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苯胺紫

苯胺紫

苯胺紫即甲基紫。亦称“冒”。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紫色染料。由英国化学家威廉·亨利·柏琴于1856年在合成奎宁的实验中偶然发现获得。微溶于热水(呈红紫色),溶于乙醇(呈现紫色)和浓硫酸(呈橄榄绿色)。

性状描述

为副品红碱的四甲基、五甲基、六甲基衍生物的混合物,系绿色发光粉末。能溶于水和醇,呈紫色溶液,能溶于丙三醇三氯甲烷,但不溶于醚。

物理参数

熔点:137℃

贮存运输

密封避光保存。

用途说明

生物染色剂,酸碱指示剂,检定汞、银及锡等。

危险说明

危险品标志:Xn

危险类别码:22-36

安全说明:26-36-24/25-22

化学分析

现代化学分析表明,苯胺紫是一种三芳甲烷结构的碱性染料,与蛋白质纤维的羧基阴离子可以形成盐键结合而上染。Perkin的发明在人类有机化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Perkin之后,化学家们纷纷进行有意识地探索和试验,偶氮、菁、族、杂环化合物等等结构的人工合成染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问世,在五彩缤纷的现代纺织服装世界中,苯胺紫已经逐渐退出了染色行业的历史舞台,但人们却不会因此忘记W.H.Perkin对现代纺织印染业作出的伟大贡献。

发明的故事

人类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的发明故事

人类发现和应用天然矿物、植物染料至少有4、5千年的历史,栽培和使用植物靛蓝染料也已经有2000多年了,后来科学家们分析了植物靛蓝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出了化学靛蓝。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合成出来的化学染料却是苯胺紫,它的历史比化学靛蓝还要早20多年。当然了,这个发明原本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科学家们当初并不是为了制做染料,而是为了合成一种抗疟疾药物。

1856年,英国皇家化学学院著名有机化学家霍夫曼院长的实验室里,18岁的研究生W.H.Perkin正在进行着合成抗疟疾特效药物金鸡纳霜(奎宁)的工作,当时这种药物必须从南美印地安人居住地的一种金鸡纳属的树皮中提取,因此该药物在欧洲的价格十分昂贵。由于当时药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尚不够完善,人们还无法知道金鸡纳霜的准确分子结构,Perkin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来不断摸索。一天,他把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加入到了苯胺硫酸盐中,结果烧瓶中出现了一种沥青状的黑色残渣,Perkin知道这回又失败了!他只好去把烧瓶清洗干净,以便继续试验。考虑到这种焦黑状物质肯定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多半难溶于水,Perkin就采用加入乙醇的办法来清洗烧瓶。当酒精加入到了烧瓶之后,Perkin忽然睁大了早已疲倦的眼睛:黑色物质被酒精溶解成了美丽夺目的紫色!作为一位有经验的化学研究生,他马上意识到了这个意外的现象会导致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考虑到当时人们的衣物都是采用难以保存且色牢度很差的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无论是色彩鲜艳度还是色谱齐全度都不能令人满意,Perkin想到了尝试用这种紫色物质去染布,可惜他的试验并没有成功,染上颜色的棉布用水一洗就几乎掉完了!他没有灰心,又用毛料和丝绸去试验,结果发现这种无法在棉布上染色的物质,却可以非常容易地染在丝绸和毛料上,而且比当时的各种植物染料的颜色都鲜艳,放在肥皂水中搓洗也不褪色。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染料苯胺紫。Perkin虽然没有制造出奎宁来,却获得了合成苯胺紫的发明专利。合成染料的华丽色彩令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都为之青睐,意外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业冲动,1857年,Perkin在哈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苯胺紫的合成染料工厂,并因此成为世界巨富。

科学研究

珀金偶然发现苯胺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大胆探索过程。1856年,霍夫曼(A.W.Hoffmann)敏锐地预见到有机化学在医学上的应用,提出了人工合成奎宁的设想,并将这一想法告诉了他的学生珀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奎宁一无所知的珀金竟大胆地向霍夫曼表示,他将解决奎宁合成问题。当时,珀金正从事煤焦油的研究。他想,既然从煤焦油中提取的丙烯基甲基苯胺的元素成分与奎宁相同,若能把两个丙烯基甲基苯胺分子合起来,再加一些重铬酸钾以补足所缺的氧原子,不就可以合成奎宁了吗?珀金的实验并没有成功,因为当时人们对奎宁的分子结构并不清楚,但他的探索并非盲目,而是有目的的,是在当时的化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