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是国际船模水池会议(ITTC)和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会议(ISSC)的成员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前身系1953年创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造船科。1966年,哈军工集体转业,学院更名“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改为舰船工程系。1971年,船舶设计与制造学科和船舶动力学科组建船舶工程系(一系)。1985年,船舶工程系(一系)更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系。2001年,黑龙江水运规划设计院并入,更名船舶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造船科,设舰艇设计与制造专业。
1955年,造船科设水面舰艇设计与制造、潜艇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哈军工招收首期研究生3名,均入读海军工程系。
1966年,哈军工集体转业,学院更名“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改为舰船工程系,原水面舰艇设计与制造、潜艇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改为舰船原理、舰船结构力学两个专业。1971年,船舶设计与制造学科和船舶动力学科组建船舶工程系(一系)。专业设置恢复为:潜艇设计与制造、水面舰艇设计与制造。
1975年,潜艇设计与制造、水面舰艇设计与制造专业合并为舰船制造专业。
1978年,调整设置,船舶工程系下设船舶原理教研室、船舶结构教研室、海洋系统工程教研室。
1981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首批硕士点。
1983年,恢复船舶设计教研室。
1985年,船舶工程系(一系)更名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设有船舶工程专业,船舶原理、船舶结构、船舶设计、船舶振动4个教研室。
1986年,船舶结构力学获评博士授权学科,船舶设计制造学科获硕士授权学科。
1987年,增设“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后更名为“海岸与海洋工程”专业)。
1988年,设置调整为:船舶快速性、船舶运动性、船舶操纵性、船舶结构力学、船舶建造工艺、船舶设计、船舶工程结构实验室、船舶水池实验室8个教研(实验)室。
198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船舶、水运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3年,增加新船型设计教研室。
1997年,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船舶力学成为“211工程”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国家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舶设计制造三个研究生专业合并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设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两个博士点。并获中国首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1998年,原专业合并为船舶与海洋工程1个专业,整合教研室为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船舶操纵、船舶设计4个教研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国家评估中同类排名第一。力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准建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获国家首批特聘教授岗位设置权。
1999年,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水电工程3个专业。新增港口航道、水利水电、结构振动3个教研室。2001年,黑龙江水运规划设计院并入,更名船舶工程学院。
2002年,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获批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船舶工程专业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2003年,力学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2004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学科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中正式列入“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停止招生。
2005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通过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资质认证。成立“深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海洋环境适应性实验室。
2007年,建成“多体船技术实验室”。
2008年,通过梳理凝练学科方向,调整组织为: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深海工程技术中心、舰船总体与系统技术研究所、船海设计制造技术研究所、船海流体力学研究所、船海结构力学研究所、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技术研究所。
2009年,获批“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5年,按学科方向及既有基础调整设置为:海洋运载器技术研究所、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所、舰船与海洋平台总体技术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中心。
2019年,学院新增海洋机器人本科专业。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流体力学首席科学家Semenov Yuriy教授全职加盟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设4个本科专业,招生分为两类:(1)海洋工程类。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和海洋机器人3个专业方向。(2)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联合学院)。
师资队伍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9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级职称47人,副高级职称75人。柔性人才7人,海内外兼职(客座)教授29人。共有博士生导师75人(含兼职15人),硕士生导师134人(含兼职2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振鹏(专职)
全国优秀教师:苏玉民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郭春雨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1个、黑龙江省重点专业1个,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英国皇家造船师协会(意大利船级社)质量体系认证;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船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黑龙江省重点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学生多次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比赛中获奖,年均获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130余项。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防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评A+。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机械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水利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土木水利
国家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国防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等
省部级重点学科:流体力学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海洋工程总装研发设计国家工程实验室
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技部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科技部联合实验室:科技部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级111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深海工程科学与技术国家级111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工信部极地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极地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船舶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计了中国第一艘水翼试验快艇、中国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中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中国第一艘双工型探测与捞雷深潜器、中国第一座船舶试验水平型循环水槽、中国第一套潜艇载荷称重系统、中国第一个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等。
2019年,学院获省部级科研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十三五”每年均斩获省部级一等奖;发表SCI近200篇,其中高被引论文约占10%;专利授权百余项。科研经费总额、新立项科研项目经费总额均达2亿余元。获批高技术远洋客船网络化服务、海上浮式风电、中型邮轮、基础加强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0项,立项率30%,其中杰青、重点项目各1项。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5年,年均科研到款1.4亿;师生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4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合作交流
2019年,学院举办第四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会议(ICNAME2019)、第二届船海流体动力模拟国际研讨会(IWMHM2019);获批高端外国专家项目3项。与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联合申报创新人才国际合作项目获批;与葡萄牙、新加坡等国高校建立国际交流长期项目2个。学院119名学生分赴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挪威、葡萄牙等16个国家开展国际交流;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船舶专业师生一行32人来校实习交流。
文化传统
根据2021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举办“Sesam在手,船海我有”讲座、大学生慢跑公益活动暨船海知识竞赛,组织开展第十二届道博斯趣味运动会。
获得荣誉
2021年1月11日,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表彰为2020年度黑龙江省师德先进集体。
参考资料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流体力学首席科学家全职加盟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学院.今日头条.2023-02-12
学院“冲击毁伤特性与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哈尔滨工程大学.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