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邝声

邝声

声(1933年出生,台山市人)是一位著名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1950年,他毕业于广州南海中学;1953年,邝声毕业于华南文艺学院美术系;1956年,他又在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即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毕业。毕业后,邝声留校任教,曾担任附中教师、工艺系基础课教研组组长、工艺系副主任以及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邝声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

简介

邝声,1933年出生,广东台山人。1950年毕业于广州南海中学,1953年毕业于华南文艺学院美术系,1956年毕业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附中教师、工艺系基础课教研组长、工艺系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

邝声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的美术展览,代表作有:《模仿》(水粉画)、《我们爱阿姨》(版画)、《五朵红云》(组画)、《黎族青年》(水彩)、《莎瑶妹》(装饰画)、《红藤椅》(彩墨画),《高明八景》(壁画)(合作)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篇)。

著作有:《最新素描技法》(1992年,香港文光出版社)、《素描——明暗画法与结构画法研究》(1993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在素描教学中,以切身体会和大量的示范作业,为提倡和推进“结构素描”作了有益的尝试,在课堂上以明暗画法与结构画法的异同,来帮助青年学子认识研究两者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对整体—具象表现多样性的新思维。对基础课教学改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尝试以自行车为载体,采取一种新的彩墨描绘技法,创作了大批《自行车系列》彩墨画作品,至今还在继续探索。

自1998年以来,多次出国考察观光,曾到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土耳其迪拜加拿大埃及以及俄罗斯泰国柬埔寨越南韩国等地区访问和考察,参观写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在祖国各地的采风写生中,于古稀之年忍受青藏高原的强烈高山反应,到青藏高原写生。曾在布达拉宫顶礼膜拜,还到过5000多公尺高的纳木错,这对创作西藏风情系列组画具有重要的意义。

艺术评论

邝声从教50年,又在学院任教务处处长,在全国八大美院教务长中有很好的声誉。

1990年后他在编著《素描教学》一书时,就曾独到地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为促进全国艺术院校素描教学改革推波助澜,受到国内美术教育界的重视。

法国素描大师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曾说:“素描中包含着艺术的尽善尽美。”而邝声则将素描艺术中美的因素概括得十分精辟,他深知艺术家的“眼力”的重要性,好的老师应该“以眼教眼”。他在深切理解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哲学思想以后,非常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辨力、创造力和鉴赏力。

在邝声的绘画作品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壁十年图破壁”(周恩来诗句)的精神,他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地作画,从早期严谨的《人物头像》到获得好评的《五朵红云》。他在严谨的素描写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构成的框架,使人耳目为之一新。他的新尝试可见于作品《红藤椅》和《自行车系列》之中。邝声的写生作品不单是对景物的如实描写,他既重眼中景物更重心中的景物,举凡美的就要搜集编织到画里去。近年来他日渐潇洒写意的水彩画,如《地狱之门》、《戴安娜纪念碑》、《加莱义民》、《圣巴巴拉教堂》、《威尼斯水巷》、《维多利亚港》等都是他在饱览了法、俄、加诸国风光以后,再将储存在胸中的景色,按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的。这当然比面对实景作画要更美、更概括、更具水彩画韵味。

我相信我的这位老友在艺术上的潜力,他的画作日新月异,在形式感上,既吸收了水墨的情趣又融入了版画的强烈黑白反差,图形结构上又具有严谨的装饰意味。在他的艺术库存中,定会有更精彩的创意将陆续迸发出来。他的坚实的造型能力和色彩修养就是最好的后盾。

但是邝声也很难摆脱我们这一代人遇到的困惑,即写实性与装饰性的矛盾。当观众用写实眼光审视你的作品时,会受到画面上装饰的板、刻、结的影响;而当观众用装饰性眼光审视你的作品时,又会被写生色彩和过多细节描绘所干扰。我想邝声正在努力摆脱那“在写实和装饰的夹缝中徘徊”的尴尬局面。因为他深知无论写实也好,装饰也好,要创造出自己独到的风格而又做到“位”,那是非常困难的。

我知道退休后的邝声是不会言“休”的。新的事物、新的技艺、新的构想正在前面召唤着。纵观世界艺术史,不知有多少艺术家在进入老年以后,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又勇敢地超越自己,在艺术上再创新的境界。因此,我由衷地希望我的老友能在古稀之年“随心所欲、不逾矩”地画画。过去的蹉岁月就让它过去吧!珍惜这夕阳的光辉,不必顾忌身旁的议论,在悠然自得的艺术氛围里,画得更自由些!更轻松些!更精彩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