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裘小龙

裘小龙

裘小龙,曾经师从著名翻译家卞之琳先生,早年以翻译西方印象派诗歌知名,威廉·叶芝著名的诗篇《当你老了》就出自他优美的译笔。上世纪80年代留学美国,现居住在美国,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教授中国文学。

人物经历

浙江人。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历任上海街道 工厂工人,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学术委员、外国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作家。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译著长篇传记文学《拜伦传》,诗集《抒情诗人叶芝诗选》,《意象派诗选》,《四个四重奏》等。《四个四重奏》获上海青年文学翻译奖。

简介 裘小龙,诗人,诗歌翻译家,小说家,出生于上海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为翻译托马斯·艾略特和美国意象派诗人的诗而闻名,八十年代末,到美国留学,并用英语开始小说创作。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中国文学教授。已经出版英文侦探推小说两部:《红英之死》和《外滩花园》。

师从卞之琳

我写诗就是受老师卞之琳的影响。那时候我在读外国文学研究生,搞诗歌批判,他就建议我最好自己写点诗歌,我写了他看后觉得还可以。第一首发表的诗歌是发在《诗刊》上,内容很理想主义,描述整个国家正在醒过来,把国家比喻成一个人,醒来都做了什么事情。还有卞先生用英文写小说,我当时就想我也可以试一下。

我1988年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后就在美国定居了,差不多从那时起就用英语写作,最早写的还是诗歌。

个人作品

译著长篇传记文学《拜伦传》,诗集《抒情诗人叶芝诗选》 ,《意象派诗选》,小说《四个四重奏》等。《四个四重奏》获上海青年文学翻译奖。

翻译的诗歌

裘小龙和他的小说

爱的遗憾

一件无可言喻的遗憾,

深深藏在爱情的心中:

那些在买卖东西的人们,

那些在头顶上赶路的云,

那又冷又潮地紧吹的风,

还有荫影幽暗的榛子林,

那里,鼠灰色的水流急涌,

威胁着我热爱的那个人。

获奖记录

旅美推理小说家裘小龙

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美国的诗人、翻译家裘小龙,他于2000年6月推出的首部长篇英文推理小说《红英之死》,相继入围爱伦·坡推理小说奖和白芮推理小说奖,并获得世界推理小说大奖,被法国意大利、日本、瑞典、丹麦、挪威等国翻译出版。他的《外滩花园》、《忠字舞者》等均是英语世界的畅销书。

获奖原因

裘小龙认为,自己用英文写的小说能获奖,一半是因为他注意到了西方人的阅读口味,另一半就是因为从小浸染在东方文化里。他再三强调“写作时必须意识到特定的文化读者群的需要”。

个人观点

裘小龙朗诵诗文

首先就陈超本身来说,这个人物是反英雄的。另外就是我最初不是想写侦探小说,陈超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好多问题不一定有答案,但是要去想。作为知识分子他可能和我一样,也喜欢诗词。至于说写这个吸引读者,我估计这个质疑者可能不知道,在西方也和中国一样,诗歌并不主流。在我第一本书的时候,编辑跟我商量能不能删一点诗词,就是担心读者接受不了,诗歌危机是全世界的危机。后来出版以后销售很好,让美国编辑很意外。另外,我也想通过我的书告诉国外读者中国和他们某些想象中的理解不一样,以前都有这么一种东方主义倾向,以为《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就是真实的中国。

我觉得诗歌还是有可能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我对它有偏爱,如果大家整天沉浸在电视剧、网络、不入流的文学作品中,到一定时候也会有人产生危机感,诗歌是一种不同的需求。苏轼说“高处不胜寒”,这可能就是诗歌的现状,月空那里太冷了,过去呆的话不可能呆太长,但是去呆一下也是好的,一种不同的感受。我对诗歌是有幻想的,也愿意为其辩护。

人物评价

有评论称赞他的侦探小说“逼真地展示了中原地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批评者却抱怨,虽然他逐步被西方读者所认可,但他的小说中所构建的中国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住房靠单位解决,凭“国营牌价”优惠购买万蟹楼大闸蟹的时代。翻译成中文来读,未免有的时候会让国内读者感觉内容陈旧,人物形象并不鲜明突出。好在裘小龙要将“陈超”侦探系列以一年一本的速度推出,故事里的上海市和中国也将加速发展变化,与时俱进,逼近“上世纪90年代末期”。

裘小龙的写作还打破了“中国人不会写侦探推理小说”的类型偏见,开拓了一种新的写作形态。“陈超”系列颇受西方读者欢迎。处女作《红英之死》2000年出版以来多次重版。

荣誉记录

2021年6月,裘小龙的《昨天仍在解释着今天》荣获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

2000年的《追随智慧》被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

《联想风云》入选2005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参考资料

第十二届《上海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网.2021-06-08

裘小龙 (豆瓣).豆瓣.202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