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著作达674篇(种),他的科学著作,以古生物学内容为主,涉及地层学、地史学、气象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他的许多工作是中原地区初创性的,具有启蒙和奠基性的意义。

人物生平

1897年6月1日,杨钟健出生在陕西华州一个教育家家庭。从童年时起,他就离家跟随在父亲身边读书。

1910年,毕业于华州教育会附设两等小学堂。

1913年,考入西安三秦公学中学班,后转入西安省立第三中学。

1916年,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北京大学念书的杨钟健立即投身到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去。

1920年,经邓中夏介绍,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9月,他与地质系学生共7人,议决建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团体。

1921年7月至1923年7月,两次当选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

1922年,他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

1923年冬,杨钟健到德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德语补习,于次年4月正式考入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随早年就闻名世界的施洛塞教授和布罗里教授专攻古脊椎动物学。

1925年,杨钟健确定其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啮齿类化石研究,布劳里教授便介绍地质系的舒罗塞指导他,曾从事中国的哺乳类化石研究。

1927年,杨钟健以优异成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当时西欧学自然科学得博士学位,一般授哲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北部之啮齿类化石》发表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赞誉,被认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

1928年2月,杨钟健应翁文灏来函之意从德国返回祖,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师,主持周口店镇发掘工作,此间发生了发现中国猿人第一颗头盖骨的划时代事件。

1929—1936年,杨钟健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北平分所所长。

1929年起,杨钟健把工作重点转向考察北方“土状堆积”方面,他与法国地质学家P.T德日进(deChardin)在山西省陕西省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记录了第三纪后期与第四纪地层,划分出“红色土”地层,为中国黄土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道路。

1931年,杨钟健参加了另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中法科学考察,经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而至新疆,然后经苏联返回北平市

1934年,他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爬行纲。杨钟健的野外工作以长江流域为主,诸如雨花台砾石、龙潭下蜀壤土和庐山地貌等均经考察。这年秋天,他和卞美年新泰市蒙阴县等地,调查有关地层及恐龙化石,返途中,经济南市齐鲁大学地质系教授J.施可特(Scott)示以含于硅藻页岩中的鱼及植物化石;经了解,系产自临朐县内,当时他便决定调查这个化石产地。

1935年春,他与德日进裴文中作两广之行,对南方的洞穴堆积展开调查,发表了《广西和广东的新生代地层》一文,为中国南方新生代地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5月,他一人去山东临胊,偕技工3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鱼、哺乳类及蛙类化石,他把这套地层定名为“山旺统”。这年冬天,他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

1936年-1937年,杨钟健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两任理事长,并荣获葛氏纪念金质奖章。他作为中原地区脊椎动物学奠基的第一人。

1937年8月上旬,日军进入北平市。杨钟健此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护地质调查所的设备财产。经思考,认为当时只有利用协和医学院和新生代研究室的关系来达到这一目的。

1937年以后,在云南禄丰领导发掘工作,获大批恐龙及原始哺乳类化石。

1940年夏,杨钟健被聘为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脊椎古生物组主任和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同年10月,他随昆明办事处迁到重庆市,应邀兼任重庆大学名誉教授。

1940年秋,他随所转至四川北。此后几年,他除在北碚区做研究工作,兼任重庆大学教授外,并去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等地考察。

1943年,他被聘为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

1944年4月,杨钟健赴欧美考察和讲学。出国考察时,将此标本随身带去,在纽约作进一步修理和研究,最后确定卞氏兽是很接近哺乳动物的爬行纲

1946年3月,杨钟健回国以后,至南京继续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同年冬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次年春,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8年0月,杨钟健去西安市赴任出任西北大学校长,抵制了胡宗南将学校迁至成都市的图谋。

1949—1952年,杨钟健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

1949年后,杨钟健与裴文中等筹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为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9年4月,他拒绝了中国国民党胁迫他去台湾的引诱,在南京迎接了解放。

1951年秋,他与刘东生、王存义去山东莱阳和山东大学地质系合作发掘恐龙化石及调查白垩纪地层,是为青岛棘鼻龙。同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3年,辞去编译局长职务,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

1954年5月,去安徽泗洪等地野外调查。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院士),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他与斯行健赵金科周明镇组成中国古生物学访苏代表团去苏联各地访问两月。在此期间,达成了中苏古生物科学考察协议,并为以后古脊椎动物研究作了战略性的部署。

1957,其研究室改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任所长;此后数年,他经常去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等省调查。

1959年,兼任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仍完成论文多篇,诸如新疆白垩纪花尾榛鸡,以及华南水生爬行纲化石等工作,就是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境况下完成的。

1975年,杨钟健到四川省自贡市考察恐龙化石,并题诗感叹“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

1978年4月,去广东三水区调查产鱼化石地层;9月到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第四纪地质学术讨论会,并到野外考察,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地质旅行。返京后又于10月去上海市与美国古生物学家乔治·盖洛德·辛普森会晤,回京后抱病撰写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发言稿。

1979年,元旦上消化道出血住入医院,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杨钟健一生研究了大量化石,记述了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纲、鸟类及哺乳类共209个新属新种,对中国生物制药地层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钟健50多年的科学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5年至1936年,主要从事中国北方新生代地质及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第二阶段是1936年至1948年,工作内容除前一时期的继续外,逐渐转向爬行动物化石方面及中生代地层;1949年以后为第三阶段,主要工作是研究中生代各时期的爬行动物,包括不少总结性论文,另外参与科研管理工作。

他早期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华北的新生代地质。这时期发表以关于周口店镇各地点及华北新第三纪的哺乳动物群,主要是啮齿类、兽形类等小哺乳动物化石,偶蹄目及大量有关新生代地层、地质发育史的论著,成为中原地区这方面研究的经典著作。为欧非两大洲古动物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标本,同时也给地球史和生物史填补了空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工作重点逐渐转到爬行纲化石和中生代地层方面。较早的重要工作是关于武乡县和中瑞考察队采集的新疆、内蒙古自治区二齿兽下目和白垩纪恐龙的研究。

1928年负责周口店镇的发掘工作,此间发生了发现中国猿人第一颗头盖骨的划时代事件。从1929年到1934年,杨钟健的主要学术贡献在古哺乳动物学和第四纪地质方面,成为中国哺乳类化石和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奠基人。从1934年起,他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爬行动物。1937年以后,在云南禄丰领导发掘工作,获大批恐龙及原始哺乳类化石。1949年后,与裴文中等筹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为后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德语)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从而在中国创立了这一学科,是中国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在新生代地质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华北黄土的综合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时,杨钟健就根据啮齿类、兔形类及鹿类等哺乳动物化石带,对黄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对比。他把所谓黄土堆积分为红土、红色土和狭义的黄土三部分,并将红色土的时代明确为上新世末到更新世,还进一步细分为A带、B带和C带三个带,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地史阶段的沉积,每一个带都有代表性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样,有关中国华北黄土及其动物群的研究,就此前进了一大步。此外,他还确立了上述各时期中国北方黄土地层的大致分布范围,探索了黄土和华北主要河流在地质发展中的特征变化,以及与古气候、地壳运动的关系,从而为华北黄土主要是风成的这一学说的确立提供了论据。他的这些开创性工作奠定了中原地区第四纪研究的基础,与之有关的重要见解和结论,迄今仍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杨钟健不仅研究过哺乳运行好些门类的代表,各类恐龙及恐龙蛋和恐龙足印,还研究过基底爬行动物大鼻龙科、进步爬行动物兽孔目、水生爬行动物鱼龙目、飞翔爬行动物飞龙类,乃至龟鳖类、鳄类、有鳞类等。实际上,脊椎动物各大门类诸如鱼类、两栖动物、鸟类乃至人类,他都曾涉及,发表过有关的论文。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围棋手,一有机会,就在不同方位上布上一子,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开辟一个新地盘,为后学者打下初步基础。杨钟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他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对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他都给予鼓励,并马上又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促其继续前进。最初,中国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的仅有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一处。80—90年代,中国有多所大专院校、博物馆设有古脊椎动物学专业,其学术带头人基本上都是杨钟健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来的。

人才培养

杨钟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他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门户之见,凡是在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不管是该所人员还是进修人员,他认为都应给予指导,使其尽快成长。学生有贾兰坡吴新智

主要论著

1:C C Young,Topographic Features of the Nankou Range in the Vicinity of Nankou Pass Bull Geol Soc China,1923,2:117~119。

2:C C Young,Fossil Nagetiere Aus Nord-China,PalSin,ser,C 1927,5 S 1~82.

3:C CYoung and PTeilhard de Chardin,Fossil Mammals from the Late C enozoic of Northern China,PalSin,serC1931,9:1~66.

4:杨钟健,三门系之历史的检讨,地质论评,1936,1:323~330。

5:杨钟健,中国上新统与更新统之分界问题,科学,1940,24(4):261~280 。

6:杨钟健,禄丰蜥龙动物群,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4册,新丙种第13号, 1951:1~96。

7:杨钟健,演化的实证与过程,商务印书馆,1952。

8:杨钟健,脊椎动物的演化,科学出版社,1955。

9:杨钟健,秦岭以北新构造问题,科学出版社,1957。

10:杨钟健,山东莱阳恐龙化石,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42册,新丙种第16号, 1958:1~138。

11:C CYoung,The Pseudosuchians in China,PalSin,new serC,No 19,Whole Number 151,1964:1~205.

12:杨钟健、赵喜进马门溪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第8号,1972:1~30。

13:杨钟健、董枝明,中国三叠纪水生爬行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第9号,1972:1~34。

14:杨钟健,青海泽库茶卡油页岩的鸟羽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13(3):163~164。

15:杨钟健,关于山东临朐山旺的蛙类和翼手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15(1):76~80。

16:杨钟健,内蒙古自治区一松鸦蛋化石,古生物学报,1977,16(2):297。

社会任职

杨钟健历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他是美洲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英国林奈学会会员、莫斯科自然博物协会国外会员。

1921年7月至1923年7月,他两次当选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

1929—1936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北平分所所长。

1936年和1937年,中国地质学会的两任理事长。

1953年,任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

1957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他担任所长。

1959年,兼任国家自然博物馆馆长。

1937—1943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

1949—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

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

1957—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杨钟健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他工作认真负责,辛勤耕耘,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事业。(九三学社评)

杨老的研究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当前的学者们应承杨老的精神,在研究领域收窄的同时,不断放大自己的研究视野。(中科院院士吴新智评)

杨钟健一贯坚持的艰苦朴素、勤奋、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几代科学工作者。他把毕生的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他的卓越成就如同一座丰碑,受到后辈的尊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评)

参考资料

“诗和远方”的科学家丨科学史小画.今日头条.2021-4-28

杨钟健(中国科学院院士).博雅人物网.2022-02-16

..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