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飞机榄

飞机榄

飞机榄(是种橄榄),和味鸡公榄,飞机榄、鸡公榄、卜卜榄,由鲜白榄秘制,飞机榄本名是甘草榄,是用甘草等药材及盐腌制造而成的,放了很久也不变坏,甘草味浓但好吃。是当年流行于省、港澳地区的一种销售干果零食的一种方法,历史很长。过去飞机榄沿街叫卖,住在楼上的人需要时飞机榄就把干果小吃飞上去。所以就叫飞机榄,由于有个公鸡骑又叫公鸡榄。现在只有广州上下九路还有。

买榄简介

飞机榄:发现时期不详,在历史书籍亦找不到线索,但在近代却有很多。“飞机榄”,原来叫“卜卜榄”,卖榄人挂着一支唢呐走天涯,边走边吹,因为吹出来的声音就活脱脱像一个人在大叫“飞机榄——”而得名。一包一包腌好的橄榄有辣有不辣。传说中因为家住三四楼的人太懒,最早时用绳子系上篮子取榄给钱,但这比较慢买榄人后直接把榄包好投到楼上阳台,客厅中。后来,卖榄人练就一身功夫总可以把飞机榄准确无误的投到各家各户的阳台和窗户上去,楼上人把钱再抛下来就可以了。

制榄史话

从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广州市的孩子们最感兴趣就是卖榄的小贩了。卖鲜白榄的小贩上街叫卖时拉长腔调唱:“沙榄啵,茶货,一分钱,买两个。和味榄,唔好食,唔收货!食落爽甜无渣啵!食过好食呢,再来买过!”唱得有板有眼,悦耳动听,惹得行人驻足,掏出一分钱买他两个。

鸡公榄的花样就多了。“嘀嘀嗒,嘀嘀嗒,嗒嘀嗒……”一阵唢呐声

响,接着有人喊:“鸡公榄,一分钱,榄两只。”随后,街头出现一只纸糊的绿色野生七彩大公鸡,孩子们欢叫着围上去,买那些带咸、甜、辣味的鸡公榄。

卖“飞机榄”的小贩则在街头大喊:“飞机榄,飞上你天棚(天台)。”楼上的人只要将零钱丢下去,小贩便会将一小包榄准确地掷到他手上。这是种绝活,如今已失传。此外还有敲着木梆子(绿色铁皮箱)卖榄的,称为“卜卜榄”。

制作方法

"飞机榄"是很久以前的小吃,很多小朋友非常喜欢吃,甚至老人都喜爱吃。因为它酸中带甜,所以非常美味!

历史沿革

昔日中山的街头小食特别丰富,品种繁多。通常连摊位也不设,一台流动小车、或是一挑贷郎担,走到哪里就摆卖到哪里。

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一想起就觉流口涎的首推那些咸酸湿小食,甘草梅、咸酸桃、酸木瓜、酸姜、酸荞头酸辣椒……,大都用白醋泡制但制作方法因物而异,尤其是甘草梅,三、两分钱一串,大约3-5颗。用小竹签串着,咬下去酸眯眯,脆生生,食过后还带有几分甘草的余味,简直是妙极了。

所以做父母的老是要叮嘱背着书包的儿女:千万不要光顾。但看来效果未必很大,因为做父母的本身也常在朗食档前停下步来。

只有食物的色香味还不够,摆摊档的人另有招徕顾客的办法,例如卖甘草榄的就常在街上吆喝:“甘草榄,一分钱揽两揽(一分钱两颗榄)。”话语虽略带不文,但听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有的更自备唢只呐等乐器,沿街吹奏,有个名为“大乡里”的档主,就能把两支唢呐同时塞进两个鼻孔,一反常例,不用嘴而用鼻子吹唢呐,用今天的话来说:那也是极“抢境”的!

卖榄的通常的叫法是“鸡公榄”或“飞机榄”。极便宜一分钱就能买两颗,一般是预选用纸包好。甘草榄是用甘草泡制的咸榄,有的还拦上辣椒末。为取吉祥之意,原煤名“和顺槛”,后来为广招徕,档主常请人扎作一头大公鸡,自已钻身在“公鸡”腹内,沿街叫卖;当时马路两旁的楼层一般只有两、三层高,楼上的人听到吆喝,见到招牌“公鸡”,从楼上扔下一、两分钱,卖榄人就准克地氢榄穿插过窗户飞掷到楼上,于是“鸡公榄”又变成了“飞机榄”。

“飞机榄”的滋味咸咸实实,其实并不佳,那时的人们没有更多的选择,胜在方便,所以也普通接受了。随着其后物质生活的富裕,本小利微的这类生意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不过,作为一种乡土特色,一种民俗风情,旧瓶装新酒,将它重现也颇有意思,计划兴建的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民俗风情馆”,是可以将此列入计划的。澳门为了活跃经济,搞了一个面向低下层市民的消闲购物场所,称之为“大笪地”。其中,传统的龙舟说唱和鸡公榄就被利用为“吉祥物”和招徕的卖点。这里特刊出近照一幅,让读者也由此回味一下昔日的民俗风情:图的右边即为“飞机榄”;图的左侧是龙舟说唱艺人,请注意龙舟说唱艺人左手所执的木雕“龙头”扣杖,这是复原了的最古老的龙舟说唱形式。中山还有坦洲镇的陈石等著名的老一辈龙舟说唱民歌手,但早已不再手执龙头拐杖。看见这拐杖,不免令人联想起开位小说中的丐帮。实际上,在旧社会里,龙舟艺人员街卖唱讨钱,在路人眼中与乞丐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民间艺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建国以后的事情。

买榄现况

“飞机榄”是许多老广州非常熟悉的零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老行当已经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飞机榄”也是其中之一。但在番禺区,却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用百年祖传配方制作和售卖着极具传统风味的“飞机榄”,深受市民喜爱。

制售“飞机榄”已有42年

在番禺区新水坑村,说起卖“飞机榄”的坤叔,几乎是无人不晓。昨日下午,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72岁的陈耀坤家中。一进屋,首先见到的是七八个脸盆,装满了做好的“飞机榄”。坤叔介绍说,他每年6月~7月份便从市场购买生榄回来做“飞机榄”,一盆大概有30斤,从生榄到成品“飞机榄”大概需要8小时。他通常一次要做上两三千斤,足够卖一年的分量。

“我有个外号叫‘白榄坤’,这可是祖传的名号!”坤叔告诉记者,他家是三代经营的“飞机榄”世家。“我爷爷当年下南洋,在新加坡卖‘飞机榄’;后来我父亲在广州市卖,然后我继承了下来。”坤叔30岁时接过父亲的“飞机榄”手艺,至今已有42年。

以前,坤叔总是自己背着绿色的榄箱,手拎唢呐,边走边吹边卖。上了年纪,坤叔便叫上老伴一起,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便到市桥的热闹处,摆上一个“飞机榄”夫妻档,生意也非常好。

30年前一角买12颗榄

40年来走街串巷,坤叔亲历了广州及周边地区的种种变迁。他回忆,20年前,番禺区还只是偏僻落后的小村,由于往返家中和城区非常不方便,坤叔便在当时仁济路的更生旅店以2元/天的价钱租下了一间房,常驻广州市。“我的女儿从家里坐船进城,把做好的榄带来,我每天早上就去码头上接她。”“那时候的价钱是一角12颗,现在的价钱则是1元5颗。”

坤叔还回忆说,当年的六二三路、八旗二马路一带,有很多骑楼,居民们听到唢呐声,就知道卖“飞机榄”的货郎到了。懒得下楼的人便会从楼上把钱扔下来,然后坤叔便把包好的“飞机榄”用手直接抛上骑楼,“之所以叫‘飞机榄’,就是因这种送货方式而得名。”

已经是72岁高龄,有没有想过何时退休?坤叔表示,会一直干到做不动为止,“给自己挣点儿生活费,为子女减轻一点负担嘛。”

参考资料

搜搜问问.wenwen.soso.com.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