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堡
《数字城堡》是美国作家丹·布朗创作的长篇悬疑小说。《数字城堡》是丹·布朗的处女作,其主题以信息技术为背景,主要探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个人隐私权的瓦解。该小说虚构了一个发生在信息时代的故事:各国间谍、恐怖分子开始通过互联网传递情报,但是为了使电子邮件不被他人截获,他们纷纷给自己的邮件加上了密码。为了从网络上获得重要情报,世界上最为隐私的情报部门美国国家安全局斥巨资建造了一台可以破解密码的机器——万能解密机。这台超级电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破解任何密码,因而帮助安全局挫败了许多恐怖分子的阴谋。尽管建造这样一台机器的初衷是监视和破译间谍和恐怖分子的电子邮件,但它同样也能截获所有普通工人的私人电子邮件,这个世界立即变的没有隐私和秘密可言。
内容简介
世界上最隐秘的情报部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斥巨资建造了一台可以破解一切密码的机器——万能解密机。该机器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破解任何密码,以挫败恐怖分子的阴谋,避免战争的爆发。尽管建造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初衷是为了监视和破译间谍恐怖分子的电子邮件,但事实上它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可以随意阅读普通公民的邮件。这个世界已没有隐私和秘密可言。由此,矛盾冲突产生:美国政府如果他们打着反恐的名号,就可以任意查阅普通公民的信件,那么在政府面前,公民岂不是如透明人一般,其隐私何在,人权何在。其中一名日本籍破译员远诚友加因为无法赞同美国安全局的做法而愤然离职。
NSA前程序设计师远诚友加针锋相对地推出了“数字城堡”,他声称这是具有不可破解的密码的加密软件,并以此要挟NSA,要求他们向世人宣布万能解密机的存在。不料,远诚友加在西班牙意外死亡,而刻有口令的戒指却神秘失踪。
于是,一张天罗地网便无声息地铺开了,但凡有可能接触到密码的人,都有可能被杀死。
美国安全局调查员苏珊·弗莱切临危受命,担任破解重任,她的未婚夫戴维·贝克也被派遣去西班牙寻找唯一的密码线索。在此过程中,主人公贝克在明处,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错误的线索;而在暗处,一个带金丝边眼镜的杀手随时都在窥视并伺机杀掉他。
苏珊紧张地进行着远程追踪,危险随时都伴随在贝克身边。作品通篇悬疑不断升华,直至安全系统崩溃前达到顶峰。就在令人窒息的关头,每一次都会柳暗花明,五道防火墙依次被修复。“1”,这个最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如同擎天巨柱顶起了将要崩塌的天空,它——就是密码。苏珊男友贝克各自在扑朔迷离的情境中经历了险象环生的一幕又一幕。
创作背景
《数字城堡》以美国国家安全局、数码网络高科技为背景,探讨公民隐私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矛盾。作者说,他对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和百姓隐私的有趣的道德问题了解得越多,就越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他创作小说的绝佳背景。
该小说的灵感源于作者在埃克赛特学院上学时的一件事。一天,学校里有个男孩被美国安全局的人带走了。原来,该男孩给朋友发了封对威廉·克林顿政府不满的电子邮件,引起了美国安全局的高度重视,生怕他冲动时去刺杀克林顿或者劫持克林顿的家人、或者是炸白宫。这件事激发了丹·布朗对从事密码破译工作的秘密政府机关的浓厚兴趣,经过三年的构思和创作,1996年《数字城堡》出版。
人物介绍
苏珊·弗莱切
苏珊·弗莱切,38岁,美国国安局密码破译部主任,她是一名睿智的女人。苏珊与贝克二人的求爱之路缓慢而又浪漫——只要得空,二人就会私约密会,或是在乔治城大学的校园里徜徉,或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墨卢提咖啡屋里品尝卡普契诺咖啡,偶尔也参加几次讲座和音乐会。苏珊从没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多的笑声,不论什么东西,只要到了贝克嘴里都能变成笑料。苏珊很需要这种放松来调节她在国安局工作的紧张情绪。
贝克与苏珊其实一直存在着感情问题。苏珊会经常性的对贝克说谎,并且她对这种行为感到内疾。苏珊的工作内容具有保密性,对于贝克对其工作的询问,苏珊本可以有更坦诚地回答,但是苏珊却选择了更简洁有效的回答,也就是谎言。
特弗雷·J·斯特拉斯莫尔
美国国安局副局长特弗雷·J·斯特拉斯莫尔,56岁,他是国安局指挥部的副部长。斯特拉斯莫尔四肢瘦长,但身上的肉却很厚实,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多少掩盖了他那顽固的追求尽善尽美的本性。他的一双慧眼总是透出自信和与生俱来的审慎,在苏珊眼里就像是一位父亲。是他招聘了苏珊,也是他使国安局成了苏珊的家。苏珊十几年前进国安局的时候,斯特拉斯莫尔还是密码发展部的头儿,那是一个刚来的密码破译员们——刚来的男性密码破译员们——的训练基地。斯特拉斯莫尔从不允许手下戏弄新来的任何人,而对这位惟一的女性职员则更是关爱有加。有人告他偏袒苏珊,他只是以事实回击之:苏珊·弗莱切是他所见过的最聪明的年轻新手,他决不会因为性骚扰而失去她。
在众人眼里,斯特拉斯莫尔毫无疑问非常爱自己的国家。在同仁们的眼中,他是个爱国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是这个虚伪世界里的翩翩君子。苏珊到国安局的这些年里,斯特拉斯莫尔从密码破译部主任一跃登上了整个国安局的第二把交椅。
戴维·贝克
贝克年方35岁,精力充沛,皮肤黝黑,结结实实,有一双敏锐的蓝眼睛,一个机警的头脑。是乔治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出色的外语专家。他过目不忘、除西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外,他还通晓六种亚洲地区语言。他在大学里开设的词源学和语言学讲座场场爆满。他讲话责带有权威,富有激情。
利兰·方丹
利兰·方丹是美国国安局局长,这个人物是国安局这个庞大“迷宫”的神秘统治者,他从未露过面,偶尔会听到他的名字,永远让人敬畏。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数字城堡》主题思想:信息时代的恐怖主义与国家安全、公民隐私的冲突。
在信息手段日益先进的今天,各国间谍与恐怖分子依靠互联网这一手段传递情报,为了使电子邮件不被他人截获,他们给自己的邮件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密码。然而,美国国家安全局斥巨资建造的万能解密机却能够将这些密码逐一截获。它挫败了无数恐怖分子的阴谋,避免了战争的爆发,保证了公民的安全,但也同样侵犯了普通公民的隐私。公民的隐私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国安局的这台机器上,而公众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台机器的存在。
国家安全局前程序设计师远诚友加对这种公然侵犯人类隐私的行为十分不满,在该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将这一矛盾冲突摆出来,“远诚友加被激怒了。这其实就意味着国安局可以阅读任何人的邮件然后再人不知鬼不觉地将之封上了事。斯特拉斯莫尔试图让远诚友加把万能解密机看作是强制执行法律的手段,但没起任何作用。友加坚信,这种做法是对人权的粗暴践踏。他执意要向世人讲 述这件事:一个背信弃义的政府有一台能够随意窥探世界各地计算机用户隐私的秘密机器。国安局别无他法,只有制止他。”
远诚友加推出了“数字城堡”,公开声称它是具有不可破解密码的加密软件,这个为“谁来监视这些监视者”而忧心的日本人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发起了挑战。
“信息恐怖主义的威胁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加强对信息恐怖主义的全面防范。美国政府一直认为,不断增长的网络攻击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因此,打击网络恐怖已被纳入了美国国家安全议事日程。”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小说中的情节——美国国家安全局将破解电子邮件作为反恐战略的一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艺术特色
叙事范式
从宏观上看,丹·布朗选用的是全聚焦模式的外视角,其叙述者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洞悉一切,掌控全局。然而丹·布朗并不拘泥于外视角,他在平实的叙述中也借助于内视角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表现现实世界的矛盾,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科学、艺术和宗教相互冲突的主题。
从叙事层次上看,如果按叙述分层的标准是上一层次的构成为下一层次的叙述者来衡量的话,丹·布朗小说的叙事至少有两个层次:故事叙述者(隐在作者)在叙述故事,而他所叙述出的小说的主人公又叙述出所谓的重大秘密。在叙事结构上,丹·布朗小说往往先把一件离奇的凶杀作为楔子,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然后,丹·布朗再用后现代作家所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行文,用几条线索同时推进来加强小说的悬疑性,把共时的情节蕴于历时的叙述之中,十分巧妙地把读者控制在惊悚与快感之中”。最后,慢慢地把读者的视野聚焦到故事本身隐含的所谓重大秘密之上,把读者急于了解故事结局的心态转移到对这种结局的原因与根源的探寻上来”。而收尾则常常出人意料,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数字城堡》是丹·布朗这种叙事结构的完美体现。
丹·布朗把一天内发生的故事用三条线索共时推进:戴维在西班牙追寻戒指的下落,苏珊在国家安全局里一心想破解数字城堡,德源昭高在日本遥控企图得到数字城堡的密码。同时故事被丹·布朗浓缩在拉长的时间和缩小的空间之内:三条线索共时行文叙述一天内发生的故事,如此以来给读者的感觉就是时间被拉长了;而与这拉长的时间相反,该小说中空间转换频繁,读者的思绪随着作者的叙述驰骋在美国、西班牙和日本之间。拉长的时间和缩小的空间可以说是丹·布朗小说时空观的集中体现。而在此过程中,为了加强小说的悬疑性,丹·布朗充分利用叙事间隔和叙事反差,把相互毗邻的情节设置成情感色调和意味指向截然不同的片段,造成了情节上的跌宕起伏;通过这种“陌生化”的处理,事件本身的冲突得以昭显。借助于这种特殊的叙事分层和顺序,时空交错和更迭,叙事间隔和叙事反差,丹·布朗自由地勾勒文本,使该小说本身呈现出诸如蛛网状、发射状的立体结构,具有了一种零乱与和谐相映成趣的整体美。
叙事视角
1、第三人称内视角开篇
《数字城堡》中的第一幕就是远诚友加被谋杀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以被害人的视角来描写谋杀的方式无疑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的命案现场,恐怖的氛围被无限放大。而远诚友加伸出的手指更是作为一条解密的主要线索贯穿整个故事的情节,并在最后将终极解密这一情节推向高潮。以远诚友加的视角开篇,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张力。
2、视角的转换
在《数字城堡》中,作者大部分采用“上帝的视角”,而在第5章女主人公苏珊被斯特拉斯莫尔副局长叫到办公室后的一些心理活动都是以苏珊的视角叙述的:
“斯特拉斯莫尔四肢瘦长,但身上的肉却很厚实,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多少掩盖了他那顽固的追求尽善尽美的本性。他的一双慧眼总是透出自信和与生俱来的审慎。但今天他的眼神看去却有些慌乱和心神不定。”
从苏珊这个与斯特拉斯莫尔朝夕相处的同事的视角,可以看出这一人物今天的不同寻常之处,而苏珊与斯特拉斯莫尔进行对话时,又穿插了她意识流般的思索,“我正要这么说,他那稀疏的花白头发显得凌乱,在这么清爽的空调房间里,他额头竟还冒出了汗珠。他昨晚好像是和衣而卧的。”
将视角内切,借苏珊而不是上帝观察斯特拉斯莫尔,更有真实感,更能引起悬念,读者便会急于得知接下来要发生的非同寻常的事情。
“他有一张极英俊的脸庞,一头粗粗的棕发,一双亮晶晶的碧眼炯炯有神,好像对宇宙中的神秘充满了无限好奇。然而,当他走近些的时候,兰登看到了他眼里流露出的疲惫不堪的神色——像一个人刚刚熬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十五天。”
《数字城堡》的第六章全篇使用“上帝的视角”叙述远诚友加与国家安全局的恩怨,这样看似是为了提供内视角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实际上,作者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穿插了很多对友加的成长、生活以及动机的描写后,对远诚友加反而产生了同情。
叙事手法
《数字城堡》所采用的是明显的非线性叙述,或交迭叙述。它是对传统的故事型情节模式的一种冲击。“它表现为线型情节的紊乱或隐退,其基本特征为打乱石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淡化人物和情节。”是后现代小说家常用的一种叙述技巧,打破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把故事切割分离成许多片断或碎片,使得该小说的叙述过程颠三倒四,前后跳越。故事在女主人公苏珊·弗莱切与男主人公戴维·贝克这两条线的交迭中发展。
一方面苏珊要设法解决万能解密机失灵的问题,并面对黑尔这个内奸的威胁,另一方面戴维要在指定时间内找到破译密码的戒指,并躲避斯特拉斯莫尔对他的追杀,两条线上的情节都紧凑而又跌荡起伏,为了设置悬念,增加知识型悬疑小说的可读性,作者还同时拼贴了几条副线:布林克霍夫跟米奇发现斯特拉斯莫尔的异常并试图对密码破译部进行监控调查;国安局利兰·方丹局长对斯特拉斯莫尔的看法与对其的监控;远诚友加的身世、心理以及与密码破译部的恩怨等,当读者猜想苏珊的危险处境以及谁是密码破译部的内奸的时候,作者又插入另一条线,使戴维处于寻找戒指却又面临追杀的险境,使读者追随一个又一个悬念,将这部悬疑小说的悬疑氛围推向极致。
闪回技术
《数字城堡》中,作者通过采用闪回技术解释了诸多专业名词,如国安局、万能解密机、电新会、“头脑风暴”软件、“飞鱼”算法、“虫子”等。
《数字城堡》是发生在一天之内的事情,对于很多背景以及危机发生之前的均衡都无法进行交待,而使用闪回的技巧,就避免了这一问题,“将小说外部情节的必然性和有理性与内部情节的偶然性和无理性紧密结合,从而既在历时平面上通过时间的流动性带给读者紧张之感,又在共时平面上通过内部情节使读者置于悬念之中。”
在《数字城堡》中,首先出现的事是危机前的均衡,之后是破坏性事件、悬念出现、主人公与威胁斗争以及解开谜团。作者开篇就交待了:“时间:上午11点;地点:西班牙。”
从远诚友加暴毙身亡拉开序幕,每隔几章便会报一下时,从上午11点,晚上9点10分,夜11时48分,凌晨1点45分,早上7点,到最后的倒计时,三分钟,两分钟,一分钟,其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吻合。使用闪回将故事的节奏打乱,更增加了故事的悬疑效果,如第2章叙述苏珊进入国安局大门后闪回苏珊与贝克怎样相识的片断,补充了开篇关于二人关系的悬念。二人相识于国安局的一次密码破译任务中,由于贝克的职业是语言学教授,这就解释了苏珊与贝克之所以能用密码进行沟通的原因,而之所以在第2章才回忆苏珊与贝克交往的片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解开悬念的同时设置悬念,既然戴维是苏珊的男友而非同事,那么,国安局的任务选派他去执行就就有疑问,也许是因为斯特拉斯莫尔所说的他的职业与身份是这次行动的最佳人选,这个悬念直到故事发展了一多半才被揭开,一切都是斯特拉斯莫尔因嫉妒设下的阴谋,但正因如此,这个故事才得以两条线索并行;第5章闪回了远诚友加的身世及与国安局的宿怨,解释了“数字城堡”产生的背景。
侦探小说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犯罪”与“动机”,《数字城堡》虽然不能算是侦探小说,但就一部悬疑小说来讲,它也有这两个要素。根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罪犯之所以犯罪,是缘于其内心的“本我”冲动,通过犯罪的过程可以使本我的冲动得到满足,而侦探作为“超我”,是“自我”的理想化身,通过将罪犯绳之以法,恢复原有的平衡,“超我”得到满足。
在对远诚友加身世的闪回中间接地交代了犯罪的动机,读者在此时即感受到了自己压抑“本我”的冲动,而在后面苏珊与贝克破解“数字城堡”后,又随之感受“超我”的神圣力量,在第五章中所潜植的“罪恶感”也随之被平复;第4章方丹局长回忆了数月前对斯特拉斯莫尔的秘密行动的态度。这个闪回的运用在故事中也至关重要。读者根据第3章从苏珊的视角对方丹局长与斯特拉斯莫尔副局长的描述——“利兰·方丹局长,这个人物是这个庞大“迷宫”的神秘统治者,他从未露过面,偶尔会听到他的名字,永远让人敬畏。他和斯特拉斯莫尔也很少面对面相见,而一旦相见,那就像是两个巨人的冲撞。”
《数字城堡》所采用的是非线性叙述,或交迭叙述,它利用两条线上情节交叠叙述的手法,使读者追随一个又一个悬念,将该悬疑小说的悬疑氛围推向极致。同时,丹·布朗的小说大胆地采用闪回的手段,将一块块碎片镶嵌于故事的情节中,将多个悬念设置与章节之中,突出关键情节,使小说情节张弛有度,增强了故事的悬疑色彩与可读性。正是这些叙事特点,使丹·布朗的悬疑小说产生了比传统小说更为强烈的悬疑效果。
后现代技巧
丹·布朗在玩语言游戏这方面可谓是高手,他的作品涵盖了大量的一词多义、符号和字谜等后现代元素,增强情节的悬念与张力,使读者参与其中,加入和主人公一起解密的互动,充满了后现代元小说的特点,把小说重点放在了“讲”,而不是故事的本身上。“怎样讲故事”、“谁在讲故事”成了作者关注的主要内容。
字谜游戏在《数字城堡》中也大显身手,它使读者跟着主人公不停地转变智力组合,再将真相以一种质朴得让人难以接受的方式扑面袭来。在第6章中,作者在设计苏珊破解远诚友加的同伙的身份时,就用到了字谜游戏。起初国安局认为与友加联系的是一个叫斯诺·达科塔的人,但是在斯特拉斯莫尔的提醒下,苏珊发现这是个换音词,将“NDAKOTA”的拼法重新组合,由Ndakota→Kadotan→Okadan→Tandoka,即“友加”,实际上这又是远诚友加玩的字谜游戏,他甚至给了国安局机会发现这个陷阱,然而斯特拉斯莫尔还是中计了。作者设计字谜,给读者充分的猜测自由,推动情节逆向发展。在该小说的开始,斯特拉斯莫尔就介绍了“数字城堡”是远诚友加设计出针对万能解密机的不能再被分析的反情报情报,为了破解并利用“数字城堡”,斯特拉斯莫尔不但雇凶杀人,而且关掉了防火墙,使解密机感染上病毒。最后他发现根本不存在什么“数字城堡”,友加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让国安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公布万能解密机的存在。丹·布朗从小说开始就设下这个语言陷阱,将读者诱入其中,直到将谜题一个一个地破解了,才发现一切只不过是虚构的,一场语言的游戏。
虚构与真实的模糊
在《数字城堡》中,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描写万能解密机的工作原理:“公钥加密法看似简单,其实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主要是通过简便易行的家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的。”对万能解密机功解密过程的细节描写,给读者造成一种万能解密机本来就存在的印象。而到底国安局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台神秘的机器却不得而知,人们所发送的邮件是否享有隐私的安全也是不确定的。也许,在今后成千上万的邮件会被这台机器所监视,人们的秘密用不了多久便不再是秘密。作者以写实化的手法致使读者确信,所描述的事物就真实存在,增强了故事的不确定性。
作品评价
丹· 布朗的处女作《数字城堡》是一部典型的高科技悬疑小说,探讨了公民隐私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矛盾。随着高科技大举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公众要捍卫自己的隐私似乎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事情。《数字城堡》就传递了这样的忧虑和恐惧,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以这样的方式来传播与科学技术应用有关的理念,可以说是一种极有效果的手段。
作者简介
丹·布朗(Dan Brown), 1964年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美国作家,他的父亲理查德·布朗是一位知名的数学教授,任教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母亲是教堂风琴演奏家,也在埃克塞特学院教授宗教音乐。
1982年秋,丹·布朗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毕业,随后被阿默斯特学院录取。在阿默斯特学院就读的第三年,丹·布朗获得了去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留学一年的机会。1990年发行专辑《视角》。
主要作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达·芬奇密码》、《失落的符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