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援墓

马援墓

马援墓即著名大将马援的墓,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约3.5公里的伏波村。

马援墓墓夯土呈圆锥形,南北长28.5米,东西宽25米,高6米,周长107米。遗址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100米,呈南北状分布,原祠建筑数处,规模宏大,由于年代深久,仅留部分遗迹。墓前立有“汉伏波将军墓”碑石一通,由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刻。

马援祠于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00年10月24日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计划于4月1日至11日前往马援祠及马援墓寻根。

命名

马援墓即马援的墓。马援(公元前14—49年),字文渊,是东汉扶风茂陵人。曾担任伏波将军,是著名大将,封为新息侯、忠显王,谥号忠成侯。他的名言包括:“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历史沿革

马援祠属于清代寺庙遗址,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100米,呈南北状分布,原祠建筑数处,规模宏大,由于年代深久,仅留部分遗迹。2000年10月24日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环境

马援墓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约3.5公里的伏波村。所在地气候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

布局

墓冢整体呈覆斗形,东西宽25米,南北长28.5米,周长107米,高为6米。墓前有石碑两通,其中一个是头已毁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明德皇后后裔制“始祖伏波将军马公讳援墓”碑,碑身高170厘米,宽75厘米,厚22厘米;第二个是长方形的“汉伏波将军马公墓碑”,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陕西巡抚毕沅书,扶风知县熊家所立,碑身高176厘米,宽79厘米,厚24厘米。还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长白鄂海所书之“汉伏波将军马援墓”路碑一通,位于墓北约1公里的西宝公路南侧,路碑圆额龟座,额高70厘米,碑身宽74厘米,高195厘米,厚23厘米。

开发与保护

马援墓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1995年,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归国寻根问祖代表团曾在扶风马援墓地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

相关争议

马援是陕西人,陕西扶风县有马援墓,但淮北市也有一个马援墓。尽管古书记载和实地探访相当一致,但马援墓落在淮北的原因尚无答案。截至2008年06月24日,当地文史学者、文物部门工作者认为尚未找到原因,初步研究后有了三种猜想。

暂厝之地留坟说

高书林先生研究后有这样的观点,马援因病死在武陵战场后,他的棺是打算从水路运回陕西的,可能是天热尸体难以保存的原因,在到当时南方通往西北的水路枢纽淮北市(东汉属沛郡,治所设于相城)时,就暂以待天气渐凉,于是就在暂厝地保留了马援墓。

高书林先生说,历史上淮北市是华南通往西北的中间地带,且水系发达,古睢水在当时是沟通南部——西北的水运要道,可通达洛阳市长安

风水宝地说

淮北市一文史研究者认为,马援棺椁水运到陕西选择淮北落脚的原因,很可能和马援墓周边地势的风水有关。他认为,当时在汉代风水一说甚是流行,而马援墓背山临水,旁边还是开阔平地,是选墓的好风水,所以选择在淮北落脚。

衣冠兵器冢

据当地居民口述,马援东汉名将,令人景仰,有他人为马援建造衣冠兵器冢的可能性。马援墓“文革”时曾出土一把古剑疑似能佐证这个观点,这把剑出土时锋芒毕露,尚能从三尖铁叉上削去铁屑,可惜古剑已不知去向。不过,这一说法流传并不广泛,传言者一般在六十岁左右。

相关事件

2024年,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计划于4月1日至11日,率领“大九学堂”的20名台湾青年学子,前往广东、陕西省与北京,进行为期11天的参访交流,期间也会前往马援祠及马援墓寻根。

参考资料

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宝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24-04-04

马英九再访大陆|湖南祭祖后,他为何又到陕西扶风寻根?.百家号.2024-04-04

马英九访问大陆11天完整行程公布 将去马援祠及马援墓寻根.海峡导报.2024-03-31

> 县情 > 扶风概况.扶风县人民政府.2024-04-04

安徽淮北东汉名将马援墓的考证 是马英九先祖.凤凰网.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