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输液港

输液港

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PORT),全称为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又称植入式给药装置,是为了减轻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而置入人体内的专业输液装置,主要包括注射座、导管和蝶翼针。皮下植入注射座后,连接插入中心静脉的导管,建立长期血管通道,可以发挥类似港口的作用,故称“输液港”。

输液港主要适用于输注各种药物、高渗性液体以及用于补液、长期胃肠外营养、静脉支持治疗的患者,还可用于各种血制品的输入及血样的采集等,特别适合需要长期反复多疗程细胞毒药物或者静脉内靶向输注药物的静脉化疗和高龄患者。输液港最常用于肿瘤化疗患者,如血液恶性肿瘤、乳腺癌淋巴瘤等患者。

输液港产品管理类别为三类医疗器械,分类编码14-02-10。按照留置环境分型为动脉导管、静脉导管、腹膜导管;按照导管材质分型为硅胶导管、聚脲氨脂导管、强化聚脲氨脂导管;按照尖端的设计分型为尖端开口式导管、三向瓣膜式导管。在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是三向瓣膜式导管类型。

输液港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技术的灵感来源于肿瘤学医生Ensminger对于肝动脉化疗泵的研究。1982年,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Niederhuber等首次应用外科技术将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通过头静脉放入中心静脉;1992年,Morris等通过介入方法完成了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手术;而此项在国外已有30多年应用经验的技术在中国起步较晚,于1988年引进并首次被报道。

医疗用途

适应证

操作流程

结构原理

结构和材质

输液港由埋于皮下的注射座和导管组成。穿刺隔膜与基座之间形成的空腔用于存储液体,称为储液槽。由于硅胶没药树材料具有自动闭合性,因此穿刺隔膜多采用硅胶树脂材料,不仅可以反复穿刺,而且有益于固定无损伤针。基座上一般有供缝合的缝合孔或者硅胶套。而基座底多采用钛合金或热塑脂材料制成,耐用且并发症少,对MRI(磁共振)和CT检查的影响小。输液港的导管多由聚氨酯或者硅胶制成,两者的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PORT的注射座与导管的连接方式有2种,一种是导管港体一体式或者称为预连接式,还有一种是置管时采用导管锁和袖套将注射座和导管连接。临床上常用的PORT都是具有X线显影的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工作原理

当港座储液槽负压时,瓣膜式阀门向内打开,可抽血;当正压时,阀门向外打开,可输液;当压力平衡时,阀门关闭,避免了空气栓塞,血液回流或凝固的危险。

安全风险

因输液港损伤性小,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患者活动的自由度未受到明显影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可以留置PORT,同样存在一定的禁忌证。

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注意事项

并发症及治疗

输液港的并发症按照发生时间分为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

术中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输液港置入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包括气胸和(或)血胸空气栓塞、动脉损伤、心脏压塞、心律失常、胸导管损伤、神经损伤、导管移位、导管无法置入等。预防术中发生并发症是输液港操作的关键。其中,手术医师应经过培训,熟悉血管解剖并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输液港置入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或非感染原因导致的皮肤、软组织损伤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断裂或破裂、导管异位,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阻塞、药物外渗等。

局部皮肤损伤

囊袋表浅或注射座较大,穿刺部位液体外渗或综合因素导致囊袋感染,均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组织损伤。严重者可以发生输液港外露。为避免此并发症发生,应注意以下问题:

输液港感染

输液港感染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患者自身体质弱或免疫功能低下及导管腔外附壁血栓、导管内纤维蛋白凝集或血块形成引起栓塞。常见的导管培养细菌为皮肤菌群。肺炎克雷伯菌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导管感染发生率也不断升高。临床表现包括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局部感染主要发生在穿刺部位、隧道和囊袋,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甚至皮下积脓等;全身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留置输液港患者出现注射座周围局部症状,以及原因不明的发热或败血症等全身症状时,需警惕导管相关感染的可能。对可疑导管相关感染患者应至少取2份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包括外周血及输液港留置处。确诊导管相关感染需满足以下至少1项。

若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在排除存在其他感染病灶的情况下,以下情况可作为临床诊断:导管培养阳性,临床表现为脓毒血症,且拔除导管48小时内症状好转;导管培养阴性,但有至少2次血培养阳性,且为皮肤共生细菌

处理原则:根据局部炎症反应程度酌情处理。轻度局部感染可使用碘酒、乙醇(酒精)消毒,更换敷料。怀疑为PORT引起的全身感染,需拔出导管并对其尖端作细菌培养,同时,应监测外周血与导管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生命体征,考虑全身应用抗生素。警惕是否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是指导管外壁或导管内通路中血凝块形成,发生率为2%~26%。避免CRT发生重在预防。应选择合适的血管和适宜型号的导管,防止因导管管径过粗造成局部血流速度减慢,或作为异物刺激导致静脉炎;应注意置入导管的头端位置,推荐位于上腔静脉近右心房处,距离心包投影2cm为宜,因此处血流流速快,可以对导管头端起到冲刷作用。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CRT表现为输液速度降低,导管回抽无血。输液港置入侧肩部、颈部可出现疼痛,上肢可出现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和肢端麻木,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若出现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或心动过速,须警惕肺栓塞的可能。血管超声、静脉造影、肺CT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其中静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对临床怀疑CRT的诊断准确率为82%~95%,也是诊断CRT的首选方法之一。已明确诊断为CRT的患者首选抗凝、溶栓治疗。对于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须考虑拔除导管。不常规推荐对输液港置入患者行预防性抗凝。

导管断裂或破裂

导管断裂或破裂往往是输液港临床应用过程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1%~2.1%。留置时间\u003e40个月,存在移除难度的输液港,移除导管时导管破裂的可能性更大。

导管位置不佳常造成导管断裂,最常见于夹闭综合征(pinch-off 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导管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入第1肋骨和锁骨之间的狭小间隙时,受第1肋骨和锁骨挤压而产生狭窄或夹闭而影响输液,持续夹闭最终可致导管破损或断裂。夹闭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但其导致导管断裂的概率约为40%。

其他危险因素还有频繁大幅度活动手臂和肩部的过程中压力和角度改变、炎症或血肿,注射座与导管接口处的位置不当,快速输液的压力,以及不适当的导管护理。

导管断裂部位包括输液港-导管连接部、皮下隧道部位、导管插入静脉部位、静脉内部分。静脉内导管断裂患者的断裂导管会沿血流迁移至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下腔静脉,少数进入肺动脉。胸部X线片或CT检查可以明确导管断裂部位。血管外导管部分发生导管断裂的典型临床表现是输液后液体外渗,特别是断裂部位邻近浅表皮下区域的情况。表现为局部肿胀和波动感、皮肤红斑、局部疼痛和压痛,并出现瘀斑或血肿。若未及时发现,还会导致蜂窝织炎和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静脉内导管断裂患者,还可发生感染、肺脓肿心律失常、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右心房穿孔,甚至猝死。

大部分断裂的导管紧贴血管壁,从而使患者无任何临床不适表现,常在X线片或CT检查时意外发现。输液港置管患者出现回抽无血或输液阻力增加时,须警惕导管断裂可能,必要瘟疫影像学检查确认导管的位置和连通情况。一旦发生导管断裂,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必须谨慎地完全移除输液港,并通过介入等手段取出断裂导管,以防发生进一步的严重并发症。

导管异位

又称导管移位,发生率为0.2%~1.7%。包括导管断裂导致导管末端移位及导管末端进入非上腔静脉的其他血管,如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导管末端进入非上腔静脉的其他血管主要是由于导管过短,导管末端在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上1/3时,导管尖端移位风险增加。手臂和肩部运动,咳嗽或呕吐引起的胸内压的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强力的冲洗均可引起导管移位。移位导管可出现扭结、螺旋、环绕和卷曲。大多数导管异位患者无症状,可表现为输注药物后注射座周围疼痛或药物推注不畅。其他常见症状有咳嗽、心悸病、注射座周围区域由于输液外渗而发生肿胀。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导管尖端可导致颈部、耳周或肩区疼痛或异常感觉。当冲洗导管时患者可能会听到怪声。异位导管必须采用介入技术处理,以避免血栓栓塞。通过胸部X线片检查识别导管以早期干预。

导管阻塞

导管阻塞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0.8%~9.0%。常出现回抽无血或推注阻力大,不能输液。原因包括注射座或蝶翼针移位、导管扭曲或打折、药物沉积于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血栓形成。患者多无不适主诉。一旦发现血液回抽困难,应行胸部X线片检查或导管造影以明确导管情况。持续性导管阻塞多由于血块、CRT、肠外营养液中的沉淀物、药物、注射座释放的颗粒物质阻塞管腔所致。表现为血液回抽及液体输注均受阻。在明确原因的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措施。

以上方法仍不能奏效时,须取出输液港。

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自输液港渗漏至周围组织,发生率为0.3%~4.7%。可能原因有导管原因或注射座原因。

输液时发现液体渗漏或囊袋肿胀,甚至在拔针后液体从针孔外渗,一般可明确诊断,必要时需行导管造影明确渗液点。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回抽药物,尽量减少局部药物浓度,减轻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和侵蚀,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对于局部疼痛的患者可予局部封闭治疗,用生理盐水5mL十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0cm处进行局部软组织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还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扩散,促进组织修复。也可应用50%硫酸镁或95%的乙醇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减轻红肿等局部症状。后期如果局部组织完全坏死又难以自愈,一般须切除坏死组织,再行植皮整形手术。

管理类别

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输液港产品管理类别为三类医疗器械,分类编码14-02-10。

医疗器械标准目录

发展历史

输液港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技术的灵感来源于肿瘤学医生Ensminger对于肝动脉化疗泵的研究。在他的领导下,研究团队基于肝动脉泵的设计,经过数月的研究与实践,成功地开发出了可以完全植入人体内的中心静脉导管系统,这便是现代PORT(输液港)导管的雏形。Ensminger还提出,使用无损伤针进行穿刺及使用肝素稀释液进行冲封管可以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等理念。

1982年,Niederhuber等经头静脉通过外科切开方式完成了首例输液港植入。1992年,Morris等报道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输液港植入。而此项在国际上已有30多年应用经验的技术在中国起步较晚,于1988年引进并首次被报道。

发展方向

在发达国家,需静脉化疗和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近1/4选择使用输液港(植入式给药装置)。在中国,输液港的生产和使用仍属于起步阶段,进口产品占据市场主导,中国生产企业数量较少,竞争形势较为缓和。但随着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发展,输液港市场将会快速增长,代替进口产品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

输液港史上最详解析(图文、教程视频统统在这里).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4-09-03

..2024-09-03

..2024-03-26

“躲”在手臂内的安全港.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4-09-03

医疗器械标准目录 ——“YY 0332—2011”基本信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09-03

消化道肿瘤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2019版).中国知网.2024-03-25

植入式给药装置.山东省药学科学院.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