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应琨
冯应琨(1908年12月4日—1992年9月28日),出生于广东广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经精神病学家。1949年回国后,曾任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精神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神经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以及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生物科学基金会医学和生命研究所荣誉研究员。他在癫痫、脑电图学、肝豆状核变性的钙磷代谢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并著有《临床脑电图学》等专业书籍。
人物生平
1936年,冯应琨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48年他赴美国进修,除学习临床医学技术外,兼学脑电图学和电休克治疗。
1949年10月1日,41岁的冯应琨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冒险通过中国国民党的海上封锁线,回到祖国,供职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十年动乱时期,冯应琨被关进了牛棚,被揪斗,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一天,神经科主治医刘秀琴正在病房写病历,忽然发现冯应琨正从门缝里对她偷偷招手。冯应琨交给她50个癫痫病人的名单、病历号和简单情况。他说想写一篇论文,需要刘秀琴帮他查些资料。
1978年,冯应琨就任神经科主任。神经科郭玉璞教授回忆说:“冯教授非常有眼光。担任科主任后,他很快制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科建设计划,恢复实验室,也建立了新的实验室。”在冯应琨的积极推动下,神经科建立起神经病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心理学、神经流行病学等实验室。
冯应琨非常爱才,他推荐人才,送他们出国深造,比如郭玉璞、吴立文、刘兴洲等都是他帮助联系送往国外的。冯应琨先后送出18位学子出国学习,是协和送出学生最多的教授。
一生心系病人的冯应琨曾告诉医院:“我不要挂教授号,挂5毛钱的普通号就行。”遇到外地的贫穷患者,他总是告诉他们不用反复来医院开药,只要写封信说药没了,他就会把药寄过去。这些药全部由他自掏腰包给病人买了寄去。
冯应琨对金钱看得极淡。十年动乱中,他在病房当清洁工,只拿工人的工资。之后他恢复了名誉,国家按照政策给他补发工资,冯应琨却坚决不要。他说,那时他干的是清洁工的活,不是教授的活,这钱不能要,并固执地把补发的工资上缴国库。如果不是他的妻子因为夫妇俩膝下无子,家中只剩下200元积蓄,为如何养老而忧郁成疾,谁也不会想到,作为国家级教授的他居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1992年9月的一个下午,84岁的冯应琨与神经科同仁送别美国友人后,忽觉腿上一阵虚软,倒在了地上。住院后,病情时好时坏,病因无法确定。刘秀琴去病房探望恩师时发现,冯应琨的神情显得有几分焦灼。他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刘秀琴的询问下,他谈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西南五省的脑癫痫会议,他答应要去参加;另一件就是他的脑电图图谱还没有发表。
这本脑电图图谱已经完成两年有余,但因为资金问题迟迟不能出版。冯应琨去世后不久,图谱终于出版了。看着图谱,整个脑电图室的人都忍不住哭了。他们手捧图谱郑重地将之端放在冯应琨教授的墓碑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