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墓地
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地区薛庄乡西村。应国墓地主要是周代应国贵族的埋葬地,其中也包括应国灭亡后部分楚国贵族墓葬与两汉时期的一些平民墓。
遗址简介
平顶山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地区薛庄乡北滍村滍阳岭上。滍阳岭的南段是沙河支流应河的东堤岸,南端濒临白龟山水库,西隔应河与应山想望。这里自古就是“出宝之地”,岭上不断有青铜器和玉器出土,也不断有人在岭上盗挖古墓。1979年,北滍村砖厂在取土时挖出一铜,卖给废品收购站,几经周折,被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志收回。根据铜簋上的铭文,得知是邓国国君之女适嫁应国的陪嫁礼器。从而应国贵族墓地得以发现。
邓公簋发现后,先期对墓地进行考古钻探调查,并于1986年下半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管会共同组成应国墓地考古队,从1986年至1997年进行了长达11年的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310多座,其中发现了应国国君及夫人墓近20座;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200多件。
应国墓地共发掘应国墓葬42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征。出土文物数千件,主要是青铜器和玉器。所出铜器铭文涉及大射礼、俯聘礼、帝王庙号、丧服制度,对古代礼仪制度与诸侯方国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排列有序的国君墓葬,为同时期墓葬断代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发掘历史
应国墓地是一处以两周时期应国贵族与楚国贵族墓葬为主的大型墓葬区,其上还分布有两汉时期的平民墓葬,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村民在水利建设和生产建设中陆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经专家考证为西周时期的应国青铜器,从而确认该土岭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应国的贵族墓葬群。
从1989年开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市文物管理局(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成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古墓葬300余座,其中两周时期的贵族墓葬60余座,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青铜器、玉器、陶瓷等。
发现经历
应国墓地主要是指西周公国早期至春秋早期应国贵族的墓葬区,同时也包括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晚期楚国贵族的墓地,以及西汉与东汉时期的一些平民墓葬,但发现这样一大型墓地却与一次废品收购有关。
1979年12月的一天,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到宝丰县文化馆打来的一个电话。电话中称,有一位农民拿着一件铜簋到文化馆来,说是从平顶山市郊薛庄公社北滍大队(现滍阳镇北滍村)砖瓦窑场烧砖取土时挖出来的。听说文化馆收购古物,这位农民想问问能否换几个钱用。工作人员耐心地向他讲明了国家的文物政策及一些文物常识,希望他能把东西交到平顶山市文管部门。
得知这一情况后,孙清远和另外两位同事非常重视,可三人在办公室焦急地等了一天,也没见有人来,“会不会他把文物另行处理了?”第二天一早,三人一同赶往北滍大队。向大队支书讲明来意后,支书马上派人协助他们查找铜簋的下落。同时又领他们对砖瓦窑场周围的环境进行了考察,并向他们讲述了近年来这一带发生的一些重要情况和传闻。
在窑场,群众说经常会在泥土中发现夜明珠、金马驹儿、铜盆、玉碗等物。由于墓室上部的填土被取走,散存在墓道、墓室填土中的古物就会被暴雨冲刷出来。由此,他们初步推测滍阳岭很可能和应国贵族墓地有关。此次出访,他们为古应国所在地找到了重要的线索,但是没有发现铜簋的影子。
第二天,他们又乘车来到宝丰县文化馆,继续查找铜簋的下落。他们怀疑那位农民可能怕被没收,把铜簋拿到废品站卖掉了。于是,几人又动身赶往宝丰县废品收购站,讲明来意,并重申铜簋是国宝应归国家所有后,废品站负责人不敢怠慢,连忙找到那天的当班人员询问。果然不出所料,那位农民把铜簋卖给废品站了。
手捧铜簋,几个人如获至宝。这件铜簋重4.8公斤,收购价为19.5元。他们按收购价把钱付给收购站,然后带走了铜簋,这就是价值连城的“邓公簋”。
主要内容
时代:周代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管会
入选时间:1996年
门票:成人票:15元 儿童票:10元
开放时间:7:30 - 18:00
最佳旅游时间:10月,9月
人文景观:[陵墓]
旅游喜好:[古迹游]
国家认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交通
公交:乘29路公交车到西滍村路口下车即到。
自驾: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5.8公里,稍向左转 2. 行驶3.7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234 3. 沿S234行驶2.2公里,到达终点。
历史价值
消失的王朝
簋:古代食器,古籍内写作“簋”,也作“”、“轨”。《 周礼?地官?舍人 》:“凡祭祀,共簋”。簋是盛黍、稷、稻、梁之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形状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社会,簋与鼎等器物一样,标志着奴隶主身份的高低。战国以后,簋已很少见到。这个簋的发现,使考古工作者联想到了早已消失了的西周王朝。
1964年,为了解决平顶山市的供水问题,政府在沙河中游筑起拦河大坝,修建了著名的白龟山水库。繁华的滍阳镇成了水库淹没区。这座沉没于白龟湖中的?阳镇原叫古应城市,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姬发儿子的封国。3000多年以来,古老的应国虽然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与时代的变迁早已没落和沉沦,但是那里的子民却仍然顽强地繁衍生息延续至今。
据说淹没前的滍阳镇周围寨墙高筑,如一座城堡。四边寨门匾额上还书有石刻题名,记载着应国昔日辉煌的历史。寨墙东门题名为“迎旭”、南门为“望楚”、西门为“古应”、北门为“通宝”。前几年,平顶山市文管部门曾在西?村征集到一块从?阳镇迁来的石碑,上面写着“佳城濒应国丰碑宰树灿龙光”等字样。而?阳岭是一处依山傍水的高台地,正是古代人类生活聚集的理想场所。由此,孙清远等人断定,?阳镇很可能就是古应国首都,因为这些辉煌灿烂的古文化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聚族而葬
应国原是西周初期的一个姬姓封国。据史料记载,姬发灭商以后,大封兄弟及诸子于商朝故地,对商遗民进行统治和监管。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称应国的始封君当为周武王的儿子、姬诵的兄弟。《汉书?地理志》则有“应乡,故国,武王弟所封。”也就是说应国是秦武王兄弟的封国。究竟应国是武王弟的封国还是武王子的封国,或者两者都不是,仍是历史学家探讨的重大课题。但可以肯定,应国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具有重要的地位。
1986年以后,应国墓地考古队在配合砖场生产的基础上,对滍阳岭上的应国墓地进行了密集的钻探,共发现古墓有上千座,密密麻麻、层层叠叠,上下相互叠压在一起,说明这块墓地被先后不同几个时期的先民使用过。通过钻探得知这块墓地的历史相当久远,其年代为西周至东汉时期,衔接较为紧密。
整个墓地有着明显的特点,即越靠近滍阳岭南端年代越早,越向北年代越晚,也就是说,这批墓葬是按年代顺序自南向北依次逐渐埋葬的。而且大中型墓均依次埋在?阳岭脊的中线上,中小型墓排列在东西两侧,并且往往是以一两座大墓为中心,周围聚集着数座中小型墓葬,形成一片片家族墓群,显示出“聚族而葬”的特征。
随葬铜器
7月23日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龙正说,应国墓地自上世纪80年代开挖以来,出土的随葬品都非常珍贵。其中1987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小型竖穴土坑墓中发掘出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鸭形铜。这件铜盉形似游动的水鸭,但却有着粗壮的四足。器口颈部以下饰有鸟纹,器盖内铸有铭文清晰可辨,共5行43字,而且行距整齐,字体美观,笔画粗细匀称。从铜盉器形及铸造工艺看,这座墓的时代属西周中期。
“应国墓出土的铜器上大多带有铭文,这些铭文对古史、古礼的研究极有价值。”王龙正告诉笔者,1992年11月,考古专家同时在滍阳岭开挖6座西周墓,其中4座墓中出土的铜器上都带有铭文,尤其是84号墓的发掘所带来的震撼更令人难忘。
由于年代久远,84号墓的棺已腐朽塌陷,大量的淤泥和椁板灰落在墓室中,把器物全部掩埋起来,令人无从下手。
随着墓中淤土一点点地被清理出去,随葬物也渐渐地露了出来,一件挨一件的大型青铜器挤满了墓室,而且器形非常奇特和精美。84号墓是这片墓地中最光彩的一座,内中包含的文物无论是从数量或者是从价值来看都远远超过其他墓葬。
84号墓中除了一副人骨架外,还有大型青铜器放置在棺椁之间,格外引人注目。出土的铜器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及车马器等,此外在墓主人的头部、颈部、腹部放置众多的玉佩、项链、红玛瑙饰物等,充分显示了墓主人生前尊贵显赫的地位。尤为珍贵的是在两件铜器上均铸有铭文。一件青铜器的内壁铸有“应侯作旅彝”几个字,据此可以确定这又是一座应侯墓。
鹰城
1986年4月,发掘人员在对一号墓发掘时,共出土随葬器物千余件,这座墓中出土的玉鹰,后来成为平顶山市的市徽标志。
据平顶山市志记载:198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我市文物部门联合对?阳岭进行文物调查和发掘工作。在一号墓中出土一件精美石鹰。鹰为白色,温润光洁微透明。鹰头顶和右翅有褐斑,这是工匠有意运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鹰作展翅飞翔状,头向右扭曲,以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鹰眼、鹰背、羽翅为线雕,两爪作长条形卷曲于身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鹰是应国的图腾,出土时置于死者胸前以示崇拜。该墓的发掘确认这里正是应国贵族墓地。在古文字上,应国之“应”与“鹰”是同一个字,应国都城应城自然可以称作鹰城。
当年,古文字专家郝本性先生向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建议将鹰城作为平顶山市的别名,以纪念这一地区曾经出现过的辉煌灿烂的古应国文明。后来市委市政府采纳了这个意见,并将应国墓地一号墓出土的玉鹰形象作为平顶山市的市徽嵌于这座城市的雕塑中,这就是平顶山市称为鹰城的来历。
出土文物
孙清远说,按时间来算,应国墓地自南向北越来越晚,应国时期的墓葬都在迎宾大道的南段,北段则是战国以后两汉时期的墓葬。目前,应国墓地已几乎全部被发掘,出土文物之珍贵、时代之久远使这里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顶山市文物办联合对应国墓地进行了长达十一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墓葬300余座,出土铜、铁、铅、锡、金、陶、骨、玉石、贝蚌、木等各类文物达万余件。尤以铜器、玉器为大宗。其中西周早、中期墓14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25座。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20世纪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遭毁灭性破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顶山市鹰城文化之根的古应国墓地遗址,由于长期缺乏有效保护,一两公里长的墓地遗址目前已遭到毁灭性破坏。
古应国是西周、东周时期的一个封侯小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位于平顶山市新城区应河东岸被称为“滍阳岭”的土岭,据传是古应国为抵御应河水泛滥而筑,南北长约两三公里,宽约百米,高三四米。上世纪70年代末,西滍村在土岭上取土烧砖时,发现多座古墓。此后经省、市考古专家挖掘考证,此处为古应国墓地,由此揭开长达20余年的考古挖掘,共发掘周、汉时期墓葬300余座,其中还发现了应国国君及夫人墓近20座,先后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多达200余件,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应国墓地的发掘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5月25日,应国墓地作为周至汉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在应国墓地出土的珍贵文物中,有一佩饰玉鹰,做工精美,经考证为应国的标志。在古代,“应”“鹰”通假,平顶山市由此而简称“鹰城”。
就是这样一处古墓葬遗址,由于多年来缺乏有效保护,烧砖取土、开垦种田、植树、修路,土岭至目前已遭到毁灭性破坏。北滍村64岁的宋姓村民告诉记者,这里的风景以前可美了,有岭有水,风景独特。上世纪80年代滍阳岭取土烧砖被制止后,只中间段遭到一定破坏,后来古墓被考古挖掘后,因疏于管理,毁坏加剧。
参考资料
艺术河南.www.arthenan.com.2010-06-13
大河网.newpaper.dahe.cn.201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