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客家电视台

客家电视台

客家电视台(Hakka Television Station,缩写为Hakka TV),简称客家台、客台、客视,于2003年7月1日开播,是台湾省目前唯一全天候(24小时)以客家语(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诏安腔、饶平腔)发音的有线电视频道,并通过卫星传播全球。

以全方位的角度24小时关注客家文化及语言,透过精心制作的各类节目:戏剧戏曲、儿童青少年、生活资讯、音乐综艺、人文纪录与新闻杂志类,让所有客家及非客家观众都能欣赏与了解充满爱与活力的客家文化。由“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委托台湾电视公司创立。

历史

2003年6月14日,儿童百科公司与台湾电视公司(台视)策略联盟取得客家电视台之制播采购案,客家电视台进行全天候试播。

2003年7月1日,客家电视台正式开播,在台视广场举行开播典礼,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客串客家电视台主播,“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客委会)主任委员叶菊兰客串客家电视台记者,陈叶二人“连线报道”开播典礼实况。

客家电视台英文标准字中“TV”字型即是从台视第一代企业识别标志来的。

2003年8月28日14时30分,台视召开第十五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成立“哈客传播事业有限公司”推展客家电视台广告招揽事务。

2004年,台视文化公司取得客家电视台之制播采购案。

2005年,台视文化公司取得客家电视台之制播采购案。

2006年,东森媒体集团电视取得客家电视台之制播采购案。

此时期客家电视台系由客家委员会以“每年一标”方式公开招标,不但无法进行长期规划,人员与经验也不易积累传承。

2007年1月1日,依据“立法院”三读通过之《无线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委托公共电视台办理客家电视台之制播采购案,客家电视台加入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

2009年12月3日,客家电视台首次参加亚洲电视奖即抱回多项大奖,同时在“年度有线/卫星电视频道”(Cable / Satellite Network of the Year)奖项中与CNN、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等共同列名亚洲五大年度风云频道之一。

2009年12月31日,客家电视台创台湾各电视媒体先例,于跨年夜制播现场直播节目《与观众有约》,向观众报告一年来的成绩,并接受观众call-in询问、建议各项有关未来发展与节目规划之意见,为台湾地区电视媒体创举。

2010年4月1日中午起,由于中华电信MOD调整频道区块及编号,客家电视台的中华电信MOD频道号码从第17频道改为第5频道。

2010年7月-8月播出纪录八八水灾重建过程的“行过八月八”系列纪录片,并巡回高雄市台北市台东县屏东市嘉义市南投市举办“行过八月八”巡回影展。

2011年1月2日“客+100”专案计划正式启动,首播纪录片《百年斯文》,并自1月3日起于三节新闻推出“客+100”系列专题,另于1月12日起举办“客+100 Ha People”网络活动。

使命

行销客家族群文化之价值

客家族群的文化,既古典又优美。客家人耕读传家、忠义家风、含蓄恭良、坚毅简朴、勤劳节俭等个性特质,而发展出来的文化,是形塑客家成为一个善良族群的底蕴。客家文化之优美,值得透过客家电视台的新闻与节目,让台湾各族群人士得以欣赏,也在速食的现代社会中,将脚步放缓,重新省思传统的意义。

呵护客家语言永续之流传

语言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客家电视台的使命之一,就是传承多元腔调之客家语。客家电视台的新闻,以各种客语播报现代社会发生的大小事;自制的儿童节目,兼收客语与知识学习之效;客语教学节目,让所有民众自然而然接近客语。客语,正如同一颗种子;客语得以流传,客家文化才有机会开花结果。

维护客家媒体近用之权益

在历史更迭的过程中,客家人始终是性格高度内隐的族群,但是,客家人有坚忍自持的特性,客家人的权益也必须被尊重。有了电视台作为发声管道,客家人的声音能让外界听得更清楚;客家电视台身为平台的服务角色,更贴近公众近用媒体的权利。

拓展国际族群文化之交流

客家乡亲遍布全球,世界各地都有客籍华人的踪迹,客家电视台责无旁贷扮演世界客家交流最重要的窗口。透过电视台与新媒体的传播,不仅传递客家场域之互动;透过节目制作与新闻采访,也进行客家文化之传播;透过电视台与国际族群频道的合作,更可促进国际族群文化之交流。

营运理念

人民为本

如果没有阅听大众支持,客家电视台就不可能存在。争取阅听人认同的方式,最根本也最容易被忽略之处,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人民先于政府而存在,一切社会机制也为人民更好的生活而服务,因此,时时刻刻以民为本,是客家电视台的生存信条。

客家为体

在台湾2,300万人民中,客家族群是值得、也必须被重视的族群之一。让客家精神成为电视台的养分,为客家文化和经济产业服务和贡献,让客家文化与产业紧密连结,是客家电视台应该实践的工作。

专业为用

台湾媒体环境百花齐放,但也良莠不齐,公广集团适足以成为台湾媒体的标竿。身为公广集团成员,客家电视台除实践公共价值的精神,更以成为台湾媒体的典范自我要求,坚持“媒体”专业,也坚持“客家”专业,满足大众选择的权利。

经营团队

台长:徐青云

副台长:汤升荣

节目部经理:汤升荣

新闻部经理:李儒林

行销企划部副理:范姜泰基

主播群

吴奕蓉

宋菁玲

萧惠云

向盛言

余思娴

徐慧玲

经典节目

新闻节目

《客家新闻杂志》:单元式的新闻专题报道节目,由主播吴奕蓉主持,播出时间为周六晚间9点。其中“行入六堆庄”系列报道获得2007年客家新闻奖电视类新闻采访报道奖。

《村民大会》:座谈式的公共议题政论节目,播出时间为周五晚间8点。

《国际客窗》:国际新闻及时事论坛节目,由主播向盛言主持,曾获2008年、2009年客家新闻奖电视类新闻播报奖。

《高峰客家力》:邀集国内外知名客籍企业人士分享创业成功经验。

《客话新闻》:每日分三节播出,分别为中午12点30分的《当昼新闻》、晚间7点的《暗夜新闻》与深夜10点的《最夜新闻》,主播吴奕蓉曾获2008年、2009年客家新闻奖电视类新闻播报奖,“台湾情客家水”系列报道、“台湾日光灯关厂事件”、“悠然见闽客”系列报道、“聚焦西马”系列报道、“璞玉,谁的玉?”、“他山之石—前进爱尔兰”系列报道,均曾获客家新闻奖电视类新闻采访报道奖。“悠然见闽客”系列报道并曾获2009年两岸新闻报道奖电视新闻报道奖。另外“走出家暴阴影-刘丁妹”系列报道获得内政部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骚扰及儿少保护事件优质新闻奖电视新闻类优质新闻奖、教育部创造性别平等文化年度媒体作品评选电子影音媒体组铜质奖。

《客庄走透透》:由每日三节新闻重新编辑的软性新闻报道节目,着重地方庆典活动与风土民情的报道,于每周六、日上午10:00播出。

戏剧节目

《老嫩大细》:罗时丰林晓培戴士尧等人主演,客家电视台开台大戏,也是台湾第一部纯客家语发音的八点档连续剧。

恋恋旧山线》:杜荣峰、林志儒导演,庄凯勋尹馨、林鸿翔、温吉兴郎祖筠等人主演。

《肉身蛾》:改编自青年作家甘耀明同名小说,林志儒导演,黄采仪、林浿安、杨宗桦等人主演,2006年获得电视台湾电视金钟奖迷你剧集最佳节目奖、最佳编剧奖与最佳女配角奖。

鲁冰花》:钟肇政同名经典小说改编之电视剧,吴中天钟欣怡朱陆豪吴政迪黄湘婷等人主演,2007年,饰演古茶妹的黄湘婷首次演出即获得电视金钟奖戏剧节目最佳女配角奖。。

《幸福派出所》:林志儒导演,温升豪徐丽雯庄凯勋等人主演。

《美味满楼》:洪智育导演,陈盈洁、朱陆豪、洪绮阳李若彤游诗璟等人主演。

大将徐傍兴》:客家电视台首部自制八点档连续剧,林志儒、蒋孝力导演,温升豪、谢琼暖王琄温吉兴等人主演,剧情为有“台湾外科第一刀”之称,也是台湾棒球重要推手、美和中学创办人徐傍兴医师的故事,其中王获得2008年电视台湾电视金钟奖戏剧节目女配角奖

菸田少年》:改编自吴锦发原著小说《青春三部曲》,张修诚导演,张善为高蕾雅罗瑶蓝苇华、陈正伟、吴震亚等人主演,全剧于高雄市美浓实景拍摄。

《花树下的约定》:首部客家偶像,蒋孝力导演,黄玉荣瑶涵沂、王琄、许仁杰、亚里、书伟等人主演,除于新竹竹东取景外,并首度前往沙巴州拍摄。

《神秘列车》:蓝苇华、唐川等人主演,叙述一列不在时刻表上的列车所引起的故事,其中唐川获得2008年电视台湾电视金钟奖迷你剧集男配角奖。

《刘三妹》:小剧场风格的单元剧,由刘亮延、鱼果等人主演,获得2008年电视金钟奖美术设计奖。

彩色宁静海》:王启在导演,温升豪徐堰铃、小林优美、黄采仪丁宁等人主演,描写客籍画家潘朝森人生故事。

月满水沙涟》:张修诚导演,张雁名、亚里、书伟、郎祖筠梅芳、林鸿翔等人主演,于南投日月潭周边地区拍摄,并将当地制茶产业发展融入剧情。

女仨的婚事》:周晓鹏导演,刘瑞琪谢琼暖洪瑞襄尹馨曾国城主演,描写一母三女各自不同的感情与婚姻故事,获得2009年电视台湾电视金钟奖戏剧节目女主角奖、戏剧节目编剧奖。

《桂花酿》:黄金莺导演,梅芳、徐丽雯、陈正伟主演,以苗栗南庄的桂花为引的动人故事,获得2009年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单集戏剧或电视电影(Best Single 戏剧 or Telemovie Programme)评审团特别推荐。

《三春风》:马西宇导演,孔锵、陈慕义、童毅军、杨宗桦主演,为黑色喜剧风格的小品,获得2009年亚洲电视奖最佳单集戏剧或电视电影(Best Single Drama or Telemovie Programme)优胜。

《一八九五 乙未》:由同名电影重新剪辑制作的电视剧版本,洪育智导演,温升豪杨谨华张书豪等人主演,获得2009年电视台湾电视金钟奖摄影奖、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剧集(Best 戏剧 Series)优胜。

《十里桂花香》:梁修身导演,曾宝仪王琄樊光耀黄玉荣梁正群等人主演,首次将知名餐厅“鼎泰丰”创业故事搬上萤光幕。

流漂子》:范植伟、黄玉荣、林健辉、夏于乔胡盈祯徐乐眉包小柏胡瓜等人主演,剧情以永康街知名芒果冰店为题裁。

牵纸鹤的手》:许肇任导演,吴中天瑶涵沂、邓志鸿、林志儒、王月等人主演,是一部以中辍学园为题材的连续剧。入围2010年电视中国音乐金钟奖七项奖项,获得三项大奖,其中巫建和获得2010年电视金钟奖戏剧节目男配角奖。

《源》:改编自张毅同名原著小说,赖水清黄伟杰导演,张善为徐丽雯庄凯勋等人主演,叙述苗栗县客籍先民挖凿亚洲第一口油井的故事。男主角张善为获得2010年亚洲电视大奖戏剧类最佳男主角(BEST 戏剧 表演 BY AN ACTOR IN A LEADING ROLE)评审团特别推荐。

《春天爱唱歌》:首部大埔腔单元剧,由邱晨、亚里、卢苇等人主演。

讨海人》:唐川林若亚等人主演,张晋荣导演,叙述客家讨海人故事,全剧于小琉球取景拍摄,并入围2010年电视台湾电视金钟奖四项奖项,获得三项大奖,其中唐川获得2010年电视金钟奖迷你剧集男主角奖。

《转屋下》:涂百锋、洪绮阳罗思琦等人主演,姜博升导演,叙述一场在文化冲突下的丧礼,入围2010年首尔特别市电视节最佳导演奖。

上家下屋》:郎祖筠胡宁远导演,由范瑞君杨宗桦、罗思琦等资深演员,搭配第一届客家演员训练班学员演出的连续剧,为一部全棚内搭景拍摄的情景喜剧

云顶天很蓝》:李鼎导演,瑶涵沂、张书伟、古斌唐川、童毅军等人主演,是一部以偏远小学校废校问题、外配子女、隔代教养为主题的连续剧。

《酱园生》:朱莉莉导演,庄凯勋莫子仪徐丽雯、张静之、朱蕾安等人主演,以酱油产业故事为题材的连续剧。

传统戏曲

《客人》:李文勋主演,叙述清康熙年间,客家人渡海来台湾奋斗打拼的故事,以住在福建省永定怀远土楼的少年刘双安为剧情发展主轴人物。

《碧血芙蓉》:李文勋主演,剧情讲述百年前新竹“北埔事件”,不仅还原当年客家人与赛夏族联手抗日的真实事迹,也呈现大隘地区的风俗文化与自然生态。

布袋戏(诏安腔)

《西螺七阿善师》:描述云林西螺传奇人物阿善师生平故事。

《小猴金宝贝》:故事以“小金”与“小猴”为主角,以诏安县客家先民由来故事,融入除暴安良、提倡环保、导正恶习等内容,播出时间为每周六早上10点30分。

综艺音乐节目

《闹热打擂台》:客家电视台开台节目之一,由罗时丰、张馨月主持,为歌唱选秀比赛型态的节目。

《台湾客翻天》:谢宇威、马修连恩主持,为外景访问式的音乐节目。

《客家新乐园 Hot Music》:谢宇威、彭佳霓主持,为在棚内录制精致单歌表演的节目。

《十分客家》:棚内录制的精致音乐节目,每日播出数次,以每次短短十分钟(后改为五分钟)介绍各类型客家音乐。

《快乐来唱歌》:走访各地客庄录制的外景歌唱节目,由民众表演各类客家歌曲。

《后生共和国》:张善为主持,两代对谈节目。

《客气什么呀》:张善为、向语洁(后为陈韦馨)主持,为分队竞赛型态的节目。

生活资讯节目

《福气来了》:原名《福气来了一朝晨》,是针对银发族规划的健康资讯节目,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四下午3点30分。

《厨房的幸福味道》:陈若萍主持,以类戏剧、访谈及现场烹调示范相互搭配,介绍当集来宾记忆中的一道菜的故事。

《59庄幸福快乐行》:以自行车旅游为主题,由主持人陈秀莉带领观众走访各地客庄。

《旅行好食客》:金金、金虎主持,以寻访各地美食为主,并由金虎在节目中示范创意料理。

《客家安可》:由许仁杰主持的行脚节目,以客家年轻人的观点,走访并体验客庄产业。

《客庄好味道》:由瑶涵沂主持的行脚节目,以客家年轻人的观点,走访各地客庄厨艺达人,发掘传统与现代的客家好味道,播出时间为周一晚间9点。

《作客他乡》:出访世界各地介绍当地客家人生活情形,后转型为海外行脚节目,由主持人罗亦娌、谢安琦、钟其翰等人,带领观众走访世界各地。

教育文化节目

《日头下.月光光》:以客家语五腔调演出的传统曲艺节目,由罗亦娌主持,主要角色有“日头哥”唐川、“月光姐”谢小玲、“春泉哥”张春泉等人,新近又有新生代艺人徐佑骅、罗月秀、古家宁、徐淳耕、林方世、宋明翰等加入阵容,播出时间为每周日晚间6点30分。曾获得2008年电视金钟奖教育文化节目奖、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自制儿童暨青少年优质节目五星奖。

《13响-客家青年筑梦故事》:纪录“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筑梦计划”成员赴海外圆梦过程。

《1394打戏路》:经公开征案选出,由地方文史工作者或素人拍摄的纪录片,目前已举办四届。

《世纪的宝贝》:以客家耆老为纪录对象拍摄,被纪录者多为“行政院”客委会“客家贡献奖”得主。

《我的客家新朋友》:徐智俊主持,介绍台湾各地不为人所熟悉但各有特色的客家人物。

《客话英文大家讲》:由补教英文名师徐薇主讲,每集介绍一句客家语俗谚,及意义相近的英文谚语。

《百年斯文》:为民国百年特别制作的纪录片,回顾百年客家发展史。

少儿节目

《奥林P客》:由郎祖筠夏克立主持的游戏竞赛型态儿童节目,2007年、2008年获得电视小金钟奖最佳母语儿童及少年节目奖,2008年、2009年、2010年获得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自制儿童暨青少年优质节目五星奖,2010年获得台湾国际儿童影展最佳台湾电视节目奖,并曾入围芝加哥国际儿童影展、慕尼黑儿童双年影展、圣地牙哥亚洲影展、日本赏等。播出时间为周三至周五晚间6点。

《ㄤㄤ牯咕咕咕》:以客家语五腔调播出的偶剧节目,主角为四只布偶:恁靓姐、大牯、小牯、小雕,并穿插鸡超人动画及律动时间,获得2008年、2010年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自制儿童暨青少年优质节目五星奖。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上午11点15分及下午5点15分。

《游客家搞科学》:针对国中青少年规划的科学知识节目,由游诗璟主持,获得2008年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自制儿童暨青少年优质节目五星奖。

《搞就一条线》:针对国中青少年规划的知识节目,由钟依芹主持,获得100年电视台湾电视金钟奖儿童少年节目主持人奖,播出时间为周六中午12点。

公众近用节目

《风神舞台》:每周日早上10点30分播出。

《与观众有约》:自2009年底开始播出,每半年制播一次,以现场Call-in方式,邀请观众提供建言。

对大陆的启示

综述

大陆还没有客家电视台,希望梅州广播电视台能升级为客家语卫视。设立此目录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客家话是中国八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南平市闽南地区、粤)之一,梅州话是客家方言的代表。客家话与潮州话(连同黎话等闽南语系)、粤语又构成广东省的三大方言,广东的客家人大约为2000万,约占广东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晚清杰出诗人黄遵宪的这首诗是对客家历史渊源的概括。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人,因为政治、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而从中原大举南迁,经过几次辗转迁徙后定居赣、闽、粤诸省,然后再蕃衍世界各地,前后经历千余年。历史上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有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客家人在历史上的大规模南迁普遍认为有五次。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一般认为是始于宋朝。由于客家先民遵守祖宗遗训,认同本身是中原遗民,到迁徙地后以“客”自居,取无意终老他乡之意。宋朝在登记户籍时为了与“土著”区分将客家先民登记为“客藉”、“客户”,后来衍变为客家,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现存最早的梅州市志(康熙版)《程乡县志》卷之三(版籍志)“宋制,户口类分主客”也有此方面的相关记载。语言是一个民系的最主要特点之一,从客家民系的确立也可认为客家话作为一种方言的正式确立。

社会意义

一、成立客家语卫视有其广阔的生存空间

“一把芝麻撒上天,落地开花万万千”。梅州市在1994年举办了世界客属第十二届恳亲大会,这是二年一届的国际性客属会议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客属恳亲会是全球客家人最重要、最大规模的聚集,几乎所有的海外客属团体和国内绝大多数有客家联谊会的地区都会组团参加。梅州市被尊称为世界客都,通过这次举办机会,当时对全球客家人作了一次多渠道、多方面的汇总统计。统计结果表明,中国有20个省、区(包括港澳台)、180多个县市有客家人的聚居地。全世界约有1亿客家人,其中约7400万人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东省江西省、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省海南省浙江省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000万左右。另外约550万人分布在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客家人遍布世界,名人辈出。有前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父子、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慈善家田家炳等众多客家精英。全球一亿多的客家乡亲是客家卫视潜在的观众,全球有客家人的地方就会有客家卫视的市场拓展空间。

二、客家语卫视为客家话方言代表的推广提供平台,有利于客家文化的对外交流

“你一乡来涯(我)一乡,贵乡言语唔在行,先生刚才问脉个(什么),钝刀破柜唔分箱(详)”。各地客家话的差异对客家文化间的交流带来一定的阻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在偏僻山区,与外界交往较少,基本上保存了中原固有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在与当地的原住民及、瑶等少数民族长期杂居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其语言的一些因素,从而形成客家话。客家人虽说均来自中原,但由于来自中原的不同地区,定居地杂居的原住民和少数民族也不尽相同,造成各地客家话存在一定差别。为了方便推广和交流,各种方言都会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作为代表。比如粤语的代表是广州话,而客家话的代表则为梅州话。粤语和客家话一样存在地区语言差异性,但广州话作为粤语标准用语得到充分的体现,为粤语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省内省外,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几乎所有粤语系的人都能听懂广州话,而且绝大多数的粤语区年轻人都会说广州话。虽说这与使用广州话的穗港澳的经济发达有关,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粤语影视节目及众多粤语电视台的广泛传播。客家话虽说是以梅州话为代表,但除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在为那少得可怜的客家话节目选用主播时规定要讲梅州话可体现其为客家方言代表外,梅州以外的客家人能听到梅州话的机会少之又少,梅州话作为客家话的方言代表没能象广州话那种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客家卫视的开播无疑有利于梅州话的推广,如果各地的客家人能象其它粤语区的人掌握广州话一样认知梅州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客家方言,在客家地区间的交流中又能使用梅州话,这样则既可保留自己的地方语言特色,又能使各地客家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外人认识和学习客家文化也不会无所适从。

三、客家语卫视为各地客家的交流提供舞台,有利于客家文化的创新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客家先民的南迁最初目的是逃避天灾人祸,再加上初到南方时,平坦之地已有人居住,于是山区成了首选。山区与外界交往不便,获知外界信息也不易,于是形成各地客家相对封闭的文化圈。以前各地客家人之间的交流有个独特的方式,就是通过客家山歌,但客家山歌的传唱有其局限性。再加上如今的客家年轻人已基本不会唱客家山歌了,而现代客家流行歌曲的创作数量和及推广水平又远远低于潮州话,与粤语相比更是差之万里。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不管是否潮汕人不会唱也能哼几句。这首歌之所以家喻户晓,正是因为电视剧《我来自潮州》的热播所使然。客家话也有流行歌曲,但客家话的流行歌曲相信绝大多数人,包括客家人都没有听过。如果有客家卫视,各地客家乡亲则可以通过此平台增加相互了解,客家山歌、客家流行歌曲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传唱。有了客家话的传播平台,客家作品有了市场,与客家相关的创作数量自然就会增多,水平也自然就会提升。传统的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通过这个平台继续传唱下去,发扬光大!

四,客家语卫视为客家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有利于客家文化的发扬光大

“没有客家话,就无客家人”。台湾著名的语言、文学教授罗肇锦博士有这样一句话。有研究客家文化的学者研究得出,客家话的语音框架基本上保存了南迁前中原原有的面貌,当代的客家话就是古代的北方话。客家话保存完备的古音古义为研究客家历史和文化和中原地区的历史带来极大的便利。客家话被边缘化是客家人和关心客家文化的人最担心的问题。在广东,粤语是强势语言。粤语区不但经济发达,粤语的媒体也相当发达。粤语在全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客家话的影响也同样越来越强。在与粤语区混居的客家语区,可以说是无时不刻的受到粤语的侵蚀;在台湾,闽南话和普通话是台湾的强势语言和官方语言。台湾现有的450万客家人中,使用客家话的只有200万人;在海外,从几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情况来看,海外客家人不但听不懂普通话,能听、说客家话的也越来越少。其主要原因是客家话不是其旅居地工作、生活的常用语言,接触客家话的机会极少,除了东南亚有极少数的客家人办的客家语言学校外,其它地方学习客家话的途径几乎没有。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客家话的边缘化的确不容忽视。语言就是文化,一个人失去其本身的语言文化,将会失去其根。开播客家卫视,既可为提升客家话在传媒弱势地位,相对减轻粤语客家语区的冲击。还可为海内外客家人认识祖国、了解祖国和学习客家话提供极大方便。

五、客语卫视为联络海内外客家人提供渠道,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

“千年榕树共条根,天下客人一家亲,一笔难写二个客,隔山隔水难隔心”。据统计,海外现有客家人约450万(不含港澳台)。台湾现有客家人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客家人在台湾的影响力很大,在政界、工商界都有不少的客家人,更何况客家人手中还有台湾四分之一的选票。台湾客家电视台成立后,客家选民的报恩就成就了陈水扁的野心。建立祖国大陆的客家卫视,有利于向海外和台湾的客家人传递祖国的信息,客家人有极强的尊宗重祖的思想,客家人曾奋力维护自己汉族的民族属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民族认同倘且如此,国家大义更会是如此!绝大多数的客家人都是支持统一的,争取海外和台湾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祖国的统一大业有积极的意义,客家人的选票能左右台湾政局,同样也可以为祖国统一大业出一份力。

结语

综上所述,设立客家语卫视有其充足的理由和积极的意义。广东的客家人占祖国大陆的客家人总数有二分之一,因此组建或尽快促成客家卫视的成立是广大客家人的心愿,也是广东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