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省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信宜市高州市两市交界处,地处云开山脉,以中山市山地的地貌为主,主峰大田顶海拔1703.8米,为粤西第一高峰,广东第二峰。保护区总面积12511.3公顷。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以鳄蜥、穿山甲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和水源涵养林。

历史沿革

云开山自然保护区前身是大雾岭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2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2010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广东大雾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与鹿湖顶市级保护区整合扩大面积,并更名为广东云开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4年1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内蒙古毕拉河等21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批准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广东云开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

广东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粤西南云开山脉腹地,由原广东大雾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整合茂名鹿湖顶市级自然保护区组建而成。

气候

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理上的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分界线即从区内穿过。春季多雾,夏季清凉,多年年平均气温约为17℃,最高气温30.3℃,极端低温-8℃;多年平均日照市时为1390.3 h。

水文

多年平均降水3 119.5 mm,区内受台风影响较大,降水多集中在4~8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5.6%。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云开山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粤西天然森林植被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是一座珍贵的绿色资源库和基因库。保护区是以保护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以保护穿山甲和鳄蜥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内至今保存有较大面积完整的次生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

植物资源

保护区拥有维管植物物种数2131种,隶属220科870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1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约占广东省总量的12.5%,为伯乐树科伯乐树。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16种,约占广东总量的32%,有蚌壳蕨科金毛狗柏科福建柏樟科樟树、瑞香科土沉香、豆科格木、科红楝子、毛红楝子、壳斗科华南锥山榄科紫荆木和7种科植物。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并在这里得到较好的保护和繁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云豹白肩雕金雕、鳄蜥、巨蜥属蟒蛇。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豹猫金猫细痣疣螈大壁虎雀鹰、仙八色、林雕红原鸡褐翅鸦鹃、草等。此外,据多年资源调查,已记录昆虫种类达1500多种。

管理机构

2002年粤机编办[2002]183号同意成立广东大雾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级事业单位,由省和茂名市市共管,以茂名为主。核定事业编制15人,其中正主任1名,副主任1名。现已定岗定员14人,另外聘用10名护林员,保护区每年人员经费约人均6万元,由省财政核拨。2005年任命了保护区主任,2005年经广东省林业局保护区办粤保护区办[2005]82号文批准,大雾岭保护区管理处内设综合科、保护管理科、科研宣教科三个科,按照“结构合理、因事设岗”的原则,落实了保护区副主任和各科室负责人,充实了各科室的工作人员,机构日常管理工作走向上了正轨。2011年8月,省编办以粤机编办[2011 ]206号文件批准更名为广东云开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核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科学研究

自建立保护区以来,先后有华南农业大学、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山大学、香港嘉道理、华南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和学者进入保护区对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和森林生态方面等内容开展专项调查和研究。

多年来保护区积累了的科研成果丰硕,华南师范大学吴诗宝教授在此开展了穿山甲的深入研究,掌握了穿山甲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及在保护区内的种群动态,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大雾岭区植物资源调查中,曾发现如信宜少穗竹等多个新物种与新纪录;华南植物研究所在该保护区调查时发现这里是珍稀濒危植物虎颜花的国内最大分布地;与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合作对区内昆虫资源进行了较全面调查;1996年,采自大田顶的一种杜鹃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冯志坚教授正式发表新种命名为“大田顶杜鹃”. 2010年采自大雾岭的一种兜兰被中国兰科研究首席专家刘仲健正式作为新种发表论文,命名为“广东兜兰”;广东省自动气象站网工程在大雾岭区内设立四个气象观测站点建成投入使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