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宫颈癌

宫颈癌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在中国居妇科学恶性肿瘤第二位,超过70%的女性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将会感染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最终约有10%发展成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全球范围内宫颈癌发病率仍处于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11.1万,死亡3.4万,整体来看,中位发病年龄51岁,40~50岁群体发病率最高。2018年全世界宫颈癌新发病56.9万例,死亡31.1万例。2020年,中国宫颈癌新增10.9万例(占全球18.2%),死亡5.9万例(占全球17.3%)。

引发子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分为两类:一是生物学因素,即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二是外源性的行为性危险因素。在宫颈癌变过程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按组织学分类,宫颈癌包括宫颈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状细胞癌及其他少见类型,鳞状细胞癌约占80%,腺癌占15%~20%。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子宫颈管型患者因子宫颈外观正常易漏诊或误诊。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可表现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以及由于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所导致的相应症状。

早期诊断应遵循“三阶梯”,也即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必要时行子宫颈锥切活检来评估肿瘤范围、排除进展期浸润癌。

子宫颈癌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广泛应用于与手术、放疗配合的综合治疗和晚期复发性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上早期子宫颈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子宫颈癌以放疗为主,化疗为辅。

宫颈癌预后与临床期别、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初始治疗后,30%~50%的子宫颈癌患者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而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均较差,长期生存率仅为10%~20%。

分类

宫颈癌包括宫颈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及其他少见类型,鳞状细胞癌约占80%,腺癌占15%~20%,子宫颈癌的病理类型遵照妇科肿瘤WHO分类(2020版)原则,详见下图。

病因

危险因素

宫颈癌危险因素包括两大类:一是生物学因素,即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二是外源性的行为性危险因素,①HPV主要通过性传播,各种不良性行为都有可能增加感染HPV风险;②月经及孕产因素;③口服避孕药,吸烟、自身免疫性疾病、营养不良等。以上行为也会增加宫颈癌风险。

病原体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变的关键环节,HPV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主要感染人体特异部位皮肤、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性接触为其主要的传染途径。HPV属于环状双链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无外包膜,有多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导致不同临床病变。根据生物学特征和致癌潜能,人类乳头瘤病毒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型,尤其16型和18型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最为密切。宫颈鳞状细胞癌中HPV16感染率约为56%,而子宫颈腺癌中HPV18感染率约为56%。超过70%的女性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将会感染高危型HPV,最终约有10%发展成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

发病机制

免疫因素、营养因素、吸烟因素和性激素因素、多次妊娠、社会经济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低、性交时不使用避孕套等均可增加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感染率。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持续与宫颈疾病的进展有关,HPV感染的疾病谱分为:①潜伏感染期;②亚临床感染期;③临床症状期;④HPV相关肿瘤期。从感染HPV到宫颈癌发生约需12.5年,在此期间宫颈上皮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前驱病变称宫颈不典型增生(CIN或SIL),根据病变严重程度CIN分为3度:CIN1、CIN2、CIN3。

宫颈转化区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对致癌物的刺激相对不敏感,但未成熟的化生鳞状上皮却代谢活跃,在人类乳头瘤病毒等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异常增生、分化不良、排列紊乱、细胞核异常、有丝分裂增加、最后形成宫颈不典型增生。鳞状上皮细胞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具有典型的细胞学改变。在涂片标本中见挖空细胞、不典型角化不全细胞及反应性外底层细胞即提示有HPV感染。

流行病学

宫颈癌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在中国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宫颈癌负担大国。超过70%的女性在其全生命周期内将会感染高危型HPV,最终约有10%发展成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在发达国家,宫颈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全球范围内宫颈癌发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11.1万,死亡3.4万,整体来看,中位发病年龄51岁,40~50岁群体发病率最高,中西部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高于东部地区,且农村高于城市。2018年全世界宫颈癌新发病56.9万例,死亡31.1万例。2020年,中国宫颈癌新增10.9万例(占全球18.2%),死亡5.9万例(占全球17.3%)。

病理生理

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巨检

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肉眼观察无明显异常,或类似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随病变发展,可形成4种类型:①外生型:癌灶向外生长呈乳头状或菜花样;②内生型:癌灶向子宫颈深部组织浸润;③溃疡型:上述两型癌组织继续发展合并感染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或空洞,似火山口状;④颈管型:癌灶发生于子宫颈管内。

显微镜检

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指在HSIL(CIN3)基础上镜检发现小滴状、锯齿状癌细胞团突破基底膜,浸润间质。

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指癌灶浸润间质范围超出微小浸润癌,多呈网状或团块状浸润间质。根据癌细胞核的多形性与大小及核分裂程度等可将鳞状细胞癌分为高(I级)、中(Ⅱ级)、低分化(Ⅲ级)3种。也可根据有无角化珠分为角化型和非角化型。

除上述最常见的两种亚型外还有多种亚型,如疣状癌、乳头状鳞状细胞癌、湿疣样癌、鳞状移形细胞癌、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淋巴上皮样瘤样癌。

腺癌

巨检

来自子宫颈管内,浸润管壁;也可能病灶从子宫颈管内向子宫颈外口突出生长;当病灶向子宫颈管内生长时,早期子宫颈外观可正常,但随着病灶生长,子宫颈管也会受到挤冲而膨胀增大,外观类似桶状。

显微镜检

普通型宫颈腺癌:约占宫颈腺癌的90%,来源于子宫颈管柱状黏液细胞,细胞内无明确黏液,胞浆双嗜性或嗜酸性。镜下见腺体结构复杂、呈筛状和乳头状,腺上皮细胞增生呈复层,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黏液性腺癌:细胞内可见明确黏液,又进一步分为胃型、肠型、印戒细胞样和非特指型,其中高分化的胃型腺癌,既往称为微偏腺癌。虽然分化非常好,但几乎是所有宫颈腺癌中预后最差的一种亚型,5年生存率仅为普通宫颈腺癌的一半。

其他

少见类型如间叶性肿瘤、腺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绒毛状管状腺癌、腺样基底细胞瘤、内膜样癌等上皮性癌等。

临床表现

分期

采用的是国际妇产科联盟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FIGO2018)。

TNM分期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9版。

症状

宫颈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特别是子宫颈管型患者因子宫颈外观正常容易漏诊或误诊,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以下表现:

阴道流血

阴道接触性出血(即性生活或妇科学检查后阴道流血),不规则出血,老年患者常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或伴有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出血量与病灶大小以及是否癌变浸润血管有关。

阴道排液

白带增多、血性白带,或有米泔状、腥臭味阴道分泌物。

晚期症状

症状跟癌肿侵犯周边组织器官有关。合并感染时会有发热症状;出现宫颈癌肺转移后可出现刺激性咳嗽、咯血;癌肿压迫膀胱时表现为尿频尿急;癌肿压迫大肠表现为排便困难等;同时,晚期癌症还有恶病质系列症状表现。

体征

宫颈癌早期体征不明显,子宫颈光滑或糜烂样改变。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不同体征。外生型可见息肉或菜花状赘生物,多伴感染且易出血;内生型表现为子宫颈管膨大;晚期癌形成溃疡或空洞伴恶臭。随着阴道壁、宫旁组织等部位受累,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可能会触摸到宫颈肿物,宫颈质地变硬,宫颈管变粗,宫旁增厚。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癌肿扩散转移后在腹股沟部位可能会触及淋巴结肿大、质硬。

转移途径

多数子宫内膜癌生长缓慢,局限于内膜或在宫腔内,部分特殊病理类型(如浆液性癌、癌肉瘤等)和高级别(G3)内膜样癌短期内可出现转移,转移途径包括以下3种。

直接蔓延

癌灶初期沿子宫内膜直接蔓延生长。

淋巴转移

为子宫内膜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血行转移

晚期患者经血行转移至全身各器官,常见部位为肺、肝、骨等。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早期诊断应遵循“三阶梯”,也即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确诊依据为组织学诊断,对于宫颈有明显病灶者,可直接在癌灶取材。对宫颈活检为HSIL但不能除外浸润癌者、或活检为可疑微小浸润癌需要测量肿瘤范围或除外进展期浸润癌者,要行宫颈锥切术,切除组织应作连续病理切片(24~36张)。确诊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膀胱镜检查、直肠镜检查、腹盆腔超声、盆腔MRI、腹盆腔增强CT、静脉肾盂造影、胸部X线或CT平扫、核医学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肿瘤情况。

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

妇科检查是临床分期最重要手段,由2名副高以上职称妇科医生决定,一旦确定分期,治疗后不能再更改分期,主要包括视诊和触诊。

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检查对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早期宫颈癌、确定病变部位有重要作用,可提高活检阳性率。没有阴道镜时,可进行醋酸白试验或宫颈碘试验,在试验阳性部位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一般来讲,所有接受阴道镜活检的患者均要做颈管刮术,可以省略宫颈管刮术的情形需由专业阴道镜医师决定。

阴道镜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不适感,并对患者阴道微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要按照阴道镜检查指征安排检查:①筛查异常;②体征可疑;③病史可疑。此外,不推荐阴道镜检查作为宫颈癌的筛查方法。

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及HPV检测

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是发现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CIN)的初筛手段,特别是对临床体征不明显的早期病变的诊断。并且TCT与人类乳头瘤病毒联合筛查,可以提高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

肿瘤标志物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不仅有益于诊断,并且在疾病评估、疾病监测、预后分析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癌胚抗原、CA199、CA-125等,其中鳞状细胞癌是宫颈癌的最常见类型,鳞癌相关抗原也是宫颈癌诊疗中最常见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当血清鳞癌相关抗原水平超过1.5ng/ml被视为异常。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以客观评价肿瘤大小、侵犯周边组织器官情况,以及有无转移播散等。常见的检查项目主要有X线、超声、CT、MRI、核影像检查以及腔镜检查等。

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是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当宫颈表面活检阴性其他检查阳性仍不能排除宫颈癌时,可行宫颈锥切术病理检查。对于少见或疑难病理类型(如小细胞癌、腺癌等),可进一步安排免疫组化检查。

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与有类似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各种宫颈病变鉴别:

治疗与综合管理

首发宫颈癌的治疗

首发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宫颈癌手术包括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不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盆腔廓清术和腹主动脉±盆腔淋巴结切除分期手术。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包括子宫颈锥切术和经腹或经阴道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不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采用Querleu-Morrow(QM)分型,包括筋膜外子宫切除术(A型)、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B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C型)和超根治性子宫切除术(D型)。C型手术又分为保留膀胱神经(C1型)和不保留膀胱神经(C2型)。

手术的优点是年轻患者可保留卵巢及阴道功能,适用于分期为ⅠA期、ⅠB1、ⅠB2、ⅡA1的患者,ⅠB3期及ⅡA2期首选推荐同步放化疗,具体需结合临床,在专科医师综合评估下开展治疗。此外,Piver5型子宫切除手术分类系统至今也在广泛应用。

放射治疗

放疗适用于各期宫颈癌,包括体外照射和腔内放疗,体外照射主要针对子宫颈癌原发灶和盆腔蔓延及淋巴转移区域,腔内放疗主要照射子宫颈癌的原发病灶区域。其中体外照射以三维适形放疗及调强放疗为主。腔内放疗由于剂量学特点,具有不可替代性。外照射和腔内放疗合理结合,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根治性放疗:适用于部分ⅠB2期和ⅡA2期和ⅡB~IVA期患者和全身情况不适宜手术的ⅠA1~ⅠB1/ⅡA1期患者。

辅助放疗:适用于手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有中、高危因素的患者。

姑息性放疗:适用于晚期患者局部减瘤放疗或对转移病灶姑息放疗。

精确放疗:在MRI或PET-CT精确定位下开展放疗,在保证照射靶区剂量的前提下,将对周边组织器官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未来宫颈癌放疗发展的方向。

全身治疗

包括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其联合治疗措施。全身治疗不是治疗方法的盲目叠加,而是由专科医生综合评估全身情况后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化疗主要用于晚期、复发转移患者和根治性同期放化疗,也可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除了常规化疗药(如顺铂等),也可联合使用生物制剂(如贝伐珠单抗等)。

新辅助化疗:主要用于局部肿瘤大的早期患者,常以铂类为基础,如顺铂+紫杉醇方案、PVB方案(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BIP方案(顺铂+博来霉素+异环磷酰胺+美司钠)等。

系统性化疗:主要用于既不能手术也不能放疗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化疗方案有:顺铂+紫杉醇、顺铂+紫杉醇+贝伐珠单抗、紫杉醇+拓朴替康+贝伐珠单抗等。

免疫治疗

中南大学钟世安教授团队,联合中青医药(广东)有限公司技术团队从富硒秀珍菇中分离出天然硒多糖Se-POP-3和Se-POP-21,并发现其该两种有效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1.Se-POP-3在体外可降低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细胞的生存能力,能诱导癌症细胞凋亡并抑制其迁移,潜在的抗癌机制是Se-POP-3可以破坏癌症细胞中Bax/Bcl-2蛋白的比率并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Se-POP-21能强力清除DPPH和羟基自由基。细胞实验表明,Se-POP-21可降低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的活力,诱导A549细胞凋亡,抑制A549细胞转移。其潜在机制是Se-POP-21抑制癌细胞的上皮到间质转化。

3.体外细胞实验表明,Se-POP-21能上调CD80/CD86的表达,并通过激活调节NF-κB蛋白,促进RAW264.7细胞分泌NO、ROS、TNF-α、IL-1β和IL-6,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复发性宫颈癌(rCC)的治疗

与初治宫颈癌相比,rCC治疗风险较高且不易达到完全缓解,治疗需结合患者年龄、病灶分布、初始治疗方式、预期生存目标等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提高整体疗效的同时降低治疗不良反应,尤其是注意避免由于治疗因素造成的正常组织严重损伤,多学科协作有助于规范化诊治和全程管理,是避免再次复发和进展的关键。

局部复发的治疗

局限于子宫颈阴道的子宫颈癌局部复发,可针对复发部位进行以临床治愈为目标的治疗。对于既往无放疗史或复发灶位于既往放疗野外,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针对既往有放疗史或复发病灶位于既往放疗野内的宫颈癌患者,中心性复发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应以临床治愈为目的;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可予全身系统性治疗、免疫治疗或插植放疗等;治疗后再复发者可采用全身系统性治疗、支持治疗、免疫治疗和参加临床试验。

远处转移复发的治疗

子宫颈癌合并妊娠

子宫颈癌是妊娠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为(1.5~12)例/10万次妊娠,约占所有妊娠期恶性肿瘤的10%,多数患者确诊时处于Ⅰ期。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所增高,主要与高龄妊娠的增加密切相关。

妊娠期出现阴道流血时,在排除产科学因素引起的出血后,应做详细的妇科学检查,对子宫颈可疑病变作子宫颈细胞学检查、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阴道镜检查,必要时行子宫颈活检明确诊断。因子宫颈锥切可能引起出血、流产和早产,只有在细胞学和组织学提示可能是浸润癌时,才做子宫颈锥切。

妊娠合并子宫颈癌的临床诊治需要多学科合作,结合肿瘤分期、妊娠孕周和患者妊娠意愿等众多因素综合判断,在医患充分沟通后采用个体化治疗。

无继续妊娠意愿的处理

无继续妊娠意愿的各期别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均可参照非妊娠期子宫颈癌处理。如需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建议先终止妊娠后再择期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于ⅠA2~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推荐选择根治性手术,可以根据孕周选择不同方案。

有继续妊娠意愿者的处理

妊娠合并子宫颈癌患者继续妊娠需在不影响患者预后并符合继续妊娠指征的前提下进行。

妊娠20周之前经锥切确诊的ⅠA1期可以延迟治疗,一般不影响孕妇的预后,其中锥切切缘阴性可延迟到产后治疗;妊娠20周之前诊断的ⅠA2期及其以上患者应终止妊娠并立即接受治疗。

对于妊娠20~28周诊断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采用延迟治疗或终止妊娠立即接受治疗,延迟治疗至少不明显影响ⅠA2期及ⅠB1期子宫颈癌的预后。ⅠB2期及以上期别决定延迟治疗者,建议采用新辅助化疗来延缓疾病进展。在延迟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如肿瘤进展,应及时终止妊娠。除ⅠA1期外,延迟治疗应在妊娠34周前终止妊娠。分娩方式一般采用子宫体部剖宫产。

妊娠晚期(≥28周)确诊的子宫颈癌由于胎儿已经成熟,生存率高,评估胎儿成熟度与疾病分期情况后,可以立即剖宫产分娩后接受治疗,或新辅助化疗延长孕周待胎儿发育成熟后再处理。

预防

宫颈癌是唯一病因明确且可以通过三级预防达到消除的恶性肿瘤。2020年11月17日WHO发布《加速消除子宫颈癌全球战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90多个国家响应。为了在本世纪实现消除,到2030年需达到“90-70-90”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接种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70%的妇女在35~45岁接受高质量筛查;90%的癌前病变和浸润性癌得到治疗和管理。

一级预防

宫颈癌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HPV预防性疫苗。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个体或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从而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推广HPV预防性疫苗接种,可以阻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预防子宫颈癌的发生。

二级预防

主要措施包括对所有适龄妇女定期开展宫颈癌的筛查;对确定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及早进行治疗;对于已经接受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的女性,如果已经到了筛查年龄,仍然需要定期进行筛查。

三级预防

主要措施是根据临床分期开展适宜的手术、放疗、化疗及姑息疗法。

预防复发

新发宫颈癌治疗结束最初2年内每3个月1次,第3~5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随诊1次。Ⅱ期以上患者治疗后3~6个月复查时应全身MRI或CT检查评估盆腔肿瘤控制情况,必要时行PET-CT检查。放疗后规律阴道冲洗,尽早恢复性生活,有利于减少阴道粘连。

随访

治疗结束2年,每3~6个月随访1次,治疗结束3~5年,每6~12个月随访1次,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疾病复发风险进行年度复查。常规检查项目有全身体格检查妇科学检查、鳞状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宫颈或阴道残端细胞学、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查。怀疑复发或必要时需行进一步检查,如阴道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盆腔MRI、胸部CT等。

预后

宫颈癌预后与临床期别、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随着宫颈癌普查工作的开展,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腺癌的发生率近30年来却呈上升趋势,各种病理类型中鳞癌的预后最好,宫颈腺癌和腺鳞癌的预后相对较差,这种差别在晚期患者中更为明显。

初始治疗后,30%~50%的子宫颈癌患者会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而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均较差,长期生存率仅为10%~20%。复发性子宫颈癌(rCC)是妇科学恶性肿瘤治疗的难点。

历史

1974年提出的Piver5型子宫切除手术分类系统至今仍广泛应用。

保留生育功能的术式成为很多宫颈癌患者所需,为此腹腔镜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经阴道广泛性子宫颈切除术于1987年问世,该术式由Dargent等人创立。日本学者OKabayashi最早提出保留盆腔神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Saka⁃moto等于1988年将之命名为“东京术式”。Querleu等人于1989年开创性地在全球范围内首例腹腔镜经阴道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得以大规模推广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由Nezhat等实施了全球首例完全腹腔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宫颈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利用疫苗预防,而疫苗的开发成功得益于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豪森,其因此获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公共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发布《加速消除子宫颈癌全球战略》,到2030年需达到“90-70-90”目标,即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接种HPV疫苗;70%的妇女在35~45岁接受高质量筛查;90%的癌前病变和浸润性癌得到治疗和管理。

自2009年开始,原卫生部、财政部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开展了农村妇女两癌(子宫颈癌、乳腺癌)检查项目,对35~64岁农村妇女免费进行宫颈癌检查,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2019年改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

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miRNA)通过调控靶基因影响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并且与宫颈癌预后相关,意味着miRNA未来有可能成为早期筛查宫颈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且也有可能成为新型靶向药物治疗靶点。

外泌体广泛存在与人体体液中,并且研究发现外泌体广泛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病与进展过程中,有研究试图将外泌体作为宫颈癌免疫治疗的载体,作为生物靶向治疗,此举将为宫颈癌特别是复发性宫颈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希望。

与传统的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相比,叶酸介导的宫颈特殊染色(FRD)属于一种新型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依从性好、价格低廉等优势,也因此特别适合在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或社区开展广泛宫颈癌普查时候推广使用,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具有成本效益优势。

人工智能(AI)在肿瘤筛查、诊断与鉴别、治疗评估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这一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I深度学习(DL)能力,通过深度学习(DL)训练,有助于AI完成宫颈癌筛查、诊断、评估、预防、康复等很多领域。

参考资料

宫颈癌诊疗指南(2022 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2023-07-04

ICD-10编码器.WHO.2023-06-05

ICD-11编码器.WHO.2023-06-05

富硒秀珍菇在恶性肿瘤癌上疗效.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