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北部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这些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东方文化包含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三大文化体系,彼此各有特点,差异也很大,但也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特点,如怀旧情感浓重、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神秘主义色彩浓郁、重感悟而轻理性等特点。

东方文化对世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自欧洲中世纪晚期起,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文明,就通过来华的欧洲人和赴欧洲留学的中国人,传入了欧洲各国。印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等宗教的发源地。印度的文化影响力通过宗教、哲学、文学、音乐、舞蹈和艺术等方面得以展现。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阿拉伯人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印度和西方古典文化,并将它们传入欧洲,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和科学的发展。

定义与范围

说到东方文化,首先有一个如何界定“东方”的问题。东方原本只是一个相对的地理概念,所以在历史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国家,其所指称的东方是不同的。近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即把欧洲以东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亚洲)称之为东方。而到了现代,东方的概念中又加进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含义。如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国家为西方世界,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不发达国家为东方世界等。至于东方文化这个概念,按照目前学术界一般的认识,以及文化分类学上对于历史和区域文化圈的划分,这里所说的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

“东方”一词与亚非结成不解之缘始于久远的年代。据说生活在亚洲西部两河流域的古代亚述人将太阳升起的东方称为“亚细”,而最早命名“亚细”的古代两河流域则被作为亚洲的一个部分称作“小亚细亚”。其后的古希腊人沿用了“亚细”这一称谓,只是将之改称为“亚细亚”,后来出现的“近东”“中东”“远东”等地理名词,也是沿袭了这个意思针对亚洲而言的,只不过这种划分是从欧洲视域来看东方。非洲被划归到东方范畴的主要原因是,北非的埃及与同时期的西亚巴比伦、南亚印度、东亚中国一起并称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因此,习惯上也把非洲并入东方的范畴之中。可见,东方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一个方位名词,主要指位于地球东半部的亚洲和非洲。

东方文化泛指欧洲以东地区中国、印度、日本、朝鲜、东南亚等亚洲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东方文化产生于亚洲和非洲,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两个洲。它们既是古代世界文明的摇篮,也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东方文化的源头是上古四大文明。

历史发展

上古时期

公元前5000年前,居住在尼罗河两岸的古代埃及人开始了他们的定居农业生活。他们利用从中非经撒哈拉的河水东移、取道尼罗河流入地中海的优越自然条件,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这些考古数据和历史记载证明了上古四大文明是东方文化的源头。

公元前3500年前,西亚的两河流域成为了人类首先摆脱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在这一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最早居民苏美尔人开始产生城邦文明,他们掌握了利用河水进行灌溉的技术,并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苏美尔人创造的这一文明,成为了古巴比伦文明的雏形。

公元前2600年左右,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哈拉帕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流域。在这一时期,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开始采用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耕方式,他们既能在广阔的土地上收获各种农作物,也能驯养多种家禽和动物。此时,达罗毗荼人不仅已经使用铜器,还建成了相当规模的城市,这可能是印度最早的奴隶制城邦。随后,从中亚迁徙而来的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创建了吠陀文化。紧接着,西亚伊朗高原、东亚黄河流域以及西亚巴勒斯坦地区也相继进入文明社会。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黄河流域初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夏,但关于夏朝的考古尚有争议,国际上将中国起源定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权的朝代,它存在于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历时四百余年。夏朝的建立者为大禹,共历十七代国君,也有说法认为夏朝的建立者为大禹之子启。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禅让制的结束,中国历史开始走向“家天下”的转变。东方文化建立在多种多样的东方文明基础之上,其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多源性。这意味着各个区域文明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又相互交融、共生共存。

中古时期

东方文化发展到中古时期,一些古老文明出现断层,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已难再续,希伯来文化也随着民族分散而结束,但持续发展的古华夏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以及后起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明却经过地区内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动,形成了三大文化圈:那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圈、以阿拉伯一伊斯兰为中心的西亚文化圈,东方文化由古代时期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发展为中古时期具有国际性的地区文化。

处在文化圈中心的国家在向周边扩散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在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以丰富自身,如中国文化向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传播扩散,对其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相邻三国很长时期都是以汉字作为生活记录和文学书写的工具,并创作汉诗汉文。在汉字影响的基础上,各国又创制出自己的民族文字,日本在9世纪初创制了假名文字,越南在13世纪初出现字喃文字,朝鲜到15世纪出现“训民正音”,其后,三个国家的文学也逐渐民族化。

近代与现代

在近现代时期,东方文化相较于以往显得较为薄弱。这一历史阶段中,众多东方国家不幸先后遭遇了殖民主义的侵袭与掠夺,其经济体系遭受重创,文化根基亦被严重动摇。从拿破仑的炮火轰击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到八国联军焚毁中国的圆明园,再到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寺庙的破坏,这一系列事件无不彰显着东方文化的苦难历程。

在这一背景下,东方文化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不再像古代和中世纪那样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而是与西方相比显得相对落后,特别是在物质文化和高科技领域。尽管如此,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依然孕育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世界文化名人。他们为现代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印度孟加拉语作家泰戈尔、黎巴嫩旅美文学巨匠纪伯伦和努埃曼、巴基斯坦乌尔都语文学家与哲学家伊克巴尔,以及中国的文学家鲁迅、巴金、茅盾,学者季羡林、钱钟书、冯友兰、胡适,还有埃及的国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迈哈福兹等,他们的名字和作品都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文化圈中的传统儒学也在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古老的东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光彩。

东方文化的代表与成就

文字

东方各文明古国的人民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自己的文字,而文字的产生与形成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后经改进发展为楔形文字,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系统,其后的巴比伦人用小木棒把文字写在潮湿的泥版上,然后将它晒干,以此来保存古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300多年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并把它写在尼罗河两岸生长的一种像芦苇一样的莎纸草上,这种象形文字又被称为圣书体,之后逐渐演变为僧侣体和民俗体。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发明的象形文字被称作印章文字。地中海东岸地区的腓尼基人在楔形文字的基础上,依据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创立出由22个辅音字母组成的文字系统。后来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和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字母文字都受到腓尼基字母的直接影响。

文学

文字是人类记录和传播文化成果的符号,其形成直接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所以,古代东方不仅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人类最早的文化和文学的发源地。如古埃及的《亡灵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与古代印度的《吠陀》和古代中国的《诗经》并称为世界古代文学史上三大著名的诗歌总集;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英雄史诗,比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早1000多年;古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学上最长的史诗,前者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篇幅总和的8倍。印度的《五卷书》是世界文学中流传区域最广的寓言故事集。在东方这片辽阔土地上诞生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珍品,汇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学源头,不仅开创了世界文学的先河,而且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文化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文学则是文化的重要因子,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古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东方文学,也呈现出文化接受与影响的鲜明印迹;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民间故事集,其故事来源于印度、波斯、埃及和阿拉伯的巴格达,其“框形结构”既受到印度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的影响,又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短篇小说《十日谈》;波斯寓言故事集《卡里来与笛木乃》来自用巴列维语翻译的印度故事《五卷书》,而其中的纳斯列丁笑话则是西亚、中亚地区的民众几百年间的共同创作,显示出多民族文化的汇合过程。日本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作为用假名文字书写并标志日本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物语文学”,又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汉学修养和佛教信仰;印度作家迦梨陀娑的戏剧《沙恭达罗》曾受到德国诗人席勒的推崇;古代波斯诗坛上群星闪烁,菲尔多西、莫拉维、萨迪、哈菲兹等。东方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学的高峰。

宗教

中古时期,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也受到来自印度的佛教的巨大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与融合后形成了儒道释互补;阿拉伯文化作为后起之秀,在继承并融汇西亚、北非几个古老文明的基础上兴起并向周围扩张,它以伊斯兰文化为主流,形成了伊斯兰教与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犹太教、基督教和希腊文化的互补。三大文化圈的形成,决定了东方文化的发展路向,并成为东方文化多元性的基础。宗教与文学关系之密切是东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关系突出表现为:

其一,某些宗教典籍本身就是文学作品,如《吠陀》是婆罗门教的经典,也是古代印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也是希伯来民族的文献汇编和文学总集;《阿维斯塔》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也是波斯最古老的诗歌文集;《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中古阿拉伯的一部散文巨著。

其二,某些民间文学作品带有深刻的宗教印记,表现了古代时期人们对现世命运的思考和对来世人生的想象,如《吉尔伽美什》通过主人公吉尔加美什对生命奥秘的探寻,通过生命之草的得而复失,表现古代两河流域人们的现世观念;《亡灵书》则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崇拜亡灵、向往永生的来世观念;《罗摩衍那》则“着重宣扬的是一套合乎印度教精神的封建道德”,主人公罗摩被作为保护神毗湿奴的化身而受到崇拜,史诗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浸透了印度教的精神”;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混融性和宗教色彩在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得到鲜明生动的反映。

其三,作家的人生思考与宗教信仰在其创作的作品中也有鲜明体现,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出发点,通过赞美明君和勇士,鞭挞暴君和入侵者,宣传善与恶之间、光明与黑暗的永恒斗争;日本作家紫式部在《源氏物语》的艺术世界中将个人的哀伤和时代的悲剧通过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女性悲剧命运,或抑郁而死或削发为尼的结局是深谙佛律的作家“平素出家遁世思想”的表达;阿拉伯“旅美派”诗人纪伯伦在散文诗集《先知》中探讨了爱情婚姻、衣食住行、教育法律、施舍等“关于生和死之间”的诸多现实问题,但诗集中的东方智者亚墨斯塔法则是作为阿拉伯人的基督教马龙派教徒对东西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哲理性思考;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长篇小说《戈拉》中对印度近代宗教教派纷争的探讨,本身就是作家宗教哲学观的反映,其代表诗集《吉檀迦利》是诗人献给自己心目中的神,表达“梵我合一”最高境界的人生追求。还有许多作家如川端康成的《雪国》中驹子努力的“徒劳”和叶子的火中丧生,隐含了佛教的思想,普列姆昌德小说《戈丹》的标题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意蕴,穷尽一生想买头母牛的主人公何利最终将积攒的钱交给婆罗门祭司作为自己进入冥界的礼金(施舍奶牛)。

代表性文化

文化圈

中国文化圈也叫儒学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或形象化地称之为筷子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北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都属于这一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的国家都受到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很深影响。

印度文化圈除印度以外,还包括一些印度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主要是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影响很深的国家,如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等。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的范围很广,包括了所有的伊斯兰国家,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十几个阿拉伯国家、地区和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以及新从原苏联独立出来的几个中亚国家乌兹别克、哈萨克斯坦、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也都属于这一文化圈。

文化介绍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地区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文明以及东亚各国国家基于发展的需求,使得中华文化在东亚各国影响甚深。其中儒家文化尤其受到各国君主喜爱,使得中华文化能广为传播至东亚地区。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历史上中国人经历多次的民族融合过程,如今形成了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绘画、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人们生活的,人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国画,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孔子传六艺唐到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棋是以对弈为主,其中有互相的博弈。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棋类就是围棋与象棋了。他们是中国古人文化的结晶,也是当下流行的娱乐游戏。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博弈是东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还影响和陶冶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琴、棋、书、画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形态。“弈”中的恬淡、豁达、风雅、机智和军事、哲学、诗词、艺术共聚一堂。黑白之间,楚河汉界内外,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发源于恒河,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脉起步,经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环抱的印度半岛,滋润了印度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印度文化圈,恒河成为印度的"圣河"。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印度文化体系中能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印度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文化。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占领印度全境,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教产生之后,首先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书就是《古兰经》。它的产生,正是阿拉伯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周围地区文化撞击和交融的结果。在征服运动之后涌现出的阿拉伯学者中盛行游学之风。他们不仅赴各地办学校从事教育,传播知识,而且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充分吸取被征服地区的优秀文化。他们从印度文化中吸收了文学、哲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营养,从古波斯文化中吸收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营养,从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希腊文化中吸收了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营养。与此同时,在中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医药学、绘画艺术、造瓷艺术、造纸术等都对阿拉伯文化产生过影响。

阿拉伯文化的活力与阿拉伯帝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拥有受益于尼罗河灌溉之利、自古被誉为“粮仓”的埃及,有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叙利亚、波斯、河外地区等农业发达、物产丰富之地。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内外贸易的兴旺,从而涌现出巴格达、巴士拉、开罗、亚历山大等许多重要的贸易中心。阿拉伯商人的对外贸易,向东经海、陆两条伟大的丝绸之路直达中国。中国的丝绸不仅为阿拉伯人所喜爱,而且转运西方,被称为赠给西方的最早的“华丽的礼物”;往西,阿拉伯人到了摩洛哥、西班牙;在北方,他们与伏尔加河地区开展了兴旺的陆上贸易,里海也曾是穆斯林商人活跃的场所。商业贸易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阿拉伯文化同四邻各国文化的相互交往和影响。

阿拉伯文学是以诗的出现开始的,阿拉伯民族素有“诗歌民族”的美称。蒙昧时期的阿拉伯半岛已涌现出许多内容生动、语言洗练的诗歌,如泉水歌、战争歌、自夸诗、讽刺诗等。流传下来的诗集有《香法拉诗集》和《乐府诗集》等。而最负盛名的是7篇“悬诗”,曾被用金水抄写在细麻布上,挂在麦加天房的神殿内。它是古代长诗中第一流的作品,在阿拉伯文学中独占鳌头,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伍麦叶王朝时期爱情诗开始出现,伊本·拉比耳被誉为爱情诗的大王。法拉兹德格、杰里尔和艾赫塔勒号称诗坛三杰,因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诗而深得统治者的赏识。在文化灿烂的阿拔斯王朝时期,诗歌文学也有长足的发展。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艾卜·努瓦斯、阿卜·阿塔希叶。再后又涌现出诗作达到高度完美的穆台奈比和号称“诗中圣哲——哲中诗圣”的盲诗人梅阿里,以及编辑了著名的《坚贞诗集》流传后世的艾卜·太马木等。

阿拉伯散文,早期以简洁朴实和尖锐明快为特色。《古兰经》就是最优美的散文。韵文故事集《麦嘎麻特》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宝库中仅次于《古兰经》的散文名著。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阿拉伯散文深受波斯散文的影响。伊本·穆盖法耳从古波斯语译成阿拉伯语的名著《克利莱和迪木乃》,具有浓厚的波斯散文特色。该书借鸟兽之语表达了作者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改革社会治理国家的抱负。文字优美而富于哲理,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阿拉伯文学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千零一夜》,它是文学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内容极为丰富,有童话、传说、名人轶事等,它是在波斯《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于10世纪上半叶由哲海什雅里加以补充在伊拉克写成初稿,后经几个世纪多人之手修改补充,到16世纪在埃及定型,成为分夜讲的故事,才定名《一千零一夜》。它不仅有多种阿拉伯文版本,而且已译成几十种文字,几乎成了全世界各地图书馆必备的读物。

阿拉伯艺术同文学一样绚丽多彩,不过宗教色彩十分浓厚。阿拉伯艺术集中体现在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上。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许多清真寺都采取以交叉的弓架结构和可见的相互交叉的弯梁为基础的圆顶体系。凹壁、宣礼塔以及主体建筑的墙上多采用镶嵌细工和装饰图案,显得既雄伟壮观、华丽多彩又不失庄严肃雅。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在伊斯兰建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不提倡人物画像和雕塑,画饰几乎全是植物和几何图案,形成独特的阿拉伯式图案的绘画艺术。阿拉伯文,尤其是库法体的铭文,常出现在宏伟建筑物的墙壁上。一篇篇《古兰经》经文用书法描绘在清真寺的墙壁、柱廊上,呈现出典雅的线条美和阿拉伯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音乐艺术也是阿拉伯人所喜爱的。那时,半岛上的麦加和麦地那成了为大马士革哈里发宫廷输送艺术天才的“歌曲的苗圃和音乐的温室”,宫廷里汇集着许多音乐明星和音乐理论家。另外,阿拉伯的音乐艺术还表现在《古兰经》的吟诵上。《古兰经》文字有韵律和节奏感,经常举行诵经比赛,涌现出许多诵经家。

阿拉伯人在史学方面也有杰出的成就。初期的史学工作者,多关注阿拉伯部族的研究,伊斯兰教创传人事迹的搜集、整理和对征服运动的研究。伊本·希沙姆的《先知穆罕默德传》是有代表性的权威著作。其他重要著作有白拉佐里的《诸国征服记》《贵族谱系》和瓦基迪的《圣战史》等。阿拔斯王朝时期史学研究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如泰伯里,其主要著作有13卷的编年通史《历代先知和帝王史》和30卷的《古兰经注》,被誉为“历史学权威、经注学权威和法律学权威”。又如麦斯欧德,是同时代学术旅行家中知识最渊博、考察最精细、记录最翔实的一个,堪称“阿拉伯的希罗多德”。其著作流传下来的有《黄金草原》和《提醒与监督》两部。前者是长达30卷的史地百科全书,它确立了麦斯欧德第一流史学家的名望,再如伊本·艾西尔,他撰著的12卷本《历史大全》,对十字军东侵作了详细可靠的记载,被誉为“十字军战史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伊本·赫尔东,他有“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之美称。其最重要的著作是《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的殷鉴和原委》,简称《历史大纲》。他因这部不朽的杰作而闻名于世。

在哲学方面,阿拉伯人巧妙地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与伊斯兰教的观念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体系,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肯迪被认为是阿拉伯哲学的先驱,著述十分丰富,流传后世的有《肯迪哲学论文集》和《逻辑学引论》等。法拉比有“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著作诠释者”之称,荣获“哲学亚师”的尊号,是阿拉伯哲学体系的真正创立者,主要论著有《论灵魂》及《哲学问答》等。伊本·西那(即阿维森纳)是继承法拉比学说的哲学家之一,主要哲学著作是18卷本的《治愚书》。阿拉伯人统治时期的西班牙,12世纪曾涌现出一批颇具影响的穆斯林哲学家,最著名的是伊本·鲁世德,他是西班牙用阿拉伯语写作的最后一名哲学家,属唯理论派,主要著作是《矛盾的矛盾》。

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中世纪的阿拉伯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生产斗争、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天文学首先得到发展,自从哈里发麦蒙在智慧馆里兴建了第一座天文台之后,作为专门用以观察星象、了解天体运动、进行天文学研究的天文台,在各地应运而生。政府以优厚的待遇招聘各族的天文、历算学家到天文台工作。他们经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测定了星辰的位置,确定了许多大星辰的名称,提出了地圆说,推算出了地球的直径和圆周,编辑了多种天文表,还研制了一批相当精密的天文仪器。涌现出了花拉子密、比鲁尼和海雅木等有造诣的天文学家,撰写出了《天文学概要》和《天文学书》等著作。

在地理学方面,阿拉伯人通过亲身的旅游考察积累了大量资料,提出了重要的科学理论,测量了地球经纬线的长度,推断出地球为椭圆形,提出了潮汐成因的学说。易德里斯被称为中世纪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制图家。他曾派人勘探尼罗河发源地,并绘制了地图。他还编著了《云游者的娱乐》,用银子制做了一个天球仪和一张盘子形的世界地图。雅古特是阿拔斯王朝末年的著名地理学家,经过数十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而编撰的四大册《地名辞典》使他成为那个时代地理学的集大成者。许多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记,也为地理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史料。《苏莱曼东游记》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是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足迹遍布穆斯林世界,于1347年到达中原地区。他的游记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世界多种文字。

关于阿拉伯人在数学领域的贡献,恩格斯曾说:“阿拉伯人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的数学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留下。”花拉子密就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创立了代数学,是最早编撰算术和代数书的人。他的《代数与方程的运算》一直到16世纪都是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科书。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和十进位法就是通过他的著作传到西方的。海雅木是后起的数学家,编著了《代数》书,研究了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和几何作图法,并把数值代数用于度量几何。

阿拉伯人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光学和力学上。仅哲学家肯迪就有十部光学著作。对光学贡献最大的是伊本·海赛木。他的《光学书》早在12世纪已被译成拉丁文留传下来。他用多种实验方法试验了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得出光来自被观察的客体,纠正了希腊学者认为光线由眼中射出的错误。阿拉伯物理学家们研究了空间的有限性和物体的可分性,并应用物理知识和力学原理制做了天平、水钟、自动供水机等。

在化学领域内,阿拉伯人广泛运用实验方法,改进了蒸馏、过滤、溶化和结晶等方法将化学用于制药、制革等工业。查比尔是中世纪杰出的化学家,有著作上百种,代表作是《东方汞》《仁慈书》和《集中书》。号称“医学之父”的拉齐在化学上也有很大成就。他的特点是把化学和医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的《秘典》介绍了多种实验方法,记述了所用物品、器具和操作过程。

阿拉伯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在吸收古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成果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拉齐被公认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医学家和最负盛名的临床医师,曾任巴格达医院的院长。他第一个注意到遗传性疾病。也是他首先把音乐用于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外科串线法。对天花和麻疹等传染病做过最早的实际考察,撰写了《天花与麻疹》专著。《医学集成》是他最有名的著作。继拉齐之后的名医是伊本·西那,享有“医生之王”的盛誉,是知识渊博的医学理论家和实践家,一生著述丰富,以《治疗论》和《医典》最重要,代表了当时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

东方文化特点

怀旧情感浓重

东方文化中,承续性思维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倾向于遵循先人和祖宗的传统与教诲。这种思维方式源自古代东方先民的直观思维,他们常将远古初民与神明相联系,并赋予其神圣、贤明的形象。在中国,人们尊崇尧舜之世为理想盛世;埃及人则对金字塔时代赞不绝口;希伯莱人向往伊甸乐园;阿拉伯人赞美和追求伊斯兰初期的穆罕默德时代。

这种对过去的尊崇和怀旧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方人的进取心。人们往往更多地感慨现实不如理想之世,而非积极寻求超越前人。这限制了东方人的创造性发挥。产生这种情感的基础在于东方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辉煌的过去有时也成为束缚进取心的负担。此外,东方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门第观念也与此相关,更看重先辈的荣耀,而非个人的进取和奋斗。

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

古埃及的宗教神话与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均描绘了神人合一的观念,视地上的君王为神祇或其子嗣。中国儒家则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认为人间的帝王是秉承天命而治理的。在伊斯兰教苏非派中,有“我即安拉,安拉即我”的著名观点,强调个体与神性的合一。印度的《奥义书》则提出了“汝即彼,我即梵”的哲学思想,而佛教禅宗则主张“我即佛,佛即我”的境界。此外,在当今东方世界依然流行的星座对应观念,认为人的性格或品性受到特定星座的影响,这同样是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体现,其根源可追溯至古巴比伦的天文学研究。

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一书中分析印度文明时指出,印度文明的诞生始于森林。这种独特的起源和环境赋予了印度文明与众不同的特质,使其被大自然的浩荡生命所环绕,依赖大自然提供衣食,并与大自然保持着密切而持续的交流。泰戈尔的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其他东方文明。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模糊认识,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思维定式,进而塑造了一种模糊的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条件,展现了人类灵性的自然状态,容易激发人们由人及物、由爱人到爱物的情感共鸣,有利于人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然而,其消极的一面也显而易见,它往往限制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深入认识和改造能力,不易激发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新。

神秘主义色彩浓郁

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行为中,神秘主义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东方,作为世界十大宗教的摇篮,孕育了古埃及宗教、古巴比伦宗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摩尼教等众多宗教,它们无一不渗透着神秘主义的色彩。宗教的各种仪式与教义,自古以来便充满了神秘主义的元素。

神秘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超越了常规的思辨逻辑,拥有自己独有的逻辑框架。尽管它可能不合乎常规逻辑,但却无法脱离语言的载体。这种语言,既非普通语言,而是一种富含深意的神秘语言。在十大宗教中,神秘主义构成了东方文化的一大特色,它贯穿于东方人对人神关系、天人关系以及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

在追求超越者、绝对者、大全者的过程中,神秘主义试图摆脱对立,走向统一,实现由动到静、由个别到一般、由分离到合一、由局部到全体、由暂时到永恒、由有限到无限、由凡俗到神圣的蜕变,进而达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在东方,伊斯兰教的苏非派、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神道、中国的道教与气功等,都是神秘主义的典型代表。它们通过非常规的认识途径,揭示存在与生命的真谛,引导人们体悟人生。尽管这些神秘主义过分强调直观与体悟,往往使人们从感性出发,却又试图超越感性经验,但它们仍然从反面映射出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与崇高理想。

重感悟而轻理性

在宗教氛围浓厚的东方世界,一系列非理性的思想学说广泛流传,如创世说、启示真理说、灵魂不死说以及天国地狱说等。这些学说并非基于逻辑推理或实证分析,而是通过个人的直观感受、内心省察以及神秘主义体验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在东方哲人的观念中,感官被视为“心灵之眼”,他们借助这一神秘途径洞察真理。

以中世纪波斯神秘主义者夏姆苏丁·拉赫奇为例,他生动地描述了通过感悟发现真理的过程:在出神入化的状态中,他进入了一个奇幻的境界,目睹了神秘莫测的“汉高”(神秘主义者的居所)。当他置身于内时,突然发现自己已超越此境,观察到整个宇宙由“灵光”构成,万物融为一体,每个物质原子都在以其存在形式和特性宣告:“我即是真理。”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感悟方式,往往从感官体验出发,却又力求超越感官限制,以达到超感官的灵性境界。佛教的顿悟、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入神状态、神智论以及中国宋明理学中的渐修顿悟学说,都是这种感悟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传统至今仍在东方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跟着感觉走”的思维方式依然流行,与东方文化重视感悟的传统紧密相连。

影响力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影响力

首先,‌阿拉伯文化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显著‌。阿拉伯人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例如,花拉子密在数学、地理和天文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他的著作《代数学》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此外,阿拉伯天文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欧洲的天文学研究和航海探索‌。

其次,‌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阿拉伯人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印度和西方古典文化,并将它们传入欧洲,深刻影响了欧洲文学和科学的发展。例如,阿拉伯人将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字资料翻译成阿拉伯文,使得欧洲人能够重新发现这些古典文化的价值,从而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此外,阿拉伯数字和代数学的发展也对欧洲数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数学的进步‌。

最后,‌阿拉伯文化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阿拉伯人在征服印度过程中学会了印度数学符号和计算方法,并将其传播到欧洲,最终成为全球通用的数字符号。这种传播不仅改变了欧洲的计数方式,还推动了现代数学和科学的发展‌。

印度文化影响力

印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电影、音乐、哲学等领域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文化的传播不仅提升了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还为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软实力支持。印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等宗教的发源地。印度的文化影响力通过宗教、哲学、文学、音乐、舞蹈和艺术等方面得以展现。此外,印度的电影产业被称为宝莱坞,是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之一。宝莱坞电影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剧情风格而闻名,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观众。

中国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文化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四大发明为中国奠定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不仅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也对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促进欧洲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进程。卡尔·马克思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火药、罗盘针、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的最强大推动力。

中国丝绸、瓷器的输出,美化了西方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一些地区落后的生活习俗;中国手工业、农业生产技术的输出,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尤其是四大发明的外传,对于欧洲冲破黑暗的中世纪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性精神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生,进而加速了欧洲社会的变革、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在西方,受孔子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法国。最早来华的法国人金尼阁是利玛窦的学生,他翻译过儒家的“五经”。此外,在中国居住了二十年的马若瑟,精心研究中国的《尚书》。经过这些人的传播,儒家的思想和文化进入法国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深受其益。如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曾极力赞扬孔子道德的力量。在现代西方学界,有关中西文化交流史也出现了一系列专著,如《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Eastern Origins of Western 文明开化)、《东方启蒙:东西方思想的遭遇》 (Oriental Enlightenment:The Encounter between Asian and Western Thought)、《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Black Athena: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The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the West,1500—1800)等。这些专著代表着海外学者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自我成圣观,,肯定了东方文化在西方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资料

历史名人.中国济宁.2024-11-24

杨东平 | 泰戈尔和克里希那穆提的世界.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4

《论语》西传:中国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交汇.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11-24

印度——未来三极世界的第三极.中华网军事.2024-11-24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23-10-18

中华文化.江苏师范大学国际学院.2024-11-24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举办文化沙龙第一讲——印度文化与风俗.oiec.bnuz.edu.cn.2024-03-12

丝绸之路牵起两大文明古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3-12

文化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共和国大使馆.2024-03-16

略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微信公众号.2024-11-24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商业史学会.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