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动物学
古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地质时期的各类脊椎动物,包括它们的形态、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与起源及进化、发展历史等。
学科
从研究方法,特别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古脊椎动物学是“比较解剖学”的孪生姊妹。法国动物学G.乔治·居维叶应用与现代动物比较的方法,研究巴黎盆地的古代脊椎动物化石,发表了4大卷“骨化石研究”(1812),并提出了“器官相关律”(动物体各组成部分间的形态与机能上相互联系与一致),为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开创了比较解剖学及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并推动了其发展。
介绍
在生物界中,脊椎动物仅是30余个动物门类中的一个亚门。但是,它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动物类群。脊椎动物中,不仅包括一些大门类的绝灭生物(纲或目级),如盾皮纲、棘鱼纲、头甲鱼纲、恐龙类等,还包括许多最重要的动物,如其中的哺乳纲,就包含人类自身及作为其“近亲、远祖”的各种灵长目。
地球的历史,现知约为50亿年,较高等的动物界的出现约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而最早的脊椎动物骨化石也已发现,几乎与多数无脊椎动物同时出现,从约3.5亿年前后的泥盆纪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陆生四足动物,在此后地球上陆生生物的历史中,脊椎动物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从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进化论学说提出以后,古脊椎动物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从50年代起,一直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进化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70年代开始,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地质学上“板块学说”的出现与发展,古脊椎动物学也起了相应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方向与课题,例如关于氨基酸等的研究及古生物化学,在系统学方面关于分支(或支序)系统学的论争,并提出了进化方式的“间断平衡”理论、动物地理方面的替代分化等学说或新的模式与方法。
目前的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中,常按不同的形态和解剖、生理等特征,将脊椎动物亚门分为2超纲9纲,其中的鱼形超纲包括无颌总纲、盾皮纲、棘鱼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四足类包括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鱼形动物中各纲的划分至今意见分歧。四足动物各纲的划分,意见较一致。近年有人主张将鸟与恐龙组建成一个新纲。更有人根据翼龙化石上可能有毛被的新发现,主张再建一新纲。至于新的目及科就更经常被发现。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新的化石材料的不断被发现,因而不同于脊椎动物学家以现生脊椎动物为基准而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同时在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中还增加了纲和目、科之间的多层过渡分类阶元,如超纲、超目、超科、亚纲、亚目、亚科以及次(亚)纲等。
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骨骼化石。中国大陆的主要轮廓从 2亿多年前的二叠纪时已基本上形成并保持稳定,因此,中国是世界上保存陆生及淡水脊椎动物化石特别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自英国R.欧文在1870年第 1次发表“四川省采集的古哺乳纲化石的描记”以来,中国即成为世界上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重要中心。70年代以来,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发表了大量的泥盆纪鱼类化石的研究成果,并依此提出了陆生脊椎动物起源的新假说;早中生代大量兽形爬行纲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历史及哺乳类起源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数据;西南(云南省、四川) 及北方(新疆、内蒙古自治区等)大量恐龙化石的发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恐龙研究最活跃的地区;此外,还以脊椎动物化石为依据建立了亚洲大陆上最完整的第三系剖面等。
在灵长目及人类化石方面,中国也有许多独具特色的、重要的新发现。
相关连接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馆主办的《生命的印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新成果展》特展,近日亮相山西博物院。
本次展览展期为1个月。展览内容由“来自海洋”“称雄陆地”“史前苑”“哺乳新生”“灵长之灵”五个部分组成,共展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十年来新发现的各种精美古生物化石约150件,其中有距今4.05亿年的珍贵鱼类化石标本,有高达3.8米的大型铲齿象,除了有著名的“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大量恐龙、翼龙、鸟类、植物等化石,还有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恐龙--小盗龙。
本次展览最大特点是采用了视频演示、触摸屏等多种展示形式,并以通俗易懂的展示语言,展示了脊椎动物数亿年的演化历程和自然的伟大神奇。在展厅,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内容,动手触摸到部分化石标本,亲身感受跨越数亿年沧桑的生命骨骼。
2009年赋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一些不寻常的色彩。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们隆重纪念了离世30周年的学科奠基人杨钟健先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迎来了80周年的庆典;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最早最完整的硬骨鱼化石,被认为改写了生物演化史上的许多推论;有关鸟类起源的系列研究成果入选了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发现了现代人起源关键时期(约11万年前)的崇左人化石;一系列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召开,中外古脊椎动物学家一起见证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不寻常的发展历程……同一年,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和其他古生物学家、生物学家以及社会各界一道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查尔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以及《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在这本巨著中,达尔文用了两个章节讨论古生物学的证据。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Jerry A. Coyne在他的2009年著名科普著作Why Evolution is True中大量引用了近年来中国发现的化石:中国鸟龙属、顾氏小盗龙、寐龙属、海口鱼、北京猿人等。他还这样写道:“我们能够作出另一个可被检验的预测:有一天,我们将会发现比始祖鸟更古老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无须等待,这一年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便向世人展现了这一类最好的化石。这无疑是对查尔斯·达尔文这位伟人最好的纪念。鉴于古生物学已经取得的巨大进展,Coyne评价道:“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的时候,胚胎学的证据被用作最强有力的证据。今天他可能会将这个荣誉交给化石。”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无疑应当分享这一荣誉。近年来,许多国际著名的刊物或杂志对包括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在内的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好奇的是什么因素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古脊椎动物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在中国也已有了80多年的历史。从上世纪20年代,国外学者在中国从事零星的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古脊椎动物学迅速发展。近20年来,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一批中青年人才迅速崛起,成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一些学者甚至已经身其分支领域国际上最为活跃研究者的行列;我国学者仅在《自然》、《科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就发表了近百篇相关论文;中国的自然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与此同时,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人才队伍也开始在全国更多的机构扩散,并得到发展。可以说,这一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然而,总体水平我们还和国际权威机构存在差距,唯有保存清醒的认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才能保持已有的快速发展势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