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罗女
《红罗女》是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为王松林、傅英仁,1999年出版。
内容介绍
作者根据镜泊湖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位美丽动人的红罗女。她并非仙子转世,而是在普普通通渔民之家生长,在生活中培育的一位极其勤勉、不畏困难、不畏强暴,充满大智大勇,对爱情、对乡民忠贞不渝的满族渔家姑娘。她与汉族王郎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极其感人。同时勾勒了王朗等英雄群像及兄弟民族、渔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和美好的田园、渔船生活。长诗描绘了镜泊湖的周边、湖光、湖底一个个绚丽的景观,令人神往。整个故事,情随境迁,天与人合,充满神话色彩,诗句生动。
传说和由来
《红罗女》是发生在镜泊湖和古上京渤海国一带、流传已久的一个民间故事。
相传,红罗女原本是镜泊湖边渔夫之女,姿容绝世,善吹箫,能歌舞。因入宫盗龙泉宝剑而被迫成为古渤海国王的妃子,倍受宠爱。湖怪黑鱼精变身人形,进入宫中成了妖妃,惑乱宫廷,镜泊湖兴风作浪,让百姓不得安生。红罗女为朝廷除恶,为民除害,降妖平湖,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红罗女》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吸引着许多诗人、作家、画家的兴趣。他们用小说、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将红罗女的故事代代相传下来。如今,在镜泊湖畔仍然耸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刻的红罗女像,几乎所有的游人都会被她婷婷玉立、姿态娉婷的形象所吸引。
镜泊湖
镜泊湖,历史上称阿卜湖,又称阿卜隆湖,后改称呼尔金海,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称忽汗海,明志始呼镜泊湖,清代称为毕尔腾湖。今仍通称镜泊湖,意为清平如镜。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之间,即宁安市西南50公里处,距牡丹江市市区110公里。
镜泊湖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堰塞湖之一,大约一万年前,因第四纪中晚期火山爆发,玄武岩浆堵塞牡丹江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泊。湖深平均为40米,由南向北逐渐加深,最深处达62米,湖身纵长50公里,最宽处9公里,最窄处枯水期也有300米,全湖分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个湖区,总面积90.3平方公里。由西南至东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型,湖岸多港湾,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
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却犹如八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这条飘在万绿丛中的缎带上。这最著名的八大景是:吊水楼瀑布、大孤山、小孤山、白石子、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和老鸪砬子。八景之最的吊水楼瀑布,落差20米,宽40米,每到夏季雨季,镜泊湖瀑布声震云宵。镜泊湖原始天然,风韵奇秀。山重水复,曲径通幽。动人的传说,更为这北方的名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有东方莱芒湖的美誉。
古渤海国,是盛唐时期以靺鞨族为主建立的封建地方政权。公元698年,满族的祖先靺鞨族由首领大祚荣控制各部。在今吉林省敦化建立了“大震国”。公元755年,渤海国都迁至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建成首府“上京龙泉府”。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族灭亡,传国十五世,共存229年。盛唐时期,古渤海国有“海东盛国”之称,文化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也是盛唐时期,古渤海国派出中国最早的使节出使日本,为唐朝与日本建立友好往来。
宁安市,古来就有宁古塔的记载,是历朝文人墨客被贬集聚之地。最著名的文人有词人纳兰性德的好友吴兆骞。地域文化研究有:方拱干所著《宁古塔志》、吴振臣所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所著《柳边纪略》、英和所著《龙沙物产咏》、《龙江纪事》等等便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著作(有的是诗集)具有极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是足可永垂史册的。
宁古塔城遗址:相传清皇族远祖有兄弟六人居此,满语“六个”为“宁古塔”,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有新旧二城:旧城在今海林市旧街。据《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经实测内城(即石城)为正方形,边长171米,周长684米,外城边墙周围2.5公里,四面各一门。康熙帝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即今宁安市市区,称宁古塔新城。清代宁古塔为设置在沈阳市(今沈阳)以北管辖黑龙江省、乌苏里江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人自东流,水自西流。古人谁似我淹留?”
参考资料
红罗女.www.qulishi.com.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