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芋螺科

芋螺科

鸡心螺科(学名:Conidae),通常被称为“芋螺”,是一类掠食性海螺,属于总科芋螺总科的海洋腹足纲软体动物门。这个科的成员贝壳厚实,多呈倒圆锥形或纺锤形尾旋部低平或稍高,体螺层高大。壳面平滑或具螺肋、螺沟或颗粒等突起;贝壳颜色和花纹丰富多彩,常被有黄褐色的壳皮。壳口狭长,前沟宽短。角质,小。为典型的热带种类具有外壳和水管沟。神经系统集中,食道神经环位于唾液腺的后方,没有被唾液腺输送管穿过;胃肠神经节位于脑神经中枢附近。口吻发达,食道具有不成对的食道腺。外套膜的一部分包卷而形成水管。雌雄异体。肉食性,以植物病原线虫、鱼类或其他软体动物门为食。鸡心螺体腔中有毒腺,带有毒液的箭形齿舌可以自吻射出体外,杀伤其他动物为食,人若不慎被其刺伤,会引起剧痛,重者有致命危险。

分类历史

芋螺科的分类历史经历了多次变化。1993年之前,芋螺科只包含芋螺属。1993年,泰勒等人提出了重大的分类变化:芋螺科被重新定义为几个亚科。这些亚科包括许多之前被归类在螺蛳科的亚科,而芋螺物种被移到了芋螺亚科。在2009年和2011年进行的进一步分类变化中,基于分子系统发育,之前被归类在螺蛳科的亚科被提升为自己的科。这使得鸡心螺科再次只包含传统上被归类在该科的物种:芋螺物种。2014年,《软体动物研究杂志》上,Puillandre、Duda、Meyer、Olivera和Bouchet提出了对旧属芋螺属的新分类,使用了329种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应该将所有现存的芋螺归为一个单一的科,即芋螺科。截至2015年3月,芋螺科包含800多种已确认的物种,大小差异很大,长度从1.3厘米到21.6厘米不等。18世纪欧洲卡尔?冯?林奈只知道30种被认为有效的物种。这个科内的蜗牛是复杂的捕食动物,它们使用改良的舌齿和含有神经毒素的毒腺来捕猎和麻痹猎物;舌齿会像鱼叉一样从蜗牛的嘴里发射出去。因为所有鸡心螺都具有毒性,能够“刺伤”人类,活体应该小心处理,最好根本不要触摸。

外形特征

贝壳圆锥形或双锥形,坚固,螺塔低,体螺层大,占据壳长一半以上。壳口狭窄且长。壳表有成长脉、螺脉、螺沟、颗粒和肩部的结节,并以各式各样的颜色呈现出如圆点、云状斑、轴线等形状。壳皮有薄有厚,有些壳皮上有毛,口盖角质,远小于壳口,新月状,核在下方。齿舌只有边缘齿,末端有倒钩。壳表面被有易脱落的黄色薄壳皮。壳面光滑,或具细浅的尾旋沟纹,并常具各样斑点和花纹,色泽美丽。

所有的鸡心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螺体呈倒锥形,而且极其的坚实。芋螺壳或重或轻。壳顶扁平,或有一个伸出的螺塔部,有的壳表面平滑,有的有螺旋状装饰。色彩及花纹斑斓多彩,因此颇受收藏者青睐。许多芋螺都有一个小而窄的角质口盖。壳皮或者薄如丝,或者厚而粗。

分布范围

全世界的芋螺约有四百种。中原地区沿海约有70种。浙江省南部即有分布,愈向南种类愈多,在珊瑚礁中种类尤为丰富。

生存环境

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生活的种类。栖息于从潮间带、浅海至较深的岩石、珊瑚礁和泥沙质的海底。生长于热带浅海处。

生活习性

平常昼伏夜出,多以肉食为主。在分类上属软件动物中腹足纲,它们的外型很容易辨认,体型呈长锥型,右侧裂了条长沟,是它的壳口。从它的外表看不出有任何危险性,但可怕的是在它体内的毒囊,经由输毒管的传送,传送毒液至化成箭状的齿舌。当猎物靠近时,它会将吻端伸出,将充满毒液的齿舌刺入猎物体中。还好,鸡心螺的齿舌每使用一次,就会断一次,须经一段时间才会再长出来。据观察显示,有些壳口狭窄的芋螺毒性较低,而壳口越宽广,毒性也就越强。

芋螺属于食肉性动物,以其他软体动物门植物病原线虫及小鱼为食。在"饱餐"以前,芋螺往往利用矢状齿将毒液注入猎物身体,使其昏厥,然后再美美地享用战利品。

经济价值

肉均可食,贝壳供观赏,有的价值很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