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山
宜川县盘古山位于宜川县东南部,集义镇境内,是集义镇和寿峰乡之 间分界。据《宜川县志余志》记载:“自神道岭(大梁)东北迤于如意川 与河清川之间,有盘古山。”《宜川县志吴志》载:“在县东南一百 四十里,孤峰突起,俯视万山,中有井,盛夏犹多积雪,石竭剥落难 晓,传为盘古氏卜婚处”。还记载:“盘古庙,原在县东南盘古山上,后徙河清乡郭家庄(今集义镇东)”。
民国二十二年《重修盘古庙碑序》:“粤若稽古洪荒之世,于混 沌欲开,阴阳将判时,首出御世,肇造中原地区者,实自盘古氏始。其鸿 功伟烈,史册无传;非帷文献征,绅先生难言之,抑亦巍巍荡荡,盛德无能名耳。宜川东南之盘古山,载于邑乘,相传为盘古氏卜婚之 处。峻起,双峰插天,遥与八郎蟒头二山争奇竞秀,而雄卓,回非 二山所能及。实我国古迹之最古,亦吾宜胜境之极盛者也。”
基本介绍
盘古山座落在宜川县寿峰乡和集义镇之间,东临黄河,巍巍雄立。上临壶口瀑布,下靠龙门,上古时龙门未凿,山前一片汪洋,好似大海,山下沟壑都是水,山后崇山峻岭,莽莽森林,野兽众多,这里捕鱼狩猎都方便,是古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记》御览 卷二。梁任撰的《述异记》上卷,故事大同小异,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 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 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 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秦汉时代据说已经有了这样的传说但是与后 世略有不同,后世更详细且合理,后世把盘古的每个肌体和器官都变 成了有用的万物,眼目为日月,骨骼为岩石……秦汉仅仅说:盘古头 为东岳、腹部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盘古的传说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有些地方比古籍上描述的还要详细,更具有文化价值。陕北人说盘古山有一座公山和母山,一个是盘古,另一个是盘古妹妹,兄妹两人并不想婚配,最后两人各拿一片磨扇,从山上飞滚而下,两扇石磨合在了一起,兄妹觉得婚配也是天意,这 样始有人类的婚姻。《宜川县志—吴志》(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49年刊印)载有: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孤峰突起,俯视万山,中有井,盛夏犹多积雪,石竭剥落难晓,传为盘古氏卜婚处.......。这就是人类石器时代,婚姻由血族群婚过渡到平 辈兄妹婚配的中间状态。这就是盘古传说的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时我 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真迹,以秦汉为例,盘古可能是一个发展超 乎想象的部落联盟,一天一个样逐渐壮大,最后这样的壮大耗尽了力 量,也难以控制,分崩离析,五体分化成了五岳,五岳或为五个部落 联盟。最后有血缘关系的盘古兄妹部落,互为依托,生存发展。神话 就是人话,就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投射,这就是神话的文化价值。
从这些记载来看,古老的盘古山就在黄龙山之中,在陕西省宜川县境内。因在深山中,至今要去也很困难,自人类走出山林,把它遗忘了,可是当地的人忘不了,依然还敬盘古爷。在宜川一带有大大小小许多盘古庙,尤以盘古山上的盘古庙最古,集义镇的盘古庙规模最大。
粱山不但有盘古山、盘古庙,还有盘古打造石磨(当地人把石磨叫硙子)的硙子山。传说石磨是盘古打造出来的,盘古打造石磨的山叫硙子山,在今韩城市独泉乡,与宜川县集义镇紧邻。这里自盘古以来就以打造石磨出名。除此之外,在宜川县与盘古有关的遗迹还有3处,都在盘古山周围。传说盘古有3个女儿,嫁到3个地方,大女儿子嫁到离硙子山40里的院子川坡头村;二女儿嫁到集义的清河川善益村;三女儿嫁到寿峰,后到黄河边的蟒头山,她修养成仙,山上有座娘娘庙,敬的神就是她。这些地名流传至今,人们仍然把盘古三个女儿当神敬。
蟒头山是宜川县人间仙境。山峻且险,头入云端,像一条巨蟒腾空而起,曾建有天帝庙(即轩辕庙)、北顶娘娘庙(敬的神就是盘古的第三个女子)等神庙,都十分古老。在庙院大门口有一对石熊造像,甚是奇特。一般神庙大门口都摆放的是石狮,唯独这座庙门口摆放着一对石熊,这是新发现,对研究有熊氏有价值。
在集义镇东的曲里村,这里在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叫“曲里遗址”。遗址北依山,其余三面均临集义川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断崖发现有灰坑1处和灰层2处,其中一处灰层深约20米,厚0.8米。地表采集的陶片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纹饰有黑彩圆点色叶纹、线纹、绳纹、弦纹筹。可辫器型为罐、盒、钵、尖底瓶等。专家鉴定属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类型。这足以说明,这里是古人类生存的一个地方。
古梁山县在大禹凿龙门之前,像一条巨龙横跨秦晋中部,是跨越黄河的桥梁,古人类曾活跃在梁山一带。大禹治水,凿开龙门,把梁山切断,在山西省的部分叫吕梁山,在陕西省的仍叫梁山。
据《水经注》记载:“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口,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河水又南梁山原东。……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这段话说的是大禹凿开龙门后,黄河从禹门口经韩城市(梁山)东原向南流去,梁山曾崩塌,黄河三日不流。“梁山在冯夏阳县西北河上”,“河水又南,澽水注之,水出县西北梁山。”黄河南流,水从芝川注入,澽水发源韩城县西北梁山(今黄龙县白马滩镇)。“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水出西北梁山。”黄河水又南流,芝川的徐水注入,徐水也发源梁山,芝川的司马迁祠也是背靠梁山。黄龙山是陕西省中部一条东西向山脉,东临黄河,西到北洛河,与桥山为邻,北是陕北黄土高原,南是渭河平原,主峰叫大岭(大梁),海拔1783米。山大沟深,森林茂密,如今还有原始森林,野兽众多,人烟稀少。大粱山脉延伸到韩城市少梁。粱山在陕北黄土高原是最大的一条山脉,称之为黄河岸边之绿洲。梁山山脉是山川相间,沟壑纵横,属黄土地貌型。
盘古山在黄龙山(梁山)的东部,紧邻黄河,这里才真正是盘古开天劈地的地方。我们在寿峰考察时,发现一块明代残碑,上有“西耸盘古真梵”几个字,说明盘古真梵在寿峰西。寿峰也是个奇特的地方,这里有座山突现群山中,因山象个寿字便叫寿峰,也有人说这里的人普遍长寿叫寿峰。这里有个寿峰寺,现存金朝的古建筑,庙内墙上还保留下珍贵的壁画。据说寺院有一个古石洞,直通蟒头山,洞口早己封闭,我们末能深究。我们还在黄龙县城北50公里处的白城桥,也发现了一处寿峰寺,觉得有进一步考究的必要。
这些年在黄龙山一带发现的许多实物,似乎都与盘古及古人类起源有关。 2002年在黄龙县先乡发现了一个大石斧,46厘米长,刃宽25 厘米,重 10公斤,是目前全国发现最大的石斧,造型与今日斧头相同,做工精细,斧柄没有钻孔,可能是新石器晚期产品(见图)。从形体和工艺看,不是出于一般人手,也不是作生产工具用的,很可能是祭祀用或是权力的像征。有人说这就是盘古开天劈地用过的石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今天也说“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开天劈地就是和大自然作斗争。人类要与大自然作斗争,就要有工具,那时最先发明的工具是石斧,这是那时最先进的工具,用它开山劈地,大禹治水的重要工具就是石斧。在上世纪80年代,在洛川县下黄章村,发现5个石铲,每个长15至33 厘米,有钻单穿和双穿。黄龙和洛川发现的这些大石器,说明石器的质量提高了,用途更广泛,而且作用更大。
又据《延安日报》2006年12月11日报导: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与陕西省考古所联合组队,对宜川县壶口镇龙王遗址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地21处,并与去年9-11月,今年5-7月、9-11月对其中遗址遭破坏威胁严重的第一地点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0余平方米,出土2万余件石制品及一些动物骨骼,并发现用火遗迹20余处。据初步的年代测定,其绝对年代应为距今2-1.5万年前后。尤为可贵的是在清理出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现象的同时,还发现有石磨盘和在刃部有磨制加工痕迹的石铲等重要遗物。……考古工作者希望通过今后继续工作,究明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探寻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证据,为进一步研究中原地区细石器工业的起源、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等重大学术课题提供科学依据。
宜川龙王辿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盘古文化也提供了重要依据。龙王辿离盘古山很近,都在黄河沿岸,尤其是石磨盘的发现,更证明了盘古发明石磨传说是真的,盘古确实在这一带活动过、生存过。也说明大梁山是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集居地。而且在粱山深处黄龙县尧门河发现“黄龙人”化石,专家测定距今3至5万年,属向晚期智人过渡类型,这对研究盘古文化作用重要。
以上这些遗址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古粱山是中原地区人类的一处重要发源地,也证明盘古生存的可能,宜川盘古山很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
另外,在盘古山一带有许多关于盘古的传说故事,还有盘古鼓和盘古秧歌;民间剪纸也有与盘古、女娲有关的题材及生殖崇拜等内容;在盘古山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盘古庙及遗址。
由此可见,梁山是盘古的故乡,是华夏民族婚姻嫁娶、繁衍后代的地方,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梁山县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还有山西黄河岸边的人祖山,都属梁山范围,是盘古的古乡,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自豪。
山顶地势狭窄,仅能容纳四五十人站立,不过作为大千世界的源点已 是足够宽敞了。山上有两座面对面石窑,这好像就是盘古庙和盘古 妹妹庙,一座已经塌,一座尚且完好,两座庙的中间,有一方旱井。庙内有民国三十二年一群师生的题字。站在盘古山上极目远望,群山 莽莽苍苍,蜿蜒逶迤。有人说像蛟龙腾飞,但他没有蛟龙圆润光滑,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来形容也不合适,他就是一万八千年前盘古倒下 的筋骨,怪石嶙峋,斑驳陆离。山上的风很大,人有飘起来的冲动和 感觉,随行的后生做了一个飞翔的动作,恰似羽化登仙的形象。这就 是一个神话在现实的展现,没有必要再形容盘古山了。盘古庙西侧一个小山峰上,矗立着一座北顶娘娘庙,据说非常灵验,上边有石碑题刻就是“灵应”二字,庙内有几位香客的还愿碑刻,大 致为爱新觉罗·旻宁、同治、光绪年间的。再次证明,这些庙宇在清朝还是香火 旺盛。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