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子村
三家子村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下辖村,距齐齐哈尔市40千米,距富裕县城西南部25千米。境内有嫰江和引嫩两条河流经过,村北距嫩江市1千米,东接农垦牧场大草原南至铁路10千米正西夏季一片绿海。
富裕县的三家子村是中原地区目前唯一保留着完整满语口语的村落。
历史渊源
地处偏僻的“依兰包掏克索”是古老的满族村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译为三家子村。追溯渊源,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政府派副都统萨布素将军率两路水师由宁古塔开往齐齐哈尔市和黑河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指挥所又由瑷珲迁往“莫尔根”(嫩江县),尔后又从嫩江迁至齐齐哈尔(卜奎)。清政府禁令:“兵丁家属不得随军,可在兵营百里之内安家落户。”
清军奉命在城周百里内建村耕田,加之打鱼传统生活方式影响,计、孟、富三姓家族先后在嫩江市转弯处、距现在村西侧五千米左右安家,当时三家结伴而居,因此得名“三家子”;然而嫩江十年九滥,后二次落脚现在村西北岗不足一千米处,指地为界,圈地于此。生活若干年后,由于地势条件,第三次搬家到地势高的现位置定居。
人口
三家子村全村1100多口人,其中满族占40%以上。
方言
建国前,三家子满族村地处偏僻,无乡间道,也无通讯设施,同外界交流较少,形成闭塞状态,所以得以保留了纯正的满族语言。
屯内100多户满族村民,有许多人还能说满语。有的户老少三代人日常生活、劳动用语都用满语。但是相较于上世纪60年代,该村能熟练使用满语的人数已大为减少,能非常熟练地使用满语交谈的人仅有三人,而且都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能用满语进行日常对话的不足20人,可见对满语的保护已迫在眉睫。现在三家子村已经在三家子小学开设了满语课,并且进行双语教学,用这种方式培养新一代的满语人才。近年来,研究满语的中外学者、专家不断前来考察。
文化
习俗
三家子的老辈人仍保留了在茶余饭后吸着自己生产的烤烟,用满语口头讲述当年祖辈传下来故事的习惯。如满族立索伦杆子的来由、满族的神话传说与鸦鹊崇拜、老鹞滩 、黄犬、大青马、祭祖梨花夫人等满族传说故事,其中,最为人熟悉的当属满族百姓“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打乌鸦”的由来。
建筑
屯里还保留着一幢幢百余年前木构屋架庞大的满洲式老屋,旧式圈炕、鱼罩、摇车,以及木制香炉碗等具有满族特色的建筑物及物件。
经济
三家子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依托丰富的嫩江市水源大力发展无污染绿色水稻种植,全村连片种植水稻已达1.1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达到全村耕地总面积的95%,注册水稻家庭农场54户(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户),注册了“裕满丰仓”“陶仓盛”“三家子格格”等近10个大米品牌;全村每年销售水稻2023年全村销售水稻1600万斤,收益2080万元。
荣誉称号
满语是世界语言中的瑰宝,也是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之一。三家子满语口语是中原地区目前唯一保留比较完整的满族语言,人们称三家子为满语研究的“活化石”,是世界满族唯一的一块瑰宝。为了保护全世界唯一的活的满族语言,富裕县三家子满语在2008年4月份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6月三家子满语口述民间故事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11月10日,三家子村(水稻)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参考资料
“世界满语研究的活化石”-三家子村.智慧富裕.2024-09-09
【乡村振兴】三家子村稻农正月再品科技大餐.富裕融媒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