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sm)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中涌现的一个具有较大规模和世界影响的文学流派。把神奇怪诞的人物、情节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一种现代神话。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50年代成熟,在60-70年代盛行,随着阿斯图里亚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更是赢得世界性声誉。
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在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插入离奇怪诞的情节、人物和意境,以及种种超自然现象。代表人物有古巴作家阿莱霍、阿莱霍·卡彭铁尔,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和卡洛斯·富恩特斯,秘鲁作家何塞·马里亚·阿格达斯,委内瑞拉作家阿尔图罗·乌斯拉尔·彼特里,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J.,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智利女作家伊莎贝·阿言德。
命名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1890--1965)的理论著作《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与当前欧洲绘画中的若干问题》(1925),用以描述一种具有“新的客观性”和“被改变了的现实”特点的绘画风格,此时魔幻现实主义是对后期表现主义的一种称呼。后来,西班牙马德里《西方》杂志对弗朗茨·罗的著作进行了译载“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于是在西班牙语界流行开来,并被用于命名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中新出现的文学倾向。委内瑞拉作家乌斯拉尔·彼特里(1906--2001)在他1948年写的文章《委内瑞拉的文学与人》中率先使用“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以描述某些拉美作家作品的特点。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在其《《这个世界的王国》序言》中使用了“神奇的现实”一词阐述自己的长篇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的写法,可理解为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进一步理论阐释,序言提出了“整个美洲的历史就是一部神奇现实的编年史”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影响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时代背景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能够在拉丁美洲国家出现并形成浩大声势,与以下几个重要条件有关:
自然、文化、现实和政治条件
一是拉丁美洲神奇诡异的自然、文化、现实和政治条件。拉丁美洲有着腿风频繁、人被卷上天空和保留死人颅骨、人鬼同住等诸如此类复杂、论异和奇迹般的自然与文化条件。魔幻作家群不断受到美洲本土文化的奇特魅力的吸引,他们不仅研究、考察和整理原始的印第安文化,而且把它们当做文学作品表现的对象。同时,拉丁美洲各国还存在着非常黑暗的独裁统治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压迫的残酷现实,这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得以出现的现实政治条件。
本土丰富的文学传统
二是拉丁美洲本土丰富的文学传统。早在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化时期,拉美的美洲原住民就已拥有用基切、纳瓦特尔和克丘亚等语言口传或记录的各体文学作品,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认为,印第安叙事文学中“包括两个方面,即梦想与现实”,这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所需要的两个方面。拉丁美洲独立后培育出了高乔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20世纪又出现了地域主义、革命文学等文学思潮。正是从以上文学传统中,魔幻现实主义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持续影响
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持续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拉丁美洲作家所进行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实验。从20世纪初开始,大批拉美作家旅居欧洲,参加当地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学团体,他们在回国后先后发起现代主义和先锋派文学运动,创作了大量作品,到5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出现时,这种新的文学实验已经在拉丁美洲持续了大约半个世纪。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而言,这种文学实验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艺术积累,也是跟西方作家进行文学对话的门槛。以上三个条件对于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
历史沿革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1890--1965)的理论著作《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与当前欧洲绘画中的若干问题》(1925),用以描述一种具有“新的客观性”和“被改变了的现实”特点的绘画风格,此时魔幻现实主义是对后期表现主义的一种称呼。1927年,西班牙的《西方杂志》翻译转载了弗兰茨·罗的上述文论,从此,魔幻现实主义一词便进人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西班牙语领域。
魔幻现实主义萌发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0年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出版了拉丁美洲第一本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危地马拉传说》。在拉丁美洲文学中,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以魔幻和神奇来反映现实的手法。如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当时写了长篇小说《总统先生》和《玉米人》,采用了一些美洲原住民的神话传说和超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已经显示出“魔幻”的特点。1946年,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发表的小说《总统先生》,将印第安民间传说与作品情节揉为一体,成为开该派风气之先的引玉之作。1948年,委内瑞拉小说家和批评家乌斯拉尔·彼特里在他撰写的《委内瑞拉文学和人》中第一次将魔幻现实主义一词用于叙事文学。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墨西哥作家鲁尔福(JuanRulfo)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PedroParamo,1955)出现,魔幻现实主义开始有了真正开创性的文学实践。60年代出版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iaMarquez)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cienaiosdesoledad,1967)乘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冲击力,影响力如井喷般覆盖整个世界文学界,将魔幻现实主义带向了全世界,也将全世界的目光引向了拉美文学。1967年,墨西哥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路易斯·莱阿尔在《美洲手册》上发表了重要论文《西班牙美洲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他界定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幻想文学、心理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80年代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势头有所衰退,但其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上对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乃至于世界文学仍有着影响。
在拉丁美洲文学中,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以魔幻和神奇来反映现实的手法。如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当时写了长篇小说《总统先生》和《玉米人》,采用了一些美洲原住民的神话传说和超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已经显示出“魔幻”的特点。
艺术特点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坚持“幻想而不失真实”的基本原则
坚持“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的基本创作原则。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一度受到欧洲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强烈影响,但二者毕竟不同,因为后者否认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并追求一种梦幻的“超现实”,而魔幻现实主义者虽然主张“变现实为幻想”,但并不违背现实主义最基本的真实原则,其目的不在逃避现实,而在更好地表现和干预拉丁美洲的现实生活。正如马尔克斯所说:“虚幻只是粉饰现实的一种工具。但是,归根结底,创作的源泉永远是现实。”因此,魔幻现实主义是表面上的现代主义,骨子里的现实主义。
再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
在思想内容上积极再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取材于拉丁美洲的现实,反映拉丁美洲的贫困与落后,而且大力抨击各国军事独裁的统治,谴责大庄园主和外国政治及资本势力的罪恶,描写广大拉美人民的贫困生活,歌颂拉美人民的斗争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艺术上以魔幻化手法为基础,兼收并蓄、综合使用西方现代派和拉丁美洲本土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魔幻现实主义同时吸收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成分,综合使用了“变现实为幻想”(或“魔幻化”)、梦境与现实混淆、历史与神话融合、人鬼世界交织、荒诞夸张变形、时空倒错、结构循环、象征与意识流等来自西方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艺术手法,并注意使用拉美土著民族、混血种和新移民的方言俗语与本土文学手法进行创作,既体现了拉美文学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又具有浓烈的本土色彩。
打破生死界限、时空界限
魔幻现实主义打破生死界限、时空界限。结构时序任意颠倒,现实与非现实交织在一起。《佩德罗·帕拉莫》中,被佩德罗·帕拉莫逼走的第一个妻子的儿子回来找父亲,竟由鬼魂做向导。整个村子里,鬼魂到处游荡、私语。而且,小说完全颠倒时间顺序,充满了回忆和联想,梦境、幻境迭现,意识飘忽不定。
作品神秘气氛的增强
魔幻现实主义还大量使用隐喻、象征、征兆、谶语,以增加作品的神秘气氛,并运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的隐秘的内心世界。《阴森可怕的差事》就是阿莱霍·卡彭铁尔运用象征手法的最典型作品。马尔克斯的另一部小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中古老的马孔多庄园显然是整个拉丁美洲的象征,格兰德大妈则是美国在拉美势力的化身,她的死意味着美国势力在拉美的结束。《百年孤独》写了布恩迪亚家族第六代人生下一个长猪尾巴的婴儿,他的最末一代人竟被蚂蚁吃掉。书中大量使用意识流手法,表现布恩迪亚家庭精神和血缘关系崩溃的过程。
神话与现实交织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常常插入古老的神话和民间传说。神话与现实交织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让人仿佛步入似是而非的梦幻世界。《总统先生》就把美洲原住民玛雅基切族的传说与小说情节结合在一起,小说描写总统的忠实爪牙被疯丐掐死,总统不仅派人暗杀了疯丐,并对其他乞丐严刑拷打,借机伪造供词诬陷政敌、制造冤狱。魔幻现实主义就是这样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反映拉丁美洲寡头政治的罪恶、土著民族的不幸,在世界上刮起了“爆炸文学”的热潮,并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对寻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相关类型的比较
魔幻现实主义是从源自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中发展而来的,所以两者之间必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有着质的区别,逐渐形成了两种流派各自发展。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真正的“真实”是“超现实”,是一种无意识的欲望世界。它并不受理性的控制,排除了一切美学道德。他们注重外在现实与内在现实的统一(外在现实包括物质现实与现实世界,内在现实包括心理现实与梦幻世界),认为这才是完整的现实。而魔幻现实主义源于超现实主义,立足于此并加之改造,它的现实具有两重性:真实的现实与幻想的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均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但一个重视现实的客观性并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一个侧重于非理性主义。超现实主义者意在表现人性中的原始狂野、怪诞荒谬,他们以欲望为桥梁,在物质现实与心理现实之间创造惊世骇俗的梦幻,是主观唯心的、依靠直觉的。梦幻与逻辑意念的控制相斥,时间空间没有了明确的边界与方向,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物质现实在与心理现实共生的同时与心理现实在形式上相悖,其中的逻辑性被摒弃,只留梦境与幻觉。他们将观念依托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幻心理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继承了达达主义中虚无主义的态度,把世俗观念当做对自身的束缚,轻视传统与现实,扭曲而爆发地制造突变以推翻和打破一切,他们推崇“自动写作”,不加以理性制约,不带有创作主题构思的“无意识创作”,把无关联的各种意象重置与组合。
魔幻现实主义虽然由超现实主义衍生而来,两者密不可分,但它从超现实主义中破茧而出,传承与借鉴之后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它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特征并立足于本土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是拉丁美洲人民保持民族特性与形成民族意识的象征。宿命论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美洲原住民心中,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束手无策只得听天由命,他们只能将自我意识借助于神话与想象印第安人与黑人的信仰照进现实,不同时空共存、现实与幻想混合、离奇与隐喻暗流涌动,艺术作品中画面情节交集和切割、穿插与过渡,呈现三维世界的错落交叠,通过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使神奇降落于日常现实之中。
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
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1928-2014)是哥伦比亚最著名的作家和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于1928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濒临加勒比海的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1947年后相继人读哥伦比亚国立大学和卡塔赫纳大学,后学进人报界,任波哥大《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因连载文章揭露政府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先后旅居欧洲和墨西哥。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一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军事政变而举行文学黑工。1982年哥伦比亚新政府成立时返回故土,同年,他因《百年孤独》等小说将“荒唐的想象与疯狂的现实相结合”,“以奔放的遐想去结合传统的民间文化和文学的经典”并“反映了一个大陆及其人们的财富与贫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9年患淋巴癌,2006年1月宣布封笔。北京时间2014年4月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
阿斯图里亚斯
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之父”,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总统先生》(1946)和《玉米人》(1949)。代表作《总统先生》以1898年一1920年间执政的危地马拉总统埃斯特拉达·卡布雷拉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连街头的石子都会恐惧得发抖”的凶残、狡诈的中美洲独裁者和暴君形象,同时作品对受害者的命运表示了同情,体现了美洲原住民的万物有灵及预示、预感等传统观念,在艺术上充分突出了梦魇成分,开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玉米人》描写了种植玉米的印第安人为保卫玉米、土地、家园和种族,与牟取暴利的土生白人庄园主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歌颂了印第安人的反抗精神。1967年,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因其作品充分体现了拉丁美洲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阿莱霍·卡彭铁尔的代表作是中篇小说《这个世界的王国》(1949),这是一部以 18世纪海地黑奴起义和独立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他的另一部作品《方法的根源》(1974)再现了拉丁美洲一位军事寡头的生平劣迹,是20世纪70年代揭露独裁统治罪恶的重要小说之一。鲁尔福的《佩德罗·帕拉莫》(1955)是一部引起普遍关注的中篇小说,作品通过帕拉莫的儿子普雷西亚多的亡魂与同墓穴的老乞丐之间的谈话,塑造了卑鄙无耻、心狠手辣、巧取豪夺的庄园主帕拉莫的形象,再现了他孤独和罪恶的一生。
伊莎贝尔·阿连德
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是魔幻现实主义“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当代拉丁美洲最著名的女作家,有“穿裙子具有浓烈的激情与浪漫色彩。《精灵之屋》(1982)是阿连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皮诺切特将军军事政变期间智利复杂而动荡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史诗性作品。阿连德近年来最著名、最畅销的作品是成长小说系列《鹰与美洲豹回忆录》三部曲,即《怪兽之城》(2002)、《金龙王国》(2004)和《矮人森林》(2005),三部作品讲述的是少年亚历山大·科尔德在亚马孙河丛林怪兽之城、喜马拉雅山脉金龙王国及非洲肯尼亚侏儒部落的寻兽、探宝、探险之旅。
劳拉·埃斯基维尔
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维尔是“厨房文学”的开创者,她的成名作是长篇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1989),作品将令人眼花缭乱的厨艺展示、缠绵悱恻的爱情演绎与魔幻怪诞的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是一幅大革命时期墨西哥民间风俗画的长卷,堪称一部奇书。她的《爱情法则》(1995)是一部科幻侦探小说。近年来她发表的小说有《像渴望的那么迅速》(2001)和《玛林切》(2006)等。
胡安·鲁尔福
胡安·鲁尔福(1918—1986) ,墨西哥著名作家,被誉为“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鲁尔福的小说反映了墨西哥的农村风貌、农村阶级压迫和不公正现象,立意深刻,艺术形式多有创新。195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小说之一。
萨尔曼·鲁西迪
萨尔曼·鲁西迪(Sir Salman Rushdie )爵士,1947年6月19日出生于印度孟买,十四岁移居英国读书。其作品风格往往被归类为魔幻写实主义,作品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1981年发表的《午夜之子》被视为他的代表作,获得当年的布克奖,并且在2008年被评为“布克奖40周年最佳作品”。2007年,他因在文学上的成就,被英女王册封为爵士。2008年他入选《泰晤士报》评选的“1945年以来5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榜单,排名第十三。
代表作品
文学作品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佩德罗·巴拉莫》
《佩德罗·巴拉莫》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和亡灵叙事的经典之作,看似与现实关系不大。实际上,鲁尔福在看似神秘、腺陇的笔触下展示的是拉美恶霸庄园主治下的现实世界生存图景,而《佩德罗·巴拉莫》中展示的庄园主政治、暴力革命、基督教会暴乱等也无不与墨西哥的历史真实相关联。小说中的亡灵书写也与现实生活中胡安·鲁尔福家乡哈里科克州的亡灵节息息相关。
《玉米人》
1949年,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玉米人》问世,表现美洲原住民与土生白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种冲突也体现在了书名上——在印第安人看来,“玉蜀黍属”和“人”之间存在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靠食用玉米维持生存,死后化作养育玉米的肥料,如此循环往复,繁衍不息;可在南非白人眼中,“玉米”只是一种食物,可以用来果腹,当然也可以卖了赚钱。
《玉米人》集中体现了阿斯图里亚斯对于自己民族源头的深切爱恋。在小说中,阿斯图里亚斯所描写的印第安人生活场景是那么细致和生动,让人禁不住心驰神往。《玉米人》还反映了一种美洲原住民的世界观—纳华尔主义。印第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纳华尔”,即动物化身,并且可以变成保护自己的动物。在小说中,加斯巴尔酋长的“纳华尔”是长着薄如玉米叶子般的耳朵的黄毛兔子,邮差的“纳华尔”是一匹野狼,巫医库兰德罗的“纳华尔”是一只七戒梅花鹿。
《总统先生》
《总统先生》是阿斯图利亚斯以危地马拉的卡夫雷拉和豪尔赫·乌维科的军事独裁统治为背景, 作者以极其简练的虚实相交的表现手法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法西斯主义式的暴君对国家的独裁以及在这种暴政下对人民残酷的统治。《总统先生》将印第安民间传说与作品情节糅为一体, 成为开启魔幻现实主义流派风气的引玉之作。
绘画作品
《两个弗里达》
《两个弗里达》是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她在 1939 年创作的自画像(图6),两个弗里达以近乎对称但有明显差别的构图出现在同一张画面中,两个自我来源于她童年的幻想,假想中不像自己这般患病的另一个自我以朋友角色出现,这张画作中也是弗里达在和幻想中的朋友交流,一个是被丈夫爱着的,另一个是不被爱的。右侧的她心脏完好,身着传统服饰,手中握着丈夫肖像的勋章,勋章连向血管通往心脏,象征爱如生命如血液一般的滋养着她;而血管最终连着的左边的自己虽然身着精致的婚纱白裙,但露出的是她已破碎的心,手中的手术剪刀将血管像他们的婚姻一般终于剪断,血滴在白色裙摆之上,而两个弗里达互扣手掌,给不同境遇的自己予以安慰。
电影作品
《潘神的迷宫》
《潘神的迷宫》是魔幻现实主义戏剧的再现。银幕上展现了魔幻世界中的奇异情境,虚构出一个邪恶的“艾丽丝”去“漫游世界”。以1944年为时代背景,法西斯主义谋杀游击队战士作为现实世界的故事,旨在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西班牙带来的损失和伤害。虽然战争场面在影片中所占篇幅不多,但是给人情感上的冲击却是相当大的。
影片开始时似乎要给观众创造一种可信的现实生活的质感,可吉尔莫·托罗以天才的导演手法将现实自然地转向一种幻境,然后又开始了魔幻与现实之间的互换,影片从总体上是充满流动性的。虽然影片中有一部分故事是模式化的,但却制作得十分诗意化,通过旁白观众得知神话世界里的公主最终离开了她的王国来到了人类的世界。在人类的世界里,她死去了,只把悲哀留给她的亲生父亲,让他呼唤着她灵魂的归来。
影片中生动的幻觉效应元素加上纯正的西班牙语对白,使其在电影节上的各种采访中一直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受到评论界和买家的广泛欢迎,制片公司预计影片在西班牙可能会获得最佳票房。
《地下》
这部黑色喜剧跨度很大,从1941年一直到1992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解体,有点像野史版的大话西游,部份情节是信不信由你。影片讽刺了政治至上及英雄崇拜,把人性的黑暗狠狠挖苦了一番。影片用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影射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整个当代史,尤其是国家崩溃背后的道德风险。片中人物千奇百怪,颇有费德里科·费里尼作品人物的超现实性。
《鸟人》
《鸟人》的惊艳在于其呈现皆竭尽全力地服务于一场完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将近乎难以改编仅能留存文字的艺术淋漓尽致的转化为了光与影的魅力,真实与幻想的交织,不仅仅只是止戈于电影。
电影中有无数的层层推进的细节,包含对文化艺术,严肃思考的追求和当下盛行的快餐式娱乐的对撞。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一镜到底”的镜头。影片前半部分真正做到一镜到底,后半部分由多个长镜头组成,影片最终由12个长镜头组成,流畅自然,让人看得酣畅淋漓。
价值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是给拉丁美洲文学带来世界性声誉的重要流派。在文学发展史上,魔幻现实主义堪称是“移植”与“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因而构成了它独特而斑斓的色彩。
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带动下,拉美当代文学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以魔幻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拉美当代文学,不仅以自己的民族特色确立了拉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学爆炸”中涌现出的一批作家作品,以他们自己的体系,赢得了世界的公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改变了世界文学发展的方向。
参考资料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逝世终年87岁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观察者.2023-12-05
马尔克斯:发现胡安·鲁尔福,就像发现卡夫卡一样 .百家号.2023-12-05
>> 现代快报网.《佩德罗·巴拉莫》:迷人的“流氓传奇”.2023-12-05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尘埃落定,今年有哪些作家陪跑.文汇报.2023-12-05
百年孤独.豆瓣读书.2023-12-05
人民日报品读经典:阿斯图里亚斯的爱与恨.人民网.2023-12-05
潘神的迷宫 (2006).电影网.2023-12-09
电影网.1905电影网.2023-12-09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鸟人》 .百家号.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