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欧洲羽节蕨

欧洲羽节蕨

欧洲羽节蕨(学名:Gymnocarpium dryopteris),又名鳞毛羽节蕨、西橡树蕨、常见橡树蕨、橡树蕨或北方橡树蕨,是蹄盖蕨科羽节蕨属下的一种落叶蕨类植物门,生长在林下。其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小脉单一,斜向上,下面明显。叶干后薄草质或近膜质,绿色,叶轴及羽轴纤细,不具腺体。秋季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该植物分布广泛,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加拿大、美国、格陵兰、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大部分欧洲地区。

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

根状茎细长,横走,黑色带有光泽,先端被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远生。

叶子形态

能育叶片长 (15-) 20-30 (-50) 厘米;叶柄长10-22 (-35) 厘米,纤细,禾秆色,基部疏被鳞片;叶片五角状广卵形或阔卵状三角形,长宽几相等,7-15 (-20) 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几为三等份分裂,通常二回羽状,小羽片羽裂;基部一对羽片与叶片上部其余部分几等大,长三角形,长 (3.5-) 5-9 (-12) 厘米,基部宽2.5-4 (-7) 厘米,基部近截形,柄长 (0.8-) 1-1.5 (-2.5) 厘米,中部的柄长约3厘米,一回羽状,小羽片羽裂;小羽片5-6对,长圆状披针形,长1.5-2 (-4) 厘米,宽0.5-2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楔形,无柄,对生或近对生,平展;最大小羽片有裂片约6-10对,彼此接近,长圆形至狭长卵形,长约4毫米,先端圆钝,基部以狭翅相连,边缘全缘至浅裂;第二对羽片与基部羽片相距1.5-4厘米,有时具短柄,向上羽片无柄。

孢子形态

孢子囊群小,无盖,近圆形,生于小脉背部,在中肋两侧各排列成整齐的一行。孢子表面有裂片状褶皱,上面有穴状纹饰。染色体数目n=80。

分布范围

欧洲羽节蕨分布于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兴安岭镜泊湖、凉水沟)、吉林省(长白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安图县临江市抚松县四平市)、辽宁省宁城县凌源市)、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额尔古纳市苔原狼)、山西省沁源县)、陕西(太白山)和新疆(阿尔泰共和国山、布尔津县、福海、哈巴河县)等省区。此外,它还广泛分布于加拿大、美国、格陵兰、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大部分欧洲地区。

生长环境

欧洲羽节蕨生长在针叶林下阴湿处,海拔350-2900米。也广布于北半球温带的其他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欧洲瑞典)。橡树蕨通常生长在潮湿阴暗的森林中,土壤湿润且湿度高。常见于排水区、沟渠和朝北坡,喜欢排水良好、pH值为4.5-6.4的土壤。土壤质地从壤土、粘土壤到砂砾土不等。

繁殖方式

欧洲羽节蕨是一种无种子的维管植物,通过孢子进行繁殖,其生命周期包括交替的、自由生长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阶段。孢子囊聚集在叶片的下表面,称为孢子团。每个孢子囊产生多个孢子母细胞,每个孢子母细胞分裂两次,产生四个非不动精子。一旦孢子萌发,它们形成一个原叶体,原叶体发育出多个卵器和雄器。如果有水存在,精子从雄器游向卵器,当两者接触时卵子受精卵。然后胚胎从配子体中长出,产生孢子体。

主要价值

欧洲羽节蕨系云、冷杉林的指示植物。叶片独特的三角形。适宜于花境、蕨类园和林地花园。

植物学史

等位酶及染色体证据已表明:四倍体的欧洲羽节蕨(Gymnocarpium dryopteris (L.) Newman)是由亚洲的二倍体羽节蕨(Gymnocarpium jessoense (Koidz.) Koidz.)和北美洲的二倍体阿帕拉契羽节蕨(Gymnocarpium appalachianum Pryer et Haufler)杂交而形成的异源四倍体。

近种区别

欧洲羽节蕨与羽节蕨(Gymnocarpium jessoense (Koidz.) Koidz.)很相似,但后者植株较强壮、高大,叶轴被腺毛,侧脉通常分叉。野外调查时可依据上述特征加以区别。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