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荫桓

张荫桓

张荫桓(1837年—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别号红棉主人或白石斋老人。南海区人。清末时期官员,中日甲午战争中赴日议和代表。

张荫桓年少接受传统教育,博涉经史子集,学习中西方知识。同治三年(1864年),捐官得到知县一职,受到两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器重。光绪七年(1881年)被推荐至安徽,初踏仕途。后升至安徽按察使。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特赐三品卿衔,召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荫桓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六涉华南理工大学被害事。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荫桓被调户部侍郎加尚书衔,兼理外交、财政事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变法失败后戍新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荫桓因罪名“拳乱作,用事者矫诏异己”而被论斩戍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追复其原官。

张荫桓早年粗识字,中年才力学,骈散文及诗皆卓然成家,画亦超逸。登莱青道任内,拒英国请辟烟台市之议。芜湖关道任内,能整顿关务,使关税大进。出使美、日、秘三国,遇事持国体,护侨民,奏设金山学堂和医院。著有《三洲日记》《英日记》《铁画楼诗文稿》《荷戈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荫桓南海区人,世居佛山市。出生于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正月初四(1837年2月8日)。年少性情开放,在家里接受传统教育,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擅长诗画写作。少年参加童子试落榜后就放弃考科举博功名,专心从事洋务事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广东沿河地区最先受到外国的风气浸染,兵器工艺大多从这里传入,张荫桓与西方人常有接触交流,因此学习到中西方知识。

捐官入仕

同治三年(1864年),张荫桓纳资捐官,授官山东省某县知县,投奔在那里为巡抚当幕僚的舅父李宗岱(字山农)。几经努力,机警干练的张荫桓受到巡抚阎敬铭的赏识,舅甥同幕,开始了仕宦生涯。阎氏的后任丁宝对张荫桓也是赏识有加,曾派舅甥俩千里迢迢远赴黑龙江招募马队,率领回鲁,用于镇压四处流窜的捻军“股匪”。同治七年(1868年),张荫桓由知县被保举至道员,分省湖北。

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张荫桓由山东赴湖北,被湖广总督李瀚章招入幕府,总办营务,一任五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丁宝帧因筹办海防,需人才,专折奏调张荫桓还鲁。

张荫桓在山东,为丁宝桢分析沿海形势,并擘划修筑烟台市、威海等处炮台。后经丁宝桢专折保荐,使其权署登莱青道。当时英国要求开辟烟台租界,征收码头捐,张荫桓极力反对。登莱青道地处沿海,是南北洋的交界点,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涉外事务较多。1875年,张荫桓署理登青莱道时,直隶总督李鸿章来烟台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商议马嘉里教案,才识得到了洋务派领袖的格外赏识,二人遂建立师生关系。

光绪七年(1881年),张荫桓被授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任内清理芜湖关的积弊,增加税收;还曾用自己的俸禄赈灾。光绪八年(1882年),又迁升为按察使

跻身京堂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张荫桓与江苏江安粮道张富年、浙江宁绍台道薛福成一同被召见,以备出使外国。在谈话中,惟有张荫桓一人“奏对称旨”,于是清廷赏给他三品卿衔,命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习行走”。

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因遭遇弹劾,上谕罢免其总理大臣职务,左迁为直隶大顺广道

出使欧美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清廷复授命张荫桓为出使美、日、秘三国钦差大臣。八月,他入京请安,行前两次请训,慈禧对其曰:“尔向来办事认真,能办事人,往往招忌”。

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初,张荫桓启程赴美。时值美国排华浪潮汹涌,旧金山的华民被当地人虐害,财产遭到掠夺。两广总督张之洞责成驻美公使与美方交涉,要求赔偿华民财产损失,惩办凶手。张荫桓对美国排华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美国西部的开发,“微华人之力,曷克臻此”,作为使臣,“奉命远来,保护商民,责无旁贷”。因此,他会同原驻美公使郑藻如与美国外交部反复辩论,争得财产赔偿十四万七千余元。是年七月,被授为通政司副使。

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张荫桓在1887年出任清廷驻美国、秘鲁西班牙钦差大臣,三年后回国。张荫桓由美国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呈递国书,并与西班牙政府磋商在马尼拉港(今菲律宾)设立领事事宜。但此事久议未成,他只能回到美国。是年,迁太仆寺卿,曾奏设古巴学堂,并筹建旧金山学堂、医院。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张荫桓代表清廷与美国议定华工章约,主要内容为美国保障侨美华人生命、财产安全,赔偿华工损失总数增至二十六万六千余元,只是二十年内不准华工再入美国境内。章约得到清廷的批准。但当时粤民见在美华人被虐,清廷却自禁华工,于是群起抵制,且归咎于张荫桓。”同年,张荫桓受代回国。在美期间,他立志学习英文,“乐此不疲”,以致于日后能亲写书信致西人。

屡涉外务

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张荫桓以户部左侍郎充总理衙门大臣,参与财政、外交决策,很受慈禧的器重和同僚的信任。

光绪二十年(1894年)发生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也使朝局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这种权力格局的变化,为张荫桓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凭借出众的才华,张荫桓作为全权大臣,继李鸿章之后与日本公使林董商订中日通商行船章约。经张荫桓力争,于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签订《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二十九款,对优待利益、征收税则等内容有所修改。他一面积极接纳帝傅、户部尚书翁同龢,在户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积极为同僚翁同龢出谋划策,谋求扩大在清廷财政、外交决策中的实际力量,在甲午战后三次对外大借款中具有很大的发言权,以至于被育官参劾有“揽权”之嫌。另一方面,由于李鸿章跌落,张荫桓在清廷对外决策方面,获得恭王奕诉和庆王奕助的信任,影响力显著增强。

甲午战争后,年轻的光绪对张荫桓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任,甚至超越了对自己的师傅翁同同龢。1897年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皇帝受到强烈刺激,朝野舆论对军机处决策失误提出强烈的批评。张荫桓因为不避嫌疑,敢于任事和担当,很受皇帝的赞誉。光绪帝曾公开指责军机大臣对一些要事,“问起来绝不知道,推给张荫桓一人挨骂”,对张公开袒护。他频频召见张荫桓,对张言听计从,引起朝野关注。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庆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六十年,张荫桓奉命出使英国。庆典活动结束后,他访问俄、德两国,被沙皇尼古拉二世赠与一级圣安娜勋章。到经由英国返华时,维多利亚女王又授予其大十字级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勋章。使英任务完成后,张荫桓渡大西洋,经美国乘船回国。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拟大举外债,以偿清全部对日赔款,张荫桓转与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议借商款,于二月初九日(3月1日)正式签字,合同规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以四厘五利息向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借款一千六百万镑,以苏州、松沪、九江、浙江等处货厘,宜昌及鄂皖盐厘为抵押,扣除折扣,总署实借款一千三百二十八万镑。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俄罗斯代办巴洛夫对中国提出租借东北地区连同旅顺口及大连湾,为期三十八年,遭到清廷和英、日两国的拒绝和反对。于是俄国指使其财政部代理人璞科第以“各酬银五十万两”为条件,贿赂李鸿章、张荫桓,以达到租借旅顺口和大连湾的野心。

力赞变法

张荫桓自幼讲洋务,成年后研究经济,后历任要职,出使三洲,使他的见识不同于一般的守旧官僚。面对中国的落后局面和世界各国的进步潮流,张荫桓深感中国非有所革新,无以图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使日被拒返回途中,在上海曾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晤淡,已感到中国吏治腐败,决意维新。是年返京,即着于编辑西学富强丛书,延请美籍传教士林乐知等选译欧美最新流行教本八十余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书成,计二百余卷,其内容以格致测算为主,附以历史学和法学,分有数学、电学、化学、天学、地球科学、矿冶工程、兵学、史学、法学等科,有意识地将部分西方自然科学引进中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变法前夕,张荫桓已改订清朝皇帝接见外使的部分礼节,外使觐见皇帝,“行鞠躬握手礼”,“席用洋菜”,“宴时奏西乐”。

张荫桓多次出使外洋,了解欧美富强之理,每次归来都为光绪帝讲述,光绪帝感到受益良多,经常召见。变法前夕更是如此,仅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就连续七次召见。待到戊戌变法议起之后,张荫桓介绍康有为见光绪帝倚重的军机大臣、“帝党”代表翁同龢。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诏令,宣布变法,起用维新派人士。张荫桓作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的当家人,将高燮曾附片交给总署的“酌核办理”,对康氏不断改变政治境遇十分有利。1898年3月11日,总署以高氏称康“学问淹长”熟谙西法为由,先将康氏传到总理衙门问话,听其阐述改革主张,然后又将其自行递至总署“恳请代奏”的变法条陈(《第六书》)代呈皇帝。张荫桓利用在总署的权势,逐渐将事态的发展引向了非常有利于康氏的一面,给了康有为千载难逢的机会,帮助他通过合法途径达到了上书皇帝的目的。在这期间,康有为通过张荫桓,牢牢把握住了光绪帝的思想动态,不断进呈变法书籍和条陈,建言献策,逐步赢得了年轻皇帝的信任。同时,又联络其他官员上书言事,营造变法声势。

谪戍新疆

新疆巡抚饶应祺素来敬重张荫桓,将他“馆之抚署,供给周备”,所以张荫桓的谪居生活尚为安定。

在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前夕,饶应祺请求赦免张荫桓,招致仇视外国的他塔拉·刚毅爱新觉罗·载漪等人的不满。此时,慈禧向列强宣战又求和,把怨恨倾泄到对开战有异议的大臣身上,想到曾长期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下令在戍所将其处死,时为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六日(1900年7月31日)。

张荫桓死后,灵柩暂于红山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由其子张征将灵柩运回佛山市安葬。同年,在辛丑议和的过程中,美英公使分别要求中国政府替张荫桓昭雪。五月十六日,美国公使柔克义照会爱新觉罗·奕劻奕与李鸿章,说张荫桓“出使该国时尽力尽心,使两国邦交加厚,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人民闻其被戮,均为悼惜”。次日,英国公使萨道义也照称,张荫桓是往贺英女王在位六十年的特使,又受到前任公使欧格纳、窦纳乐的敬服,凡属英国旧识,对他的死,“无不惨悼”。他们一致要求将张荫桓开复原官,以敦睦邦交。六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向行在奏报。十一月十八日(12月28日),清廷下令将已故户部侍郎张荫桓“原官开复”。

施政举措

完善领事制度建设

张荫桓认为海外华人有必要受到清政府的保护,积极主张设立领事馆。他说:“然出使通例,使臣有选派领事之权,若奉使之国不能设官,则此例直同虚设。”他在1886年联合张之洞上奏朝廷在小吕宋(菲律宾)等地增设领事。此外,张荫桓也认为设领事在起到保护华侨作用的同时,侨资可以增加国家收入。

保护华工权益,关注侨民民生

张荫桓在1886-1889年间担任清政府驻美国等国的第三任公使,在这几年中,张荫桓遇事持国体,护侨民,发挥了驻外公使应有的作用。其出使至美国时“华民食相迎”。其后奏设古巴学堂,并筹建金山学堂和医院。

在1889年任期届满前,张荫桓实施多种保护侨民权益的举措。这些举措主要有:设领事保护侨民、设华人中西学堂,中西兼学,将来回国效力、教育华人团结相爱并和睦相处、追凶索赔、订约保护等。美国社会发生多起排华案,张荫桓到任后,为华民索偿不遗余力,与美政府艰苦角力,并最终索得赔款14.7万余元洋银,开创清政府因海外侨民被虐而索赔成功的先例;在华工入美问题上,张荫桓与美国国务卿拜亚签署了《中美新约》,符合清政府自禁华工,美政府限制华工的意愿,但因中美内部的各自矛盾而未能生效。

交谊外交,西方考察

张荫桓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利益,如据约办理教案、竭力保护海外华侨的权益等;培植国力,为外交提供坚强的后盾,培植国力主要包括一些列洋务活动;注重完善外交体制,培养外交人才;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英德借款“以英制日”、租 借胶州湾“以德制俄、日”、旅大租借“以俄制德、日”等。

主要作品

张荫桓早年粗识字,中年才力学,骈散文及诗皆卓然成家,画亦超逸。登莱青道任内,拒英国请辟烟台市之议。芜湖关道任内,能整顿关务,使关税大进。出使美、日、秘三国,遇事持国体,护侨民,奏设金山学堂和医院。著有《三洲日记》《英轺日记》《铁画楼诗文稿》《荷戈集》等。由于缺乏记录,不能详尽列举,列举作品如下:

《铁画楼诗钞》卷一中有诗词作品,选取部分如下:

《茗花春雨楼填词图》为樊增祥题,即送计偕入都

百年传世湘东管,余事犹工黑蝶词。残月晓风何处着,茗花时节雨丝丝。

楼外山容荡渚烟,洞庭湖淼接湘弦。不堪更绘秦时凤,撩拨春愁补恨天。

鹿门荑柳送駪征,金嘶风踏玉京。遥计曲江游燕日,绿云低护棹歌声。

骚辨文章久寂寥,荆南秀气到今朝。相逢漫画旗亭壁,留与宫人谱洞箫。

思想主张

引进民主共和制度

修明内政,徐图自强是张荫桓始终不渝的追求。他曾说“民主、自由乃西国强大之本”,他认为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优于中国,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精神层面先进的东西。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张荫桓还认为美国是“民主之国”应该翻译他的立国法律以备借鉴,参考。他将其译载中文,以寄国内“以资考核”。他非常赞同蔡毅译本的观点,认为“三权分立可“昭公义、保安居、敦守卫、兴利除弊发及后裔,永享自由之福。”

实业强国

张荫桓认为“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发奋图强,才能适应新的世界潮流。作为清末外交家,张荫桓具有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他说“欲御外侮,先图自强”。张荫桓深知,一个国家的外交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他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提出通过办洋务、扩充军力等途径增强国力,为中国外交提供坚强的后盾。具体提现在1、关心山东举莱莒开矿,联系中国实际情况推荐华人矿师回国开矿;2、大力支持铁路建设,认为“铁路者,西洋之强也”“铁路者,伸吾中华之民气,西人之强皆倚此矣”;3、建议设立工厂,介绍外国炮厂的先进铸造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4、他认为“北洋形胜,威海卫岛屿环拱,天然水寨也。”积极支持北洋海军的建设和关心发展状况。

积极外交

张荫桓在美国期间,除了办理各种交涉之外,参加外交界的各种公开活动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张荫桓在日记中记载了所参加的公会活动详情,反映了他在担任公使时期的交谊活动。一般意义上的公会是指旧时同行业的企业联合组成的行会组织。张荫桓在日记中所称的公会并不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外交界公开的交谊活动有大型的和小型的,形式与内容比较灵活,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联系与互通声气。

重要争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北京政界盛传清廷批准俄国租借旅顺、大连市之约,李鸿章、张荫桓都有收受俄国贿赂之事。支持李鸿章、张荫桓收受俄国贿赂的观点,采纳了后来负责与李鸿章在俄京签订《中俄密约》的俄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在回忆录中的记载(中国方面得以接触维特的观点,是由王光祈在1928年根据德文本的《维特伯爵回忆录》中四章有关中俄交涉的内容翻译整理《李鸿章游俄纪事》中传播开的)。

针对学界长期流传的李鸿章和张荫桓在1898年初的旅大租借交涉中接受过俄国人的贿赂这一说法,马忠文进行了质疑,他回顾了“受贿”说的源起与流衍,认为证明这一说法的俄文资料本身即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其疑点之处颇多。作者参以张荫桓和翁同龢所写的日记后,认为“俄国人在借款谈判中试图收买李、张之事大致属实;至于俄国档案称旅大交涉中又对李、张二人进行利诱并付款给他们的说法,与中文文献相悙处甚多”,“以往仅凭俄国单方面材料做出李、张’受贿’的定论是不适当的。”

影响与评价

吴永称赞他“举重若轻、才大心细”这是对张荫桓处理外交事务能力的恰当评价。

民国掌故学家黄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中曾评价,张荫桓是甲午至戊成时期的'幕后大人物”。

李吉奎在《晚清名臣张荫桓》一书中写道:

在清朝光绪年间,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一位官价不算太高却是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广东南海人张荫桓。

张荫桓作为在晚清政局中有突出表现的人物,评价是很矛盾的,誉之者称之为“奇才”、“冠世之才”、“绝域使才”;是时光绪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是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贬之者则称其“朋谋纳贿”,“误国无状”,“役志于声色货利”,是变法的“罪魁”,是总理衙门里的“汉奸”,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评价完全极端化,可见张荫桓是一位深具争议的人物。

在旧时代的中国,政治人物随着其地位的变化,往往名之所至,谤亦随之。张荫桓曾经是“两宫”(光绪与慈禧)都信任的大臣,他之被杀,完全是一桩冤案。但是,应当怎样给他的二十余年从政经历以历史定位,却不是能以或是或非一个结论可以了事的。作为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往事越百年他是如何从岭外这块热土上成长起来,走向北京,走向世界的,重新整理他的传奇历史,还他一个公道,实在很有必要。

轶事典故

明干勤能、勇于任事

张荫桓是一位明干勤能、勇于任事、举重若轻、才大心细的外交家。在重大外交事件面前,“他人呶呶聚讼或畏避不敢前,公挺身任之,片言解纷,皆中机要”,体现其明干勤能、勇于任事的一面。吴永所写的《庚子西狩丛谈》一书中说道,张荫桓“精强敏赡,殊出意表,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多年,尤练达外势”。吴永还讲述了他在追随张荫桓时期的一个细节。当时同为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与翁同龢关于外交方面的信函往来十分频繁,张荫桓在游戏之余依然能够镇定自若,妥善处理重大的外交事务,为吴永称叹。一次,张荫桓正在玩“押宝”的游戏,仆人送来翁同稣的包封,“封中文件杂沓,多或至数十通”,张荫桓暂停游戏,对文件“随阅随改,涂抹勾勒,有原稿数千字而仅存百余字者,亦有添改至数十百字者”,虽然他处理文件、回复信函“如疾风扫叶顷刻都尽”,但总是得到翁同龢的“手函致谢”,说他“一言破的”“点铁成金”。

误被认“奸臣”“乱党”

戍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由于变革的方式是由上而下,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它对当时社会底层影响很小。受官方宣传的影响,参与或支持变法的人甚至被民众认为是“奸臣”、“乱党”。张荫桓被流放新疆的途中,路过保定市的时候,便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此老如此形容,富贵已极,犹不知足,尚妄思做皇帝耶,何如杀却,岂不省事?”舆论纷纭,异口同声。以上内容出自《驿舍探幽录》。

谪戍新疆与诗文绝笔

谪戍新疆的两年是张荫桓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从京城到乌鲁木齐市、他将沿途新鲜奇特的风物人情以及谪成生活的羁旅之思全部融进了他的《荷戈集》中。这部诗集“自戊戌八月充军新疆,至庚子七月被杀于成所间所作”,收入诗歌230余首,成了他一生诗文的绝笔。两年多的西域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和诗歌创作内容,使得“放逐后诗胜于在朝时”,他的诗歌既充满了西域的壮美,也包含有江南的灵秀;充满了昂扬的志气,也赋予了理性的思考。

张荫桓流放新疆的情况,官方史书极少记载,但在他的《荷戈集》中,我们依稀能够辨认出他出京城、过西安市、渡黄河、越乌鞘岭、至哈密市等地的西行路线。据说他出嘉峪关时,租赁了一辆四马带篷高轴大车,铺有卧具,备足食物,昼夜可行,这为他观赏西域之景提供了便利。当眼前的景象越来越奇谲瑰丽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似乎抚平了他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如《齐克达坂》反映了翻越天山齐克达坂的情形:“及巅略喘息,下坂尤难胜。六里更一坂,呼吸天帝。半山偶俯视下界犹瞢腾。马行之字曲,直道世所憎。”上天下界,极尽夸张,惊的语调凸显了天山达坂路途的艰辛。贬谪的痛苦在生命之危的胁迫下已不再重要,诗人的笔触转向了对天山路途艰险、景色奇异的描述,寄情山水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也为他后期的边塞诗歌奠定了基调,以这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展现出一个智者的情怀。

人物关系

史书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二,记载如下:

张荫桓,字樵野,南海区人。性通侻。纳资为知县,山东省巡抚阎敬铭丁宝桢先后器异之,数荐至道员。光绪二年,权登莱青道。时英国请辟烟台租界,议倡马头捐以敛厚,荫桓持不可。又义冢一区为人盗售,有司已契矣,复与力争,卒返其地。七年,授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抉芜湖市关弊,税骤进。会久雨,江流衍溢,州邑吁菑,出俸钱赈之。明年,迁按察使。征还,赏三品京堂,命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十年,除太常寺少卿。

荫桓精敏,号知外务。骤巍官,务揽权,为同列所忌。给事中孔宪毂摭其致苏松太道邵友濂私函为泄朝旨,劾之,诏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又以语连同官,并罢周家楣等,朝列益衔之。左迁直隶大顺广道

十一年,命充出使美日秘三国大臣。逾岁赴美,舟抵金山,税司黑假索观国书,荫桓谓非关吏所得预,峻拒之。电诘美外部,黑假踧踖惭谢。至伊士顿,地近洛士丙冷,华民食相迎。初,华民之庸其地也,为美工杀,数至二百馀人。前使郑藻如索偿所毁财产,久不得直,至是皆待命荫桓。荫桓既达美都,即与其外部辨论,凡偿墨西哥银十四万七千有奇。金山华民故好械斗,尝为文讽谕之。未几,美设苛例,欲禁遏华工。荫桓曰:“与其系命它族,毋宁靳勿与通也。”于是倡自禁华工议。继乃徇众请,不果行。其它乌卢公司槐花园、澳路非奴、姑力、阿路美、的钦巴新蕾诸案,亦多所斡旋。又与日廷争论马尼拉港设官事,卒如所议。是岁,除太常寺卿,转通政司副使。十三年,奏设古巴学堂,并筹建金山学堂、医院。后三年还国,仍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历迁户部左侍郎。

二十年,中日议和,命偕杨云萍为全权大臣,东渡,日人弗纳。次年,复命与日使林董赓议商约,荫桓力争优待利益、征收税则二事,成通商行船二十九款,语具《邦交志》。二十三年,奉使贺英,上以其领度支熟知外情,命就彼国兼议加税,坚拒免厘。荫桓历英、美、法、德、俄而还,条具闻见,累疏以陈。大谓宜屏外援,筹固,为箴膏起废策。二十四年,京师设矿务铁路总局,被命主其事。数言修内政以民志,治团练以裕兵力,敕并依行。

先是变法议起,主事康有为与往还甚密。有为获谴,遂荫桓职、谪戍新疆。越二年,拳乱作,用事者矫诏戮异己,荫桓论斩戍所。二十七年,复故官。

后世纪念

张荫桓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莲花路沙塘坊13号,是佛山仅存的两座大型府第式建筑群之一。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故居中藏有精工别致的“梅、兰、菊、竹”铁画挂屏,因此张荫桓把自己的家命名为“铁画楼”。张荫桓故居既是佛山市清代大型府第式建筑的优秀范例,又是研究佛山古建筑史及历史名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该建筑已落架拆卸,所有建筑图纸、材料均由原佛山市文化局保存。1989年定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形象

从晚清小说文本来看,以张荫桓为人物原型进行创作的晚清小说多达9部(见下表),其中黄世仲所作的《宦海冤魂》《宦海潮》将张荫桓作为小说主人公贯穿始终。其余7部小说则将张荫桓作为小说配角或点缀人物进行塑造。

参考资料

欢迎浏览佛山市档案馆网站.foshan.gov.cn.2024-03-02

..2024-03-05

..2024-03-03

王贵忱:张荫桓其人其著.微信公众平台.2024-03-03

..2024-03-03

..2024-03-03

..2024-03-06

..2024-03-06