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lupus 肾炎,缩写LN)是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肾脏损伤,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

LN主要由循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肾脏损伤所致,少部分SLE通过非免疫复合物途径(如狼疮间质性肾炎),或肾血管病变损伤肾脏,遗传因素在L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中国,近半数的SLE患者并发LN,是最常见的继发性免疫性肾小球疾病。

LN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测及肾组织活检的典型表现可作出诊断。LN的治疗包括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治疗目标是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阻止或延缓肾功能恶化和改善患者预后;基础用药为糖皮质激素羟氯喹

中国狼疮性肾炎的10年肾脏存活率约81%~98%,但狼疮性肾炎复发率仍较高(33%~40%),导致肾脏慢性损伤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Dubois于1954年首次报道了环磷酰胺对SLE的疗效,羟氯喹治疗红斑狼疮首次由Lewis在1956年报道。

病因

致病因素

LN的发病可能涉及遗传、环境、内分泌、免疫等因素:

发病机制

免疫调节异常是主要问题,失去对细胞核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是SLE的中心机制。

流行病学

病理学

肾小球病变

间质、血管病变

2.血管病变:LN常见的肾血管受累,对肾脏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包括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免疫复合物沉积、非炎症性坏死性血管病变、坏死性血管炎和血栓性微血管病。

3.肾小球足细胞病:SLE通过非免疫复合物沉积途径介导,多归入Ⅱ型LN。组织学特征为弥漫性足突融合,系膜区无或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无内皮下或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

病理分型

临床表现

狼疮性肾炎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重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变持续和复发还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患者可出现尿量异常(少尿或夜尿增多)、血尿、泡沫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多数有镜下血尿。蛋白尿最常见,轻重不一。患者可出现血压升高,合并肾血管病变时其血压升高更显著。

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

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关于狼疮性肾炎的诊断:

检查项目

尿液检查

狼疮性肾炎患者尿液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白细胞尿(脓尿)或管型尿等。

肾功能检测

血清肌酸酐/尿素氮水平检测对评估肾功能简单易行,但其在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早期不敏感,当血肌酐值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时,GFR已显著下降。

肾组织活检

其他检查

鉴别诊断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通常没有多器官受损的表现,没有关节疼痛和关节炎的表现,无皮肤损害,血清中自身抗体尤其是抗dsDNA抗体为阴性。

伴有皮肤紫癜的肾炎

应与过敏性紫癜肾炎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一般而言,过敏性紫癜所致的皮肤损害和分布形式具有较明确的特征样改变,即紫癜通常累及四肢的伸侧面,呈对称性分布,血小板数一般在正常范围内或增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有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及血小板减少,容易与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狼疮性肾炎混淆,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常没有明显的皮肤损害,血清自身抗体为阴性,血中可见畸形和破碎的红细胞。

部分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肝炎活动时,也可以出现多发性关节炎、浆膜炎、抗核抗体阳性及全血细胞的降低,此时在临床上容易与狼疮性肾炎相混淆。但慢性活动性肝炎通常有肝炎面容、蜘蛛痣等改变,而缺少红斑狼疮典型的皮肤损害,抗dsDNA抗体通常为阳性结果。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也可以表现为发热、贫血、关节痛、补体下降及肾炎等,需与狼疮性肾炎进行鉴别。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通常有心功能的损害,出现心脏杂音,但较少累及全身其他脏器,自身抗体通常为阴性,反复血培养可检测到有细菌生长。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方案

基础治疗

糖皮质激素羟氯喹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基础用药。

免疫抑制剂方案的选择

免疫抑制剂:主要根据肾脏病理类型和病变活动性,并结合肾外病变来选择。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吗替麦考酚酯、麦考酚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肾脏病理类型及病变活动性是选择LN治疗方案的基础,不同病理类型LN优先选择的诱导和维持治疗方案见下:

其他治疗方案

非免疫抑制治疗

顽固性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狼疮性肾炎复发后的治疗

对于LN复发患者,再次使用原诱导和维持治疗方案。若怀疑患者的肾脏病理发生转型,或不能确定SCr升高、蛋白尿恶化是活动性病变还是慢性病变所致,应考虑重复肾活检。

终末期肾病治疗

狼疮性肾炎患者出现严重肾功能不全时需行肾脏替代治疗,此时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取决于肾外病变。肾移植较其他肾脏替代治疗长期预后更好,应在肾外病变停止活动6个月以上尽早进行。

狼疮性肾炎与妊娠

感染的预防

疗效评估

LN治疗期间评估肾脏治疗反应性时,尿蛋白指标比血尿更重要。临床上普遍采用的疗效评估标准:

LN的治疗反应还应评估SLE的疾病活动性,SLE要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即临床无疾病活动且停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难以做到。

预防

预后

随着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案改进和个体化,狼疮性肾炎治疗缓解率显著提高,中国狼疮性肾炎的10年肾脏存活率约81%~98%,但狼疮性肾炎复发率仍较高(33%~40%),导致肾脏慢性损伤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治疗相关的合并症如感染、糖尿病股骨头坏死卵巢功能衰竭等亦是导致SLE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历史

1902年,Sequeira和Balean发表了一系列71例红斑狼疮患者的病例,其中32例有蛋白尿。1935年Baer描述了肾脏的低碳钢丝环状外观。

Dubois于1954年首次报道了环磷酰胺对SLE的疗效,羟氯喹治疗红斑狼疮首次由Lewis在1956年报道。硫唑嘌呤于1967年被用于治疗SLE。麦考酚酸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用于临床治疗SLE。

参考资料

狼疮性肾炎的ICD-11编码.用于死因与疾病统计的ICD-11.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