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瘰鳞蛇科

瘰鳞蛇科

瘰鳞蛇科(学名:Acrochordidae)是爬行纲有鳞目下的单属科,只有1个属为鳞蛇属(Acrochordus),包含3个物种,分别为瘰鳞蛇(物种)(Acrochordus granulatus)、阿拉佛拉瘰鳞蛇(Acrochordus arafurae)和爪哇瘰鳞蛇(Acrochordus javanicus)。瘰鳞蛇科动物主要分布亚洲热带地区及澳大利亚北部,营水生生活,主要栖息在湖泊、池塘、溪流等环境中,也可以在沿海咸水区生活。

瘰鳞蛇科动物体长约为0.6-2.5米,部分种类的雌性个体体型比雄性大,种类不同体色有一定差异。其头部钝圆、与颈的分界不明显,两颌皮肤覆盖较大鳞片,周身被鳞,皮肤松弛症,尾部扁平。其是夜行性动物,夜晚捕食,主要以水中鱼、虾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在捕食过程中会用身体和尾巴固定猎物位置。

2021年,瘰鳞蛇科中的瘰鳞蛇(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截至2024年,该科下的3个物种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均为无危(LC)等级。该科动物的皮肤质感独特,在合法收捕的情况下,可用作常规皮革的替代品,被用于制作皮包、鞋等。

命名与分类

1831年,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何塞·波拿巴 (José Bonaparte) 较早地科学描述了瘰鳞蛇科动物。该科是有鳞目下的单属科,科下只有一属即瘰鳞蛇属(Acrochordus)。截至2024年,在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的分类体系中,瘰鳞蛇科(属)下现存3个物种,分别为瘰鳞蛇(物种)(Acrochordus granulatus)、阿拉佛拉瘰鳞蛇(Acrochordus arafurae)、爪哇瘰鳞蛇(Acrochordus javanicus)。

形态特征

瘰鳞蛇科动物体长不一,从0.6到2.5米不等。阿拉佛拉瘰鳞蛇相对较长,最长可达2.5米,平均体长约为1.5米;爪哇瘰鳞蛇长度相对适中,体长一般在1.5米到2.5米之间;而瘰鳞蛇(物种)体型相对其他两种小得多,体重一般小于191克。不同种类的体色存在一定差异,爪哇瘰鳞蛇体背呈棕色,侧面和腹部呈淡黄色;瘰鳞蛇(物种)通常头部为黑色,带有杂乱的白色斑点,颈部和身体的呈棕灰色,带有白色或黄色条纹;阿拉佛拉瘰鳞蛇多数为浅棕色或灰色,栗色或黑色的交叉带或斑点从身体的背表面延伸到腹部。

该科蛇类都有扁平的尾巴和松弛的皮肤,头部钝圆,且与颈的分界不明显,头前端为口裂较大的吻部,上颌一般长于下颌,两颌的皮肤上覆盖有较大的鳞片,口裂后角以后的皮肤少有鳞片,基本上被疣粒代替。鼻子周围有鳞片覆盖,鼻孔朝前或朝上,但爪哇瘰鳞蛇鼻子钝,鼻孔同时向前向上,因此也称为“象鼻蛇”;眼小,位于头背侧,瞳孔直立椭圆形。通身被平砌排列的细小鳞片覆盖,鳞片虽小但十分结实,粗糙,且鳞片有凸起,环体中段一周超过100枚;腹部中线有或无纵行皮褶,尾较短而侧扁。

部分瘰鳞蛇科动物在体型方面具有性别二态性。如瘰鳞蛇(物种)的雌性个体的体型通常比雄性大,较大的身体比例有助于雌性的生殖过程。通常情况下,瘰鳞蛇(物种)雌性个体平均体重约为169克,雄性个体平均体重约为104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瘰鳞蛇科动物主要分布亚洲热带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分布范围西起自印度西部及斯里兰卡,以至东南亚热带地域、菲律宾一带;南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帝汶;东至新几内亚岛、澳洲北岸、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及所罗门群岛一带,其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少数区域。

栖息环境

瘰鳞蛇科动物是水生动物,主要生活在湖泊、池塘、溪流等环境,也可以在沿海咸水区生活。尤其是瘰鳞蛇(物种)和另外两种瘰鳞蛇科动物相比,其甚至能够忍受水体盐度的大跨度变化。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瘰鳞蛇科动物以水中鱼类,虾类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其中瘰鳞蛇(物种)还会进食蜗牛和其他甲壳亚门爪哇瘰鳞蛇(Acrochordus javanicus)有时也会以青蛙为食。该科中部分蛇类的两性个体摄食行为有一定差异,如阿拉佛拉瘰鳞蛇雄性在浅水区觅食小鱼,而雌性倾向于觅食在较深的水中对较大的鱼。又如瘰鳞蛇(物种)雄性会通过沿着海底滑动并在裂缝中寻找鱼类来寻找食物,雌性则是伏击捕食者,等待猎物经过后再攻击。

瘰鳞蛇科动物有粗糙的皮肤,可以帮助他们抓住猎物。如爪哇瘰鳞蛇和瘰鳞蛇(物种),在捕食过程中会用身躯卷住猎物并不断收缩,但收缩的目的是并不是绞杀,而是确定猎物的位置。在抓不到猎物时,爪哇瘰鳞蛇会用身体和尾巴限制猎物的活动范围,将猎物逼到角落里或身体周围,从而更好捕食。

节律行为

瘰鳞蛇科动物为夜行动物,通常白天休息,晚上开始活跃,如阿拉佛拉瘰鳞蛇白天在水生植被或树根中休息,晚上在河岸或河道中捕猎,如瘰鳞蛇(物种)白天会花时间在海泥或海草中挖洞。当它们被水淹没时,可以几个小时不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晚上则大部分时间用于捕猎及游泳,其他位置爪哇瘰鳞蛇通常在白天躲藏,晚上开始活跃。此外,该科动物阿拉佛拉瘰鳞蛇在选择栖息地时有季节性,在旱季会选择死水潟湖和水池,雨季到来后,阿拉佛拉瘰鳞蛇迁徙到被洪水淹没的草原和红树林中。

感知交流

瘰鳞蛇科动物感知常靠嗅觉和触觉及化学激素等,如瘰鳞蛇(物种)在与同种蛇交流,用舌头探测危险,并通过嗅觉定位猎物。在将该科动物物种之一的爪哇瘰鳞蛇和猎物放在一起,发现爪哇瘰鳞蛇主动觅食寻找猎物,更多地依赖于化学感受和触觉而不是视觉。此外有研究发现。该科下的阿拉佛拉瘰鳞蛇的小颗粒鳞片包含可能用于运动、定向和猎物感知的感觉器官。

生长繁殖

瘰鳞蛇科动物属于季节性繁殖,通常在七月左右排卵。

求偶交配

瘰鳞蛇科动物属于卵胎生,科下的不同种类交配周期存在差异,如瘰鳞蛇(物种)一般每2年交配一次,阿拉佛拉瘰鳞蛇在野外一般每8至10年才繁殖一次。关于该科蛇类交配过程的科学记录较少,部分种类有少量描述,如瘰鳞蛇(物种)在交配期间雌性个体会释放信息素吸引雄性个体,雄性个体全年都会产精子,精子水平因一年中的不同时间而异,阿拉佛拉瘰鳞蛇还可以储存部分精子。另外,阿拉佛拉瘰鳞蛇的繁殖方式较为特别,其被认为是能进行孤雌生殖的蛇类之一。

妊娠产仔

瘰鳞蛇科动物妊娠期通常为5至7个月,在12月分娩。瘰鳞蛇科动物下的羊膜卵会保留在蛇的输卵管中并在内部受精卵,这样的幼蛇是半陆生的,直到它们松弛的皮肤完全发育。瘰鳞蛇科动物产仔数目略有不同,如爪哇瘰鳞蛇一次大约有20-30只幼蛇,阿拉佛拉瘰鳞蛇幼蛇数量为6-27只,而瘰鳞蛇(物种)幼蛇数量为1-12个。

生长发育

瘰鳞蛇科动物的生长过程中,雄性个体通常比雌性更早达到成熟,如阿拉佛拉瘰鳞蛇雄性在4岁时体长大约 85 厘米时达到性成熟, 雌性在 7 岁时体长约 115 厘米达到性成熟,如瘰鳞蛇(物种)雌性为保持繁殖率,会在和雄性达到差不多体长时继续生长,从而成熟晚。在生长过程中,瘰鳞蛇科动物中部分物种会发生变化,如爪哇瘰鳞蛇幼蛇身上的条纹会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消失。

不同的瘰鳞蛇科动物其寿命有一定差异,阿拉佛拉瘰鳞蛇的寿命接近9年,爪哇瘰鳞蛇的寿命约为6年,但瘰鳞蛇(物种)由于对温暖环境和稳定供应活体猎物有特殊需求,所以寿命为3至5年。另外,该科动物在圈养条件下的寿命通常比野外条件下稍长。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4年,瘰鳞蛇科动物中阿拉佛拉瘰鳞蛇和爪哇瘰鳞蛇数量趋势呈平稳,而瘰鳞蛇(物种)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20世纪末,阿拉佛拉瘰鳞蛇在澳大利亚北部的种群动态的研究中发现该蛇的密度估计超过每公顷400条,比大多数蛇种通常发现的密度都高。2010年前后,爪哇瘰鳞蛇在退化的农业和自然栖息地经常被发现,没有迹象表明在过去十年中捕获率或个体大小有所下降。而在东南亚,由于大规模红树林转变为对虾属养殖,2019年前后,瘰鳞蛇(物种)的全球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保护级别

2021年,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瘰鳞蛇(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截至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记录,瘰鳞蛇科下3个物种,阿拉佛拉瘰鳞蛇爪哇瘰鳞蛇,瘰鳞蛇(物种)均为无危(LC)级别。

致危因素

人类的捕杀及沿海环境的变化是瘰鳞蛇科动物的主要危害因素,如物种之一的瘰鳞蛇会受到人类的拖网捕捞的威胁,瘰鳞蛇(物种)会作为副捕捞物,在拖网过程中由于无法浮出水面呼吸而导致它们的死亡。同时瘰鳞蛇(物种)和爪哇瘰鳞蛇因为皮肤光滑,常被捕获用于皮革交易中。此外,在斯里兰卡,调查发现虽然瘰鳞蛇无毒,但在人类会因为恐惧而故意杀死蛇类,其他物种如阿拉佛拉瘰鳞蛇澳大利亚北部原住民社区的重要食物,尤其是怀孕的雌性,因为生殖雌性的输卵管中有巨大的,充满蛋黄的胚胎,这被认为是非常营养的。在环境方面,如红树林栖息地的破坏,会对对淡咸水物种构成重大威胁,如瘰鳞蛇(物种),同时在斯里兰卡还发现了几起人为树林栖息地破坏的案例。

保护措施

瘰鳞蛇科动物存在于许多国家的保护区中,如爪哇瘰鳞蛇存在于泰国马来西亚的几个保护区,并在泰国,禁止出口任何活蛇,此外爪哇瘰鳞蛇虽不被印度尼西亚当局法律保护,但经过调查,印度尼西亚当局为不受法律保护的爬行纲物种的捕捞和出口设定了年度配额,并通过与包括爬行动物贸易商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协商确定了配额数量。该科其他物种如,瘰鳞蛇在海洋区域或淡水湖泊(包括拉姆萨尔湿地)的保护区内,如阿拉佛拉瘰鳞蛇则存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几内亚的通达保护区、巴布亚的洛伦兹河国家公园和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等。

主要价值

瘰鳞蛇科动物的皮肤较为粗糙,被认为有一种独特质感,虽然在部分国家(如中国等)这类蛇类为保护动物,但是在合法收捕的情况下,其被用作常规皮革的替代品,用于制作皮包、鞋履及其他皮革制品等。

参考资料

Acrochordidae.GBIF.2024-02-19

Acrochordidae.IUCN.2024-02-1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2-19

瘰鳞蛇科.ITIS.2024-10-09

Acrochordus arafura .ADW.2024-02-19

Acrochordus granulatus.ADW.2024-02-19

Acrochordus javanicus.ADW.2024-02-19

Elephant Trunk Snake(Acrochordus javanicus).animalia.bio.2024-10-05

Acrochordidae.Inaturalist.2024-02-19

Acrochordidae.COL.2024-02-19

Acrochordus granulatus.Reptarium.2024-02-19

Acrochordus javanicus.Reptarium.2024-02-19

Thirakhupt, Kumthorn & Voris, Harold.Researchgate.2024-02-19

Acrochordus arafurae.IUCN.2024-02-19

Acrochordus granulatus.IUCN.2024-02-19

Acrochordus javanicus.IUCN.2024-02-19

Acrochordus arafurae.Reptarium.2024-02-19

..2024-01-25

..2024-01-25

Regulate wildlife harvesting.Thebhs.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