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后来皈依新教。他曾追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探讨神经官能症问题,并成为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在发展个体心理学概念时,脱离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在发展过程中,他曾一度将自己的工作称为“自由精神分析”,但后来拒绝了“精神分析家”的标签。阿德勒的方法涉及性格研究的全貌观方法,对20世纪后期的心理咨商和精神医学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阿德勒在1922年至1930年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

阿德勒是最早强调社会因素在个人重新调整过程中重要性的人,将精神医学带入社区。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他的主要著作包括1927年出版的《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和《理解人性》。1937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赴苏格兰阿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人物生平

童年生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富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求学成家

1895 年,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名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追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探讨神经官能症问题。

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其间,他和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罗莎(Raissa Timofeivna Epstein)结婚。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和库尔特(Kurt)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研究实践

1896年的4月到9月,他应征服役,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1899至1900年他与S·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里行医,结识后者并成为好友。不久,他又和威廉·斯特克尔一起《心理分析汇编》的编辑工作。

1902 年他参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08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心理分析会议期间,阿德勒发表了关于“好斗的冲动”的报告。

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 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

1912 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1914 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

1920 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1922 年至 1930 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

1926 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

1932 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

1934 年定居纽约

1937 年赴苏格兰阿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学术体系

基本观点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其次,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各司其职。

第三,个体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识到行为的动机意识与无意识并非绝对对立。对某些道理内容,如果我们意会到了,那么就是意识的;如果失于意会,那么就是无意识的。意识的行为是人类主要的行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则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的中心。

第四,阿德勒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他认为,人既然是有意识的、就能意识到未来的种种条件,制定某种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阿德勒也承认过去的经验(特别是原始的经验)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但他认为不是决定件的,这同弗格伊德显然是对立的。

第五,个体心理学认为性只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因素之一。阿德勒并不完全否认性的作用.但他认为性的作用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只扮演一个极不重要的角色。他认为,真正对人的行为起作用的还是人的社会需要。

主要概念

追求优越

他特别强调意志的实现对人的意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要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出人头地。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断进步。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但是,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它既可以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起来。

自卑与补偿

自卑与补偿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阿德勒坚持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原始的决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动力。在他看来人生本来并不是完整无缺的,有缺陷(包括身体缺陷)就会产生自卑,而自卑能摧毁—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人发愤图强,振作精神迎头赶上,如此解决原始缺陷和追求优越之间的矛盾。

阿德勒认为,人对某些缺陷的补偿是自卑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他说一个器官有缺陷的人会产生自卑情结令他尽最大的努力去补偿以取得优越。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任何形式的不受禁令约束的攻击,敏捷,能力,全力以及勇敢,自由,侵犯和残暴的特制都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质。”

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阿德勒认为人追求化越的目标总要通过各种行为方式来实现。所谓生活风格,就是指—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已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他强调人的生活风格约在四五岁时已往家庭环境中形成以后几乎一生不变。他非常重视家庭行第、出生次序、和家庭气氛对儿童性格类型形成的影响。尽管阿德勒强调家庭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坚持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天生的潜力和欲望”。

阿德勒还提出“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在他看来生活风格对人格的影响是潜意识的或被动的,而创造性自我则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起来的独特的生活风格,是主动有意识的行为。即人格直接参与自己的命运井决定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创造自我

阿德勒认为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人是有意识的个体,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参与决定自己的命运。阿德勒反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宿命论观点,他认为人从遗传与早期经验守获得的只是一些“砖块”。影响人的成长有三个要素,即遗传、环境和创造能力。其中创造能力起重要作用.它与其他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才可克服人生障得。它追求经验,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特的生活作风。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它是人类生活中活的因素。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基本概念之一,指人具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准备和自然倾向。他认为人是社会性生物,在人的本性广天生具有社会兴趣的潜能。社会兴趣不仅是一种涉及与别人交往时的情感,它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和认同能力。阿德勒还认为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主要要标准,社会兴趣的水平决定一个人生活意义的大小和对社会贡献的程度。阿德勒认为人的社会兴趣最初是由儿童同其父母间的早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乃是唤起和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对儿童的溺爱和漠视则是影响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

个人作品

出版图书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A·阿德勒(Alfred Adler),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生活的科学》是2013年8月1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5年7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是享誉世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作品的精华汇编,重在强调阿德勒学说中“自我启发”的观点。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宿命论”不同,阿德勒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有意识的个体。创造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人生方向的是人的潜力和欲望。

《个体心理学》以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及现代人所面临的社交、职业、婚恋、教育等问题,深入剖析了抑郁、强迫、拖延、懦弱、叛逆等负面心理,通过科学又专业的建议和治疗给人们以希望和指导。

主要贡献

• 推动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派形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从根本上讲是伊底心理学。而阿德勒的个人主义心理学改变了精神分析重视潜意识本能、忽视社会文化影响的倾向。他是第一个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挑战的人,他把人认同社会目标的克服自卑和追求优越的情结作为人最大的动机。强调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促进了后来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

• 促进了精神分析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转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直认为人是受非理性的本能冲动驱使的,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区别。所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要通过正常人的梦境,寻找精神病的致病因素。阿德勒改变了这一趋势。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正常人身上,探讨生活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他的许多概念,如创造性自我、追求优越,探讨的都是正常人的心理,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 在方法论上体现出整体论的原则

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格的不可分割性。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由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成的不同部分的整体。而弗洛伊德则把人格区分为自我、伊底、超我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各部分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功能。阿德勒则把人视为主观与客观、意识与潜意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整体,并以整体论的原则分析了自卑与超越、生活目标与生活风格、社会兴趣与创造性自我等人格特性,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整体论先河。

人物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评价阿德勒经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个最早带有社会心理学烙印的人物,因为他在1911年就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决裂了。他后来发展一种理论,在这种理论个社会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23-12-25

心理学家.河南职业技术学院.2023-12-25

理解生命 .QQ阅读.2023-12-25

《个体心理学》.喜马拉雅.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