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阿连德
1942年,伊莎贝尔·阿连德生于秘鲁,智利知名作家。她真正作为作家是在1982年,那一年,她出版了小说《精灵之屋》。《幽灵之家》的出版几乎可以说是轰动性的。当时由于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的冲击波达到了顶峰,魔幻现实主义的光环耀眼得无以复加。阿连德作为这一阵营中少有的女性,被某些出版商冠以“穿裙子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从此迅速走红。
2024年,伊莎贝尔·阿连德的暮年回忆录《我灵魂里的女性》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在她所有书中的女主角身上,都看到了一种鼓舞的姿态,和一种属于生命的激情和能量。《爱情与阴影》中一往无前的女记者伊雷内、《月亮部落的夏娃》中拥有奇异能力却始终不知道怎么过好一生的夏娃、《亲爱的伊内斯》里独自踏上陌生土地寻找爱人的裁缝伊内斯。
人物经历
伊莎贝尔·阿连德(Isabel Allende),她出身智利的名门世家,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是她的伯父。她在一个奇妙的大家庭长大,外祖母为她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心灵之门。
1973年,智利发生流血政变,她的叔叔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遇害,她踏上了流亡之路。政变发生时她31岁,她的许多亲人被监禁,到处躲藏或逃往国外。18个月后,她和丈夫及两个孩子流亡到委内瑞拉,随身带着把她家花园的泥土。她说:“我生命第一阶段结束于1973年的那个9月11日。”流亡期间,基于跟祖父的通信,她完成了长篇小说《精灵之屋》,展现一个智利大家族几代人的变迁。这部小说为她带来巨大的声誉。“我构建我的祖国的形象时就像人们玩智力拼图,只择取适合我设计的部分而忽略别的,我并不只属于一方水土,而是好几方。”她又说:“写这部书是为了重新接近我失去的祖国,跟我四散的家人重新团聚,让死去的亲人形象复活,保存对他们的记忆,当时的流亡生活已开始侵害这些记忆。”她最近出版的回忆录《我所创造的国家》,寻找的也正是这种记忆。
1981年,99岁的外祖父决定绝食自杀,她写给他一封长信,这就是《精灵之屋》。
1992年,29岁的爱女因病去世,文字给了她最深最后的安慰。
人生转折
1970年代初的某一天,一个为智利电视台7频道和13频道打工的美女记者,同时也是在首都的一些报刊上声名鹊起的专栏作家,借着她的家庭和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深厚的交情,试图“假私济公”,把跟聂大叔拉家常变成一次像模像样的采访。没想到一向对这个“世侄女”钟爱有加的聂大叔很快识破了美女记者的这一诡诈企图,断然拒绝了她的采访圈套。美女记者很不解,追问何故。聂大叔朗声笑曰:“闺女,我看过你做的采访,那哪儿是采访啊,你自个儿凭空诌出来的东西比人家给你讲的东西多多了!”美女记者正娇嗔间,聂大叔正色道:“闺女,就冲咱俩的交情,我给你支一招:赶紧去做小说家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让你做记者完全是暴殄天物啊!另外,别忘了把你那些小豆腐块一样的讽刺专栏出成书,绝对是一本好书哦!”美女记者将聂大叔的建议牢记在心,出版了她的专栏文集,并在十多年后,出版了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幽灵之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享誉全球的小说家。这个美女记者,就是后来加入了美国国籍的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
家庭背景
1942年,伊莎贝尔·阿连德生于秘鲁利马的一个智利社会主义政治世家,她的社会主义者叔叔萨尔瓦多·阿连德于1970年当选智利总统,三年后,在中央情报局和右派军人的流血政变中被枪杀。伊莎贝尔终也出逃,长年流亡国外,并以1981年轰动文坛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精灵之屋》走上文学道路。如今智利早已结束了反动军人的独裁统治,实现了政治民主,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女士虽也回国积极从政,却在美国安家。大约20年前,她嫁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美国律师威廉·戈登(William Gordon)。她未从夫姓,仍留阿连德三字,光宗耀祖,亦与她一贯的女权主义呼声相合。
女性主义
幽灵之家
在政变之前的大部分和平岁月里,伊莎贝尔·阿连德干的是新闻工作,编过杂志,也做过电视记者。她曾去采访扬·聂鲁达,但诗人拒绝了她的请求,反而对她说,记者这一行对她不合适,因为她的想象力太过丰富,并建议她还是去写小说算了。出逃委内瑞拉后的几年里,阿连德为当地报纸打工,并做中学老师糊口。1981年,她获悉自己留在祖国、年近百岁的姥爷不久于人世,便动笔给他写信。信越写越长,越写越神,直到姥爷死去。最后她发现,这封家信已经被她写成了一部小说,通篇弥漫着通灵异术和政治悲剧,这便是《精灵之屋》 。
1982年,此书的出版令她名声大噪,一举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无论是作为拉丁美洲不多见的女作家,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伊莎贝尔·阿连德这个名字都无法绕过。她自己也曾说:“《幽灵之家》在世界上为我开创了文学的不归路。”但是,此书问世之初,尽管喝彩者众,却从未赢得评论界的一致承认。她被视作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追随者,或仅仅是模仿者。阿连德本人不在意外界把她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归为一类,但不同意自己有意模仿。
作品特点
她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究竟原因,大概是其中鲜明的女性主义特色和浪漫风格使然。在她的小说中,女性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每一个都是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大开大合的暴脾气,不怕死,忘我付出,或者聪明绝顶,或者纯美至极,即便是妓女,往往也是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不同,阿连德更多地将未卜先知、意念移物等种种通灵异术赋予女性,而男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亦无法参透其中的奥妙。借用《哈利·波特》制造的一个名词,在阿连德女士的笔下,男人们恐怕个个都是“麻瓜”。
说到阿连德的女性主义特色并不带有激进色彩,主要体现在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便因此遭受万般的凌辱和迫害,亦在所不惜,这是对女性人格魅力的赞歌,也为真正地女性主义正身。阿连德的女性主义,体现于其笔下女性的立场坚定,深明大义,独立自主,敢做敢当,乃至坚贞不屈。
而其男性角色,往往正邪两立,要么大善,要么大恶,大善者,多抱有社会主义的理想,必定温柔,且甘愿为心爱的女人赴汤蹈火。
人物作品
编剧电影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我们相信时间的虚构,相信现在、过去和将来.澎湃新闻.2024-03-17
悲喜交集,伊莎贝尔·阿连德哭了.光明网.2024-03-17
伊莎贝尔·阿连德:被誉为“穿裙子的马尔克斯”.新浪新闻.2024-03-17
伊莎贝尔·阿连德 Isabel Allende.豆瓣读书.2024-03-17
伊莎贝尔·阿连德:耄耋之年依然要“自由生活、勇敢去爱”.澎湃新闻.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