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季羡林传

季羡林传

《季羡林》,作者:蔡德贵。2009年8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蔡德贵为“季献林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经季羡林先生选定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助手。书中他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和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的坎坷人生、学术造诣、生活情趣和心路历程。

内容简介

作者蔡德贵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经季羡林先生选定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助手,并一直从事季羡林先生口述历史的记录和整理工作。书中他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和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传记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献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很多。”更为可贵的是,在原版的基础上,作者作了适当的修改和重要的补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者简介

蔡德贵,1945年7月生,山东招远人。1970生3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研究所所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主编,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著作有《十大思想家》(与刘宗贤合著)、《阿拉伯哲学史》、《秦汉齐学》(与丁冠之合著)、《沙漠里的沉思-阿拉伯人的宗教和哲学》、《修身之道》、《中国哲学流行曲》、《道统文化新编》(合著)、《当代伊新兰阿拉伯哲学研究》(主编和主要作者)、《季羡林传》、《季羡林师友录》等,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主编有《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五卷、《阿拉伯近现代哲学》、《世界哲学家词典》、《东方思想宝库》、《中国儒学年鉴》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齐鲁厚土

一、抹不掉的母爱

1.是传记,不是故事

2.命运

3.降生

4.季家的第一个“偶然”

5.好景不长

6.多想吃顿“白的”

7.第一个老师和小伙伴们

8.母亲的面影

9.难忘母爱

二、故乡童趣

1.运河文化的产儿——临清市

2.五样松的骄傲

3.临清的历史文化名人和风土人情

4.这里的黄昏真像一首诗

5.听老牛喘气,看洞里的兔子

6.母亲养的一条狗

三、济南市多出一个会玩耍的乡下孩子

1.骑着毛驴进济南

2.神怪老人

3.到老庙去玩

4.终于有了三只兔子

5.叔父和婶母

6.童蒙难启

7.想当绿林好汉

8.开始对英语感兴趣

四、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四连冠”

1.初中只能考正谊

2.鞠思敏老师

3.王妈

4.断肠花夹竹桃

5.送礼的小插曲

6.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7.一年的临时亡国奴

8.再上高中

9.业师胡也频董秋芳

10.课外爱好

11.娶了个贤妻

第二章 京华岁月

一、面临选择:上北京大学,还是上清华大学

1.告别高中

2.到北平市考大学

3.高考照样潇洒

4.鱼与熊掌,何去何从?

二、水木清华

1.充满诗意的清华园

2.“拖尸”

3.学业

4.获益于选修课

5.广泛的兴趣

6.政治活动

三、师与生

1.师生之间

2.和老师的交往

3.“四剑客”的学友情

4.孤独的宿舍生活

5.为未来忧愁

6.永远感谢清华

第三章 初尝人生

一、择业

1.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2.谁是幸运儿?

3.终于拿到了饭碗

二、济南高中

1.初为人师

2.如履薄冰

3.提心吊胆

4.为“拿到了没有”焦虑

5.离别济南高中

第四章德邦股份十年(一)

一、初离故土

1.离愁袭心头

2.离家赴京

3.别故国

4.异域之旅

5.红都停泊

6.波兰女孩

二、从柏林到小城哥廷根市

1.柏林小住

2.趣话和洋相

3.强化口语训练

4.小城哥廷根

5.房东欧朴尔夫妇

6.初识章用

三、主修梵文、巴利语

1.又一次选择

2.哥廷根大学的梵文研究室

3.主课梵文和副课

4.去听诗

5.林中趣

四、哲学博士

1.紧张的学习生活

2.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教授

3.交换期满,有国难回

4.在汉学研究所当讲师

5.确定博士论文题目

6.获哲学博士学位

第五章 德邦十年(二)

一、战争地狱

1.法西斯主义点燃的战火

2.饥肠辘辘

3.尝试回国

4.成为无国籍者

5.盟军轰炸

6.世外桃源

7.羡煞人的牛肉罐头林

二、吐火罗语

1.又一次偶然

2.山林中的学术沙龙

3.博士后的学习生活

4.学问三境界的逐一超越

三、德国恩师们

1.博士父亲恩重如山

2.西克教授

3.西克灵教授

4.布劳恩教授

5.冯·格林和其他教授

6.程门立雪的好弟子

四、德国普通人

1.难忘欧朴尔太太

2.伊姆加德和她的家

3.反战者伯恩克一家

4.蘑菇山洞与转折中的众生相

第六章 重归故土

一、尝试回国

1.邂逅中国青田县商人

2.去汉诺威办签证失败

3.依依惜别情

二、滞留欧洲

1.揖别哥廷根市和德国

2.瑞士弗里堡暂住

3.弗里堡的外国新朋友

4.与使馆的一场经济斗争

5.转赴马赛

三、漫长的船旅漂流

1.尝到了被骗的滋味

2.看到红海之“红”

3.排除了险情

4.在胡志明市闻到了家乡味

5.香港特别行政区印象

四、回归祖国

1.船到上海市

2.转赴南京

3.结识臧克家

4.到达北京

第七章 沙滩足迹

一、创办东语系

1.北京大学红楼

2.东语系系主任和教授

3.创业者的同伴——马坚和金克木

二、翠花胡同

1.这里是东厂遗址

2.马缨杜鹃做伴

3.回济南市省亲

4.清苦与快乐

5.迎接解放

6.东语系得到扩大

7.第一次出访

8.院系调整

9.背上沉重的“原罪”十字架

三、与师友和北大同事的交往

1.为陈师寅恪送栅栏红葡萄酒

2.抬杠会长郑振铎和大胡子冯友兰

3.矛盾人物胡适

4.老舍的白煮肉和沈从文汽锅鸡

5.忠厚长者曹靖华和抒情诗人冯至

6.画家吴作人和佛学家汤用彤

第八章 燕园春秋(一)

一、院系调整迁到西郊的北京大学

1.这里曾是“万园之园”的一部分

2.蓝旗营公寓

3.东语系正常平稳发展

二、经历运动

1.从艺术界开始的运动

2.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3.运动中的东语系和季羡林

4.入党

5.反右。反右

6.劳动的乐趣

7.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8.报春的燕子——雷锋

9.社教中的心路历程

三、春满燕园

1.人生百味

2.朗润园13号公寓

3.团聚的一家人

4.在家中上早班

5.到外文楼去上上午班

6。午后的学术和其他活动

7.从南国吹来的春风

8.琅琅书声

第九章 燕园春秋(二)

一、“庙小神灵大,池浅王八多”

1.风暴前奏

2.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大灾难

3.情形不妙

4.自投罗网

二、“牛棚”岁月

1.在完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

2.“牛棚”里的八个月

3.失掉笑的人

4.劫后余生

三、灾难并没有结束

1.生活上的煎熬

2.武斗不断升级

3.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

4.成为“资产阶级权威”的典型

5.西府海棠含冤、古紫藤遭殃

四、《罗摩衍那》的诞生

1.高等学府即将变成文化沙漠

2.“文化沙漠”在扩大

3.诸葛菜笑对春风的启示

4.恢复“闲不住”的习惯

5.找回失去的笑

第十章 燕园春秋(三)

一、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宝座

1.灾难终于结束

2.春归燕园

3.出任副校长

4.忙里偷闲著华章

5.仍是普通人

6.原则面前人人平等

二、笔耕的快乐

1.不凡的动机——要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2.续译《罗摩衍那》

3.科研的最佳时段

4.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5.资料的搜集

三、像老农而非老农

1.朴厚的“土包子”

2.“朴素衣裳常在眼”

3.“微有颠意”寄木石

4.守时的“老农”性格

5.一把大枣勾起的乡情

6.高山仰止

四、永无退休之日

1.桃李满天下

2.博士、硕士研究生

3.进修生和外国博士

4.退职而不退休

第十一章 学界泰斗

一、大杂家

1.杂家成因

2.语言学家

3.翻译家

4.教育家

5.宗教学家

6.民族学家

二、中外文化交流

1.印度佛与中国佛

2.西域研究和唐僧情结

3.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

4.比较文学

5.中外《糖史

6.“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三、新的追求和开拓

1.模糊学与浑沌学

2.对中国文化特点重新认识

3.入学

4.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

5.投身于中国文化书院建设

6.出任《传世藏书》总编

7.出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总编撰

四、道德文章

1.光风霁月

2.学者散文的风格

3.直面对“我”

第十二章 业余生活

一、交友之道

1.与老友臧克家的交情

2.同学加朋友胡乔木

3.同在燕园的昔日清华大学“三剑客”

4.旧雨新知

5.助手李铮和其他人

二、生活情趣

1.“养生无术是有术”

2.不断修身养性

3.坐拥书城的快乐

4.猫趣

5.怀旧之情

6.也得念念消费经

7.人生座右铭

8、“老表走新时”

三、三大洲游踪

1.列国之游

2.印度、缅甸之行

3.苏联塔什干之行

4.西亚、非洲的访问

5.日本的三次出访

6.泰国的皇宫和韩国汉阳(今首尔特别市

四、中原地区足迹

1.祖国各地

2.还乡时的快乐

3.燕园之爱

不是尾声的尾声”

附录 季羡林先生著译作目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后记

序言

关于《季羡林传》 豪华落尽见真淳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献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几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迹。追究季羡林之成为“杂家”的起因,是当代学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界学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季先生自己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于“偶然性”。

季献林一生和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心理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季羡林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广有涉猎、汲取:《史记》的雄浑,六朝骈文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或如行云,舒卷自如;或如流水,潺通畅;或加淡妆,朴素无华;或加浓抹,五色相宜。长达数千字的,不厌其长;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不觉其短;全都灵活方便,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都淋漓尽致,自然天成。在他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沦人情世局而颇具文彩,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对于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说:“我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缘由吧!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献林的处世原则。在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在我们外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学术上的成就、极具感染力的文自、朴素、高贵的人格,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珪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斯人仙逝,给公众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众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个对象。这是先生的宝贵之处。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这是人们悼念先生的语句。在悲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国学复兴”的思索。这也许是先生对国人的最后赠予了吧!

近日,由季羡林先生生前最后一位学术助手蔡德贵写作的最新版《季羡林传》面市了。作者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和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以及他的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等,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是对先生的缅怀,也是先生精神的传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关于《季羡林传》 读不完的季羡林

一位刚考上北京大学的新生去学校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等。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任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个工友,就问老师傅可以替他看看行李吗?没想到老人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后来新生就去忙了,直到傍晚,这位同学才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口让老人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就往校门口跑,但心里并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位老人依旧颤巍巍地站在那等他,新生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入学典礼,新生才发现这位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当时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季羡林先生。这位新生想到,自己竟把季老当成了老校工,耽误了他老人家那么长时间,心里惭愧极了,于是给季老写了一封诚恳的道歉信。季老在回信中写道:“因为你是学生,当年我和你一样,不过你对我的称呼是对的,无须更正,我就是一名普通老校工。希望将来你也能成为一名校工,年龄大了的时候就做一名老校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夸张和溢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季羡林先生高贵的人格。我还记得自己当初看到这个故事时心里的惊奇和感动,同时是多么羡慕能够沐浴先生恩泽的人们。本书的作者蔡德贵先生就是他们的其中一员。1996年,经过季羡林的同意,蔡德贵开始撰写《季羡林传》,这本书于1998年推出。蔡德贵当时回忆说,季羡林对写他自传的要求是“实事求是,不要溢美”。蔡德贵先生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作品的语言朴实生动,叙事准确完整,引文巧妙广博,结论水到渠成,讲求以事实动人,以真情感人。蔡先生所著的《季羡林传》也成为国内唯一一部得到季先生首肯的传记作品。2009年,在原著的基础上,蔡先生又作了适当的修改和重要的补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助手,作者得以比寻常人更接近和了解季先生,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也更为生动和真实。作者在书中力图借鉴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写作方法,“试着用先生的引文构成这部传记”。齐鲁故土、清华大学求学、德邦十年、沙滩创业、燕园春秋、*磨练、不息奋斗,一幕幕、一件件,风风雨雨,近百年的人生就这样娓娓道来。

幼年的季羡林常常忍冻挨饿,艰难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先生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到了济南市后,没有了饥饿的威胁,这时的季羡林贪玩、调皮,并非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但也是在这时候,培养了对外语的学习兴趣,让他受益终身。中学阶段的季羡林,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取得了“四连冠”的好成绩,并大量涉猎了中外文学的经典作品。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季羡林得以亲聆陈寅恪、郑振铎等大师的教诲。毕业后的季羡林迫于生计,回到高中母校教了一年国文,使他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甘心命运的摆布,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德国的求学生涯枯燥而辛苦,取得了博士学位,原以为终于可以回到祖国,谁知爆发的战争,使他的在德国的时间延长为十年。对祖国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让他更加成熟。在归国期间,和当时国民党政府所设大使馆的“斗争”,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机智、勇敢的季羡林。归国后,得到当时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先生的赏识,季羡林受聘于北京大学,并一手创建了东方语言系,积极为国家培养人才。经历了“*”十年的磨砺,季先生庆幸自己没有说谎,并利用在传达室看守大门的时间,完成了《罗摩衍那》的大部分翻译。恢复了自由的先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面对这些,先生的朴素和真诚没有改变。退休的先生并未“退职”,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老表走新时”,因而先生的学术研究和散文创作又到达一个高峰。2009年7月11日,先生突然辞世,留给了国人无尽的哀思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先生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还是对人生品格的不懈坚守,都是我们后辈小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很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