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性冰川
海洋性冰川是海洋性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它的主要标志是冰川恒温层的温度接近零度或压力融点,它的冰温较高,故又称为“温性”冰川,由中国冰川学家、科学院院士施雅风提出。
按物理热力性质的差异,中国冰川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大致以自唐古拉山东段的碑加雪山,经嘉黎县、工布江达县至措美为线,线东部主要为海洋性冰川,此线以东为海洋性冰川,主要有喜马拉雅山东段、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以及横断山脉部分地区。在海洋性冰川活跃的地区,堆积地貌难以发育,山崩、滑坡、泥石流比较频繁,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分布明显。海洋性冰川主要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在夏季集中了年降水量的60-70%,冬季降水量不足年降水量的5%。中原地区代表性海洋性冰川有恰青冰川、来古冰川等。
定义
海洋性冰川是海洋性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它的主要标志是冰川恒温层的温度接近零度或压力融点。这类冰川的冰温较高,故又称为“温性”冰川。由于气候湿润、降雪量大与负温较高而雪线较低,海洋性冰川的收入多支出也多,活动性强,冰舌常能伸延到海拔较低的森林带内,冰川地贯地貌作用也较强。欧洲的阿尔卑斯、中国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与横断山脉系的冰川,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
特征
地貌特征
在海洋性冰川活跃的地区,不少河流干支流多发源于古冰川 U 形槽谷中,往下则急转为深切的 V 形谷,后因高原隆起而成“谷中谷”的形态,或是支流以跌水或瀑布形式汇入主流。这一峡谷地带,堆积地貌难以发育,山崩、滑坡、泥石流比较频繁,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分布明显,低山郁郁葱葱的森林,可与邻近的冰川、雪山构成在同一画面上的瑰丽图景。
气候特征
海洋性冰川主要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在夏季集中了年降水量的60-70%,春季占15%,秋季占20-25%,冬季降水量不足年降水量的5%。
空间分布
海洋性冰川分布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雪线低,气温高,冰川主要依据极丰富的降水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 生存,以暖渗浸带为其特征成冰类型,冰川作用能大,运动速度快,消融强烈,冰川温度高(接近融点),进退幅度大、波动次数多,地质一地貌作用强烈,水分循环速度大,冰川作用活跃。由于冰川温度接近零度,所以冰川运动速度较大,年流速可达100~300米,冰川地质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冰舌末端常可伴入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
大陆性与海洋性冰川的界限大致自唐古拉山东段的碑加雪山,经嘉黎县、工布江达县至措美一线。此线以西为大陆性冰川,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西段、冈底斯山脉、羌塘高原、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 泰山、祁连山脉;以东为海洋性冰川,主要有喜马拉雅山东段、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以及横断山脉部分地区。
代表性冰川
来古冰川
来古冰川位于318国道旁边,是美西冰川、雅隆冰川、若骄冰川、东嘎冰川、雄加冰川和牛马冰川这六大冰川的统称,不仅是昌都名气最大的冰川,也是西藏自治区已知面积最大、和最宽的冰川,被誉为世界三大冰川之一。其中生成于岗日嘎布山东端长达12公里的雅隆冰川最为雄壮,它从海拔6000多米的主峰一直延伸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来古村边。
卡钦冰川
卡钦冰川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海洋性冰川,长达35公里,它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易贡藏布江北侧。沿着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是中国藏东南海洋性冰川发育的一个中心。这一处冰川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把水汽向北输送的结果。
海螺沟冰川
海螺沟冰川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内,位于贡嘎山东坡,冰川长14.7千米,面积16平方千米,最高海拔6750米,最低海拔2850米,落差达3900米。冰面上有冰蘑菇、冰井等;冰下河道直达冰川末端,形成一个融水汹涌外流的大冰洞。冰川下部穿行于原始森林中,冰川两岸山坡上长满树木,成为青藏高原东部最大的海洋性冰川。雪山、冰川、原始森林、大流量的热泉是海螺沟的四大特色。在磨西面处冰水沉积物之下的古冰碛物下达到海拔1400米,比现代冰川规模更为广大。
螺髻山地区冰川
螺髻山位于四川省西昌以南约15千米,其山区西临安宁河谷,东为邛海—大箐梁子—普格断陷谷地,山体南北长约80千米,东西宽约50千米,主峰平均海拔4359米,整个山体是一个东西向挤压下褶皱隆起的单一大背斜山地,属于川西滇北构造体系。山脉走向大致为南北向,主脊偏向东部,呈单斜构造,因此西侧山坡长而缓,东侧短而陡,其核心部分主要是由震旦系的列古六砂岩、砾岩、白云质灰岩、凝灰岩等构成,主峰为一冰川侵蚀作用造就的角峰,形状似“田螺”,或似妇女头上的发髻,故名“螺髻山”。山顶已无终年积雪的现代冰川,但2500米以上的第四纪冰川地貌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中国已知的山地中是罕见的。冰蚀地貌类型有冰斗、槽谷、冰盆、冰坎、羊背石、冰川刻槽与条痕等,配套以终碛垄、侧碛堤等冰碛地貌构成了完整的山地冰川地貌体系的特色,其老冰碛物已下达安宁河谷地之中。
保护与研究
重要研讨会
2022年7月,由国际冰川学会主办的海洋型冰川国际研讨会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朱诺召开,主要探讨冰川观测仪器与方法、冰川融水径流和冰川沉积物、冰川海洋-沉积物相互作用、海洋型冰川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内容。
重要科学家
施雅风
施雅风是中国地理学、冰川学家,1919年生于海门区,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冰川学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考察并领导编著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综合性专著,预报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变化,确定了中巴公路通过方案。提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遗迹和特征。20世纪80年代和合作者提出庐山等中国东部中低山地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特征以及21世纪亚洲中部气候暖干化可能趋于暖湿的意见。代表作有《中国冰川与环境》、《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问题》和《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考察与研究》。 曾获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谢自楚
谢自楚于1937年出生于衡南县,是冰川学家、中国雪崩学初创者,海洋性冰川初代研究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1984年-1991年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副理事长,1987年-1991年国际冰川学会理事,中国山地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滑波泥石流协会长。1957年秋,谢自楚从敖德萨大学转校到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学习。1958年和1959年的夏天,谢自楚两次奉派赴北极实习,成为中国北极科考第一人。1960年回国后,谢自楚到兰州大学地理系任助教。1962年,他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冰川冻土研究室工作,担任了天山冰川考察队队长。1966年,谢自楚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此后,他又两次登上珠峰,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三次登上珠峰的科学家。
冰川观测站
2007年5月27日,云南玉龙雪山冰川与环境观测站落成并举行揭牌仪式。据悉,这是继天山大陆性冰川观测站以后,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二个冰川观测站,也是中国首个研究现代海洋性冰川的观测站。
目前,已完成玉龙雪山地区三维虚拟空间软件,启动实施了玉龙雪山冰川变化、地质灾害和水资源调查研究科研;完成“城市效应和人体对玉龙雪山冰川的影响”研究;启动了玉龙雪山人工增雨雪科研项目研究。
参考资料
盘点藏东三大冰川,来古冰川最大,焫茸冰川最高,祥格拉最小众.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2024-04-29
海洋型冰川国际研讨会召开.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2024-04-29
施雅风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2024-04-09
谢自楚.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4-04-09
云南玉龙雪山冰川加速退化引关注(图).新浪网.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