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浜镇
封浜镇,位于上海市西郊,嘉定区最南部。历史上最早以“封浜”两字作为建制名称,是在爱新觉罗·旻宁三年(公元1823年)于现封浜地区设立封浜厂。所谓“厂”,就是粥厂,即灾民的赈济点。据传在封家浜极盛时,镇内居民多达300余户,酒肆、杂货、典当、加工等各色店铺数十家,每天有方圆数十里内前来赶集的乡民和在此停泊歇夜的船民往来不息。在封浜河入口处,有地名叫“十八楼”,因为相传此处曾立有牌坊十八座;1977年开挖河道,在农田还掘出木桩无数,可见当时房屋的繁密。
历史沿革
至于吴淞江的一段古道为何会被称作“虬江”,其间的演变过程记录了封家浜集镇的兴衰。在吴淞江疏浚改道之前,位于古航道与老封浜河交汇处的封家浜,是往来船只的必往之地。即便是今天,在封家浜旧址处,依然河道纵横交错。借助地理位置的优越,封家发展成为一个商埠,并日益兴盛起来。
明朝隆庆二年,海瑞主持了当地吴淞江的疏浚改道工程,将原来迂回的河道用直道连通。新开的直航道被称为“新开河”,原来弯曲的旧航道就称为“旧江”。因为古文中“旧”、“”不同意,便逐渐讹传为“虬江”。新开河航道后,自然不再有船愿意绕道走老路,于是店铺纷纷搬迁往新址,封家浜就此衰落。到清代初年,由“镇”降为“市”。那时的“市”指规模小于“镇”的小集市。现在原封家浜镇的所在地为今封浜镇中部的封浜村,是全乡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村中原来留有一些本民族族和一些外籍人士在此修建的聂氏宗祠,据说其中有些建筑颇有些雕梁画栋的气象,可惜淞沪会战时大多毁于日军轰炸。
现在的封浜镇,在1960年曹安路通车后,有曹安、翔黄、翔丰等数条公路在境内汇聚交叉,于是依仗紧靠公路的优越地理位置,又逐步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面貌也日新月异,直让人疑惑这是乡村小镇还是城市一角。
文化
名称来历
“封浜”两字的来历,源于古时的封家浜集镇,旧址位于现虬江河与封家浜河的交汇处。据原先的考证,在明朝成化年间,福州市知事封本的父亲,官封承德郎的封淳隐居在此,于是后来就把这一段吴淞江古道(即现虬江河)周围的村庄统称为封家浜,与虬江河交汇的封家浜河也因此而得名。
但后来这一解释被推翻,因为有史料证实,在封淳隐居到此之前,此地已经叫封家浜。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此驻扎过一段时间。1977年还出土过一批文物,当地人称之为“韩瓶”,从而也印证了史料的记述。而在那时“封家浜”的名称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证实,封家浜集镇的形成时间极早,民间更有“先有封家浜,后有南翔镇”的说法。所以“封家浜”的真正起源至今尚是一个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