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是中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学术机构,现任所长是邓涛。前身是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中科院古脊椎所成立于1929年4月。1951年归入在南京创建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改称新生代与脊椎古生物研究组。1953年从古生物研究所分出,在北京建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1957年升格为古脊椎动物研究所。1960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截至2024年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建有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古脊椎所共有职工254人(其中科研人员72人、技术支撑人员168人);研究生117人;离退休职工130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表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中国古脊椎动物志》《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截止2024年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得各种奖项达62个,如2020年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获第三届“科学探索奖”。2022年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第五届青年古生物学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前身是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4月成立于北京,主要从事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及化石研究,以丁文江为名誉主持人,步达生为名誉主任,杨钟健为副主任。 

1929年12月,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至1937年,裴文中、贾兰坡等先后在周口店已发掘出包括五个完整颅骨在内、约四十个个体的北京猿人材料和大量的动物化石,共计1221箱。杨钟健除领导、参与了周口店的工作外,还考察了北方各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并创建起华北新生代后期的地层框架。  

1937年抗战爆发,抗战期间除有人员北京留守外,杨钟健迁至云南成立地质调查所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室继续工作,开展了为期近8年的以云南禄丰中生代恐龙动物群为重点的考察与研究。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生代研究室迁回南京。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周口店镇贾兰坡主持,恢复了发掘工作。  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新生代研究室改为下设的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组,杨钟健为主任。  

195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北京成立,并设周口店工作组,成为中国第一个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研究的独立机构。地址在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北河沿二道桥2号。杨钟健为主任,有包括裴文中贾兰坡、周明镇在内的6名研究人员和技术、行政人员等37人。  1955年12月研究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推选杨钟健为主任,孙云铸袁复礼侯德封、裴文中、夏鼐张鋆、崔芝兰、吴汝康、贾兰坡、周明镇为委员。  

1956年3月,研究室成立低等脊椎动物组,高等脊椎动物组,人类化石及文化组。改周口店工作组为工作站。  10月,太原工作站成立(1960年太原站下放给山西分院,1972年撤销)。  1957年3月,古脊椎动物学报出版,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专门刊载古脊椎动物学术论文的刊物。  9月,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改名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杨钟健任所长。三个研究组提升为研究室。  1960年4月,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缩写为IVPP),所名沿袭至今。杨钟健任第一任所长。下设低等脊椎动物室、高等脊椎动物室、古人类室和新增设的新生代地层室及周口店镇、太原两工作站。研究所技术辅助科室有化石修理室,模型装架室,绘图室,照相室,图书室,编辑室及标本馆等。  

1972年,全国第一本科普刊物《化石》创刊。  1978年科学大会后,研究所蓬勃发展。随着研究工作的开拓和诸多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至1979年全所职工已达240人,下设古鱼形动物研究室,古爬行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及旧石器考古研究室和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技术辅助部门有图书馆、标本馆、绘图室、照相室、编辑室,资料室,并增设了C14测年实验室,孢粉实验室,电镜室等。  1982年,人类学学报创刊。  1992年,研究所机构调整,设有古鱼形动物研究室、古爬行动物研究室、早期哺乳动物研究室、晚期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室及周口店镇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撤销了C14测年实验室,孢粉实验室;增添了科技开发公司和面向社会的中国古动物馆。1995年12月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后研究所又恢复了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研究室和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的编制。  2002年,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进行院市共建,改变周口店遗址的管理体制。市政府则对遗址的保护、建设、管理及科普工作负责,研究所仅负责周口店遗址的科研工作,拥有发掘权、标本权和研究权。 2004年5月,科技开发中心并入中国古动物馆

2010年,出版了《第十二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第1章:中国古人类学与旧石器考古研究60年》和《大熊猫的起源》等专著。2013年,发表了专著《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2018年,在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集。2021年2月1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出版了专著《大连金普骆驼山金远洞遗址》。

科研条件

科研部门

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古哺乳动物研究室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研究室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古环境演化研究室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重点实验室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 

院士专家

人员编制

截至2020年底,古脊椎所共有职工254人(其中科研人员72人、技术支撑人员168人);研究生117人;离退休职工130人。

截止2024年2月,研究所现有在职研究生导师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2人、国家引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硕士生导师22人。

设施资源

设施设备

研究所建有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标本的标本馆,馆藏标本达23万多件;建有世界规模最大、条件最齐全的标本修理室,业务涵盖了化石修理、模型制作、复原装架、标本清绘、生态复原制图、化石照相等;拥有一个对公众开放的中国古动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30余万人。

馆藏资源

研究所图书馆是中国拥有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文献资源比较齐全的小型开架式专业图书馆。馆舍面积约500m²,馆藏书刊近10万册,其中包括杨钟健裴文中周明镇三位院士及国外著名古生物学家D. Black、F.Weidenreich、R. S. Miles、W. G. Kuhne等的藏赠书。还曾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个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出版物的国际交换关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所图书馆各项工作已全面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并大力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努力推进网上信息服务,建设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机制。目前,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多项世界著名出版机构全文期刊数据库的集团采购,如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 John wiley、Bioone、Science和Nature;开展了网络化的联合服务,如联合目录与联机编目、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开通分布身份认证与授权系统等等。为从事古生物与古人类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国内外学者提供优质的文献服务。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自2001年5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古脊椎所加强了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学术前沿的进程。2001-2020年研究所共发表SCI、SSCI论文1611篇,其中含《自然》和《科学》杂志论文113篇,出版专著111部。若干成果在国际古生物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多次发现并研究化石遗址,并且出版了对应专著,如2005出版了《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2009出版了《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2012年出版了《盘县大洞-贵州旧石器初期遗址综合研究》;2022 年出版了《大连金普骆驼山金远洞遗址》等。

研究所建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标本的标本馆,馆藏标本达23万多件;建有世界规模最大、条件最齐全的标本修理室,业务涵盖了化石修理、模型制作、复原装架、标本清绘、生态复原制图、化石照相等;拥有一个对公众开放的中国古动物馆,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30余万人。

2021年6月,多名研究人员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候选者建议名单(通用领域)。

学术刊物

据2024年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

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 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003c美\u003e)等检索系统收录。

获得荣誉

其他奖项参考: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来自: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考古”专业学生的招生、学籍和管理也挂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地质学

教学建设

截止2024年2月,研究所现有在职研究生导师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2人、国家引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硕士生导师22人。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徽为圆形图案:由马 门溪龙的复原图、“北京猿人“的复原头像和IVPP(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英文大写缩写字母三部分组成。

其中马门溪龙代表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北京猿人”代表古人类学的研究,所徽以简练、概括的图形体现了研究所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科学文化内涵。

研究生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设有研究生部,是该所博士后和研究生管理的专门机构。研究生部开设有学术茶座,为研究人员和来访人员提供了自由交流、举办非正式讲座的场所;建立学术例会制度,介绍研究热点、学科进展和最新发展方向。

相关事件

现代鸟类起源研究

2024年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消息称,关于现代鸟类起源,学界传统的主流观点一直将其与大约66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联系在一起,认为鸟类是在恐龙灭绝后才快速演化而来。由江苏师范大学伍少远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斯科特·爱德华(Scott V. Edwards)院士以及美国佐治亚大学刘亮教授等中美科学家联手深入研究完成,相关论文近日以《基因组与化石证据揭示现代鸟类和被子植物在晚白垩纪同时兴起》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表示现代鸟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晚白垩纪时期,与恐龙共存。这些生物经历了66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并成功繁衍至今。

赤洲恐龙化石研究

2024年10月23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连同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宣布2024年3月渔护署于赤洲发现的疑似古生物化石,经古脊椎所研究后,确认为恐龙化石,初步估计属于白垩纪时期,即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到六千六百万年前的恐龙。专家推断,该恐龙化石有可能是蜥脚类恐龙鸟臀类恐龙。渔护署助理署长叶彦称,为便利后续考察工作,即日起封闭赤洲岛,除专家外,不得登岸,直至考察完成。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此次发现意义相当重大,赤洲岛附近海域较大浪,考察时间需视乎天气,暂时未知考察何时完成。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机构简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9-07-24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院士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获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获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获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获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获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专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专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专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新闻网.2021-02-01

专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古哺乳动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古环境演化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院士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概况.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5-10-21

机构简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本馆概况.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科研成果概况.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5-10-28

论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专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专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拟入选2021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澎湃新闻.2021-06-20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古脊椎动物学报》简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5-10-21

《人类学学报》简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15-10-21

历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所徽内涵.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2-20

现代鸟类起源于恐龙灭绝?中美科学家最新合作研究颠覆传统认知.环球时报.2024-02-20

香港首次发现恐龙化石.百家号.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