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原地区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四川盆地,东邻湘鄂、西通青藏高原、南连云贵、北接陕甘,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包括重庆市市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成都、自贡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12月1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9874.50万人。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2年,重庆和四川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改革开放专项工作组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2023年重点任务》。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对外运输“一张网”,打造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推动出行“同城待遇”、安检一体化等。截至2023年4月2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587.99亿元,占全国比重为6.4%;同年,第一产业发展规模居全省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突破3000亿元,以工业、制造业、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支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限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密布、风物多样,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位置境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邻湘鄂、西通青藏高原、南连云贵高原、北接陕甘,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城镇化区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规划所规定的总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
空间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挥重庆市和成都市双核带动功能,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促进川南、南遂广、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发展格局。
一轴
成渝发展主轴。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推进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推动核心城市功能沿轴带疏解,辐射带动资阳市、遂宁市、内江市、永川区、大足区、荣昌区、潼南区、铜梁区、璧山区等沿线城市加快发展,打造支撑成渝城市群发展的‘脊梁’”。
两带
沿江城市带、成德绵乐城市带。托长江黄金水道及沿江高速、铁路,充分发挥重庆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泸州市等节点城市发展,培育形成沿江生态型城市带。依托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等构成综合运输通道,发挥成都市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绵阳市、德阳市、乐山市、眉山市等城市的节点支撑作用,带动沿线城镇协同发展,提升人口综合承载能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镇集聚带。
双核
提升重庆和成都核心功能。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以主城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联动沿江城市带和四川省毗邻城市发展,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成都的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资阳、眉山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三区
川南城镇密集区、南遂广城镇密集区、达万城镇密集区。包括自贡市、内江市、泸州市、宜宾市区和部分县(市),促进自贡—内江联合发展、泸州—宜宾沿江协调发展,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南充市、遂宁市、广安市市区和部分县(市),加强与重庆协作配套发展,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达州市部分地区、万州区、开县和云阳县部分地区,加快达万综合通道建设,促进万开云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设成渝城市群向东开放的走廊。
历史发展
发展进程
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4月15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市委关于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7月10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u003c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u003e的决定》,明确培育壮大四川七大区域中心城市,分别是四川宜宾、达州市、绵阳市、德阳市、乐山、泸州、南充市。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对外运输“一张网”,打造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推动出行“同城待遇”、安检一体化等。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12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成渝铁路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形成重庆市、成都市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重庆、成都“双核”间1小时通达。1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到2025年,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到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2022年2月2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区域内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市场制度规则基本统一,市场监管协作更加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明显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基本实现。3月15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5方面的任务举措,将着力打造中国民航发展第四级。2022年5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42个市(区、县),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
2023年以来,成渝铁路双城经济圈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重庆、四川两地共同推动“一网通办、一码就诊、一卡畅行”。5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改革开放专项工作组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2023年重点任务》。 5月底,2023年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已开工230个,累计完成投资8417.7亿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项目等。截至2023年6月,包括养老保险转接、公积金互认互贷等311项政务服务事项,成渝双城经济圈实现跨省市“全域通办”。6月8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泸州)党工委、管委会成立大会举行。6月26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成果发布会在重庆市璧山区举行。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破8万亿。2023年成渝两地合计生产汽车329.3万辆,同比增长3.9%,占全国汽车总产量10.9%;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落地。
发展规划
三个要求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二是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三是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九大任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九州大学任务。即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五个原则
(一)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提升重庆市、成都市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二)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积极推动更高层次开放。强化体制创新,面向国内外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共享包容,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治理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统筹协同,合作共建。坚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加强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政策协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战略定位
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费业态,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
(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加强创新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集成,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三)改革开放新高地。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研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
(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
地理位置
气候特征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除西北边缘部分山地以外,成都市大部分地区表现出的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秋雨和夜雨较多,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2021年,成都市年平均温度为15.7~18.0℃;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1~38.6℃,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7~-6℃;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成都市年总降水量为734.8~1142.3毫米,降水量总体偏多。成都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843.9~1406.2小时。
重庆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区、綦江区、云阳县等地达18.5℃以上,东南部的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县仅13.7℃,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
地形地貌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位于大邑县县西岭镇大雪塘 (大雪塘) ,平均海拔为5364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为岷江、鸭子河等江河冲积而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在简阳市沱江出市域处河岸,海拔高度为359米。
重庆市地貌结构复杂,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南部、东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东部最高处为大巴山脉的川鄂岭,最低处为巫山长江水面。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八大类。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南部属巫山、大娄山山区。四是溶洞分布广泛。发育有具特色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典型的有天峻石林、峰林、洼地、残丘、溶洞、暗河、峡谷、天坑地缝等喀斯特景观。
水文水利
成都市市地处长江水系岷江及沱江流域,岷江及沱江干流穿越市境,市境内岷江干流长96千米,沱江干流长146千米,岷江、沱江流域面积分别占55%、45%。以岷江过境水为主,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水质优异,洪枯变化较小,地势居高临下,便于自流引用,为成都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埋藏深度较浅,含水层厚度大,便于开发利用;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故对地下水应以保护为主,适度进行开采。截至年底,全市有各类蓄水设施25110处,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6座,小 (一) 型水库53座,小 (二) 型水库176座,山平塘23244口,石河堰1630道。
重庆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千米,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和湖北的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于渝中区入长江,乌江于涪陵区区汇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重庆市水资源公报(2020年)》显示,重庆市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66.855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930.6毫米。地表水资源量766.855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8.6877亿立方米,产水模数93.0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人口分布
2022年,成都年末常住人口212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万人,增长0.4%。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99.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9%,比上年末提高0.4个百分点。2022年末户籍人口157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8.8%。
2022年,重庆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13.34万人,比上年增加0.9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80.32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96%,比上年末提高0.64个百分点。全年流出市外人口403.53万人,市外流入人口221.4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5.98‰,死亡率为8.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1‰。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08,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18。
经济发展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产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建设的4个万亿级产业。截止2023年1月5日,川渝上述四类产业产值规模分别达到2.2万亿元、7500亿元、1万亿元和1.48万亿元,合计达到5.43万亿元,同时全年川渝两地共生产汽车318万辆,同比增长17%。其中,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两地累计实现“上云”企业超过3500家。
电子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2023年中国软件名城评估结果的通告》显示,在全国14个中国软件名城中,成都市位列第6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2023年1月至11月,成都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64.3亿元,同比增长14.6%,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撑。围绕打造电子信息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目标,四川省与重庆市此前共同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川渝新型显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方案》等,从促进产业链需求供给、强化合作等方面给予政策指导。成渝地区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30%,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中国柔性显示产业重要集聚地。
汽车
川渝两地联合编制印发《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等,多渠道开展合作。截至2022年12月30日,川渝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各级配套商达到1600多家,年产值超7000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川渝产汽车近270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1%。通过深度融合,川渝正致力于高水平打造万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
2023年前三季度,重庆装备制造产业(不含汽车)完成产值3329.8亿元,增长5.1%,占重庆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7.3%,四川省则是国内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川渝正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备份中心,已初步搭建起川渝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在消费品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两地采取抱团“出圈”的合作思路,在食品饮料、轻纺服饰、医药健康等方面合作发力,通过举办一系列展会活动,提升川渝消费品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消费品产业
成渝两地联合出台《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确定22项重点合作任务,20231—4月川渝两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2019年的7.7%提高到今年1—4月的8.7%。
经济功能区
隆昌经济开发区
四川隆昌经济开发区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核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开发区是四川省首批十个省级重点开发区之一,是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四川省信息化建设标准示范园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四川省省“1525”工程重点培育的100亿产业园区。截止2010年底,开发区建成面积8.43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437平方公里,工业园区7平方公里,入区企业20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户,外资企业3户。2010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86亿元,辖区内财政收入5.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工业增加值 33.6亿元,税收2.2亿元。
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自贡高新区”)地处自贡市中心南侧,隔釜溪河北望老城区,东南与沿滩区,东北、西南与自流井区,西与大安区相邻。2011年,规划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分为四大功能区:宜居生活区30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区40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区10平方公里、旅游度假区20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末,托管面积65.39平方公里,开发面积约40平方公里。2021年,自贡高新区辖丹桂、学苑、板仓、红旗、高峰5个街道,42个社区998个居民组,10个村135个村民组。自贡高新区管委会驻丹桂北大街256号。2021年末,高新区常住人口16.49万户、27.59万人,比上年增长(以下省略“比上年”)1%;户籍人口7.94万户、20.11万人,增长2.28%。2021年,自贡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3.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7万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99.35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164.25亿元,增长11.0%。
荣昌高新区
荣昌高新区前身为荣昌工业园区,始建于1992年,2002年经重庆市政府批准为首批市级特色工业园区,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认定为省级开发区,2016年3月经重庆市政府批准为市级高新区,同年正式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以国函〔2018〕47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荣昌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17.05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现规划面积28.8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65平方公里,下辖板桥、广富、荣隆三个组团,成功创建轻纺消费品、眼镜、陶瓷、电子电路、休闲食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六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入驻工业企业790家,投产工业企业637家,其中规上企业267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0亿元,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61.7亿元。高新区R\u0026D经费投入占比达到4.8%
两江新区
2010年6月18日挂牌,是我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位于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北碚区、渝北区3个行政区部分区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常住人口333万人,其中直管区面积6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人、城镇化率94.5%。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战略平台,是重庆市产业基础最雄厚、开放功能最完善、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是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以不到全市1.5%面积贡献全市约15%经济总量,20%规上工业总产值,30%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数字经济增加值,40%服务贸易额,50%世界500强企业,60%汽车产量,70%跨境电商交易量。
重要企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本市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股票市场方面,截至2022年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23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38749.02亿元;2022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资产规模644747.0亿元,同比增长8.89%;营业收入13448.69亿元,同比增长15.48%;净利润1570.20亿元,同比增长34.87%。在债券市场方面,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发行信用债券4066只,募集资金21454.55亿元。在基金市场方面,截至2022年末,成渝铁路地区双城经济圈共有私募基金管理人610家,管理基金产品2150只,管理基金规模4259.37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2022年,成都全年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80所,新增学位8.0万个。年末共有在蓉高校65所,在校学生116.4万人,其中本专科学生103.5万人,研究生10.9万人,博士研究生2.0万人,专任教师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3所,在校学生19.2万人,专任教师1.0万人;普通中学642所,在校学生71.9万人,专任教师6.1万人;普通小学636所,在校学生118.1万人,专任教师7.0万人;幼儿园2821所,在园幼儿66.3万人,专任教师5.1万人。
2022年,重庆市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70所,成人高校3所,军队院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128所(不含技工校),普通中学1120所,普通小学2637所,幼儿园5667所,特殊教育学校3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2.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99%,初中入学率99.91%,小学入学率99.9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3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3.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9%。
科技
2022年,成都市年末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39家,全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项目128个。专利授权83616件,其中发明19560件,实用新型5181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1458.1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12684.7亿元,年末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463家,比上年末增长44.9%。
2022年,重庆市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4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0个。新型研发机构179个,其中,高端研发机构82个。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348家。全年技术市场签订成交合同6919项,成交金额630.4亿元。全年专利授权6.6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2万件。有效发明专利5.19万件。全市共有有效注册商标78.21万件,比上年增长12.7%。驰名商标162件,地理标志309件。年末全市共有产品检验检测机构78家,其中,国家质检中心18个。现有认证机构12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4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46.6万台(件)。全年修订、制定地方标准(不含工程建设、食品安全)211项。
医疗
2022年,成都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415个,其中医院74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个,妇幼保健院21个。全年新增三级甲等医院1家,累计52家(不含妇幼保健院)。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6.7万张,其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床位数14.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1.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1万人,注册护士10.3万人。全年诊疗16838.1万人次。
2022年,重庆市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243个,其中,医院8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38个,乡镇卫生院810个,村卫生室9629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5.0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8.61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4.62万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5.2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46万人,注册护士11.73万人。
交通运输
综述
2021年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对外运输“一张网”,打造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推动出行“同城待遇”、安检一体化票制多样化等。截至2024年1月,川渝间已经建成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通道28个,19个“川渝通办”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大通道扩能提质,推动产业链大发展。一是标志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首班保税运粮专列成功抵渝,填补重庆市保税进口粮食运输的空白,为川渝地区粮食进口开辟了国际贸易新通道;二是改变了过去川渝地区粮食进口企业依赖入境口岸交易局面,对于紧密串联上下游粮食产业链条、服务本地粮油企业、带动重庆粮食产业发展,推动中国西部地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贸易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路
2022年底,重庆、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002、9179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为4.86公里/百平方公里、1.89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19年提高23.8%、22.0%。
铁路
2022年,重庆市、四川高铁通车里程分别为1023、1391公里,位居西部前列。成都、重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7.8、434.7公里,分别位居西部第一和第二。
航空
2022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16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2万吨,分列全国第2位、第8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1782万人、1327万人,分列全国第6位和第10位,货邮吞吐量实现53万吨、8.2万吨。
航运
2022年,四川不断优化航运模式,持续稳定开行15条省际航线、11条“铁水”联运航线,重庆2022年水路货运量达2.1亿吨。其中,泸州港码头,完成综合吞吐箱量9.88万箱,同比增长11.64%;果园港已实现年通过650万吨能力,202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548万吨;犍为航电枢纽建成后船闸通过能力达2580多万吨,草街航电枢纽已实现年通过能力1050万吨,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
管道
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川渝鄂段(威远/泸县-铜梁)线路工程途经四川和重庆两省(市),管道线路全长268.73公里,项目采用E+P+C独立进行招标和过程管理模式,该项目建成后,对促进川渝和中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交通
2020年4月,川渝开通首条跨省公交以来,毗邻地区陆续开通20条跨省公交,基本实现毗邻区县跨省城际公交全覆盖、票价全统一。峰时段30分钟一班,平峰时段60分钟一班,票价最低2元,全程5元。老弱病残孕“五类人员”还纳入公交优惠补贴范围,老年卡免费、学生卡半价。
依托“天府通APP”“重庆市民通APP”,已实现成都平原经济区与重庆主城区及区县公共交通“一卡通”“一码通”,实现公交客运车票网上互售,已惠及超4000万人次。德眉资四市推行公交“一卡通”,实现“天府通”在都市圈内一卡通刷、一码通乘、优惠共享;城际互联客运网络不断加密,跨市公交线路增至14条,平均日开行动车超130对,成都至德眉资三市动车出行最快用时均不超过半小时,基本形成1小时通勤圈。
发展意义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有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增强空间治理和保护能力。同时,有利于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城市化模式,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验做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多来,重庆市、四川省在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等方面形成六大类经验做法:
(一)产业共建共兴方面。一是两地共建优势产业链,联合出台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4个领域高质量协同共建实施方案。二是共建联合招商机制,联合召开全球投资推介会,发布“双城双百”投资机会清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十条措施。三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将川渝高竹新区打造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
(二)共同建设统一市场方面。一是两地推进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实现营业执照异地互办互发、立等可取。二是实现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实现企业跨省迁移“即时办”“零跑路”。三是共建跨省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机制,在重庆大足、北碚区、万州区、黔江区与四川内江、绵阳市、达州市、南充市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交叉互评。
(三)协同推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统一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度“三统一”。二是推进跨省市“关银一KEY通”,首次实现“电子口岸卡”跨海关关区通办。
(四)深化生态环境共治方面。一是两地开展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司法协作。二是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在全国首创跨省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并实行实体化办公。三是在全国率先共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机制。
(五)推动社会共建互融方面。一是推进政务“川渝通办”,联合发布3批311项“川渝通办”事项。二是推进跨省通信一体化。三是推进毗邻地区警情处置一体化。
(六)完善协调协商机制方面。一是川渝建立起多层次协商推进机制,召开党政联席会议7次、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7次。二是建立重大项目联合调度服务机制,2020—2023年已按年度滚动实施31个、67个、160个、248个重大项目。三是建立协同立法机制,实现立法项目协商确定、立法文本协商起草、立法程序同步推进、立法成果共同运用、法规实施联动监督。四是建立干部互派挂职机制,目前已互派3批次301名年轻干部。
涵盖城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发展主轴,包括重庆市中心城区及万州区、涪陵区、綦江区、大足区、黔江区、长寿、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梁平区、丰都县、垫江县、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区、云阳县的部分地区,四川省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市、达州市(除万源市)、雅安市(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市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成都市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成都市行政辖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调整逐步扩大。1976年,温江地区双流区县、金堂县县划入成都市管辖。1983年,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温江区地区,其10个县并入成都市。1990年,调整成都市区划,原5个区划分为7个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新都区县、温江县撤县设区。201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双流县撤县设区。201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资阳市代管县级市简阳市市改由成都市代管;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郫都区撤县设区;202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原新津区县撤县设区。截至2021年,成都市辖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都、新津12个区,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市5个县级市,金堂、大邑县、蒲江县3个县。
重庆市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26区、8县、4自治县)。常住人口3213.3万人、城镇化率70.96%。人口以汉族为主、占93.23%,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等。是一座独具特色“山城、江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夏热、秋雨冬暖;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
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文字记载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升恭州为重庆府。1891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指挥中心,其中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等交织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直辖之后,重庆圆满完成三峡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合作事项
2021年1月,第一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正式发布,明确在2021年底前,推动实施以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等为重点便捷生活行动,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项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
2021年1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第二批)征求意见稿》日前发布,涉及交通、身份认证、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九大方面29项具体举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事项计划在2022年底前实施到位。交通通信方面,包括推进川渝高铁动车乘车证件电子化、推进公交客运便利化、推进通信一体化等;身份认证方面,包括推进居住证互通互认等;就业社保方面,包括推进参保证明互查互认、推进社保卡跨区域服务等;教育文化方面,包括推进建设教育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川渝阅读一卡通等;医疗健康方面,包括扩大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住房保障方面,包括推进公积金跨区域异地缴存使用、推进公租房共建共享等;生产经营方面,包括推进车辆转入地直接办理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手续等;绿色低碳方面,包括推进共享低碳生活方式等;应急救援便捷行动方面,包括推进毗邻地区报警一体化处置机制建立等。
2022年7月,川渝两地商务部门将聚焦推进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进共建富有巴蜀特色国际消费目的地、深化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协同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建设、开展驻川渝领事馆及经贸促进机构走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活动、共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化会展经济合作、开展“川渝好物进双城”活动、深化川渝生活必需品市场联保联供机制建设等十项大事开展深度合作。
2023年2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正式印发《共建成渝铁路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共纳入标志性重大项目248个、总投资3.25万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3395.3亿元。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7大重点领域。
2024年1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发布《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共列项目300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项目、巴蜀文旅品牌、生态环境项目、对外开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
社会评价
成都和重庆市本身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评)
成渝双层经济圈承载着“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等重要的国家战略目的,从而对推动国际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区域经济发展,扩大西部经济发展内需等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光明网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是国家重要战略腹地,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重要支撑,其定位是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川在线评)
“加快建设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内正激活发展新潜能,有利于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外正成为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依托‘一带一路’拓展开放新空间,彰显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评)
作为西部唯一城市层面的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战略定位高,还具有标杆作用。”(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妙,“妙”在中国西部两个国家级中心城市珠联璧合,“妙”在成渝协同、协力、协进,共创美好未来,最终实现四川受益、重庆受益、西部受益、国家受益。(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评)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2024-01-3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落地 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有戏.今日头条.2024-02-01
内江: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新闻发布会.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2-01
成渝城市群规划公布,泸州冲刺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城市.今日头条.2024-02-01
成渝城市群四川城市:将重点打造成德绵乐城市带.今日头条.2024-02-01
成渝双城志 ·经济共生㉔|李敬:成渝地区唱好“双城记”必备三个视角:增长极视角、比较优势视角、开放视角.今日头条.2024-02-01
上游深一度 | 重庆为何要推动万开云同城化发展?.今日头条.2024-02-01
最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晒出成绩单.上观新闻.2024-02-04
双城经济圈进化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系列观察(二).百家号.2024-02-05
川渝携手打造“一极一源”.百家号.2024-01-30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印发.界面新闻.2024-01-30
川渝两省市发布 23 项重点任务.百家号.2024-01-30
1小时通达丨到2025年,成渝地区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澎湃新闻.2024-02-06
成渝“双圈”GDP77587.99亿元!.百家号.2024-02-05
6万亿——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有望突破8万亿元.百家号.2024-02-04
成渝城市群规划.成都市发改委.2024-02-18
融合成渝 南充带动川东北城乡均衡发展.今日头条.2024-02-01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议.华龙网.2024-01-30
(受权发布)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百家号.2024-01-3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新华网.2024-01-31
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4-01-30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发布 2025年成渝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百家号.2024-01-31
民航局发布指导意见:2035年全面建成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百家号.2024-01-31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01-30
央视联播|成渝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实现311项“全域通办”.百家号.2024-01-30
央视联播丨成渝双城经济圈累计完成重大项目投资超8400亿元.百家号.2024-01-30
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泸州)党工委、管委会成立.微信公众平台.2024-01-30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举行成果发布会.自贡网.2024-01-30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4-02-21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2-01
气候特点.成都市人民政府.2024-02-03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2024-02-03
地理位置.成都市人民政府.2024-02-03
重庆有.中国地形网.2024-02-03
自然资源.成都市人民政府.2024-02-03
人口简况.成都市人民政府.2024-02-03
2022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人民政府.2024-02-03
川渝4大万亿级产业去年累计实现超5万亿元产值.自贡网.2024-02-03
下好协同发展这盘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2-05
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共兴一条链.今日头条.2024-02-0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乘势跃升.今日头条.2024-02-05
四川隆昌经济开发区简介.四川招商投资网.2024-02-05
高新概况.富顺县人民政府.2024-02-04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网.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2024-02-04
两江词条.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2024-02-0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市公司233家 总市值超38749亿元.百家号.2024-02-03
四川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增至4家,通威集团首次上榜 - 川观新闻.川观新闻 .2024-02-03
《财富》世界500强最新榜单公布 重庆诞生首个本土世界500强企业.百家号.2024-02-0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中国成都.2024-02-03
交通一体化发展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腾飞.重庆市人民政府.2024-02-05
最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晒出成绩单.百家号.2024-02-02
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航运能力建设.人民网.2024-02-02
助力“川气出川”新通道,管道局加速推进!.澎湃新闻.2024-02-0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迎三周年 晒晒交通一体化“成绩单”.百家号.2024-02-0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落地 内陆变道超车加速推进_新浪财经_新浪网.新浪网.2020-09-19
双城经济圈18条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百家号.2024-01-31
行政区划.成都市人民政府.2024-02-06
重庆市情简介.重庆市人民政府.2024-02-0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批便捷生活行动29项举措发布.百家号.2024-01-30
川渝商务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成渝双圈建设2022年商务部门十大重点合作事项.四川省商务厅.2024-01-31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正式发布,总投资超过3万亿元.澎湃.2024-01-31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今年川渝商务部门将在这些方面合作.百家号.2024-01-31
定调!中央首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百家号.2024-01-31
从城市群发展看成渝双城经济圈机遇与挑战.今日头条.2024-01-31
中国式现代化100问丨第82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有何战略意义.四川频道.2024-01-31
全力加速跑 奋力开新局——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看中国经济生机活力.新华社.2024-01-31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标杆意义,或将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城镇化提供借鉴.今日头条.2024-01-3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意味着什么?.今日头条.2024-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