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家庭,1873年秋天,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系学习,1881年通过医学院考试,获得医学资格证书,同时,留在大学恩师布吕克教授的实验室里继续研究,并且担任维也纳大学的一些教学任务。1882年到1885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综合医院的多个科室相继担任医师,之后,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教职,成为了一名大学讲师。1886年,弗洛伊德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开业行医并与未婚妻玛莎·伯奈斯结婚。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弗洛伊德在前期充分的理论、实践基础支撑下,逐步开始创建精神分析学。1895年,弗洛伊德和好友布洛伊尔合著发表《癔症研究》,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正式起点。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奠定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此后,精神分析学派不断扩大,20世纪1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弗洛伊德相继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荣格分道扬。1923年,弗洛伊德确诊口腔癌,前后经历过33次手术。另外,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进入成熟期,弗洛伊德相继发表《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等书,1930年他被授予歌德奖。1938年,纳粹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在众人的帮助下,逃亡到伦敦,在那里度过了被疾病折磨的晚年,1939年9月23日凌晨,弗洛伊德逝世,享年83岁。
弗洛伊德的学说对多个领域都影响深刻,例如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精神病学等。弗洛伊德加深了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改进了心理学的学科功能;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还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比如人本思潮、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结构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等;弗洛伊德的学说还奠定了西方文学艺术思潮,影响了许多作家和批评家的创作;现代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也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精神医学主流之一的精神动力学的核心。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方法论局限和理论误区,如理论的过分夸大、陷入绝对论、表现出非理性主义倾向等。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856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的弗莱堡镇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名叫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羊毛商人,母亲名叫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弗洛伊德的母亲聪明伶俐,是一位虔诚的犹太教,她十分宠爱弗洛伊德,因此,弗洛伊德和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弗洛伊德一生都热爱和尊敬他的母亲,母亲的关怀和爱和弗洛伊德自信、乐观的性格密不可分。与慈祥的母亲相比,弗洛伊德的父亲要严厉许多,这种严厉的性格对弗洛伊德影响深刻,除此之外,弗洛伊德的父亲还是一个乐观自信、单纯坚强的人,这种单纯和乐天性格也影响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讨厌复杂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细节上非常简单。
弗洛伊德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五个妹妹,一个弟弟。1859年,弗洛伊德随父母搬到了德国的莱比锡市,1860年,又搬到维也纳。 九岁之前,弗洛伊德的教育由父母负责,1865年,九岁的弗洛伊德通过了一项考试,得到比平常孩子提前一年入学的机会,入学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此后八年的学习生涯里,弗洛伊德在班里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另外,在此期间,弗洛伊德大量的阅读学习,涉猎的知识从古希腊到古罗马文学,弗洛伊德尤其喜爱莎士比亚,他从八岁起就开始阅读莎士比亚,晚年时看完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十七岁时,以优异的成绩从实科中学毕业。
医学系学习
1873年秋天,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专业学习。弗洛伊德对于学医并没有特别的兴趣,正因如此,在大学期间,弗洛伊德注册了许多课程,例如,解剖学、化学课、植物学、显微镜学、矿物学、物理学、生理学,动物界等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在强烈的兴趣指引下,他选择了一门叫做“生物学与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的课程,由动物学卡尔·克劳斯授课。此外,弗洛伊德还选择了布吕克教授的“声音和言语的生理学”,这是弗洛伊德第一次见到布吕克教授。
在之后的冬季学期,弗洛伊德选修了布吕克教授的生理学和克劳斯教授的动物学。1875年的夏季学期,弗洛伊德表现出了对于生理学的偏爱,分配大量课余时间给生理学和解剖学,此外还定期参加哲学讨论会。
1876年学期末,在克劳斯教授的建议下,弗洛伊德开始了自己的原创研究,他还在这一年被选中去布吕克教授的生态实验室学习,实验室位于特里雅斯特湾,这是弗洛伊德首次见识到南欧文明。从特里亚斯特湾进行动物学研究回来后,20岁的弗洛伊德被生理学研究所聘任为助教。同时,弗洛伊德在布吕克教授的安排下,开始使用显微镜研究神经细胞的组织学相关问题。
不久,弗洛伊德在七鳃鳗身上有了重大发现并完成了一篇学术论文,1878年7月18日,布吕克教授在学术会议上展示了弗洛伊德的这项成果,8月份,该论文以长达86页的篇幅刊登在《子弹头》(Bulletin)杂志上。1879年,弗洛伊德继续从事相关研究,1881年3月30日,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医学院最后的考试,获得了医学资格证书。 在维也纳大学的八年学习生活里,有六年左右的时间,弗洛伊德是在布吕克教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的。正如弗洛伊德后来讲道,布吕克教授在他一生中的重要程度胜过任何人。在此期间,他还认识了奥地利生理学家、内科医生布洛伊尔(Josef Breuer)。
临床实践
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弗洛伊德继续在布吕克教授的生理学研究所继续工作,并且将他的全部时间投入研究中去。两个月后,他被提升为示范员,担负一定的教学任务,1881年5月至1882年7月,他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
1882年6月,弗洛伊德的父亲经济陷入困境,弗洛伊德决定辞去布吕克研究所的职位,离开实验室,进入综合医院谋求生计;同时,他在6月份和玛莎·伯奈斯订婚。
1882年7月31日,他在维也纳综合医院登记入职,任职外科;1882年10月12日,弗洛伊德进诺特纳格尔的临床部门,作为临床助理上岗;在诺特纳格尔手底下工作了6个半月左右,1883年5月1日,他转去梅涅特的精神病诊所,并晋升为助理医师。 梅涅特是致命的精神病学家和脑解剖学家,他既担任医师职位,也在维也纳大学教课,在医学院的时候,弗洛伊德就很喜欢听梅涅特的课程。弗洛伊德在梅涅特这里工作了5个月,前两个月在男子病房,后两个月在女病房。这段经历是他关于精神病治疗经验的主要构成,是弗洛伊德研究潜意识和各种变态心理现象的开端。1884年1月1日,弗洛伊德转到一个新部门,神经疾病部,开始了为期最长的一段医院实践。由于弗洛伊德一直想要成为大学讲师,因此在1885年1月21日,他向大学递交了申请。
1885年7月18日学院决定推荐弗洛伊德为神经病理学的无薪大学教师,1885年8月,弗洛伊德离开了综合医院,他曾在此工作和生活了3年零1个月,这次离开基本上是他个人医疗实践的终点,1885年9月5日,经过谨慎的考虑后公安部决定批准任命,弗洛伊德真正成为一名无薪大学教师。
大学任职
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的推荐下,弗洛伊德获得一笔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萨彼里埃医院跟随沙可学习,在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成一个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
1886年返回维也纳,同年春天,由于经济原因,弗洛伊德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开业行医,9月份,弗洛伊德和玛莎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三个男孩、三个女孩。
开始独立行医后,弗洛伊德治疗的病种很多,后来才逐渐集中于精神神经症,特别是多重人格症的治疗。在头几年,弗洛伊德除了偶尔使用心理治疗方法以外,主要把催眠暗示作为主要治疗手段。1889年,抱着完善催眠技术的愿望,弗洛伊德前往法国去实地考察伯恩海姆和李厄保所采用的催眠疗法。李厄保是法国精神病理学家,法国南锡学派的创始人,伯恩海姆是集成李厄保事业的一个开业医生。这次访问,弗洛伊德逗留了三个星期,仔细研究了各种病例,对催眠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催眠的机理、局限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创立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有着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训练。在大学时期,他就已经打下了理论基础,还进行了基本的科学研究训练。19世纪90年代,在精神分析学起始时期,弗洛伊德主要写成了两部作品,《多重人格症研究》和《科学心理学设计》。《癔症研究》是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合著的一部作品,出版于1895年,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正式起点。这本书出版后,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就神经官能症相关问题产生分歧,到1898年前后,两人几乎分道扬镳。
20世纪前十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体系形成,他本人也开始为人所知。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也叫《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在广泛总结前人有关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梦的实质、释梦的方法、梦的伪装等问题,《释梦》是弗洛伊德学说三大理论支柱之一,也就是梦论的典籍。1901年,弗洛伊德在杂志上发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这是弗洛伊德用动力心理学来解释日常生活事件的一部重要作品。1904年,出版单行本。1905年,弗洛伊德相继发表了《会写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性学三论》,后者是弗洛伊德性欲论最主要的代表作,“性欲”也是正统精神分析的两条基本命题之一,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1909年,弗洛伊德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做讲演,第一次获得国际上的承认。同年,弗洛伊德的书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
1910年以后,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出现分裂,1911年和1914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荣格先后与弗洛伊德决裂。这一时期,弗洛伊德也发表了诸多作品,如1910年的《精神分析五讲》,1914年的《精神分析运动史》。同时,弗洛伊德还将精神分析学扩展并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形成了哲学化或者社会学化的精神分析学,即弗洛伊德主义。在这个阶段,弗洛伊德相继发表了《图腾与禁忌》《作家与白日梦》《达芬奇的童年回忆》等学术作品。
到了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开始进入最终成熟期。弗洛伊德的医疗事业也有重新兴盛起来,除了夏季的假期外,弗洛伊德每天都在对患者进行分析。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学说又做了补充和修正,相继发表了《超越快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抑制、症状与焦虑》等书。同时,精神分析广泛传播,影响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1920年后,仅在美国就出版了两百部以上的著作,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后来,精神分析运动内部出现矛盾。1923年,弗洛伊德确诊口腔癌,前后共接受了33次手术。1926年,弗洛伊德70岁生日时,收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罗曼·罗兰、斯蒂芬·茨威格等人在报上发表的祝辞。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宣布退出精神分析运动。
20世纪30年代,弗洛伊德进一步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研究社会现象,如社会组织、宗教起源、文学艺术等,构建了一套有关社会文化的弗洛伊德主义理论体系。,主要著作包括《精神分析新论》《精神分析纲要》《文明及其缺憾》等。
晚年生活
1938年,纳粹入侵奥匈帝国,弗洛伊德的住所遭到了破坏,银行存款被冻结,出版社被取缔,小女儿安娜被逮捕,四个妹妹相继被杀害。在这种情势下,弗洛伊德不得不考虑离开故乡。然而纳粹政权却提出,在弗洛伊德把当时还没有售出的书从瑞士带回烧毁之前,不允许他离开奥地利。后来,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干预下,以及美国驻法大使以及学生、患者等人的帮助下,弗洛伊德才被准许离开,携全家逃亡到了英国伦敦。
在伦敦,弗洛伊德受到了热情的欢迎,许多名流前来拜访,然而弗洛伊德时刻仍怀念着维也纳。1939年初,弗洛伊德的下颚癌日益严重,16年的33次手术已经让弗洛伊德失去了口盖和上颚,下颚也已经全部溃烂。1939年,弗洛伊德已经奄奄一息。在去世的前几年,弗洛伊德曾经和私人医生舒尔约定,要让他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实行安乐死。9月22日,舒尔给弗洛伊德注射了2毫克马飞,12小时又注射了一次,1939年9月23日凌晨,弗洛伊德逝世,享年83岁。
理论思想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指的是人格的推动性的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人体刺激的源头。本能通过某些行为来减少或者消除这些刺激,这些行为包括饥饿、饮水、性等,它们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弗洛伊德把这种本能又叫做“力比多”。弗洛伊德把本能,即力比多,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本质上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潜意识理论
所谓潜意识,是指人们无法认识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也有人把潜意识叫做无意识。指的是人们在清醒的状态下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正在进行,虽不被人意识到,但却影响人们的外部行为。弗洛伊德把意识结构分为了三部分,分别是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不同的意识层次被弗洛伊德比作海中的冰山,人的潜意识类似藏在海水下面的冰山的绝大部分;而露出水面、极易被发现的部分仅仅是冰山很小的一块,类似于人的意识;最后,在地平线上时隐时现的部分,类似于人的前意识。
潜意识心理过程占据了心理活动的绝大部分,是精神分析所要探讨的主要领域。弗洛伊德认为,由于人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是无意识的,因而人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心理障碍的发生就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造成了病人的焦虑和内疚,导致心理症状乃至躯体症状的发生。
人格理论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学说,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共同表现出人的人格特征。
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主要是力比多的投注和转移,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分别是: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
梦论
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系统的阐述了他对梦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所有梦都是愿望的满足,他根据愿望满足的方式,把梦分为了三类,分别是愿望梦、伪装梦和焦虑梦。
愿望梦是做梦者所承认的愿望的公然满足,儿童的梦境多属于这一类;伪装梦是做梦者被压抑的愿望的隐秘的满足,即,做梦者愿望在梦境中的满足经过了伪装,成年人大多数离奇荒诞的梦境属于这一类;焦虑梦是被压抑的愿望的公然满足。
1918-1933年间,弗洛伊德相继出版了《超越快乐原则》《自我与本我》以及《精神分析新论》,这一时期,他同样把梦分为了三类,不过内容较前期有所变化,这三类分别是愿望梦、焦虑梦和惩罚梦。同时这一时期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对焦虑梦和惩罚梦的解释更加准确。弗洛伊德指出,焦虑梦中的焦虑是由于潜意识愿望的力量过于强大,凡是焦虑梦,都是有关性的梦;惩罚梦也是对愿望的满足,不过它满足的是内心的批判稽查和惩罚机构的愿望,而非满足本能冲动的愿望。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一种梦,即创伤性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梦,这种梦是希望回想起早已遗忘的、受到压抑的、创伤发生时的场景。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梦境有显梦和隐梦两种。显梦是梦的表层意义,描述的是梦的外在现象;隐梦是显梦所表达的内容,是梦的深层意义和内在意念,是做梦者通过连续性可以得知的隐藏在显意背后的意义。
梦的工作方式有四种,即凝缩、移置、象征化和润饰。
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
焦虑是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之一,弗洛伊德早期和后期对焦虑作了不同的解释,存在两种焦虑学说。
早期焦虑学说形成于1890年-1910年,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力比多转变而来,也就是说,本我是焦虑的根源;二是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原因是神经官能症,即神经官能症首先出现,是原因,而焦虑作为结果,在其后出现。
后来,后期形成的焦虑学说取代了早期的焦虑学说。1926年,弗洛伊德发表《抑制、症状与焦虑》,正式提出第二种焦虑理论。后期的焦虑理论包含两个要点:
三种焦虑
弗洛伊德根据焦虑的不同来源,把焦虑分为三种,分别是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症焦虑和道德焦虑。
现实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又叫做客观焦虑、实因性焦虑,指个体觉知到客观现实的实际危险和威胁而产生的焦虑。现实性焦虑多见于正常人,危险和焦虑的原因来自于外部世界,包括已发生的事情或者变故,或者将要发生的事情或变故等。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性焦虑就是对来自外部的预料得到的伤害的反应。通过采取一些措施,现实性焦虑就可以被解决,所以,这种焦虑使最容易缓解的一种焦虑,也是后来道德性焦虑的前兆。
神经性症焦虑
神经性症焦虑,也叫做多余焦虑,指的是个体对某种尚未知的危险所产生的过分的焦虑,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患者。这种焦虑往往是由自我害怕不能控制本能冲动所产生的过分的焦虑。因此,神经症危险就是一种本能的危险。通过把这种未知的危险带入到意识当中,分析者就使神经症性焦虑等同于现实性焦虑,因此,两者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对现实危险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情感反应,即焦虑发作;另一种是保护性行为活动。
神经症性焦虑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分别是焦虑型期待、恐怖症和惊恐反应。
焦虑性期待又叫做期待恐惧,游离性恐惧,指的是没有明确对象的一种模糊的长期焦虑;恐怖症指的是,个体对接触到特定外界事物或处境时具有强烈恐惧情绪的神经官能症;惊恐反应指的是没有明显原因的突如其来的惊恐与不安的表现,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胸闷、窒息感等,多数人有濒死感、失控感和濒临发疯感。
道德性焦虑
道德焦虑指的是自我因超我而体验到的羞耻感和罪疚感。当人的思想和行为违背超我中内化的价值观 、自我理想和良心时,就会产生自我惩罚的道德性焦虑。引发道德性焦虑的原型时原始惧怕,即对父母惩罚的惧怕。随着儿童的认知以及超我的发展,这种原始惧怕会内化为个体的躯力,成为根源性焦虑。
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最早出现在1894年弗洛伊德的《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中。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是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理保持机制。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或者超我之间出现矛盾造成心理冲突时,会呈现焦虑反应。这个时候,自我就会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控制本我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轻焦虑。所以,防御机制也叫做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这种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
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在婴儿期就被使用,婴儿无法区分自我和客观现实的界限,常常通过否定、歪曲“现实”来进行自我保护,正常成人也会偶尔使用这种机制,比如在遇到重大的精神压力和打击时。精神病海蜇则常常极端的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因此得名“精神病性”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歪曲、外射等。
幼稚的防御机制
幼稚的防御机制多出现在婴幼儿时期,成人中多见于较轻的精神病患者或者性格障碍者,这种防御机制也被叫做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倒退、幻想、内向投射等。
神经官能症性防御机制
这种防御机制在少年期得到充分利用,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够分辨自己的欲望和显示要求之间的区别,但需要处理内心的矛盾、冲突,所以常常使用压抑、隔离、转移、反向形成、抵消、补偿、合理化等防御机制。由于这种防御机制在成人中常被神经症患者使用,由此得名。
成熟的防御机制
这种防御机制出现的时期较晚,是在个体成熟后才表现出来的。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解除现实的困难,满足自己的欲望,还能为社会所接受,具有积极意义,包括理智化,幽默、升华等。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社会文化观
晚期时,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开始用来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精神分析由此超出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开始影响到诸多社会文化领域。按照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观,人性和人类文明对立,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发展从对人性本能的压抑和升华中获得动力。他将人性中比较崇高的对他人、社会的爱解释为性爱的扩散,是一种为了避免对性爱对象的过分依赖而进行的爱的能量的转移,借此说明人类群体互相团结和文明得以巩固的心理原因。
根据这些理论,弗洛伊德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阐述。比如,弗洛伊德主张俄狄浦斯是宗教和道德产生的根源;宗教中的雅威是原始人类的父亲意向的替代,道德规范来自乱伦禁忌;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俄狄浦斯情结,文学家和艺术家必须把他们被压抑的性爱冲动升华到创作领域中,才能通过想象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从而不至于被其压倒;对于读者和观众而言,他们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也能得到性爱冲动的释放。
主要著作
弗洛伊德一生著作颇多,先后发表论文、著作三百余种,后人编辑的《弗洛伊德全集》共24卷,以下为部分作品:
影响
心理学
弗洛伊德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对人行为的影响,为潜意识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他把需要、动机还有人格的研究放到第一位,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研究新领域。
弗洛伊德的学说使心理学从研究表层心理现象,发展到开始研究深层心理现象,加深了人类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使心理学从对有限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拓宽到对更广泛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扩展了人们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认知;将心理学从基础研究推进到实践领域的应用研究,改进了心理学的学科功能;使心理学从单纯讲究实证性和精确性的方法转变为吸收讲求人文性和整体性的方法,从而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丰富许多。
除了对西方主流心理学整体上的影响,弗洛伊德学说还影响了多个学派。现代心理学三大支系,即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例如,弗洛伊德给精神分析学派提供了思想的根基,确立了他的传播和发展形式;行为主义心理学借鉴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童年期经验等思想;人本主义心理学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的影响,他那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索也刺激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哲学
弗洛伊德表示自己并不关心哲学问题,也避免把精神分析看作一种哲学思想,但其学说涉及对整个人类的认识问题,构成了思考人类本性命运的一种新视角,因此仍被看作一种影响现代西方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
首先,弗洛伊德的学说和现代西方人本思潮有共通之处,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决定论抛弃了传统的理性主义的人性观和价值观,突出了非理性的作用,人本主义哲学家也同样强调非理性的冲动,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给人们带来一种悲观的前景,对生死本能的内在冲突表示无能为力,人本主义哲学家也对人类理性和文明进步表示失望,认为人无法摆脱异化的困扰和死亡的威胁。正是这种内在相同,许多现代哲学派别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比如存在主义和人格主义的许多学说。
另外,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也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首先,西方的科学哲学家把实证科学作为研究对象时,吸收了以心理科学面目出现的精神分析学的一些元素;其次,西方的许多科学哲学家在确立自己的哲学方法时借鉴了精神分析方法,比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再次,西方结构主义哲学也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在结构主义发展中,精神分析学说发挥了重要作用。结构主义从语言学问题开始,把语言的结构模式普遍化,涉及各种与语言相关的人类文化心理现象。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结构主义家吸收了弗洛伊德以潜意识为基础的思想,将人的潜意识看做根源,认为潜意识为客观的看待语言现象,认识社会文化开辟了新道路。
最后,弗洛伊德学说还影响了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形成了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分支,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弗洛伊德关于本能和本能压抑的思想,另外,还把本能动力和社会发展史结合了起来。
文学艺术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奠定西方文学艺术思潮的重要理论基础,对西方现代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都有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的学说揭示了人的心理,挖掘了人的潜意识,探究了人的性本能和个人与社会相对立的主张,这些观点受到了现代派文学艺术家的关注,弗洛伊德的学说因此与阿图尔·叔本华、弗里德里希·尼采、亨利·柏格森等人的学说一同成为现代派的思想基础。
此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确定了精神的内在深层根源,因而突出了文学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地位,他的理论还给现代派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对人类心理做出了一种全新而系统的解释,开阔了文学艺术家的眼界。他的学说影响了许多作家的创作方式,使他们开始努力摆脱理性和理性架构的束缚,追求潜意识的自我表现,强化了作家的内心和作品的联系。许多超现实派文学艺术家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意识流创作手法也受到其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家也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响的精神分析批评着力于研究作家的深层潜意识的创作动机,研究作家的童年经历和人格构成,更进一步,精神分析批评还把作家和作者联系起来,根据作家的心理来解释作品,精神分析批评家们也开始关注并研究读者心理和社会背景等问题。
医学
弗洛伊德主义对现代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影响深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精神病学的主要贡献可以分为五点:
人物评价
心理史学家黎黑评价弗洛伊德:“如果说伟大可以由影响的范围去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哪方面对人性的探索未留下他的印记。他的著作影响了并且正影响着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家诺曼·霍兰德评价:“我们完全有理由将19世纪末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视为20世纪学术生活的定义因素。看来,弗洛伊德的思想已经触及每一个人,从躲在角落的少年犯,直到书房里的大学者。传记、历史、文学批评,还有莎士比亚研究,以上种种无一不受精神分析的影响。”
美国《图书》杂志评价弗洛伊德:“世界上如果没有弗洛伊德,20世纪可能会大不相同,我们不会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如此深的了解,而且这个时代也会少许多优秀的艺术家。”
中国当代心理学家徐光兴教授评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一个谜,也是一座艺术和心理学的宝库,尽管他的思想备受争议,但仍无愧于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巨人。如果尝试去梳理当代各种心理疗法的历史发展叙事,几乎都可追溯到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赠给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份厚礼。”
斯蒂芬·茨威格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评价道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使人类对自己了解得更清楚———一项个人的庄严之举,我 是说更清楚,而不是更幸福。他使整个一代人的世界观更深刻,而不是更美丽。因为极端化从不使人幸福,它只是带来决断。但是,把人类永远的童心放入常新的抚慰的梦想中哄它入睡,这不是科学的任务;它的使命是,教会人们挺直着在我们这个坚强的地球上行走。对于这一必要的工作,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出 了他榜样的力量:在他的作品中,他的强硬变成了实力,他的严格变成了坚定的法则⋯⋯新的一代借助于他的成就用另外的眼光更自由,更了解,更真诚的看向新的时代。”
争论
方法论局限
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中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因素,但总体上来说,坚持形而上学是他方法论上的主要局限,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理论误区
弗洛伊德的理论误区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Sigmund Freud.Britannica.2024-12-29
精神分析的创建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24-01-02
揭开弗洛伊德的面纱.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31
梦的解析.豆瓣读书.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