鳐鱼级攻击核潜艇
鱼级攻击核潜艇(英文:Skate class SSN),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型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是美国继鹦鹉螺号核潜艇和“海狼”号核潜艇之后发展的第二批核潜艇,也是美国第一代攻击核潜艇。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首艇“鳐鱼”号进行了多项开创性航行:1958年完成了潜艇史上第一次水下横渡大西洋,并在当时创造了水下连续航行31天的纪录;1958年8月12日从冰层下通过了北极点;1959年3月15日第一次在北极破冰上浮。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共建造了4艘,首艇于1955年开工建造,1957年正式服役,最后一艘于1959年服役,已全部退役。本级艇是美国首次批量生产的核潜艇,核潜艇也从此开始成为美国海军一个独立的战术单位。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50年8月美国时任总统哈里·S·杜鲁门签署了建造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的正式文件,1952年6月 14日“鹦鹉螺”号开工建造,1953年9月15日美国第二艘核潜艇“海狼”号也在通用电船(即通用动力电船分公司)开工建造。
“鹦鹉螺”号和“海狼”号这两艘核潜艇的排水量都显得过大,线型也不够光顺,它们带有浓厚的试验性质,主要是解决反应堆上艇的关键技术问题,而艇体线型则是第二位的,从实际作战使用角度来看,它们只能算是美国海军名义上的第一批核潜艇。因此在这两艘核潜艇尚未服役时,美国海军舰船局便建议在1955和1956财政年度再建造4艘排水量较小且造价较低的新型攻击核潜艇并获得批准,这就是鳐鱼级攻击核潜艇。
建造沿革
设计理念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的主要使命是跟踪和攻击敌水面舰艇和潜艇,它首先要妥善解决的是反应堆与艇体进一步协调的问题,并真正成为可以部署在第一线的作战 潜艇。美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了第一批常规潜艇刺尾鱼级,主尺度为81.99米×8.23米×5.18米,水面排水量1800吨,水下排水量2400吨。按照美国海军舰船局的计划,鳐鱼级攻击核潜艇的设计应该是把鹦鹉螺号核潜艇的主尺度和排水量缩小到刺尾鱼级潜艇的程度。
美国海军舰船局之所以这样计划,主要是因为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在方案初始论证的时候,“鹦鹉螺”号和“海狼”号正在建造,而核潜艇水下高速产生的巨大影响则是在其后的实践中得到验证的,因此当时鳐鱼级的设计理念只能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之上。简单来说,鳐鱼级攻击核潜艇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被定位为把刺尾鱼级潜艇所具有的水下航速与核动力的无限水下续航力结合起来。
定型建造
1954年1月,根据鳐鱼级攻击核潜艇最初的方案估算,其水下排水量大约为2500吨,总长度为73.2米,宽度为8.7 米,水下最高航速为18节。考虑到要批量建造,基本设计方案出台后,反复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修改。直到1955年首制艇开工建造之前,其主尺度和各种状态的排水量才最后确定下来。鳐鱼级的最终主尺度为81.7米×7.9米×6.1米,水面排水量为2552吨,水下排水量为2851吨,仍然采用常规潜艇艇型,把这些指标与刺尾鱼级潜艇比较可以看出,鳐鱼级实际上就是装备了核反应堆的刺尾鱼级潜艇。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首艇“鳐鱼”号1955年7月21日开工建造,1957年5月16日下水,正式服役前,美国海军组织人员于1957年10月27日对其进行了试航。
服役历程
1957年12月23日,鳐鱼级首艇“鳐鱼”号服役,比预定的日期提前7个月服役,第一任艇长是吉·卡尔维特海军 中校。美国海军立即在大西洋潜艇部队的第二潜艇纵队组建了第10潜艇中队,并把仅有的三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海狼”号和“鳐鱼”号都编入其中。这是世界上第一支核潜艇舰队,标志着核潜艇从此登上了世界军事斗争的舞台。
鳐鱼级核潜艇最终按照原定计划建造了4艘,于1984年至1988年期间陆续退役。尽管从排水量来说鳐鱼级比“鹦鹉螺”号和“海狼”号小1000多吨,但在服役后美国海军对其进行的各种航行试验却充分显示了该级艇所具有的令人满意的性能。
在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建造的同时,为了提高航速,美国建造了大青花鱼号潜艇,用它实施了旨在提高水下性能的有关各项试验,特别是提高航速方面的试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航速的提高不是靠加大动力,而是通过减小潜艇在水下的阻力来获得的,于是美国决定采用水滴线型来建造潜艇。在1956年至1961年间建造了第二代鲣鱼级攻击核潜艇,而鳐鱼级攻击核潜艇成为美国第一代,也是最后一代采用常规艇型的核潜艇。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在鳐鱼级攻击核潜艇设计和建造期间,美国海军对核潜艇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后核 潜艇发展的基本方针做了预先谋划。首先美国海军认为,当潜艇核推进技术达到相对稳定后,应该使反应堆的研制工作尽快进入系列化,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军事需要选用不同性能指标的反应堆,建造具有不同性能的核潜艇。第二,当具有试验性质的“鹦鹉螺”号和“海狼防空导弹”号建成之后,特别是它们的诸多优点在多次试验、演习和训练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后,核潜艇的建造应该弃一型一艇的做法,而采取一型多艇、批量建造的方式。这样既有利于迅速建立一支威力强大的核潜艇部队,又能降低研制和建造成本。第三,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批量建造高潮,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具有建造核潜艇经验和能力的造船厂家。因此,通用电船承担建造鳐鱼级的首艇“鳐鱼”号,该级其他3艘的建造任务则由朴次茅斯海军江南造船和玛尔岛海军造船厂承担。
艇型结构
艇体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采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常规潜艇艇型,从外形上看,鳐鱼级颇像缩小了的鹦鹉螺号核潜艇。艇 上部呈圆弧形,但是艏柱却是笔直垂直形状,这是与“鹦鹉螺”号在外形方面的最大区别。上甲板也为平直形状,几乎没有舷弧,这与“鹦鹉螺”号基本相同。在上甲板靠近艇艏部位,有一个小型主动声呐导流罩。艏水平舵在不使用时被拉到斜后方放置,并在舵的后方设有锚穴孔。鳐鱼级与那些经过战后改装的舰队型潜艇的首部布置和外形基本相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美国在设计建造鳐鱼级时,尚未对核潜艇的高性能有足够深刻的认识。
鳐鱼级的指挥台围壳位于艇体中间稍稍偏向艏部的位置上,上层建筑基本上从艏至覆盖了整个艇体,艏部稍高稍宽,向艉逐渐变低变窄,最后在艉部和主艇体相接。鳐鱼级的尾部结构基本上与“鹦鹉螺”号相同,艉垂直舵与艉水平舵呈十字垂直状态。艉垂直舵由上下两块舵板组成。当核潜艇处于水面状态时,艉垂直舵的上舵板露出水面。鳐鱼级采用双推进轴双螺旋桨,两个螺旋桨位于艉水平舵左右舵板的前面。从侧面看上去,推进轴几乎位于艇体的中心线上。所以,当核潜艇处于水下航行状态时,螺旋桨的尾流能够充分地作用于艉水平舵和垂直舵。鳐鱼级采用单双壳体混合结构,艏艉两舱采用双壳体,整个部采用单壳体,所有艇体均采用内肋骨结构。与美国核潜艇最后确立的单壳体结构不同的是,早期建造的鳐鱼级的设计正处于从传统的双壳体向单壳体的过渡阶段。
舱室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的耐压艇体分为5个隔舱,从艏至艉依次是艏鱼雷舱、指挥控制兼居住舱、反应堆舱、主机舱 和艉舱。艏鱼雷舱兼作备用鱼雷舱和士兵艇员居住舱,布置有6具鱼雷发射管以及油压式鱼雷存放架,舱室上部设有一个兼作鱼雷装载口的逃生舱口,因此该舱又是应急逃生舱,这些都与常规潜艇的艏鱼雷舱功能完全相同。
指挥控制兼居住舱是该级潜艇最大的一个舱室,设计师利用两层甲板将该舱分为三层。上甲板空间是指挥区和军官居住区。在上甲母质靠艇首一侧是军官居住舱区,左舷自首侧开始依次是军官用卫生间兼淋浴室、三间军官居住室、总务室。右舷自首侧依次是军官配膳室、军官会议室和艇长室。军官居住舱区的后面是作战指挥室,里面布置了两根潜望镜。潜望镜的左舷侧是艇的操纵部位。在操纵部位上,自首测开始依次是并排布置的2个舵轮以及舵杆式操纵装置的台架,该台架的后面是带有关闭各液舱通气阀和安全溢流阀的操作装置。作战指挥室前部的右舷一侧布置有一个独立的声呐室和艇上总指挥部位,作战指挥室的最后部是无线电通信室。
指挥控制兼居住舱的中甲母质上主要布置着与士兵有关的各种舱室、空 气净化室以及电子仪器舱室。自艇艏侧至艉侧的舱室顺序是,右舷有淋浴室、厨房和士兵餐室,左舷有军士长室、两间士兵居住舱室。因为长期水下航行的核潜艇上必须具备对各种电子仪器的维修能力,因此在该层甲板的后部左右两舷均设置了专用电子仪器维修室。指挥控制兼居住舱的底层空间布置有蓄电池室,装有126个电池组成的蓄电池组。此外,中甲板下方还有海水舱、淡水舱、仓库、粮食舱、冷冻冷藏舱以及泵舱。指挥控制兼居住舱的后面是反应堆舱,其上甲母质的延长部分,构成了屏蔽走廊,艇内人员通过屏蔽走廊可以在艇内自由行动,不受反应堆舱的阻碍。反应堆舱的后面是主机舱,布置有两台主机和各种辅机。艉舱设在最后,除了布置两具鱼雷发射管之外,还有放射性和辐射剂量监测室。此外,艉舱还有部分士兵居住,也用做另一个应急逃生舱。
动力系统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各艇上装备的核反应堆有两种型号,都是由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其中首艇“鳐鱼”号和3号艇“棘鱼”号装备了堆体高度较小的S3W型反应堆,而2号艇“剑鱼”号和4号艇“海龙”号装备的则是堆体高度较大的S4W型反应 堆。由于高度不同,因此各自布置在反应堆舱上部的屏蔽走廊的形状也不同。“鳐鱼”号和“棘鬣鱼”号的屏蔽走廊是隧道式的,横截面为圆形。而“剑鱼”号和“海龙”号由于反应堆大的原因,因此在屏蔽走廊的底面形成一个明显的突起。为了不影响艇上人员通过,“剑鱼”号和“海龙”号最后采用的是平底圆拱式的屏蔽走廊,其横截面为拱形。
S3W型和S4W型压水堆是在“鹦鹉螺”号上装备的S2W型反应堆的基础上改进研制成的小型反应堆,由于原理和基本结构大体相同,而且S2W型在装备“鹦鹉螺”号前已经有了STR-I型陆地模式堆的经验,因此S3W和S4W都是直接上艇。虽然反应堆尺寸缩小,但是S3W型和S4W型压水堆的核燃料工作寿命更长,因此鳐鱼级的续航力比“鹦鹉螺”号的要大。但由于反应堆的小型化,降低了航速,而且在减少潜艇总重方面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后来这种反应堆再也没有安装到别的核潜艇上。鳐鱼级的主机是由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的2台齿轮传动汽轮机,其噪声较小,总功率为7000马力,可使水面最高航速达15.5节,水下最高航速达18节。
艇载武器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共装备有8具鱼雷发射管,艇艏为6具533毫米发射管,艇艉为2具可发射Mk57型短鱼雷的480毫米发射管。加上 艏舱的12枚和艉舱的2枚备用鱼雷,每艘可以装备22枚鱼雷。
在鳐鱼级的4号艇“海龙”号尚未开始建造时,美国海军正在开展巡航导弹潜艇的研制,为了加强对巡航导弹提供隐蔽的制导能力,“海龙”号上增加了巡航导弹的制导装置。1957年1月,鳐鱼级四艘核潜艇尚未全部建成,为了提高和改善水下攻击能力,艏部鱼雷发射管中的4具及2具艉鱼雷发射管被改为线导鱼雷的发射方式。
艇电系统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装备了与“鹦鹉螺”号和“海狼防空导弹”号相同的MK101-8型鱼雷火控系统。鳐鱼级装备的水声系统为AN/BQR-2型被动声呐和AN/BQS-4型主动声呐。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1957年至1959年,4艘鳐鱼级攻击核潜艇相继服役之后,均参加过各种试验和演习,并且多次到北极冰下海域进行远航活动。除了搜集到许多极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和数据之外,更重要的是使核潜艇积累了在北极海域的水下作战经验,这也为美国海军后来的战略核潜艇在北极海域水下的隐蔽活动打下了基础。
1958年2月25日至3月4日,“鳐鱼”号核潜艇横渡了从南塔凯特至波特兰之间的大西洋,总共航行了203个小时,航程达3161海里,其中水下航程为2828海里,平均航速为15.6节。
1958年8月12日,“鳐鱼”号从冰层下通过了北极点,在这次北极远航过程中,“鳐鱼”号曾经9次在北极海域的冰帽裂缝区上浮水面。
1958年10月23日,在夏威夷海域的演习中,“棘鬣鱼”号水下发射鱼雷将“奇坦德郡”号靶船击沉。1960年2月29日,“棘鬣鱼”号在北极点上浮。
1960年6月14日傍晚,系泊于珍珠港潜艇基地码头上的“棘鬣鱼”号在进行注入液态氧作业时,由于输氧管道破裂引起液氧泄漏,造成艉鱼雷舱内起火且非常猛烈,为了迅速灭火,在把主机舱与艉鱼雷舱之间的横隔壁水密门关紧后,将该艇坐沉于水下,利用灌入鱼雷舱的海水灭火,这次事故使得美国海军花费几百万美元、耗时近半年才将该艇修复。
1960年8月25日,“海龙”号经由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到达北极点之后在北极点上浮,该艇的艇员们在北极的冰上进行了棒球比赛。
1961年1月,“鳐鱼”号开始首次换装核燃料,并于1961年8月21日结束,在此之前该艇已服役了39个月,总共航行了120862海里。“旗鱼科”号于1962年2月在玛尔岛海军江南造船也第一次更换了核燃料,之前总共航行了112000海里。
1962年,“鳐鱼”号从大西洋北上,“海龙”号从太平洋北上,两艘潜艇各自经过远航之后在北极点的浮冰下会合,并于1962年8月2日在北极点同时破冰上浮,之后又进行了水下协同反潜搜索作战演习。
该级各艇
总体评价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的建造出现,标志着美国海军核潜艇研制的实验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开始迈入组建核潜艇舰 队的阶段。鳐鱼级的四艘艇装备了功率相同,但是型号不同的两种小型核反应堆,表明美国海军不仅解决了潜艇艇体与反应堆的协调问题,而且在反应堆研制方面,朝着更加成熟化、多序列化的方向前进。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核反应堆不仅可以装备在大型潜艇上,也可以装备在排水量大约为2800吨的中型潜艇上。因此,鳐鱼级攻击核潜艇不仅预示了未来制造小型核反应堆的可行性,也指明了其发展远景。
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在服役后开展了多方面的试验、演习以及水下远航等活动,在大量的航行活动中暴露出许多缺点和不足。如果按照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攻击型核潜艇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该级艇无论在主尺度还是排水量等方面都显得有些过小,艇内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另外该级核潜艇的水下航速偏低,艇上空调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较差。鳐鱼级的这些不足和缺欠,主要是该级核潜艇的基本设计造成的,或者说是先天性的,难以得到根本改正。但是经验和教训却为其后设计建造性能优秀的鲣鱼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武器纵横:揭秘美军首批量产型鳐鱼级核潜艇.新浪网.2017-07-30
鳐鱼级向世界表明核反应堆也可以装备中型潜艇.新浪网.201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