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口腔癌

口腔癌

口腔癌(Oral cancer)是指发生在口腔内恶性肿瘤的总称,包括舌癌、牙龈癌、颊黏膜癌、唇癌以及颌骨癌等,是头颈部最常见的肿瘤。其致病因素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慢性损伤和刺激、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等有关。典型症状为:溃疡、肿块、疼痛等,部分还有舌、唇、上下颌牙龈的麻木。根据口腔癌发生的部位、形状和体积,临床上把口腔癌大体分为4种类型:外突型、乳头状型、溃疡型、浸润型。

其诊断主要靠细胞学与活组织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口腔癌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案。

口腔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正式的研究和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腔癌的治疗方法不断进步,微创和修复外科技术成为发展方向。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9%~3.5%,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3%,发病率仅次于鼻咽癌,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已发生过或具有癌前病变的人群及具有遗传倾向的癌瘤家族是口腔癌的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吸烟、饮酒和嚼食槟榔,平衡饮食等。

分型

大体分型

根据口腔癌发生的部位、形状和体积,临床上把口腔癌大体分为4种类型。

组织学类型

病因

口腔癌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是多种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其致病因素可能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等有关,部分癌前状态也可能与口腔癌有关。

1.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咀嚼槟榔、口腔卫生不良都会增加患口腔癌的概率。

2.慢性损伤和刺激: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牙齿残冠残根对舌、颊黏膜反复刺激,以及慢性炎症都会使口腔癌发生的风险增加。

3.环境因素:紫外线电离辐射唇癌的发生与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有关。

4.生物因素:研究认为部分口腔癌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

5.遗传因素:口腔癌患者某些癌基因突变,后代口腔癌发病风险增加。

诱发因素

流行病学

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9%~3.5%,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3%,发病率仅次于鼻咽癌,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高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资料显示,印度斯里兰卡的口腔癌发病率是最高的,在印度占全身癌肿的40%~70%。东南亚其他国家也很高。近年来,在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地区,口腔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尽管近年来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口腔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各期平均5年生存率在50%~60%。

病理生理学

病理

90%的口腔癌为鳞状细胞癌,其他肿瘤包括小唾液腺恶性肿瘤,如腺样囊性癌,表皮样癌,腺癌,他们常发生在硬腭、唇。其他少见的肿瘤包括淋巴瘤黑色素瘤肉瘤

转移

淋巴结转移

每个解剖部位的口腔癌都具有相对较为固定的可预知的区域淋巴结扩散规律。唇癌转移风险低,开始易累及邻近颏下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然后至颈淋巴结。硬腭癌和牙槽嵴癌转移潜在性也较低,易累及颊、颌下及颈淋巴结,偶尔至咽后淋巴结。舌癌可以直接扩散至下颈淋巴结,接近中线者有双侧颈淋巴结扩散的危险。其他部位的口腔癌开始主要扩散至颌下淋巴结和颈淋巴结,很少至颈后三角和(或)锁骨上淋巴结,中线部位的淋巴结应认为是肿瘤同侧的淋巴结。颈部任何治疗,如手术和(或)放射治疗,都可以改变淋巴正常引流规律,导致与通常引流不一致的区域淋巴结的扩散。

远处转移

肺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骨和肝转移相对较少,纵隔淋巴结转移认为是远处转移。

临床表现

共同的症状和体征

不同部位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分期 

T:原发肿瘤情况。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径\u003c2cm。

T2:肿瘤最大径\u003e2cm但≤4cm。

T3:肿瘤最大径\u003e4cm。

T4(唇癌):肿瘤侵犯、穿破骨皮质、下牙槽神经、口底或面部即颏或鼻的皮肤。

T4a(口腔癌):肿瘤侵犯邻近结构,如穿破骨皮质、侵入深部舌外肌(例如颏舌肌、舌骨舌肌、腭舌肌和颈突舌骨肌)、上颌窦、面部皮肤。

T4b:肿瘤侵犯嚼肌间隙、翼板或颅底和(或)包绕颈内动脉。牙龈原发肿瘤仅浅表的侵蚀骨或牙槽窝,不足以归为T4。

N:区域淋巴结转移。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3cm。

N2: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u003e3cm但≤6cm;或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

M: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不能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0期:TisN0M0。

I期:T1N0M0。

Ⅱ期:T₂N0M0。

Ⅲ期:T₃N0M0,T1N1M0,T₂N1M0,T₃N1M0。

IV A期:T4aN0M0,T4aN1M0,T1N₂M0,T₂N₂M0,T3N₂M0,T4a N₂M0。

IV B期:T1~4N₃M0,T4ьN₃M0。

IV C期:T1~4N1~3M1。

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主诉及症状,体格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初步判断口腔恶性肿瘤可能,病理学检查是口腔癌诊断的金标准。

检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

口腔癌病人,特别是病灶位于口腔后部者有张口困难,即张口后上、下门齿间距不到4~5cm,伴舌、下唇麻木者宜作CT检查。CT可清晰显示出下颌骨、翼内板、翼外板、翼内肌、翼外肌、肌、嚼肌及由它们所形成的各种筋膜间隙。这些结构,特别是翼内肌及翼颌间隙的变形消失常是口腔癌向咀嚼间隙侵犯引起张口困难的直接证据。

如果患者对CT造影剂过敏或者CT不能很好地显示病变,可行MRI检查。MRI可以很好地显示舌体的受侵范围,并且对评估病变侵犯周围神经非常有帮助。超声检查可用来发现临床上触摸不到的肿大淋巴结。PET和PET/CT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用以评估颈部分期,周围神经及颅骨受累,发现远处转移、肿瘤复发。

细胞学与活组织检查

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确诊一般采用钳取或切取活检,因其表面黏膜均已溃破或不正常,且位置浅表。应避开坏死、角化组织,在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交界处采取组织,使取得的材料既有肿瘤组织又有正常组织。钳取器械应锋利,以免组织受挤压变形而影响病理诊断。若组织受压变形,应另行取材。对黏膜完整的黏膜下肿块可采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鉴别诊断

创伤性溃疡

局部多有刺激因素,如残根、残冠、不良假体等,临床触诊溃疡基底无浸润,抗感染治疗有效,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后,病变溃疡可好转并愈合。

口腔黏膜白斑

患者常有长期的口腔黏膜病史,经系统的黏膜病治疗后病变可好转,触诊病变黏膜,基底无浸润块,或行病变黏膜的病理活检,协助早期诊断。

乳头状瘤

呈乳头状突起,表面高低不平,有蒂或无蒂,界限清楚,一般无特殊不适,可在白斑的基础上发生,此时具有较大的恶变倾向。

恶性淋巴瘤

结外型的恶性淋巴瘤在舌部可表现为肿块型,肿瘤生长迅速可引起局部出血、疼痛及舌运动障碍,影响讲话及进食等,晚期患者常伴有发热、贫血、乏力。盗汗、肝脾大等全身症状。

慢性骨髓炎

颌骨内癌须与慢性骨髓炎相鉴别。后者往往有炎症病史,X线可见骨质破坏,以病原牙为中心破坏最严重,逐渐移行于正常骨组织。尚有增生修复的表现,如骨膜增生等。如临床表现、X线不能完全鉴别时,应于手术时冷冻活检,以排除颌骨内癌。而颌骨内癌未见上述情况。神经炎比较少见,麻木感可时轻时重,X线片无骨质破坏。

早期牙龈癌

特别是局限在牙龈缘或牙间乳头时,很容易误诊为牙龈炎牙周炎。其次,早期的特别是弥散性牙龈边缘的溃疡病变伴有疼痛时还可误诊为牙龈结核病。临床上在诊断上述疾病时应警惕牙龈癌的可能性。

晚期的牙龈癌

应与原发性上颌窦癌及下颌骨原发性颌骨内癌相鉴别,因其在处理及预后估计方面都不同。

治疗

口腔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中医治疗等。

手术治疗

是口腔癌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而且多为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那些未出现扩散、转移的早期患者。手术治疗能够通过对病灶的切除快速、有效的控制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但是手术创伤性大,易复发,因此在手术之后一定要及时巩固治疗,提高治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无论是单用或与外科手术综合应用,在口腔癌治疗中均起重要作用。对早期病变采用外照射配合间质插植治疗可获得与手术切除同样的效果,并可保持美容、正常咀嚼,吞咽及发音功能,使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对中、晚期病变尤其是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时,单纯放疗疗效较差。理想的治疗方案选择需经放射科与外科医生互相配合,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浸润范围、颈淋巴结转移程度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化学治疗

头颈部癌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对化疗敏感性较低,在头颈部癌治疗中很少单独应用化疗,常与放疗或手术治疗综合应用,以杀灭亚临床癌细胞。或与放疗合用,以增加放射敏感性。也用于头颈部晚期或复发性癌的姑息治疗。临床资料报道,用于头颈部癌的化疗药物主要有甲氨喋呤、博来霉素顺式二氯二胺合铂和5-氟尿嘧啶。单一用药疗效差,多药联用或与放射、手术配合治疗疗效较好。

中医治疗

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对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其复发、转移有重要作用。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辅助手术、放化疗,单独作用于患者也是可以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辨证论治为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合理用药,不仅能够杀伤机体内癌细胞,控制病情恶化,同时还能够扶助正气、调整阴阳,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预防

1.避免吸烟、饮酒和嚼食槟榔,有助于预防口腔癌。注意对光辐射的防护,避免长时间直接接受光照。

2.平衡饮食,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的进食量,增加维生素a、B、E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3.不饮用过热的饮料,不食过热食品,避免刺激口腔黏膜组织。

4.加强防癌宣传:应使群众了解肿瘤的危害性,提高对肿瘤的警惕性;使群众能了解一些防癌知识,加强自我保健能力。

5.开展防癌普查及易感人群的监测:开展防癌普查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口腔癌。防癌普查应在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中进行。口腔癌的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泛指如下几种。

6.口腔癌的化学预防

口腔癌的化学预防是应用天然的或合成的药物或物质,干扰形成恶性肿瘤的致癌原,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主要方式是提倡每日多进食绿色蔬菜及水果。

预后

口腔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口腔癌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50%~70%。早期口腔癌治愈率较高,单纯放疗或手术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疗效,5年生存率可达95%。舌癌以手术为主的3~5年生存率在60%以上。早期口底癌的预后较好,晚期预后则较差,平均在50%左右。牙龈癌的5年生存率较好,为62.5%,其中下牙龈癌较上牙龈癌为好。腭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比腭涎腺癌为差,5年生存率为66%,晚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预后不良,5年生存率仅约25%。颊癌的预后受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治疗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癌症患者的生存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口腔癌和咽部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50.4%。

历史

口腔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74年的医书《医宗金鉴》,而治疗口腔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50年的Wiseman。现代头颈外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头颈部肿瘤、创伤、感染和先天性疾病,但狭义上仅指头颈肿瘤外科学。

头颈肿瘤外科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单纯的肿瘤器官切除时期、广泛的大块肿瘤根治性切除时期和多学科综合治疗、适度保存器官的生理型手术时期。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先驱者包括Billmth、Kocher、Ogura和Martin等,他们为现代头颈肿瘤外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口腔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正式的研究和治疗。20世纪初,放疗和手术成为口腔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化疗和放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治疗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传统的手术和放疗治疗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如严重的手术创伤、器官功能丧失和术后并发症等,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腔癌的治疗方法也不断进步。微创和修复外科技术的应用,成为口腔癌外科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微创手术技术如内窥镜下手术、激光手术等,可以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修复外科手术如游离组织皮瓣、多种游离脏器移植等,可以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后造成的组织缺损和器官功能丧失,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口腔癌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通过检测基因变异来实现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可以通过正常或野生型基因校正或置换致病基因,治疗头颈部肿瘤微灶的浸润和转移,成为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新思路。

参考资料

ICD-11 Coding Tool .icd.who.int.2023-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