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吕国

吕国

吕国是西周时分封在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之一。

吕国始封君伯夷之父曾为帝挚之师,伯夷是炎帝之后,共工氏之从孙,辅佐尧舜,后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南阳盆地,建吕国。至商代,仍袭旧封。公元前688年,吕国被楚国灭亡,楚国在此设置了吕邑。

古吕国在南阳盆地存在了1400多年,为南阳盆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载

吕国是西周时分封在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之一。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吕姓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六》:“吕城,在府西三十里。虞夏时国,周亦为吕侯国。周穆王吕侯为司寇,作《吕刑》。《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是也。后亦并于楚。汉吕雉封昆弟子吕恕为吕城侯,邑于此。今名董吕村。”由此可见,上古传说时期,吕国已经在南阳郡建立。

国君姓氏

《国语·周语中》,提到吕、许、申、齐、由华夏族炎帝姜姓、由此可见此四国同源,皆为姜姓。

信息

起源

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华夏族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族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许文叔,建姜姓诸侯国吕国,首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周代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姓。中华百家姓中吕姓的发源地。

悠悠中原地区,泱泱吕氏,渊源远矣。

始自炎帝,炎帝少典之嫡出长子,居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为氏族部落。黄帝少典之庶出次子居于姬水。

炎帝始至十五世孙伯夷,辅尧、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礼、为秩宗;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号吕侯,以为股肱心之重臣,受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曰吕国。本为姜姓,后世从其封姓,以铭记吕国及伯夷功,故曰吕氏。伯夷为吕氏开姓始祖也。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吕国的首领吕他帮助姬发打败商王纣的同盟军越西方。周武王为奖赏吕人的功劳,建立周代后续封他为吕侯。周穆王时,封吕侯子孙为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告《吕刑》,春秋时期楚国攻占吕国,国遂亡。国族子孙一支迁于湖北蕲春,一支迁于河南省之东,河南之东一支复为吕国,以继国祀,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市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死后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县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县,今河南新蔡是也。古之徐州市亦为吕之封地,皆为吕国。吕国之爵位或为王,或为侯爵。

吕姓始祖伯夷始至三十七世裔孙姜子牙吕尚,深谋远虑,英明神武,起于渭滨区,辅文佐武,灭殷兴周,功超卓著,首封太公吕尚于辛店,曰齐国。太公享年百年余年而卒,子齐丁公吕及立,丁公卒,子乙公吕得立,及至十二世齐桓公吕小白立,忠天爱民,气度盖世,号令诸侯,春秋首霸,名载千秋。后至二十世齐康公吕贷立,淫于酒色,不思政绩,大权旁落,田氏夺之,国遂不祀。

田和吕尚立国至齐康公吕贷失国,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国君,吕氏享国六百六十余年。国亡,族之子孙散居齐、赵、燕、卫各地。族众且散,无从细述。

南阳国历史

南阳郡吕国于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前528年―前516年),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县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

参考资料

吕国.查字典地理网.2024-03-26

姜子牙与南阳先秦时期古吕国.人民网.2024-03-26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一 河南六.汉典古籍.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