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又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是最早承担干部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级示范基地,临床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国家级核心基地。

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于1921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建院之初,就志在“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创立了“三基”“三严”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培养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创建了10余家大型综合及专科医院。1991年,在全国首次进行的医院等级评审中北京协和医院以最高分通过评审,成为中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现任院长由张抒扬担任,名誉院长赵玉沛。

北京协和医院共有4个院区,总建筑面积61万余平方米,在编职工4300余人、两院院士3人、临床医技及平台科室5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个、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6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1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8个。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2022年手术量5.9万例、年出院病人11.3万人次。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预算收入达到112亿元。其中,单床的事业收入达500万元/年,在年收入达百亿的医院中排名第一。

北京协和医院先后获得国家级技进步奖励25项,也是国家“传染病”“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要单位。医院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连续十三年名列榜首。在复旦大学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专科综合排名中,该院病理科、风湿科、妇产科、普通外科、急诊医学科、变态反应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核医学科位居全国第1位,放射线科、麻醉科、内分泌科、超声医学、检验医学科位居全国第2位,消化病科位居全国第3位,传染科、整形外科/呼吸科位居全国第4位,耳鼻喉科位在专科综合排名居全国第5位,骨科、肾脏病科、眼科位居全国第6位,皮肤科、血液科、老年医学科位居全国第8位,临床药学科位居全国第7名,泌尿外科位居全国第9位。

历史沿革

协和前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医作为西学东渐的形式之一传入中国,英美六教会合办“协和医学堂”。1906年,英国伦敦教会在清朝慈禧和清政府的支持下,在北京创办了协和医学堂。随后长老会、美以美会、内地会、伦敦教会医学会和英格兰教会也加入其中。协和医学堂(Union MedicalCollege,UMC)成为由英美教会在中国合办的第一所医学院校,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PUMC)的前身。

19世纪末期,美国石油巨子洛克菲勒决定将部分巨额财产用于全球慈善事业。1909年派出的“东方教育考察团”在考察日本印度和中国后,突出提到中国在医学教育方面的迫切需要。洛克菲勒采纳其意见,于1913年成立基金会(Rockefeller 基金会),决定资助中国医学教育。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建以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改革构建的“约翰·霍普金斯模式”为范本展开。1915~1917年是新旧协和学校的交替阶段,也是新校筹备改组时期。1916年过渡时期的协和医学院董事会成立,13名成员中有7人由中华医学基金会(洛氏驻华医社)选派,另6名白美国伦敦传教会等六家教会各选派一人担任。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于1916年1月24日在纽约举行。同年,学校在纽约州立大学正式立案,可向毕业生授予纽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20年4月14日召开北京协和医学院董事会会议,确定办院宗旨和发展方向,“聘请世界第一流学者、创建远东第一流医学院、培养第一流人才”,由此产生的“协和模式”延续至今,影响广泛深远。1921年9月16日举行了的协和建筑群落成典礼。20世纪初叶的国际和中国社会环境及创办者拥有雄厚的资本,为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中国各医学院校毕业生来院进修,迅速成为中国的医学中心。

颠沛岁月

1937年8月4日起北平沦陷,中国籍教师李宗恩、张孝喜、林可胜等离开协和,分别到贵阳、长沙市武汉市等地工作。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突然进驻学校和医院。学生停课,门诊停止,病房不再收新病人住院。至1942年1月31日,学校、医院及宿舍完全被日寇占领,病人全部出院。国难当头,协和师生纷纷奔赴全国各地继续行医和教学。一部分医护员工在北平市天津市自由结合,组设医院、诊所及化验室等,如北平的中和医院、儿童医院、道济医院,天津的思光医院、天和医院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医学院、医院全部校产从日军手中收回。1946年4月洛氏基金会听取考察团建议,决定集中资助中华医学基金会重建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1948年5月,协和医院正式复院,5月1日起正式接收病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中原地区和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医院曾三度更名、两度更改隶属关系。

三度更名

1950年,医院经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后,私立北平协和医院更名为北京协和医院。次年,政府决定“中国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合并,定名“中国协和医院”。1957年11月25日,中国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由中央卫生研究院1956年更名而来)合并,医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更改隶属

自1952年1月1日起中国协和医学院划归军委建制,仍担任部分地方医疗工作。此后医院受军委和地方双重领导。次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直属中国共产党委员会,批准中共北京协和医院委员会成立,并任命罗诚为党委书记。总政、总后选派大批干部和战士到医院,协和进入军管时期,担负为全军培养高级师资和提高医务干部水平的任务。1956年3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划归中央卫生部,9月1日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正式归中央卫生部领导。

逐步恢复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协和医院,开启了在党的领导下,由中国人自行管理和建设的历程。1957年,张孝骞上书中央建议恢复协和医学院,同年被国务院批准。1959年,周恩来总理为学校定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自1965年至1977年的12年间,医院共派出由著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94批,共计1458人次,足迹遍布19个省市的六十余个地区,其中仅西藏地区就派出7批、西北派出10批医疗队。

蓬勃发展

1978年,文革期间中断12年之久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在黄家驷、章央芬等力促下恢复。第一批120名研究生以“首都医院医科大学”名义招收,缓解了各学科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医院首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6个、专业12个。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11个、专业19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卫生部选择协和医院作为城市医药实体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协和医院的实践为指导全国卫生战线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提供了新的依据。

1983年,内分泌学科成为卫生部第一批临床药理学研究基地的专业组。1995年临床药理研究中心成立,承担卫生部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药物临床试验的职能,是当时中国唯一的综合性药物临床试验中心。截止2008年,医院先后有25个专科被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专业组。2005年成立体检中心(现更名为健康医学部)。2010年9月16日,协和转化医学中心成立。

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信息产业部和卫生部的关心支持下,北京协和医院同邮电总医院合并重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2月,新落成的帅府壹号正式启用。2021年8月8日,历时两年多的北京协和医院西单院区门诊楼改造工程竣工,新门诊楼正式启用。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预算收入达到112亿元。其中,单床的事业收入达500万元/年,在年收入达百亿的医院中排名第一。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北京协和医院共有4个院区,总建筑面积61万余平方米,在编职工4300余人、两院院士3人。临床医技及平台科室59个,开放住院床位2000余张,2022年手术量5.9万例、年出院病人11.3万人次。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预算收入达到112亿元。其中,单床的事业收入达500万元/年,在年收入达百亿的医院中排名第一。

院区分布

东单院区

位于东城区帅府园1号,共有外科楼、急诊楼、门诊楼、教学楼、老楼、内科楼、转化楼、护士楼8座楼宇,设有门诊、国际医疗部、国际医疗部急诊、急诊、发热门诊、服务厅等。院区有手术科室23个,非手术科室16个,诊断相关科室9个。

西单院区

该院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41号,占地面积16061平方米,建筑面积60651平方米,共有北楼(国际医疗部)、中楼、南楼(病房)和门诊楼四个楼宇。西单院区设有内科综合病房、MICU二病房、肿瘤一病房、血液肿瘤二病房以及乳腺外科病房、整形美容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共六个病房,开放床位196张。2018年门诊量达50余万人次,日均门诊量约2200人次,在职员工六百余人。西单院区国际医疗部于2018年10月22日投入使用,国际医疗部地处金融街核心区,占地约2637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719平方米),开设诊室37间,设有3个病区,开放床位57张,设置内镜中心和手术室。妇科学内分泌与生殖中心、医学美容中心、乳腺中心、口腔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为五大特色专科。同时,西单院区配拥有SOMATOM Force双源CT、MR750w大孔径3.0T磁共振扫描仪、Senographe Essential全视野数字乳腺X线摄影系统、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iDXA)、飞利浦Digital Diagnost全电动双板数字X线摄影系统等放射诊疗设备。

大兴院区

2020年,科技部决定批准建设“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为主管部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为依托单位。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首个落户北京协和医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8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大兴院区A栋装修及其配套BCD栋改造工程完成竣工验收。大兴院区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学研究创新基地,作为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载体。

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

雄安新区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项目预计2022年6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编制,2023年6月开工建设,2025年6月竣工。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占地面积500亩,含2000个床位。项目主导功能北部以综合医院功能为主,南部以教学、科研功能为主。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座医疗平台化和共享化的医院。

科室设置

重点科室

北京协和医院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9个:基本外科、神经科、急诊科、呼吸科、肾内科、眼科、泌尿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肿瘤内科、重症医学科、变态反应科、中医科、骨科、麻醉科、妇产科、耳鼻喉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放射科、检验科、小儿科、内分泌科、核医学科、整形美容外科、药剂科。

基本外科

科室成立于1921年,是与北京协和院龄相同的核心科室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历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根据基本外科的特点,在中国最早细化建立专业组:包括胰腺、胆道、胃肠、血管、乳腺、肝脏、外科营养、重症及相关临床专业实验室。拥有158张病床及2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已成为普外领域全国疑难重症疾病的诊治中心。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该科室位居“普通外科”榜首。其中基本外科胰腺外科中心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胰腺疾病诊治中心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外科学家曾宪九教授领导下,在中国率先成立了多学科参与的胰腺疾病协作组,诊治胰腺癌5000余例,诊治胰腺内分泌肿瘤1000余例,其中胰岛素瘤600余例,为亚洲病例数最多的一组病例,并完成了复杂多发的、多次术后的难治性胰岛素瘤的切除。

神经科

科室成立于1921年,拥有11个专业组(临床神经生理、脑电图与癫痫、痴呆与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神经病理、神经肌肉病、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和睡眠),开设9个特色门诊(神经肌肉病门诊、肌张力障碍和肉毒毒素治疗门诊、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门诊、癫痫门诊、脑血管病门诊、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门诊、多发性硬化门诊和头痛门诊等)。拥有床位90余张,每年门急诊接治患者超过16万人次,住院患者1600余人次。神经科专科实验室设置齐全,肌电图与脑诱发电位、神经病理、脑电图、经颅超声多普勒、神经生化和免疫、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患者诊治提供实验室辅助检查。有医生 5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主治医生18人、住院医生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8人。各级护理人员50人。

急诊科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时任院长陈敏章教授批准在医院设立独立的急诊科,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医院内急诊科,邵孝鉷大夫担任第一任主任,并担任1987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1992年,周玉淑教授接任科主任一职,1997年由马遂教授接任科主任,2005年于学忠教授接任科室主任至今。科室拥有三十余名急诊医生和一百余名急诊护士,包括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3名,急诊专科医师35人,中青年医师占70%以上,90%以上的医生有国际培训经历;2012年搬入新急诊大楼后,工作面积达到八千余平米,包含7个区域,分别是急诊流水诊室、急诊抢救复苏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综合病房、急诊ICU,共有超过150张床位,其中有70张监护床位,每年急诊病人数量平均约为20万人次,日均急诊量在500-600之间。

呼吸科

科室由中国呼吸病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创建,是中国呼吸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及呼吸疑难病诊治中心。协和呼吸科包括11个分组,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组、睡眠呼吸障碍组、间质性肺病组、肺癌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组、哮喘组、危重症医学组、感染组、介入组、呼吸治疗组和控烟组。在职医生共有33人,包括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0人和主治医师13人。徐作军教授领导的多科协助诊治的间质性肺病组,王孟昭和张力教授领导的多科协助的肺癌诊治中心、肖毅教授领导的呼吸睡眠中心,以及施举红和徐凯峰教授领导的肺血管疾病组具有完整的团队构成,也是科室的特色。2012年呼吸内科被评选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肾内科

1979年由毕增祺教授创立。1980年起建立协和肾脏病实验室和血液透析室。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各专业组改称为“学科”,肾脏病专业组更名为肾脏病科,同时成立了血液净化中心。协和肾内科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肾脏病诊疗中心,包括肾脏病门诊、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和肾脏病实验室。科室在职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名,并有数位硕士生导师。主治医师10余人,已有数名医师已成为中华肾病学会常委或委员。日常医疗工作由门诊、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特殊血液净化)、实验室等五部分组成,科室下设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急危重症、高血压水盐代谢、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专业方向。1998年开展胆红素吸附、连续性血液滤过、免疫吸附、双膜血浆置换。2006年开展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是中国最早开展该治疗的综合性医院的透析中心。每年进行重症患者的血浆置换、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各近300例次。

眼科

科室成立于1920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眼科,被誉为“东方的维也纳眼科中心”。眼科拥有东单和西单两个诊区,眼科病房设在东单协和,共有床位49张。协和眼科设有眼底、青光眼、角膜和屈光、神经眼科、葡萄膜炎、眼视光和斜视弱视、眼整形和泪道、眼遗传、眼科流行病与防盲专业专业组,还设有眼科实验室供临床和研究使用。现任科主任为钟勇教授、陈有信教授和张美芬教授,主任助理张顺华副教授。协和眼科开设有普通门诊(东单和西单院区)、专科门诊、特需门诊和国际门诊,满足患者对医疗的多层次需求,年门诊量12万人次以上。协和眼科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飞秒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斜视矫正术、眼整形手术等各类眼科手术,年手术量超过8000台。

泌尿外科

科室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具有肾上腺外科、泌尿微创外科、肾移植、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尿路结石、普通泌尿外科、男科学等专业领域的科室。拥有3个病区,病房床位数110张(普通病房92张,特需病房18张)。具有完备的检查、检验及治疗设施,可以进行各种临床所需的检查化验和治疗。除多套腹腔镜手术设备、3D腹腔镜设备、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系统及影像一体化手术室之外,拥有膀胱镜检查造影设备、输尿管硬镜及软镜、经皮肾镜、2um激光、1.9um激光、激光、EMS 碎石机、体外震波碎石机、超声波诊断仪、影像尿动力学诊断仪、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仪、性功能诊断仪、生物反馈治疗仪和腔道泌尿外科诊断治疗设备。每年收治住院病人4000例以上,年手术量3900例次,其中疑难、复杂手术约占1/3。年门诊量已超过12万人次,年门诊手术(包括膀胱镜检查)4500人次。门诊设有男科学、结石、肿瘤、肾上腺外科等亚专科门诊。有医师35名,护士32名,技师3名。其中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12名,住院医师3名。

心内科

1931年北京协和医院董承琅医师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心脏病科,包括心脏病专科门诊和心脏临床生理实验室。1979年成立大内科建制下的心脏病专业组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和起搏治疗、心脏超声诊断、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心血管临床药理等临床工作相继开展。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心脏病专业组改称心内科。科室对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颤、非经典房扑、疤痕相关性室速等治疗有成熟经验;通过心脏转复除颤器对心源性猝死高危病人进行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将国际技术和操作理念应用于临床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组建了急救介入队伍24小时随叫随到。心内科保持对内科和心血管系统各种疑难复杂及危重病例深入探寻病因的传统,结合心脏影像、心肌病理、基因分子诊断等多项前沿技术,积累了大量危重、疑难、罕见心血管疾病的成功救治经验,形成“协和”特色。心内科已建立了高血压和血脂代谢异常、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肺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结构性心脏病、肿瘤心脏病、心脏影像等亚专业组。有在职医师45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17名,主治医师15名,技术员11名。设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血管病等特色门诊 。每年收治住院患者约近4000例,年门诊患者约10万余人次 。

消化内科

科室由中国现代内科学张孝骞教授和消化病专家陈敏章教授领导和培育起来,是一个消化病学、内镜学以及疑难重症的诊治中心。科内设有炎症性肠病和胰腺疾病诊治中心、消化内镜培训中心以及胃肠功能和动力疾病诊治中心。科室拥有47名医生,39张病床,月收治200多个病人。日常执行24小时听班制。同时科室还与急诊科建立胆管炎的绿色通道,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定期梳理住院条,及时有效处理滞留患者。

血液内科

193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率先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血液学专业实验室,并于1934年建立血液内科专业组。1980年成立大内科建制下的血液内科。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博士生培养基地。1990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血液学国家重点学科点(与医科院血液学研究所联合)。1992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批准为首批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1年,被批准为首批临床重点学科。科室有三个病房,共62张床位,包括东院血液科一病房,床位32张,西院血液科二病房,床位18张,和血液科三病房即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床位12张,其中百级层流床位6张。还在东院设有化疗门诊,西院设有血友病治疗中心兼北京血友病管理中心。每年收治住院人数约近4000例,年门诊人数约5万余人次,年院内外会诊数2000例。拥有在职医师19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和主治医师8名。科内下设红细胞疾病、血液肿瘤、血栓与止血性疾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四个专业组。

风湿免疫科

科室由“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于 1980 年建立。科室在职教授 16 名、副教授 11 名(博士研究生导师 11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12 人),主治医师 13 名,专职实验室人员 9 名,年门诊量 15 万人次,开放床位 68 张,年收治患者1200 人次,成为全国公认的“疑难危重风湿病诊治中心”。作为首个国家教委风湿病学博士 / 博士后培养单位、国家级风湿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近 5 年连续被认定为教育部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国家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亚太抗风湿病联盟“卓越中心”称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名榜”风湿专科中连续 10 年蝉联榜首,《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连续 7 年专科第一名。

感染科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是中国一家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国家级传染病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名列第七。科室致力于全国艾滋病领域的多项临床研究,尤其是在新时期下的艾滋病多脏器功能研究方面,利用综合医院的多学科优势,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多学科合作的“协和综合模式”。科室人员42名,其中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5名。

肿瘤内科

科室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有教授1名、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10名、研究员2名。17名医生中,博士12人、硕士3人。拥有3个病区:西院肿瘤内科一病房、肿瘤血液二病房、东院化疗日间病房与门诊化疗室。科室致力于各种实体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包括乳腺癌肺癌淋巴瘤、消化系统(食管、胃、结直肠、胰腺、肝胆)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头颈部肿瘤、软组织肿瘤、甲状腺癌、恶性黑素瘤等,开展化疗、热灌注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内科疗法。在罕见肿瘤、老年肿瘤、有合并症的肿瘤等复杂疑难病例诊治上积累了经验。组织并参与了协和医院胰腺、消化道肿瘤、胸部肿瘤、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头颈部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协作组(MDT)。年门诊量32000人次,住院病人5000人次以上。

重症医学科

1982年以陈德昌教授为首的医学大师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具有重症医学内涵的加强医疗科。科室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排名第一。在2015、2016年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排名中,均名列全国重症医学专业第一名。重症医学科的亚专业覆盖重症血流动动力学、重症呼吸、重症心脏、重症肾脏、重症感染、 重症超声、重症神经、重症凝血、重症营养代谢及重症护理等多个领域,专业设置齐全。重症呼吸方面重点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心肺间关联与交互影响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从呼吸力学的应力应变入手,到循环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到提出与应用。重症肾脏包括血液净化和急性肾损伤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实现了管理。 

变态反应科

1956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变态反应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创建。科室治疗包括耳鼻喉科的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食物过敏、各种过敏性皮肤病等,病种丰富。科室年门诊量近7万人次,高峰季节日门诊量近400人次。有在职职工18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4人,实习研究员2人、主管技师3人、护士4人。

中医科

科室成立于1955年,1961年正式命名中医科。科室有医护人员42人。教授5名,副教授8名、主治医师11名、住院医师7名、护理人员11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9名。1978年以来中医科设有肝病糖尿病男性性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乳腺增生症、风湿免疫病及肿瘤专业组。中医科日门诊量达600人次,年门诊量约16万人次以上。约50%为外地疑难病症患者。针灸年门诊及治疗量18000人次左右,采用多种针法、火罐、穴位贴敷等方法治疗内、外、骨、妇、神经、儿、皮肤、耳鼻喉等科的相关病证。科室还承担全院各病房的中医和针灸会诊,年会诊2000人次以上。病房床位20张,以收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病人为主,兼顾其它适合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年收治500人次左右。

骨科

科室前身是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骨科专业组,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连续11年在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位居全国前五名。科室成立脊柱外科中心、关节外科中心、骨科创伤中心3个临床诊疗中心,同时设立运动医学、脊柱微创、骨肿瘤、足外科、小儿骨科等十余个亚专业组。全科有病床132张,同时配备特需病房。门诊设有骨科普通门诊、骨科特需专家门诊、骨科国际医疗门诊,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临床需求。骨科急诊全年24小时开放,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年门诊量超过15万例,住院患者年手术量5000余台。全科有医师及专职技术员50人,其中院士1人,主任医师19人,副主任医师13人,主治医师13人,住院医师3人,专职技术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5人。有在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10人。

麻醉科

1951年医院任命赵俊、罗来葵教授等设立麻醉专业,1995年协和医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整形医院、肿瘤医院麻醉科成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麻醉中心,并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麻醉科在疑难危重病例的麻醉处理方面具有临床经验,尤其在内分泌疾患病人的围术期处理、急慢性疼痛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妇产科

科室是国家卫生部命名的林巧稚妇产科研究中心,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地,国家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妇产科学专业分组:产科、妇科常规、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绒毛膜癌。床位273张,门诊、急诊设置: 产科门诊(产前门诊,遗传门诊)、妇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妇科常规组门诊(子宫内膜异位症, 妇科泌尿))、妇科肿瘤门诊、妇科内分泌门诊、妇女保健门诊、滋养细胞肿瘤门诊、特需门诊、急诊(普通妇产科, 特需医疗部)。科室诊疗技术状况:(1)产科:擅长处理妊娠合并急危重症以及疑难内外科合并症,建立了高危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ICU),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建立中国第一个产前诊断实验室  ,研究并发展出一整套胎儿取材方法:羊膜腔穿刺、经腹早孕绒毛活检、脐静脉穿刺、胎儿镜检查等。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外周血染色体制备、羊水染色体制备、绒毛染色体制备、产前筛查、某些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某些代谢病的生化指标检查、外周血、羊水和绒毛细胞分析等。(2) 妇科肿瘤:建立并完善了妇科肿瘤病房的质量控制和评估系统。建立及推广妇科肿瘤诊治规范化。改进与发展妇科肿瘤手术-微创手术;个性化、人性化;保留生育功能。牵头组织了多个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发展和创新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并开展多项妇科肿瘤的基础研究。(3) 普通妇科:进行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广泛深入的开展了妇科内窥镜和微创手术的临床研究;宫颈病变的规范化治疗,首先应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BS报告系统和HC-II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 进行宫颈病变的筛查;提出宫颈病变诊断的“三阶梯”模式;深入的探讨宫颈锥切在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价值。(4) 妇科内分泌:成立妇女健康中心,诊治大量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失调、生殖功能异常、围绝经期疾病以及性发育异常等患者。建立辅助生育中心,制定了合理的临床促排卵方案,各年度体外受精妊娠率稳步上升;开展囊胚培养技术和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完善不育、性发育异常等疾病的手术治疗;开展多项多中心的新药临床试验研究 。(5) 计划生育:逐渐扩大计划生育手术范围-腹腔镜手术如输卵管妊娠、异位环取出、附件切除和全子宫切除;宫腔镜手术:取异物、残环/嵌顿环、息肉和粘膜下肌瘤切除;人流、药物流产、放取环、皮下埋植放置及取出、输卵管绝育术(开腹及腹腔镜),输卵管再通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开展科研推动临床诊治的发展。

耳鼻喉科

科室有正式在职职工60人,科主任高志强教授,副主任陈晓巍教授,主任助理杨华教授和吕威教授,科主任秘书冯国栋副教授。共有正教授14人(在职8人,退休6人),副教授13人(在职10人,退休3人),主治医师14人,住院医师4人;在职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6人。拥有普通病房病床数46张,特需病房床位10张,分设耳科学组、鼻科学组、咽喉头颈学组。另设有人工耳蜗中心、助听器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临床听力学实验室、骨颅底显微外科解剖及技术实验室和耳聋基因筛查实验室。耳科学组全面开展了耳显微外科学、耳神经外科学(前庭方面、面神经方面)、侧颅底外科、耳整形和临床听力学等工作,开展了大量镫骨手术、面神经手术、人工耳蜗及各种人工听觉植入术、侧颅底手术、颞骨恶性肿瘤切除术及各种外耳中耳畸形手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基础研究方面,在面神经功能检测和客观功能评价、内耳发育、聋病基因、干细胞应用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眩晕等方面开展研究。鼻科学组致力于嗅觉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积极开展了鼻内镜下微创手术和导航下疑难疾病的手术,对特殊鼻-鼻窦疾病及鼻颅沟通肿瘤的治疗具备经验。咽喉头颈学组系统性地开展了头颈部恶性肿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咽喉气管食管狭窄的综合治疗。

超声医学科

北京协和医院于1972年建立超声诊断专业组,1986年正式成立超声医学科,张熙教授任第一届科主任。全科共有正教授7人,副教授16人,主治医师 9人, 住院医师 12人,临床博士后3人。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35岁以下年轻医师中90%具有博士学位或者为在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科室设施及仪器设备齐全,拥有超声诊断设备及介入治疗设备。年检查量逾五十余万人次,穿刺介入量约7000例,承担高干保健、外宾医疗等重点医疗任务。检查包括腹部、小器官、血管、妇产科、介入等内容,其中大量为疑难病例的会诊。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多次率先在中国及国际开展诊断和治疗项目,包括将第一代和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引入中国、开展宫腔超声造影、采用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成像技术、体外聚焦超声治疗实体肿瘤、肝肿瘤及盆腔肿瘤射频消融工作等。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等新技术诊断乳腺疑难病例,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此外,还将最新的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引入产科学领域。已发展为包括小器官组、血管组、产科组、介入组等在内10个亚专业组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专科。

病理科

科室前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病理系。病理科全科共有工作人员48人,有院士1名,主任医师4名,研究员1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8名,主管技师8名,技师8名及技士1名,其他工作人员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2名。自建院以来病理病例总数已超过80万例,每年都以10-15%的速度增加,超过35000例/年。术中冰冻每年达4000多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科室常规外检普遍应用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技术,可以做上百种抗体的染色检查,每年免疫组化染色片40000余张。应用细胞学技术开展了包括宫颈及非妇科学脱落细胞检查,每年完成 3万多例的检查。应用FISH,LOH等分子遗传学技术开展了乳腺癌肺癌软组织肿瘤、内分泌肿瘤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基因重排技术及EB病毒原位杂交技术的开展为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可靠的证据。由于北京协和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及全国疑难重症诊治中心,除少数常见病外,每年有很多疑难病理会诊。会诊总数已达55000多例。并且以每年7000多例速度在增加。

放射科

美国医学家保罗·霍奇斯教授(Paul C. Hogdes)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中国首批成立放射科的医院。2001年通过国家教委评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和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科室在岗正式职工121人,包括诊断组、护理组、技术组、登记保管组,其中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15人,其余为初中级职称,梯队合理。80%以上的科室医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拥有大型影像诊疗设备数十台,其中包括双源CT 6台,640层CT 1台,256层CT 1台,能谱CT 1台,64排螺旋CT 1台、16排螺旋CT 2台、3T超高场磁共振和1.5T磁共振以及永磁介入专用磁共振在内的磁共振成像仪10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7台、全数字胃肠造影机4台、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3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2台,另有计算机X射线摄影(CR)、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DR)、激光相机等设备器材共计40余台。科室内PACS系统已全面应用,实现了数字化诊断及图像管理、存储及自助发放。科室擅长多层螺旋CT、超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方面。特别是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影像诊断、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肿瘤的早期影像学筛查、胰腺肿瘤的早期影像诊断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垂体肿瘤的综合影像诊断和术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病及内分泌代谢性骨病的影像学研究、全身DWI评估肿瘤转移及系统性疾病、各系统的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诊疗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每年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约45万人次。主要开展了全身各部位的动脉和静脉血管造影、先心病的经皮介入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及颅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颅内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锁骨下动脉成形术、肾动脉成形术、下肢动脉成形术、颈内静脉透析导管置入术、深静脉输液港置入术、上下腔静脉成形术、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肺动脉血栓栓塞溶栓、肝静脉成形术、肢体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等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技术,除此之外,还广泛开展了包括脑肿瘤、肺癌、肝癌胰脏癌、妇科肿瘤、骨转移癌在内的全身多部位肿瘤的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并开展了实体肿瘤经皮射频消融和冷冻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检验科

科室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检验学系所在地。下设微生物专业组、生化与免疫专业组、基础检验与细胞学、内分泌专业组、分子生物学专业组、西院综合组6个专业组。中国率先设立检验门诊,平均每天接诊超过40人次。检验科位于北京协和医院东西两院,东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邮政编码 100730)北京协和医院新门诊楼7层A区(微生物区)和新门诊楼6层A区 (急诊区、生化免疫区、临检及细胞学区、内分泌区、分子生物学区)、新门诊楼5层B区(STD检查和皮肤真菌检查)、新门诊楼2层B区(临检尿便及精液检测区)、国际医疗部1段2层 (外宾化验室)。西院检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41号(邮政编码 100032)。门诊楼4层(生免室、临检室、微生物室、门诊化验室、急诊化验室)。检验科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主任助理1名,下设微生物专业组、生化与免疫专业组、内分泌专业组、基础检验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组、西院综合组6个专业组,每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检验科6大专业组共辖16个实验室,35个子专业领域。拥有大型仪器设备135台,其中包括细菌培养仪、自动鉴定仪,大型生化自动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多参数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等。全科开展检验验项目300余项,擅长微免实验室细菌室在院内感染监测及其耐药机制研究,疑难菌鉴定和感染疾病诊断等方面;血清病毒室在中国较早建立衣原体感染诊断;生免室在北京市独家开展血红蛋白电泳。有在职职工107人(64%),合同制员工47人(28%),退休返聘人员13人(8%)。其中正高6人、副高13人、中级60人、初级28人。

儿科

科室成立于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之初的1921年,协和儿科擅长在早产、遗传病以及疑难疾病诊治等方面的治疗。协和儿科有9个亚专业、51张病床。在职医生41人。遗传学是协和儿科最早建立的亚专业学科。协和儿科积累了大量遗传病队列,包括1900例病例的溶酶体病队列、2700例病例的DMD队列等多个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罕见病队列。新生儿亚专业建立新生儿室管理制度,率先在中国应用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小儿科保持了最低胎龄23周+2天和最低体重520克的记录。此外通过多科协作,新生儿胃镜、新生儿腹透、新生儿ECMO、PDA结扎等诊疗项目陆续开展。

内分泌科

二十年代中叶起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仿照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成立代谢病房,进行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研究。1958年,中国首个内分泌科建立。1988年成为国家内分泌重点实验室。2011年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作为全国内分泌和代谢病疑难重症的诊治中心,有病床66张,开设有独具协和特色的糖尿病、甲状腺、垂体、肾上腺、骨代谢、内分泌性高血压、性腺、肥胖、矮小等多种专病门诊,年门诊量已高达18万余人次。全科有在职临床医生41人,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主治医师10人。

核医学科

科室创立于1958年,科室拥有PET显像专业组(PET中心)、SPECT显像专业组、核素治疗专业组、体外测定专业组、放射性药物专业组及实验核医学研究专业组。开展了常规诊断、治疗项目80余项,其中多个诊疗项目为中国最先创立。如心肌断层显像、肝血流血池显像、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新生儿甲低筛查的纸片法放免分析、红细胞寿命及红细胞容量的测定、幽门螺旋杆菌的14C-尿素呼气实验等。在中国最早开展131I治疗Graves甲亢,已治疗病人逾数万例,随访长达40余年。核医学科是集临床核医学(核医学影像诊断、核素治疗)、实验核医学与放射性药物研究于一身,医疗、教学和培训相互促进的核医学综合研究基地。拥有工作人员39名,中科院资深院士1名,其中正高职6人,副高职9人,中级15,初级9人,人员结构基本合理。拥有PET/CT、PET、PET加速器各1台,SPECT/CT、SPECT共 4台,γ相机1台。核医学影像诊断日工作量约50~80例。PET中心拥有生产PET显像及PET药物制备的全套设备, 装备Siemens公司52环64层 PET/CT。除常规18F-FDG外,研发应用了18F-FET, 18F-choline,11C-乙酸盐等多种显像剂。

整形美容外科

科室始建于1952年,由中国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的宋儒耀教授担任主任。科室为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常委及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分会常委所在单位,国家整形外科重点专科单位。现任主任王晓军教授。有医生32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医学博士17人,硕士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的治疗范围涵盖了整形再造外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的所有领域,以患者为中心,实行24小时优质服务。东西两院均设有门诊及门诊手术室,病房位于东院,设有各种规格的病房及三十余张病床。拥有多功能B超、内窥镜激光、多普勒、正电子治疗仪、PRISMA以及微晶磨削、毛发移植等专用器械、设备。

药剂科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是集药学服务、科研、教学和管理为一体的平台科室,负责药品的供应、调剂、合理用药及信息咨询等工作。有员工11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2.8%,含博士3人,硕士20人。科室形成了以药事管理、处方/医嘱点评、门诊药物咨询、患者标准化用药交代、药师会诊、多学科专科门诊(MDT)、音似形似药品管理、超说明书用药、罕见病用药、差错防范、抗菌药物处方点评项目(ASP)和临床药学等全方位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科室配备包括整合发药机、智能药柜、PIVAS配液机器人、药品智能存贮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自动化设备。 

全部科室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20世纪六十年代,协和医院妇产科葛秦生教授最早在中国提出口服避孕药减量配伍,在保持良好避孕效果的同时,节约药物资源、减少药物副反应,又把小剂量的概念引入到其他治疗与研究领域,如绝经激素治疗(MHT)、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等,在国际妇科内分泌领域自成一体。

1981年,协和医院肾脏病学毕增祺教授合作成功研发肾用氨基酸,联合配置中药方剂(大黄牡蛎公英汤)开展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1985年,由协和医院妇产科宋鸿钊院士牵头的《绒癌的根治疗法及推广》研究,使绒癌从死亡率90%到根治率90%。

1988年,医院心血管基础研究所率先制备了内皮素抗血清、相继建立了内皮素放射免疫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法、并以心血管病中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心肌缺血高血压为目标,从整体、离体、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ET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内皮素(Endothelin,ET)呈剂量依赖方式促进培养的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DNA合成,在高血压和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病人中,血浆ET水平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及动态变化与病变程度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提示血浆ET水平及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判断病程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2005年,协和医院眼科教授叶俊杰教授与感染科合作首次在中国艾滋病房水中检测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011年首次在中国艾滋病患者泪液中检测到HIV病毒,两项发现分别被评为2005与2011年中国十大医学新闻。

2011年10月,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刘彤华教授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反义癌基因或野生型抑癌基因或自杀基因导入人胰腺癌细胞系,均获得了癌细胞生长抑制的效果。又用Survivin作靶基因合成DNAzyme,以及针对K-ras第12密码子突变模式的不同,设计siRNA,二者均证实能有效地拟制癌细胞的生长。

2012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通过分子诊断技术确诊了多种罕见单基因病,其中以Costello综合症为代表的7种单基因病均为中国首先报道。这标志着中国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水平跨上新台阶。

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烜教授研究团队经过5~6年的基础研究,国际首次发现PTEN蛋白在红斑狼疮(SLE)中的致病机制,同时发现调控miR-7可通过纠正PTEN缺陷,恢复SLE中B细胞的表达和功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7月23日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为治疗SLE提供了新靶点。

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向阳主任团队应用中国优质原研药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阿帕替尼(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高危耐药/复发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患者,为高危耐药/复发GTN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是全球范围内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高危耐药/复发GTN的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研究,并包含了迄今为止单一机构报告该罕见疾病的最大样本量。

2022年,在深入系统开展高危青少年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基础上,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杨佳欣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卵巢来源内胚窦瘤的生物遗传学信息和演化特点,报道了性发育异常合并卵黄囊瘤病例,发现了化疗耐药基因位点。为推进卵黄囊瘤精准治疗,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奠定了重要基础。

医学实践

1936年,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刘士豪教授等报告了中国第1例胰岛素瘤病例,且成功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痊愈。

1937年,协和医院胸外科王大同教授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使用肺门止血带结扎法为一位22岁支气管扩张的女患者成功实施了左肺下叶切除术。中国首例,世界领先。

1940年,协和医院胸外科吴英恺(时任外科学系助教)为一58岁贲门癌患者成功进行了经胸食管癌切除及胃食管胸内吻合术,为中国首例。

1941年,协和医院胸外科张纪正为一位49岁男性肺鳞癌病人成功进行了左全肺切除术,并在术中进步性地应用了支气管肺门血管分别结扎的方法。中国首例,世界领先。

1977年,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张孝骞等明确诊断并成功治疗中国首例肿瘤诱发的骨软化症。

二十世纪80年代,协和医院普通外科朱预教授在中国首先开展经股静脉插管检测甲状旁腺激素对甲状旁腺腺瘤进行定位,开展经股动脉插管造影为胰岛细胞瘤定位,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工具。

1994年,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完成中国首例腹腔镜手术成功切除肾上腺肿瘤

1996年,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成功实施了中国首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自2006年以来共为614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634例次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CEA)。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0天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4%,心脏事件发生率1.6%,术后30天脑卒中/死亡发生率1.6%。

2003年,由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曾正陪教授牵头,内分泌科与心外科、心内科、泌尿外科、麻醉科、ICU合作,成功诊治了中国首例心脏嗜铬细胞瘤。

2010年,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原位自体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为该院心外科积累了成功治疗巨大左心房的临床经验,同时也为关于自体心脏移植进行左心房减容手术的临床实践增添了成功范例。

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等多学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新型影像技术“彩色血流编码灌注(iFlow+PBV)”应用于肾动脉和膝下动脉狭窄的腔内治疗,建立了稳定、安全的血管组织灌注测量方法,使用少量辐射剂量和造影剂即可在术中让流经肾脏和足部的血流速度、流量及灌注精确定量。该技术量化了病情评估和手术指征,指导术中即时优化策略,使术后器官功能改善效果更确切。

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在中国首次为2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成人患者顺利实施全球首个SMA基因治疗药物诺西那生的鞘内注射治疗。这是中国首次对成人患者开展的鞘内注射治疗,也是首次将超声可视化技术用于鞘内注射治疗。

教育科研

教育

教学培训

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承担着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专科医生的教育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的相关教学任务。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5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包括:2015年,协和医院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联合举办“住院医师培训国际论坛”,牵头成立“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2016年,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建的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获国家人社部批复,并面向全国首次招收学员。此外,医院也是高等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级示范基地。有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6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1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8个。

关联院校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是中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院校拥有18个研究所、7个临床医院、7个学院、3个院外研发机构及12个创新单元。拥有19个研究所、6家附属医院、9个学院、106个院外研发机构,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院校有两院院士26人、国家杰青4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7人,博士生导师1032名、硕士生导师1231名;拥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6个A类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15个、省部级实验室59个等。院校直属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等6所医院,集医院、研究所和教学机构于一体,形成了医疗、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建立之初,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创了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高等护理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现代公共卫生教育,取得了“北京猿人研究”“单体麻黄素提取”“黑热病研究”等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在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根治绒毛膜鳞状细胞癌化学疗法的创建与推广、中国抗生素自主研发和工业化生产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院校培养了包括张孝骞张锡钧、钟惠澜、林巧稚等在内的55位医药卫生领域两院院士,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中国众多重要医学和卫生机构的建立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持。

科研

重点学科

医院有国家重点学科12个:肾内科、血液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皮肤科、骨科、麻醉科、妇产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放射科、核医学科。

血液内科

科室有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每年培养研究生5-6人、进修生10余人。每年承担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诊断学、内科血液学教学40余学时。另外,还承担北京市血液病专业医师和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我科先后有10余名医师获得北京市、院校优秀教师称号。先后申请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包括参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北京协和医院科研成果奖8项。科研重点集中在铁代谢机制研究、骨髓衰竭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骨髓瘤骨病、血友病和血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淋巴瘤肿瘤微环境研究、淀粉样变的临床及基础研究、POEM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以及综合治疗体系的建立研究等。先后主编专著50余部,每年平均发表SCI文章10余篇以及中国核心期刊文章数十篇。

风湿免疫科

科室董怡教授和唐福林教授在 1997 年创办《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并任主编及副主编,董怡教授作为 APLAR 副主席于 2000 年首次在中国成功举办了第九届 APLAR 大会。曾小峰教授于2016 年再次在上海举办了第十八届 APLAR 大会,并于 2018 年当选 APLAR 副主席。曾小峰教授于 2009 年牵头创建中国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2011 年发展为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2017 年延伸为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CRCA),2019 年获批成为自体免疫性疾病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以“举全国之力共同打造中国风湿病学研究的航空母舰”的号召,以“资源共享,贡献优先”的理念,以中国风湿病信息共享平台(CRIP)和中国风湿病样本共享平台(CROP)的强大支撑,为中国风湿病研究走向信息化、数据化、规模化做出贡献。科室承担或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二·五”863课题、“十三·五”973 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60 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发表 SCI 文章 336 篇,获得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肾内科

80年代初,肾内科首先研制出肾衰必需氨基酸制剂,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中的意义,率先在中国开展了狼疮性肾炎的免疫病理学及临床研究。90年代以来肾内科先后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一五、十二五攻关项目及卫生部、科技部、教委资助科研项目,包括八五攻关项目“国产CAPD透析袋和透析液的研究”,“雷公藤多在移植免疫、外周血T细胞、肾脏系膜细胞中的免疫抑制作用的系列研究”,“细胞凋亡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脂代谢在肾脏病中的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慢性肾脏病预警与防治研究子课题“中国人改良MDRD方程的验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慢性肾脏病并发症防治的关键技术”,“农村慢性病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于应用示范研究”,卫生部行业基金“代谢综合征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等。2012年建立国人正常人尿蛋白质组表达谱,首次采用糖蛋白质组学质谱定量分析手段全面分析糖尿病肾病(DN)不同阶段尿差异糖蛋白质组,构建了糖蛋白质组数据库,并发明了一种将尿液中蛋白成分通过膜过滤并干燥后进行室温保存的方法,简单经济地富集并保存蛋白。研究为提高的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水平提供了线索和思路。此外,我科尚开展了利用激光显微切割联合质谱分析技术对疑难肾淀粉样变进行分型诊断、冷球蛋白定性检测、抗磷脂酶A2抗体受体抗体检测等技术,科室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事部、卫生部、科技部、北京市、医科院及医院资助的科研课题共10余项。科研经费数百万,中国核心杂志及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近200篇文章。

内分泌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内分泌研究中心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实验室于1988年被卫生部命名为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为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自1988年以来,从分子、细胞及整体水平对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内分泌系统对全身组织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为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2007年,科室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22年,科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皮肤科

科室于2002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是博士后、博士生及硕士生培养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团队亚专业学组在反常性痤疮、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性传播疾病、银屑病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机制、罕见病的诊断等多个方向取得突破。论文先后发表在《Scienc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British Journal Dermatology》等国际杂志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等数个科研项目。主持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科研基金、国际抗癌联盟科研基金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每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承担协和医大八年制教学任务。团队于2007年起承担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先后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创新团队奖等多个教学奖项。

骨科

骨科已成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中国医学科学院骨科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骨骼畸形遗传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科室获得省部级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国家教育委员会三等奖一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

麻醉科

1984年协和麻醉科正式成为临床二级学科。在2002年被授予中国唯一的麻醉学国家高等院校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此外,麻醉科是麻醉学专业博士点,承担硕、博士研究生、住院医培训、进修医生、实习医生的教学培训任务,每年还举办“疑难危重病麻醉和新技术”和“困难气道管理”的全国性学习班。

妇产科

科室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妇产科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地,国家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 。承担并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网络技术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建立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育网.(WWW.PUMCH-OBGYN)(2005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8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妇产科学)”(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妇产科学)”(2009年)等荣誉称号。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对普通妇科学、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妇科盆底学、产前诊断、产科学生命支持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推广、普及和应用起到作用。2007年-2010年举办继续教育项目近300次,受众达25000余人。每年招收进修医生40~60名。

超声医学科

科室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国家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培养基地。开展多项研究工作,作为平台科室参与承担了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课题涵盖甲状腺乳腺、产科、肾动脉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汉族国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数十篇论文为SCI收录。开设远程会诊教学中心、虚拟教学中心,每周开设初级课程、高级课程、住院医师读片会、误漏诊病例分析或疑难病例分析等教学活动。主编《医学超声影像学》《超声疑难病例解析》《超声医学高级教程》等20余部著作。作为国家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基地,承担国家级科学基金30余项,近5年培育基地住院医师43名,进修医师247名,为中国输送大量超声医学人才。北京协和医院超声科是北京市超声远程会诊中心单位,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医学专业骨干师资培训基地。

病理科

作为协和医大的病理教研室,每年担负繁重的医大八年制本科病理学教学及协和医大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及硕士生的病理教学工作。建有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网站(www.pathology.com.cn),开通了网上教学,已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并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科室也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单位。病理科的研究工作多次获得医科院、卫生部及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尤其是有关胰脏癌的研究工作曾于1985、1993年两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臧旭教授参加的垂体瘤的研究工作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科发表500余篇高水平科研论文,近三年发表74篇。其中SCI6篇,获得多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包括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卫生部基金等。近三年共获得937万的资助。主编及参加多部医学专著的编写。如刘彤华主编的“诊断病理学”等。陈杰教授主编全国统编长学制“病理学”教材等。

放射科

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八年制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还负责研究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的培养和影像医学的继续教育项目,拥有PACS研究实验室、放射影像学研究室、介入基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实验设施。取得了大量教学奖项。本学科教研室2008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智能题库”项目2004年入选北京市教改项目,并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本科生的《放射诊断学》课程被评为2008、2011年的北京市精品课程, 2010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获得教育部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此外,承担或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发表SCI检索英文论著70余篇,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国际和中国学术会议投稿收录百余次。截止2015年,本学科在研或完成科技部国家级课题1项、“863”课题1项、“霍英东专项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科技部“十一五”攻关课题1项、“十五”攻关课题2项、“九五”科技攻关课题2项、“211”工程课题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1项及医科院级课题6项、CMB 基金资助课题2项。学科大力开展分子影像学和影像学前沿技术如CT灌注成像、光学成像、基因成像的开发和研究、磁共振新型扫描序列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磁共振特殊线圈的制作和评估、介入治疗新材料如载药栓塞微球、可降解可回收支架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研究等。

核医学科

自1958年建科以来,核医学科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9名。其中开创中国核医学先河的王世真院士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40余人;周前教授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其他导师培养研究生10余人。自1989年起成为国家教委核医学唯一重点学科点,2002年再次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点。设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援建的放射性药物研究及培训中心。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八年制本科临床核医学课,研究生基础核医学课程。作为卫生部属放射性药物临床药理学基地是中国唯一集核医学新药研究、小批量制备和临床应用于一体的单位。在新型心、脑、肾、炎症和肿瘤等显像剂的设计、合成、药理及临床应用取得多项重要成果。2005年起,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文章34篇,参与编著专著15余部。

科研平台

国家级医学研究中心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之一,是依托于北京协和医院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平台。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协和)以国家卫生行业现状需求为导向,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心血管疾病持续高发、危害巨大,以及疑难杂症诊治困难等现状,及其在早期防控和精准诊治等方面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包括致病因素复杂、早期准确诊断困难、个体差异显著、现有治疗方法和技术有限等,充分发挥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整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各院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等的基础研究资源,调动国际和中国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紧密围绕与老龄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和疑难杂症等,开展多学科交叉综合合作研究。

该设施主要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30640平方米,建成中国第一批系统化、规模化、完全用于转化医学研究的病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五大系统十五个功能平台。一是针对与老龄化相关心血管疾病和疑难杂症等的具有中国人种特色的生物资源库,主要建设生物标本收集、处理、服务和存储设施;二是基础与临床前研究系统,主要建设的研究设施包括与老龄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和疑难杂症等生物标志物平台,细胞、组织和生物医学工程平台,实验动物验证平台和虚拟人研究平台;三是临床转化系统,主要建设药物研发和评价、诊疗新技术研发转化和精准医学技术研究设施;四是临床验证与推广系统,主要建设临床疗效验证、预防和早期干预、卫生政策及卫生经济研究设施;五是医学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建设转化医学业务支撑、转化医学生物信息技术和转化医学资源共享及服务设施。从而,形成转化研究完整链条上的硬件设施。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妇产科疾病)

2015年中心成立。分娩及产科学并发症的注册研究项目组完成了全国67家医疗机构分娩情况的摸底调查。产前诊断项目着力完善相应的技术规范:包括超声异常胎儿的产前诊断流程、适宜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等,尤其是牵头制定了《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试行)》。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母胎医学大会”。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项目(临床实验注册编号:NCT02368574)临床病理数据库信息储备逐步扩增。绝经管理项目已完成全国50家医院医院工作者对绝经及绝经激素治疗的观点调查,并以《绝经相关激素补充治疗(HRT)的规范诊疗流程》为蓝本,制定适合不同级别医院的绝经诊疗流程以规范整合全国绝经门诊并开发适合门诊管理绝经相关问题病人的网络管理系统。

生殖道畸形项目已应用病例采集及随诊移动APP平台,发展全国六大区十余家三级医院为临床标本采集中心,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遗传实验室合作对生殖道畸形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中心主持“宫颈癌筛查与预防-规范化手术与价值医学”的一体化防治框架;打造国际水平的“产前诊断和母胎医学中心”;建立完善全球最大的“生殖道畸形和性分化异常”队列,以及疾病表型和基因型的资源库;建立和完善围绝经分级管理和普及推广的诊疗框架,探索老年女性数十年生命历程的疾病管理模式。建立临床研究病房、数字医学中心、新器械、新设备和新技术孵化中心等。探索妇产科领域内学科建设和网络研究管理的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成为多元化现代化管理的示范机构。2001~2015年总计科研项目中标127项,共获资助13503.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7项,资金2021.8万元;科技部立项22项,总计资金9997.4万元。累计部委级获奖31项。

国家皮肤及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19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成为唯一的国家皮肤及自体免疫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Dermatologic and Immunologic Diseases,NCRC-DID)。该中心旨在搭建以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疾病为代表的免疫疾病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网络平台,集中资源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解决免疫疾病的关键临床问题,探索最适合中国免疫疾病患者的诊治方案,制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中国人群特点的免疫疾病诊治指南,促进成果转化并辐射普及到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提升中国自体免疫性疾病领域的临床服务水平。

中心将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优势,完善“十家区域级中心、百家省级中心、千家地市级中心、万家社区级临床研究卫星单元”的四级协作网络,开展免疫疾病防控策略及诊疗研究、转化和应用研究。在国家重大科研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免疫疾病多中心网络协作平台、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辐射全国的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免疫疾病数据库和样本库,在免疫疾病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中心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886家医院总计7089名风湿科医生积极参与,网络共注册登记近17万名免疫疾病患者,近20种免疫疾病的规范诊治策略正通过平台逐步推广至全国各个中心。

临床药理研究中心

临床药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1995年,下设办公室、I期临床研究病房和I期临床研究实验室。中心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全院的药物临床试验,对接医院42个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组,41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组和1个特医食品专业组,年承担临床试验项目600余项,新开展项目200余项,创新药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比例超过50%。北京协和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组建于1996年,负责审核I - IV期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计生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成立于二十世纪50年代,由内分泌学刘士豪教授组建。实验室于198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卫生系统首家以医院为依托单位成立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体定位是“基于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问题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即着眼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流行病学趋势、梳理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热点、难点和重大临床问题,采用临床-基础-临床密切结合的模式开展研究,重点解决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精准诊疗问题。基于以上定位和研究基础,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发现和合理干预。2)内分泌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3)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实验室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及研究员33名、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4名,主治医师及助理研究员4名。其中45岁以下的人员29人,占55.8%,具有博士学位36人,占69.2%。共有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19名。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科技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获得约7千万科研经费资助,取得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共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实验室与包括哈佛医学院、UCSF在内的多个国内外知名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先后遴选派遣多名中青年学者前往进修学习。

科研成果

北京协和医院坚持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科研方针,多科协作形成合力,开展重大疑准疾病的病因机制和诊疗方法创新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技进步奖励25项。医院还是国家“传染病”“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要单位。代表临床科研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Genetics》《Nature Medicine》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医院获国家级奖励多项,其中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绒毛膜癌的根治疗法及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体系的建立和推广、胰岛素瘤诊治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胰脏癌综合诊治方案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帕金森病和痴呆流行病学及干预、控制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系列研究、DMD/BMD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产前诊断及基因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积极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参展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4个转化项目完成签约,签约金额近1亿元。

2024年7月19日,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STEM)暨2019-2023五年总科技量值发布,北京协和医院位列第1,总量值100。

杂志期刊

协和医学杂志

创刊于2010年,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主办的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期刊,2012年被列入卫生计生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主要期刊目录”,2017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在中国和国际公开发行,CN号:11-5882/R、ISSN号:1674-9081。期刊依托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综合优势和专家团队,报道中国专科临床医师及医学生广泛关注的临床医学、转化医学、药学及与医学有关等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进展及学术动态,旨在促进中国医学科学信息的交流。该刊数据库收录情况有-—中国: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本刊全文入编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国际: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文献数据库(JST)。栏目设置包括主要栏目:述评、专家论坛、指南与共识、指南解读、论著、综述等。特色栏目:疑难病与罕见病专栏、协和MDT、临床病例评析、临床伦理、医史钩沉、医学人文等。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创刊于200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办。双月刊,16开。中国统一刊号:CN11-5558/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8705。期刊办刊宗旨:围绕中国和国际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领域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遗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该领域的检查和诊断方法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的最新结果和进展,开展免疫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学术交流。以变态反应学、风湿病免疫学为主,同时包括其他学科涉及自身免疫相关发病机制的疾病,如:耳鼻喉科学、皮肤病学、内科学小儿科、基础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和研究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追踪变态反应学、临床免疫学领域中国和国际的发展前沿,提供最新的医学信息,引导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术交流。主要栏目:专家共识与指南、专家论坛、论著(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个案报道和疑难病例分析、专论、综述、讲座、继续教育、医学信息、译文等栏目。

声誉与排名

复旦大学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北京协和医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1位。

在复旦大学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专科综合排名中,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风湿科、妇产科、普通外科、急诊医学科、变态反应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核医学科位居全国第1位,放射线科、麻醉科、内分泌科、超声医学、检验医学科位居全国第2位,消化病科位居全国第3位,传染科、整形外科/呼吸科位居全国第4位,耳鼻喉科位在专科综合排名居全国第5位,骨科、肾脏病科、眼科位居全国第6位,皮肤科、血液科、老年医学科位居全国第8位,临床药学科位居全国第7名,泌尿外科位居全国第9位。

在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中,北京协和医院综合排名第二。

院内专家

赵玉沛

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曾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赵玉沛教授率先在中国建立胰腺疾病会诊中心,通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使病人尽早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他领导的课题组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了系列的临床研究,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经腹腔镜胰岛素瘤摘除术,率先在中国开展机器人胰岛素瘤手术,已成功实施100余例,明显减轻了剖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缩短了手术和住院时间。赵玉沛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胰脏癌诊治指南和胰腺癌诊治的国家行业标准。带领全国16家胰腺外科中心,承担了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和行业专项基金等重大科研课题,就胰腺癌诊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搭建了全国胰腺癌诊治技术平台。他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著3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何梁何利基金奖。他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100余名,主编主译专著8部,主编的《胰腺病学》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擅长:基本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治;擅长胰腺、胆道、胃肠、甲状腺疾病尤其是胰腺疾病的外科诊治。

张抒扬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兼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承担和参与了国家多项研究课题,是国家十三五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罕见病队列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作为一名跨学科的临床医学、临床药理和慢病管理专家,组织领导并参与了30余项国际和中国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主编/译专著9部。

擅长: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综合管理与防治,寻求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提高生活质量。2、严格掌握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的指征。3、各种心肌病和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与个性化的合理治疗。4、心血管系统以及全身疾病导致的复杂疑难及危重病例的诊断与治疗。5、罕见病的诊治与多学科团队的遗传检查与咨询。

杜斌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杜斌教授以脓毒症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报告了中国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现状,对二代测序技术用于病原学诊断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作为首位中国专家参与制定了2021年国际脓毒症临床指南。近10余年来,杜斌教授将脓毒症的重症诊疗经验和成果用于中国20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救治。在新冠肺炎爆发与流行期间,作为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和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组长,带领中国重症医学专家总结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提出了预测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重症患者采用多项病因治疗及支持治疗措施,实施合理的诊疗策略与防控措施,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将上述经验介绍给中国和国际同行。杜斌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全程参加了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至第九版的制定,主持并参与制定了5部新冠肺炎国际指南。杜斌教授代表中国重症医学界,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应邀为国际学术期刊撰写述评,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重症医学的临床与科研工作。2020年以来,杜斌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资助总金额4910万元;作为首席专家,承担2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协同创新项目,获资助总金额2200万。此外,杜斌教授长期积极推动中国重症医学继续教育,2007年以来推广针对ICU年轻医生的BASIC培训课程。该课程由香港中文大学麻醉与深切治疗系建立,在全球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授课,已经得到了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WFSICCM)、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以及亚太危重病医学协会(APACCM)等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认证。

擅长: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多种危重病的治疗。

罗慰慈

呼吸内科学教授。2006年罗慰慈教授获得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曾经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当归对缺氧性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国家教委博士点研究课题,“血管活性肠肽对低氧性肺动脉的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伯舒螺旋体”“Borrelia burgdoferi”与“结节病病原学的研究”。已经发表论文84篇,主编《内科临床指导》《现代呼吸病学》《协和医学词典》,参加编写吴英恺教授主编的《胸部疾病》,朱贵卿教授主编的《呼吸内科学》,陈敏章教授主编的《中华内科学》,方圻教授主编的《现代内科学》以及叶世泰教授主编的《变态反应学》等专著。曾经获得1984年和199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和1999年国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擅长:各种呼吸系统疑难病,在呼吸内科专业领域内工作已经有50余年,对内科呼吸病如结节病、肺军团菌属病等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肿瘤,急性和慢性呼吸衰竭等病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郎景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郎景和教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个人专著3部,主编和副主编的专著8部。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第五、六届中国妇产科肿瘤学组执行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健康世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擅长: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畸形的诊治,妇科学肿瘤,疑难妇科疾病的诊治。

邱贵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香港骨科医学院荣誉院士。致力于脊柱、关节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尤其对脊柱畸形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中国分型,并在国际脊柱外科权威杂志《Spine》发表,命名为“PUMC(协和)分型”。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主编《骨科手术学》等专著35部,发表论文、评述700余篇。积极倡导开展骨科诊疗规范化工作,制订了《骨科技术操作规范》及多项指南。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三等奖等奖项。

擅长:脊柱、关节常见病及疑难病与骨质疏松症的诊治。

资质认定

1991年,在全国首次进行的医院等级评审中北京协和医院以最高分通过评审,成为中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2002年,北京协和医院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干部医疗保健基地,承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医疗、部分高级领导的保健及中国和国际特殊医疗任务。

2005年1月27日,北京协和医院经批准成为可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

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药理研究中心I期专业组获得ISO/IEC 17025国际实验室质量认可证书,是中国首家取得ISO质量认可的临床试验机构。

2008年,北京协和医院确认为奥运会医疗定点医院。

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为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之一。

参考资料

概况.北京协和医院.2023-06-22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2023-06-2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主要职责.卫健委网站.2023-06-24

新中国70年:北京协和医院20个历史瞬间.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0

2024年“百亿医院”增至17家,一家医院的收入,堪比一个市的医保支出.百家号.2024-11-21

科研.北京协和医院.2023-06-24

医院排行榜.2021年度复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2023-05-21

北京协和医院百年院史陈列馆.北京协和医院.2023-06-25

协和医院西单院区新门诊楼正式启用.人民网.2023-07-06

院内导航.北京协和医院.2023-07-09

科室导航.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西院简介.北京协和医院.2023-07-06

迈向协和新百年|喜讯!北京协和医院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0

北京协和医院大兴院区改造工程竣工.协和医院院报.2023-05-27

四所北京高校雄安校区拟年底开建 雄安北京协和医院项目2023年6月开工.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7-30

关于北京协和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雄安院区)项目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征求公众意见第二次公示.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7

专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0

基本外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胰腺专业.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2013年度北京协和医院先进集体.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急诊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呼吸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肾内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眼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泌尿外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心内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消化内科简介.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消化内科医生.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协和消化内科:用温情守护患者生命线.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血液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风湿免疫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感染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重症医学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变态反应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介绍.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骨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麻醉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妇产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耳鼻喉科室.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病理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放射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检验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儿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仰望星空温儿科历史让医疗更有温度.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患者就诊流程.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内分泌科科室历史和现状.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核医学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整形美容外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药剂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1

协和西院.北京协和医院.2023-07-30

国疗门诊.北京协和医院.2023-07-30

日间医疗中心.北京协和医院.2023-07-30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2023-07-30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妇产科学家葛秦生教授逝世.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4

沉痛悼念中国肾脏病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北京协和医院毕增祺教授.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4

内皮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叶俊杰.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4

病理人的足迹:北京站——刘彤华院士.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4

协和儿科确诊多种国内首例单基因病助我国单基因病诊断水平跨上新台阶.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4

中国科学家发现狼疮新靶点.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北京协和医院向阳主任团队在《柳叶刀·肿瘤学》发表CAP01研究成果.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规范治疗治愈率80%,北京协和高危卵黄囊瘤研究发表在Nature子刊.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科室.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大师已去风范永存——纪念朱预教授逝世一周年.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4

两次开腹被判“死刑”泌外腹腔镜技术助患者捡回性命.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协和634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4

协和首例原位自体心脏移植手术获成功.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4

彩色血流编码灌注技术让血管腔内治疗更精确.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北京协和医院实施我国首次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新药治疗.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协和院报.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首次招生.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023-06-22

重点学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实验室简介.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科研奖励.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皮肤科.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科研平台.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协和).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妇产科疾病).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国家皮肤及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北京协和医院I期临床....北京协和医院.2023-07-06

国家卫生计生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2023-07-29

科研成果.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工作盘点.北京协和医院科.2023-07-12

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5年科技量值榜单发布.人民日报-今日头条.2024-07-19

协和医学杂志.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中国知网.2023-07-12

2021年医院排行榜.复旦大学管理研究所.2023-07-29

北京协和医院连续13年蝉联中国医院排行榜榜首.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重磅!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发布(附综合名单).健康界.2023-05-24

赵玉沛.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杜斌.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罗慰慈.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郎景和.北京协和医院.2023-05-21

邱贵兴.北京协和医院.2023-07-12

卫生部关于加强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监督管理的通知.卫健委网站.2023-05-24

北京奥运定点医院评估启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06-25

具有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疗机构名单.卫健委网站.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