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司命帝君

司命帝君

司命帝君即灶神,是潮州市地区传统民间普遍信仰的神。

潮汕地区,这位灶神叫“申面公”,正确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简称司命公。《风俗通义》中记载所祀小神就有司命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关的事物。《管子。蓄》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屈原《楚辞》称司命帝君主灾咎、主寿,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的美好愿望。

人物来源

民间传说他原本是凤凰山下的一个种田“春哥”(长工)。很久以前,凤凰山下有个叫香兰的媳妇,才过20岁就死了丈夫,婆婆年老,里里外外就靠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雇了一个后生春哥到家里帮工。两人在共同生产生活中,慢慢有了私情,被婆婆发现了。有一夜,婆婆看见春哥在香兰房门口打暗号,立刻大喊:“捉贼呀!捉贼呀!”春哥一听,慌慌张张就钻到灶膛里了,左邻右舍跑过来都找不到贼。婆婆却知道,但她不声张。她怕捉住了春哥,媳妇会上吊,只剩自己一个人,老来没人养。为了保住媳妇,又能斩除祸根,她送走了四邻,就把干柴塞进灶门,把春哥活活烧死在里面。从此,婆婆终日心惊肉跳,老做噩梦,梦见春哥烧成个木炭人,哭着要她偿命。婆婆越想越怕,便在灶前设坛祭拜春哥。后来婆婆也死了,春兰依旧逢年过节给春哥上香点烛烧纸钱。这事传到玉皇大帝耳中,感于香兰的诚心,就封春哥为司命帝君,负责人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杂物等工作。

司掌

灶神司命帝君是最大的家内神,掌管各家各户的福祉,负有下情上达之责,和百姓关系最密切。如果家门各房头较均匀,不会分家后贫富悬殊,或人丁差异过大,外人便说这一家的“司命公”不占偏“。七月四司命公生及腊月祭灶,也很隆重。

送神

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是“神上天”之日,下界诸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善恶诸事。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神上天”这一日,各家各户都会祭拜灶神。

在潮汕民间,传说司命公与各家关系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大事。每个人做了什么好事、什么坏事,到了“神上天”这一天,他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有什么说什么,毫不隐瞒。昔时有的人做了亏心事,生怕司命公直奏玉皇大帝,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于是,便想在司命公上天之前,先用供品祭祀一番,把司命公的嘴堵住,以免他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因而潮汕地区民间有“司命公直奏”的俗语。

旧时,妇女们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这天,天一亮就须起床,先要把锅鼎拿到屋外巷头清除烟渍,俗称“耙鼎”。从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户就开始清理室内卫生,这一天起,要等到新年正月初四“神落天”后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惊动司命公。妇女们还要把老年贴的各种“老爷”(潮汕人对神灵的称呼)神符撕下来,把香枝取下来,恭恭敬敬地盛好拿到村旁堆在一起,意思是如果玉皇大帝不信司命公的话,再派人巡视时,看到人间百姓真的把村社家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又虔诚地祷求玉皇大帝赐福赐寿,不会再有谎言。玉皇大帝就会更加信任司命公,把为百姓消灾咎、添福寿、增五谷、饲大猪诸事交由司命公管理。

潮汕人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这一天,不只祭拜司命公,而是诸神并祀。乾隆版《澄海县志》记载:相传是日诸神朝天,各具香烛酒馔,印纸马轿焚送之。至来年正月四日复具茶果迎之。乾隆版《南澳县志》也说:……凡神庙及人家各备仪供养,并印幡幢、舆马、仪从于上,焚而送之,谓之“送神”。在“送神”的祭品中,一定会有甜糯米糍(俗称“胶罗糍”,类似北方年糕,即“落汤钱”)、纸马纸鹤、灯草和一纸“奏疏”。甜糯米糍吃后粘口,专门供“老爷”吃,一来是甜品,吃得甜丝丝,二来粘口,说话不清楚,不让“老爷”将人间事说得太白了,以免受惩罚而遭灾。这是一种古俗,在《淮南子》逸篇《万毕术》中就已有记载:“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具酒果饴糖,送灶神上天。置豆于灶前,以神马。其置饴糖,俗意为塞满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纸马纸鹤是送灶神夫妇的坐骑,让灶公婆夫妻俩乘上天马,直奔天宫,减少劳累。灯芯草大约是喂马的草料。奏疏实际上是祈求神明保佑的祷祝文,文后要署上全家人的名字。常见的祭品还有猪肉(或猪头、猪腿)、鱼(草鱼、鳞鱼、鱿鱼)、水果(柑、桔、蕉、梨、柑榄、苹果)、面食(干面条、面饼、面包、煎饼、饼干)、各种粿类、糕点、糖果、白糖、茶叶、香烟、各种斋菜、蛋、酒等。祀拜时,人们先是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老爷”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阖家平安,吉祥如意,能赚大钱。烧香完毕,就让“老爷”携带这些礼品上天。

在潮汕地区,送神上天的日子几乎都是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但在南澳的章姓氏族,送神上天之日却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传说他们的祖先在廿三日“囤”洗尘时,不慎把神的神像扫落便桶里,当天索性把所有神像全部洗净送上供桌,同时办好供品祭拜,提前一天送神上天,以后一直沿传至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