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渭二村

渭二村

渭二村地处丘陵地带,境内蕴藏丰富的碳酸钙、煤炭、陶土等,发展工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境内交通便利,省道湖(田)南(庄)公路穿境而过,泉王公路与之相通,村东有淄博柳泉石灰石矿铁路专线终点站。境内驻有华光集团华龙陶瓷有限公司,淄博柳泉石灰石矿等中型企业

地名来历

宋代有先民在般河源头定居,约于元代形成村庄。初称为头河村,亦称峪头河村,清末以谐音改称渭头河村。1957年,渭头河村划分为渭一和渭二两个行政村。

基本介绍

2000年,该村共有1156户,309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现有张、王、李、刘、司、孙、姜、苗、仲、沈等94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张、王两姓最多,占全村人口的34%。1991年12月,因淄博柳泉石灰石矿征地,全村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渭二村民委员会改称渭二居民委员会。

195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万元,人均纯收入24.55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3.49万元,人均纯收入225.6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6亿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第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9%和11%。

该村是全市百强村之一,1987年-2000年连续14年被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93年被市政府授予“模范居委会”。1998年被山东省建委、省人事厅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1999年被中共淄博市委评为“居民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被中共淄博市委评为“五好居民区党委”、淄川区先进党委。90年代渭二村多次被市、区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区级小康村、五好村、安全村等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渭二村地处工矿地区,丘陵薄地,自古以来人多地少。建国前,粮食亩产仅50公斤左右。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54年春,李太普、李兰香带领十几户农民成立第一个互助组。是年秋,成立初级社。1955年秋升格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建起第一个东山小水库,蓄水5000立方米。70年代,渭二大队响应党中央号召,大搞整地改土农田水利建设。截至1977年,全大队整地650亩,修梯田110亩,打机井7眼,铺设管道2250米,修水渠9600多米;电力、电机、水泵等配套设施齐备,实现水浇田700亩,粮食亩产400公斤;机械化耕种面积占总耕种面积的70%以上,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场间脱粒等,实现机械化作业。自60年代后期,渭二大队年年被评为龙泉公社先进单位,并多次受到市、区的表彰奖励。1986年,淄博柳泉石灰石矿建设,大量征用渭二村土地。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该村全体村民农转非,结束了世代务农的历史。第二产业渭二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建国前,村民多数从事制陶业。自1956年起,先后办起石灰窑、砖窑、烟筒窑等。1959年大队工副业总收入1.18万元。自1966年,发挥传统产品优势,逐步办起了陶管厂、陶缸厂,并大力发展运输业。1978年,大队工副业总收入106.8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建起了淄博市日用陶瓷厂、淄博柳泉陶瓷厂、淄博柳泉电瓷有限责任公司、淄川柳泉消防器材厂、龙泉铁路联营货场、淄博轻工陶瓷机械制造厂、渭二煤井、淄川柳泉玛钢厂、淄博市淄川柳床电瓷配件厂、渭二建筑维修队等企业。1988年10月,组建淄博柳泉实业发展总公司。主要产品有陶缸、陶管、电瓷、消防器材、陶瓷机械、磁性材料等。产品远销省内外,有的产品还填补了省内空白。公司固定资产总值6000多万元,职工2300多人。2000年工业总产值1.2339亿元,创利税1000多万元,列淄博市百强村。

第三产业制陶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建国前,渭头河大集是龙泉地区最早的集市之一,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文化大革命”中终止。1999年1月16日,渭二居委会新设渭二大集,活跃了市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1988年投资82万元,建起了柳泉服务大楼,村民个体开办酒楼、饭店、商店、照相、摩托修理等20多家。集体、个体客货汽车、出租车运输业也得到较大发展。2000年底,集体、个体商业和饮食业等总收入200万元,交通运输业总收入92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前,文化科技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极低。建国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1988年,投资68万元,建起建筑面积1713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1992年淄博市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达市级优秀标准。1999年投资20万元,为学校购置21台微机,建起微机室。1988年投资40万元,建起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的封闭式幼儿园,1993年达市级一类园所。适龄儿童入学率、幼儿入园率均达到100%。自1986年开始每年选派部分高中毕业生到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深造,由村委会支付学习费用。至2000年9月,先后选派28名。其中有22名毕业回村,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至2000年,大学本、专科毕业参加工作的有25人。

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渭二居委会自1992年开始,连续举办八届元宵节焰火晚会。多次组队参加龙泉镇的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等活动,并多次获奖。总公司连续举办六届体育运动会。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1987~2000年连续被淄博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与市、区有关部门缔结精神文明建设对子,与淄川区贫困村缔结姊妹村扶贫,受到市、区好评。文化大院被评为先进文化大院。

人民生活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6年人均纯收入24.55元,1978年人均纯收入225.6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全村普及闭路电视、摩托车、电话,有的家庭配备了家庭影院、微机等高档设施,私人汽车达到30多辆,吃穿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集体福利事业发展较快。自1986年,村委会对五保老人负责吃穿用供给,对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养老金;1993年为在村办企业工作的职工929人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至2000年底,已有106名退休职工按月领取养老金。

村庄建设

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住房多系杂石底座、土坯或瓦砌墙,麦秸披顶,低矮、黑暗、潮湿。建国后,村庄建设发生较大的变化。自1974年村庄往东山扩大,新建带前厦住宅600余套,形成东山新村区。1993年,对旧村彻底改造,拆除旧房建高层住宅楼。至2000年底,拆旧房293户,建成五层楼11幢,二层商、住楼20套,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安置村民425户。同时,集体投资700多万元,调河道280米,建绿地6000平方米,建成水泥道路6条2000多米,建供热站、浴池、篮球场等配套设施,使居民住上了水、电、暖齐全,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为保障村民身体健康,1991年投资85万元建起保健站、敬老院各1处,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1985年投资50多万元建起村委会办公楼。1986年5月竣工使用。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45年,中共党员张世和受组织委派来该村领导工人、农民开展革命斗争,发展党的组织。1946年,王平恒、李安民、王道忠、刘继长、张笃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批中共党员。1951年春成立了渭头河乡第一届党支部,李干臣任党支部书记。1959年渭二大队成立,杨玉华任党支部书记。1964年张洪志任党支部书记。1966年7月张宜昆任党支部书记。1976年6月张高华任党支部书记。1994年5月成立党总支,张高华任党总支书记。1996年1月成立渭二居委会党委,张高华任党委书记,下设7个党支部。多年来,党组织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自1989年,连续6年被评为淄川区先进党支部,1999年被中共淄博市委评为全市居民区党建先进单位,2000年被市委评为五好居民区党委、淄川区先进党委。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6年7月,建立渭头河村公所,朱京汉任村长,程衍军任副村长。村公所带领群众搞土地改革,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7成立渭二高级社,杨玉华任社长。1958年9月成立龙泉人民公社,1959年3月成立渭二生产大队,下设7个生产队,1963年合并为6个生产队,苗增兰任大队长。1965年3月,李太林任大队长。1968年4月成立渭二大队革命委员会,张宜昆任主任。1979年1月又恢复大队管委会,姜麟贵任大队长。1984年4月恢复乡(镇)村建制,建立渭二村民委员会,姜麟贵任主任。1991年12月,该村全体村民农转非,村民委员会更名为渭二居民委员会,姜麟贵任主任。1999年4月选举第六届居民委员会,王嘉祥任主任。自1984年以来,该村多次被评为市、区模范村(居)委会、文明村,区级小康村、五好村、安全村。1998年被山东省建委、人事厅授予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

地方名人

张子佩(1865~1917)字华田,又名张平三,淄川民营煤矿早期创办人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的煤井,在淄川矿区向南延伸到博山区黑山地区,占地1万多亩。当地有“山南张平三,山北王怀琪”之说。他赚了钱后,乐善好施,修庙铺路建义学,方便村民。在博山地区修路近2000米,在渭头河到淄川修铺石路近5000米,在奎山建义学20余间。他的这些义举,至今还被人们传颂。

杨玉华(1920~1982)中共党员,原籍博山区五福峪村,1939年在原籍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小组。1947年7月任五福峪村副村长。1948年下半年带领地方武装参加淄博南下担运团,并在焦裕禄任连长的连队任排长。参加过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直到海南岛战役,行程1万多里,荣立一等功。1950年返回家乡,1953年全家来渭头河村打工定居。1954年组织筹建了渭头河前进三社,任社长。1957年秋,担任渭二社党支部书记。1959年任渭二大队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他积极带领社员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战胜灾荒,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为改变渭二村的贫困面貌做出了很大贡献。1963年因病离职,1982年逝世。

张惟权1935年3月生,中共党员,1960年8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接着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京南京理工大学任教。该校后来转为地方院校,现名为南京理工大学。张惟权一直在该校任化学系主任、教授、水处理研究所所长等职。1988年荣获江苏省首届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1991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他主持完成十四项科研项目,其中三项获国家奖。1987年帮助渭二村建起消防器材厂。同时引线搭桥,为渭二村培养科技人才,每年输送3-4名学生在南京理工大学深造。同时,还为淄川区引进科技项目和培养人才,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业绩被编入《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大事记

明崇祯十年(1637年),峪头河村张勉仁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头河村孙氏建圆窑生产黑陶碗、盆等。这是该村最早的生产厂家。

清嘉庆元年(1796年),为头河村开始生产大缸(瓮),经过不断改进,形成自己的独特产品--为头河大瓮。

1933年,陶瓷业户26家,有圆窑29座,工人510多人,年缸产量25万只。

1939年,司志生、张宜蕴、李太密、司继虎、李干臣参加八路军,成为该村第一批入伍的革命军人。

1945年,中共地下党员张世和受组织委派来该村领导工人、农民开展革命斗争。

1946年1月,开始土地改革。

1949年8月,淄川县政府在该村建立益民窑厂,安排烈军属和失业工人恢复窑业生产。

1954年3月,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李太普,副组长李兰香。是年秋后成立初级社,杨玉华任社长。

1955年春,成立高级社,杨玉华任社长。

1958年,湖南公路渭头河段建成通车。

1964年夏,连续阴雨45天,秋粮受损,般河源头百泉湓涌。

1967年,在小桥口打第一眼机井。

1974年,在东山丘陵地带规划第一批社员宅基地,村庄东扩。

1976年7月11日,突遭冰雹袭击,玉蜀黍属等农作物受灾严重,区领导率队前来支援抗灾。

1981年冬,投资220万元,兴建淄博日用陶瓷厂。1983年9月建成投产。

1982年12月,撤销生产队,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7月,淄博市市长王韬在区、镇领导陪同下,来该村视察指导工作。

1984年4月,渭二生产大队改为渭二村民委员会。

1985年1月,开工建设村委会北楼和东楼。同时建敬老院,翌年5月竣工并使用。

1986年4月,投资439万元建淄博柳泉陶瓷厂。1988年1月建成投产。

1987年1月,投资120万元建淄川柳泉消防器材厂,1988年8月建成投产。

1988年4月,投资83万元,新建渭二小学和幼儿园,翌年建成使用。

1989年5月,渭二村与淄博车务段联合兴建龙泉铁路联营货场。1991年1月6日通车运营。

1990年12月,湖南公路拓宽,1993年11月26日,龙泉段竣工剪彩通车。

1991年11月,投资85万元建保健站。1993年1月5日建成使用。

199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淄博电视台联合在渭二村拍摄上、下集电视剧《中国窑》,深刻揭示了该村陶瓷生产的历史。

1993年12月1日,旧村改造动工。89户搬迁,建五层住宅楼四幢,安置140户。

1994年5月,渭二居委会党支部改为渭二居委会党总支,张高华任党总支书记,下设5个党支部。

1995年4月,该居委会两委研究决定,对在村办企业工作年满40岁以上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的人员及党员分批去青岛市疗养,每期15天,每年5月1日开始。

1996年1月,渭二居委会党总支改建为渭二居委会党委,张高华任党委书记。

1997年9月,投资220万元,新建淄川柳泉玛钢厂,翌年5月1日建成投产。

1999年1月16日,新设渭二大集,大集日期逢农历每月的四、九日。

2000年6月,淄川区土矿局和龙泉镇领导陪同国土资源部高级调研师张燕妮来渭二居委会视察小城镇建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